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户部钞版《准二两平足银十两》鉴赏

九洲文化

<h3>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银票出现在北宋,清初时期并无银票。咸丰初年因&quot;八国联军入侵&quot;和&quot;太平天国运动&quot;造成国库亏空,内外交困才开始发行“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并规定“官票即现银,宝钞即制钱”,是以“户部官票”即为银票。</h3> <h3>  咸丰官票铜制钞版为首次发现。钞版为长方形整体雕刻精美,两边框雕刻云龙纹图案,中间雕刻″准二两平足色银拾两”,中下方雕刻“户部奏行官票,凡愿将官票兑换银两者与银一律,并准按部定章程搭交官项,伪造者依律治罪不贷”。咸丰三年发行第一批官票中只有“壹两”、“伍两”、“拾两”、“伍拾两”的面额,其它面值钞版均未发现。</h3> <h3>  咸丰户部铜制钞版与咸丰五年印刷的“准,二两平足色银拾两”银票印制相符。银票字迹清晰可辨,其背面还有多处书写和印章。发行时间:银票左侧有“咸丰五年二月二十二日”字样,年号以外的年份日期皆为手写,字迹晰。至今日,清代官票存世已不多,品相完好、字迹清晰者极为难得。因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物价值而身价百倍,成为泉苑中一道独特的风景。</h3> <h3>  咸丰户部官票冠字褊号,最初以“天、地、宇、宙、日”为冠字,后来又有了“仁、义、礼、智、信”和“宫、殿、盘、郁、楼”等。编号则是根据同期发行总额配发到各冠字中的排序,按理应有一定数目,所以有的鉴赏家以官票中所标编号超过排序最大数目者为赝品,其实不然。除咸丰三年的官票外,以后发行的皆为超额填发,这也是后来官票信誉不佳的一大原因。</h3> <h3>  咸丰官票虽然比现银进步便捷,但清朝政府滥发官票,引起官票急剧贬值,且监管不力,贪污腐化,并未取得相应成效。官票从1853年发行后,便渐渐无从取银,不能兑现,受到多方抵制,京城市面收者渐稀。直至1861年秋后,民间所存官票几同废纸,完全成为搜刮民脂民膏的工具。<br></h3> <h3>  咸丰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年号咸丰。生于北京圆明园,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立为储君。奕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地对朝政改革。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h3> <h3>  咸丰黄帝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同时,罢斥了道光朝军机大臣穆彰阿、耆英等。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最后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咸丰朝以后也因企图重新扭转对内交外困的局面,咸丰皇帝,葬于定陵,死后由其子载淳继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