【七房桥文化】无锡鸿声里、七房桥钱氏家族研究

作家 钱小穆

<p class="ql-block">据钱氏宗谱《遗芳略》载,瞻桥钱氏 “ 三德支 ” 钱种德一支,传至二十八世钱洪声,家业炽昌,勇于为善,出全力扶颠危,济贫困,又志建义庄,“有德于乡世,逐传其地曰鸿声里……”。可见,“鸿声”之名的来历,也与钱氏有关。</p><p class="ql-block">据钱穆钱伟长故居研修学者钱永根老师介绍:</p> <p class="ql-block">位于鸿山路与锡甘路交汇处。</p><p class="ql-block">相传鸿声系一人名,钱姓。</p><p class="ql-block">其出生时,适闻鸿山传来的牛角声,遂取名鸿声。</p><p class="ql-block">后钱鸿声富甲乡里,在其啸傲泾开起了南北货店,点心店,茶馆等,渐渐成了集市。</p><p class="ql-block">无论给钱鸿声交租米,还是去他店里买东西,都不说去啸傲泾,而说去鸿声里。</p><p class="ql-block">久而久之,把钱鸿声的人名当成地名了。</p> <p class="ql-block">在钱洪声以前老街叫啸傲泾。后钱洪声在乡里的声望日盛。我们本地把到某某家去,称为到某某里去。故民众上街常常称为到洪声里去。渐渐形成鸿声里这一地名。</p> <p>1、鸿声里钱氏家族简史</p><p><br></p><p>无锡鸿声里钱氏奉五代十国吴越开国君主武肃王钱镠为始祖。钱镠贫苦出身,征战开国,治国有道,深受百姓爱戴。钱镠之孙钱弘俶,献地归宋。六世钱进于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自嘉兴赘于常州无锡沙头王氏,为钱氏迁锡始祖。十四世钱文焯于1300年前后迁居啸傲泾。十六世钱恒(1341-1411),字伯刚,号文林,于明永乐四年(1406)修编钱氏宗谱,以锡山后裔续之,称《锡山钱氏世谱》。此为无锡钱氏的第一本宗谱,文林公之后裔也称为文林公支,钱氏六院士同属于钱氏文林公支。文林公的幼子钱发(1363-1417),字公达,号梅堂,明洪武十六年(1383)赘于垂庆乡周氏,砖桥钱氏自此始。梅堂公有三子:种德、顺德、正德,三德的后裔称为“三德支”。钱临照和钱令希兄弟属于种德支,钱穆和钱伟长叔侄及钱易属于正德支,钱俊瑞属于顺德支,以下分述三个支脉的家族历史。</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十六世钱恒(1341-1411),字伯刚,号文林,于明永乐四年(1406)修编钱氏宗谱,以锡山后裔续之,称《锡山钱氏世谱》。此为无锡钱氏的第一本宗谱,文林公之后裔也称为文林公支,钱氏六院士同属于钱氏文林公支。文林公的幼子钱发(1363-1417),字公达,号梅堂,明洪武十六年(1383)赘于垂庆乡周氏,砖桥钱氏自此始。梅堂公有三子:种德、顺德、正德,三德的后裔称为“三德支”。</span></p> <p>鸿声里钱氏功名官职录</p><p><br></p><p>1)种德支</p><p><br></p><p>根据《钱氏文林公支宗谱》,种德支中,最高功名为举人,最高官职是知县(七品)。合计共有3个举人、2个副贡生、37个太学生/国学生、6个生员和2个职监生。</p><p><br></p><p>从表1可知,二十世子孙,大约1480年,首次考取功名,出现3个太学生。首个峰值是二十二世钱永昌,明嘉靖辛卯(1531)举人,官职不明。自二十八世,大约1700年后,每代均有子孙获得功名。自三十世,大约1750年后,每代获得功名的人数增至4人。自三十二世,大约1800年后,每代获得功名的人数增至12人。第二个峰值出现在1870年左右,三十三世钱钦荣,廪膳生,同治丁卯(1867)举人。三十四世钱鸿鼎,增广生,同治庚午(1870)举人,例以知县(正七品),钦加同知衔(正五品),赴部谒选。</p><p><br></p><p>总体而言,获得功名的人数代际增加,且质量提高(集中出现举人和副贡生),有明显的“代际进化”效应。表1列出对应年份全国、江苏每科取士的数量以及无锡附近的南通、常熟两县每年录取生员数,对比发现,钱家获取功名人数持续增加的趋势并非地区普遍现象。</p><p><br></p><p>清末出现增贡生(注:增贡生是增广生通过捐钱获得贡生名号,进入国子监),侧面说明家境殷实,三十五世的钱伯圭,是鸿声里第一个大学生,也能反映其家庭经济情况。就其本族,除了1870年举人钱鸿鼎例授知县外,并无其他官职,但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从表2可知,种德支的姻亲关系中不乏官员子女,反映社交圈层。另外,家族祖先墓志铭的撰写者身份也能反映家族当时的社会地位。</p><p><br></p><p>十八世,钱种德惟常(1395-1455),无功名,因赈灾授义官,其墓志铭的撰写者为明代胡濙(1375-1463),其为武进(今江苏常州武进)人,明代重臣、文学家、医学家。建文二年(1400)进士,历授兵科、户科都给事中。获赠太保,谥号“忠安”。</p><p><br></p><p>十九世,钱种德之长子,钱清孟清(1416-1491),无功名,因赈灾获赐承事郎(正八品),与中宪大夫河南按察司副使刘昌交游。(注:中宪大夫为正四品,多为虚衔,但按察司副使是实职,正四品)钱清的墓志铭《景娄处士钱君墓表》,作者是明代邱濬(1421-1495),琼山人,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被明孝宗御赐为“理学名臣”,被史学界誉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官至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p><p><br></p><p>二十九世,钱瀛士偕登,太学生,其继室杨氏同次媳周氏捐田赡族,获得朝廷褒奖,为其写传的是清代钱塘梁,乾隆进士,翰林院侍讲,著名书法家。</p><p><br></p><p>三十三世,钱凤衔律卿,增贡生,与汪鸣銮有交情,后者曾为钱家写过一篇《钱氏义塾记》。汪鸣銮(1839-1907),同治四年(1865)进士,历官编修、学政、五城团防大臣、吏部右侍郎等。</p><p><br></p><p>三十四世,钱宗濂念岵,太学生,举人华鸿模之外甥,钱伯圭之父。因在华鸿模处结交王縡,请其为钱家写《读书处记》。王縡(1833-1880),无锡人,同治二年(1863)顺天乡试第二名、会试中式第三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户部云南司主事,最高官职吏部右侍郎。</p><p><br></p><p>表1:种德支功名录|</p> <p><br></p><p>表1和表2数据来源:《钱氏文林公宗支谱》、《明清进士题名碑索引》、《明清社会史论》</p><p><br></p><p>&nbsp;&nbsp;&nbsp; 2)正德支</p><p><br></p><p>正德支中,最高功名为进士,最高官职是工部郎中(五品京官)。合计共有1个进士、3个副贡生、34个太学生/国学生、11个生员。</p><p><br></p><p>从表3可知,十九世子孙,大约1450年,首次考取功名,出现1个邑庠生。峰值是二十世钱荣,明弘治癸丑(1493)进士,官至工部郎中。从二十七世,大约1700年以后,每代均有子孙获得功名。二十八世获得功名的人数增至4人。二十九世和三十世均有8人获得功名。三十一世和三十二世均有超过10人获得功名。三十三世,大约1890年左右,获得功名的人数骤降至3人。根据钱穆的《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三十四世钱挚(钱穆兄长)赶上最后一期生员考试,但没考取,同世代其它成员,没有考取功名。</p><p><br></p><p>总体而言,获得功名的人数代际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代际进化”效应,但1890年左右的三十三世,出现断崖式下跌,原因不详。或许是家道中落,又或许是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的冲击,当时钱家不少人逃难,五世同堂的居所曾被淮军将领李鸿章作为议事堂。种德支所受冲击较小,可能得益于姻亲荡口华鸿模家族的帮助。</p><p><br></p><p>&nbsp;&nbsp;&nbsp; 正德支没有增贡生。姻亲关系中,主要是以国学生/太学生、生员家庭为主,几乎没有与官员子女的婚配,除了三十三世钱钫娶秦氏,州同知保三公三女。</p><p><br></p><p>&nbsp;&nbsp;&nbsp; 从功名数量看,正德支与种德支不相上下。具体分析,正德支曾出过进士,峰值更高,而种德支的举人和副贡生数量显著更多,不过集中在1860年以后。从功名和姻亲看,正德支的财富水平和社会地位都低于种德支。</p><p><br></p><p>表3:正德支功名录</p> <p>表3数据来源:《钱氏文林公宗支谱》、《明清进士题名碑索引》、《明清社会史论》</p><p><br></p><p>3)顺德支</p><p><br></p><p>顺德支的后裔大多是比较贫苦的家族,活命都成问题,更谈不上读书。最高功名邑庠生,且只有二十三世出现过1个,再无其它。没有官员,也没有赏赐品级。香火不旺,很多不传,或者以兄弟子嗣后。长寿的不多,族谱上有3个超过60岁的。后裔迁徙的也比较多,还有4个出家的。姻亲对象的家庭也无功名,妻子守节的数量不多,有的改嫁,有的不知所终,没有记载女儿的情况。</p><p><br></p><p>钱顺德字惟义曾获得义官,其墓志铭的作者是中顺大夫陕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张思安(正四品)</p> <p><br></p><p>5、钱氏家族史的女性角色</p><p><br></p><p>种德、正德两支的族谱中,记录了不少堪称社会楷模的女性,年轻守节,奉亲育子,甚至不乏完成丈夫遗愿捐田赡族者。顺德支没有这样的人物。这大概能部分反映女性在家庭事务(经济、教育)中的参与度。钱穆自身经历看,其母亲与妻子均在家庭中扮演重要角色。</p><p><br></p> <p>钱氏六院士之家庭、教育及经历</p><p><br></p><p>1、钱穆</p><p><br></p><p>1)家庭环境</p><p><br></p><p>1895年,钱穆生于无锡南延祥乡啸傲泾七房桥的五世同堂。祖父钱钰1868年去世,祖母周氏逝世时间不详,钱穆也未提及。其时,父亲钱承沛29岁,母亲蔡氏29岁,长兄钱挚6岁。</p><p><br></p><p>七房桥起源于十八世祖正德公的七个儿子,七子分房居住在啸傲泾北侧。钱穆家这一房被称为“五世同堂”,缘由是道光辛丑(1841),二十九世钱邵霖(1761-1846),寿八十,亲见五世同堂。钱穆曾祖钱士晳与兄弟同居一宅,钱穆在《八十忆双亲》中说,五世同堂又分为十二房,至钱穆一代仍未分居。钱士晳有子七人,钱穆祖父钱钰为长子。钱穆父母共育四女五男,四女仅存长姊,五男留得四人,分别为钱挚声一、钱穆宾四、钱艺漱六、钱文起八。</p><p><br></p> <p>父亲其人</p><p><br></p><p>老七房人丁衰旺不一,丁衰则富保,丁旺则愈分愈少。到钱穆一代,有三房堪称富有,各拥田数千亩至万亩,其中两房单传,一房两子。五世同堂几乎赤贫,其余三房亦如是。富三房为乡间绅士,上通官府,下管乡事。七房桥事宜,也归富三房管。其时,家庭礼法,荡然无存,有人拆屋盗卖,族人相互攻击,男子间以诨名绰号互称。富三房管理的怀海义庄,未能为族人救灾恤贫。钱穆的父亲钱承沛贫苦出身,同情同宅的孤寡,与富三房中经管人商议无果,以至诉诸无锡县署,最终修改章程,族中孤寡获得照顾,而他自己并未领取资助。这奠定钱承沛在族中的声望地位,此后多次秉公处理族中事宜,地位几近一族之长。上述关于钱承沛的事迹,皆由钱穆母亲告其兄,兄长再转述给他。不过钱穆曾经亲见钱姓远亲在其父丧礼披麻戴孝,报答恩情。</p><p><br></p><p> 七房中,无论贫富,多不读书。到三十三世钱承沛一代,获取功名者从此前的11人,下降到3人。到三十四世钱穆一代,无人获得功名。钱穆一家,堪称族中异类,出身最贫,却代代书香不断。曾祖父钱士晳是国学生,祖父钱钰是邑庠生,父亲钱承沛是邑庠生。其祖父“手钞五经一函,由先父以黄杨木版穿棉带裹扎,并镌亲书‘手泽尚存’四字”,钱钰钞写时患眼疾,因此纸上滴有泪痕。钱穆兄弟幼时“不能读五经白字,但时时展阅纸上泪痕,把玩想念不已”。短短几句话,透着祖孙三代文化传承的温度。钱穆直到晚年,依然对祖父留下的《史记》圈注和父亲的课窗诗赋怀想不已。</p><p><br></p><p> 钱穆父亲钱承沛“体素弱”,“自幼有神童之称”,“十六岁县试入泮,以案首第一名为秀才”,“入泮后,凡三赴南京乡试,皆在场中病倒,不终试而出。此后遂绝意场屋”。曾有人慕名求学,“前后达四十人”,但经其父指导得意者,多赴试不中,后遂不授徒教读。</p> <p>父母影响</p><p><br></p><p>1906年,钱承沛去世,年仅41岁,钱穆时年12岁,长兄钱挚18岁。钱承沛非常重视儿子教育,对长子钱挚尤为严格。每晚去鸦片馆之前,给钱挚布置好读书课业,回来考问。他自己擅读书,也擅点拨,以历史书籍为教材,教导长子钱挚探索书中的隐晦之意。钱穆躺在床上假寐,偷听偷学。钱穆七岁时,即跟随私塾先生念书,其父看似从不过问,但对钱穆的学习情况很了解,就连他偷偷模仿兄长习作的作文都一清二楚。此后教导钱挚时,也允许钱穆旁听发言。为了兄弟俩的教育,曾举家搬迁荡口镇,寻找良师。</p><p><br></p><p>为人处事上,钱穆父母重在身教,言传也多是侧面启发,少有正面教诲,更无疾言厉色。钱承沛受社会尊崇,“与亲族交游,语不及私,往来守礼,不奢纵,也绝不示人以贫窘相”。及其去世,亲族才知其家艰困,让依例领取怀海义庄的抚恤。</p><p><br></p><p>钱穆的母亲蔡氏,16岁出嫁,不识字,但善于配合丈夫,处理家庭内外事宜。两人夫妻和睦,外人亦视夫妇为一体。族人普遍以诨名互称,但却称钱穆父母为“珍二相”、“二新嫂”,即在背后,也无异称。钱穆母亲从不议论别人好坏,只告诉兄弟俩各家各人的性情好恶,供作交际应对的准绳,因此他们被族亲称赞为好子弟。蔡氏与子女言,“绝非教诲,更无斥责,只是闲话家常,都是先祖母先父之相关宗族乡党琐事。看似是闲谈,但语语皆教诲,皆有一中心。先父卒后,更以先父的遗言遗行为主”。钱穆也因此感觉父亲常伴左右。丈夫钱承沛殁后,蔡氏坚持“为钱氏家族保留几颗读书种子”,不让长子钱挚去亲族介绍的商店就职。</p><p><br></p><p>钱穆称赞其父,“先父之品行修养,为乡间之士的典型”。称赞其母“外和内刚,与人相处,施于人者必多,受于人者必少,即对亲生子女,亦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