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遍苏州之四十八:唐寅园

海春居士

唐寅园坐落于苏州古城西南解放西路146号,是一处明代风格的汉族古典园林建筑,据说始建时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唐寅园,也称唐伯虎文化园,是苏州园林中唯一一处以展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唐寅艺术生平及明四家书画作品为主的纪念性旅游景区,也是苏州一处了解唐寅文化、吴文化、中国书画文化的必到之处。 在苏州这片“江南第一才地”上,古往今来文人荟萃,以“江南四大才子”为代表的文学艺术大家为历代人们所熟知,而“风流才子”唐伯虎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人物。 进入大门,迎面就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巨型砖雕《明四家照壁》。该砖雕通高7.3米,全长8.7米,图画面积达11.2米。“明四家”即苏州吴门画派创始人、明代大画家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 照壁背面是唐寅的名作《桃花庵歌》,为自况、自谴兼以警世之作。全诗虽然满眼都是花、桃、酒、醉等香艳字眼,却毫无低俗之气,反而笔力直透纸背,让人猛然一醒。是风格秀逸清俊,音律回风舞雪,意蕴醇厚深远的经典佳作。 照壁的左右两侧和后面是雕塑区。照壁后面的《天龙欲飞》和《骑龙踏虎》均取自未经雕琢的天然太湖石。 《天龙欲飞》。“天龙欲飞”寓意学业有成,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骑龙踏虎》。 《走眼夫人》。当年,唐寅因会试案坐了一个月牢,出狱返苏后,那些原来嫉妒他才能与声名的人变本加厉地攻击他,而过去不少向他求诗乞画的座上客也把他视若路人。唐伯虎的续弦夫人出生官府,一心想当状元夫人,也对夫君另眼相看,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大吵大闹。在女主人的影响和默许下,随嫁过来的丫环和跟随唐伯虎多年的僮仆也开始顶撞他,给他白眼,甚至平时十分温顺的看门狗也经常对他一阵狂吠。 这尊雕塑表现了人们对势利小人的鄙视,惩罚她在此看棺材板,同时暗喻“狗眼看人低”。 《三上焦山》。相传唐伯虎与几个朋友到镇江游玩,一连三天,三上焦山。第一天于山中看景。第二天,为看清山的全貌,雇船围绕焦山兜了一圈。一边看,一边画,直到太阳落山。第三天,又和书童唐兴再次来到焦山,坐在一块石头上,用心观察水的动态,风起浪涌,波浪击石,看了一天,画了一天,带回了一大摞草图。这个故事有着勉励人们积极进取、追求完美、创造辉煌的寓意。 《醉蟹》。“醉蟹”在唐伯虎典故中非常有名,有躲小人,免灾祸之说。据说,唐伯虎在去拜访一位好友的途中被一恶少拦住,恶少从袖子里抽出一大块白得耀眼的绢绸硬要唐伯虎替他当场作一幅画。唐伯虎一把接过绢绸,向路边一位卖菜的老农借了一只草鞋,在烂泥潭里使劲搅了一搅,顺手在绢绸上拍了三下。顿时,一块净洁的白绢绸上呈现出三只墨团般的草鞋印,恶少非常愤怒便上官府去评理。 府台老爷袒护恶少,接过白绢绸厉声责问唐伯虎道:“这算什么画?堂堂当今才子,也胆敢戏弄到朝廷命官的头上,你知罪否?”“这明明是一幅精妙绝伦的画。不信,大人可以请苏州城里的名家来鉴赏嘛!”唐伯虎拿腔拿调地说。府台老爷一声令下,传来祝枝山、文征明、徐桢卿几位苏州城里有声望的画家来鉴别。奇怪的是当绢绸一挂到中堂上,绢绸上的三只墨团般的草鞋印瞬间变成了三只活灵活现的大螃蟹,其缓缓爬行大有破画而出之感。霎时,大堂内外一片欢叫。府台老爷也情不自禁拍案叫绝,随之将恶少重揍五十大板,而画被府台留下。可是,唐伯虎还没走出衙门,府台老爷便追来说“蟹全没了,都成了干泥巴掉下来了”,唐伯虎揶揄地说“刚才我是生怕蟹爬走,给它们洒上了酒,只是醉酒了。现在酒醒了,蟹自然要爬走的。”许多商人便以此为机,试制了醉蟹应市。 《巧笔画螺丝》。相传,唐伯虎的老婆沈九娘一天见唐伯虎作画时一副苦思冥想的样子,想和他开个玩笑,便就两次出其不意在他笔端拍了下。唐伯虎手中的笔往下一提又往下一顿,于是画面上就出现了三个墨团。唐伯虎发现后索性勾勒成了大小不等的三个螺蛳,而这副画也成了名画。 走过雕塑区,主干道左侧的人工池塘中有雕塑《唐伯虎洗扇》。古时扇子多为绢扇,绘画时乘着墨迹未干可将画作洗净重画。才子唐伯虎也曾经常会洗掉自己的作品,力求完美。 主干道左侧的人工池塘中有雕塑《金蟾》。金蟾口含金币,旁有一道喷泉,寓意恭喜发财、财如泉涌。 沿主干道向前,有一“花岗石二柱冲天式牌坊”。 牌坊另一面上书“一代才人”四个大字。 牌坊右侧是雕塑《九鲤仙子送墨》。民间传说,九鲤湖畔祠堂祀奉的九鲤仙子十分灵验。有一天唐伯虎也来祠堂作画,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不小心把一锭墨碰落在地上。奇怪的是那锭墨落到地上,一变二、二变四……顿时变成了一大堆。正在这时,门“吱”的一声开了,大殿上供奉的九鲤仙人迎面走来,说道:“赠尔一万锭,丹青着意描。”说罢,隐身而去。唐伯虎连叫:“仙人慢去!”一觉醒来,原来是在做梦。 第二天,唐伯虎早早起床,到厢房一看,确有一大堆墨锭,心想这九鲤仙人送我这么多墨锭,是要我刻苦用功,百炼成才。唐伯虎便把墨锭装在筐里,自己一路挑回家中,一辈子也没用完。从那后,唐伯虎感觉画画时下笔如神,后来果然成了大名家。 走过牌坊,就是唐寅生平和唐寅文化展览区。展览区由分布于桃花仙馆、梦墨堂、六如堂等的陈列室组成。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在书画上,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明四家"。在文学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合称“江南四大才子”。 “桃花仙馆”为明代风格的建筑,是以唐寅在苏州城北购买的桃花坞为原型的三开间房屋。唐寅16岁时为府试案首,取得秀才功名,此后的八年是他一生中最快乐最逍遥最自在的时光。24-25岁的两年之内,父亲、妻子、孩子、母亲、妹妹相继去世。29岁参加应天府乡试,得中头名解元。 30岁时,唐寅进京赶考,在路上结识了江阴举人徐经(徐霞客的曾祖父)。徐经花重金买通了主考官的家僮,拿到了考题,又骗唐寅为他写了其中最难的第三题的应试文章。结果,试后统计第三题时,只有唐寅与徐经做出来了,他俩都中了贡士。但舞弊案发后,他俩的成绩均被作废。在经历了十个月的关押后,终于查清唐寅是无辜的,但仍被判终身禁考并不得为官。 唐寅园的第二进“梦墨堂”,系1986年,将颜家巷赵宅的西路大厅移建而来。唐寅36岁时,用卖书画的钱在苏州城北建造了桃花庵,取了从良官妓沈九娘(第三任妻子),过了几年消遥日子,还生了一个女儿。“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既自嘲又自得。 唐寅44岁时,被宁王聘去,本以为会飞黄腾达,却意外发现宁王有造反意图。这一下受惊不浅,苦思退路,最后学孙膑装疯卖傻,才得以脱身(后来宁王起兵叛乱,被王阳明击败)。回家后的唐伯虎彻底泯灭了仕途念想,重操旧业,四处给人家写诗、写文章、写墓志铭以及卖字卖画为生。“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就是他当时的写照。 六如堂。唐伯虎中年后,由于社会的冷落,命运的捉弄和生活的清贫,他便开始信佛,研究佛经,看似超脱实为愤世,自号六如居士。“六如”来自《金刚经》,而四大皆空的思想之所以被唐伯虎接受,正好反映了黑暗的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和糟蹋。堂内正中有一尊唐寅雕像,两旁展有绘画作品的复制品。 唐寅虽失去了谋取功名利禄的机会,但他从此远游于闽浙赣湘等省,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历练回归之后,他在精神上和艺术上都得到了大幅度升华,这才造就了一代才情超迈的丹青高手和诗词大家。他以风骨奇峭的笔墨、潇洒俊逸的画作,留下了大量不朽的诗、书、画,也让后人在感叹中读懂了他的洒脱和无奈。这是流碑亭。 唐寅晚年生活窘困,去世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时年53岁。初葬于苏州城北桃花坞准提庵后,挚友祝允明作墓志铭,太守胡缵宗为其题写墓碑。如今重立的墓碑“明唐解元之墓”,以唐仲冕手书之拓片新刻。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唐寅墓移葬于横塘王家村晋昌祖陇。唐寅园就是在唐寅墓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明崇祯十六年(1644年),文人雷起剑、毛子晋等人见唐寅墓地荒芜,牛羊践踏,凄然叹曰:“千载下读唐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时与并乎!”乃出资整修,“理厥封树”,“构数楹而祠之”。 清嘉庆六年(1801年)长沙人唐仲冕来苏任吴县知县,以唐寅族裔身份再修唐寅墓。碑书“明唐解元之墓”,覆以石亭,立石绰楔。 现墓冢占地约1亩,四周为明式冰梅墙,封土高约3米。 《唐寅墓重修记碑》。 整个墓园环境清静,国内庭院规整,建筑朴实,景物清幽。 另外,左右两侧还有“闲来草堂”、“竹溪堂”、“禅仙居”等建筑。 碑廊。 唐寅像石刻。 沈周画石刻。 园中的叠石假山。 红边黄底旗上是唐寅独创的一个字,是他送给女儿的生日礼物。 这个字读“cái”,在园中随处可见。 意思是“日日有见财,日日有才见。” 唐寅擅长山水、人物和花鸟,其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被称为“唐画”。这里奉上一些唐寅的传世之作,供有兴趣者欣赏。这是《西洲话旧图》。 《柴门掩雪图》。 《钱塘景物图》。 《百寿图》。 《步溪图》。 《高山奇树图》。 《梅花图》。 《杏花茅屋图》。 《虚阁晚凉图》。 《养狮图》。 《文会图》。 《江南农事图》。 《寒峰踏雪图》。 《南极仙翁图》。 《松林扬鞭图》。 《溪竹风柯图》。 《如意孩童图》。 《古木幽篁图》。 《沛台实景图》。 《采药图》。 《春山伴侣图》。 “仕女图”更是唐寅画作的一绝。 《仕女图》。 《吹箫图》。 《芭蕉美人图》。 《红叶题诗仕女图》。 《王蜀宫妓图》。 《嫦娥执桂图》。 《画班姬团扇》。 《美人春思图》。 《秋风纨扇图》。 《小庭良夜图》。 《二乔图》。 春宫画在大多数人眼中是黄色淫秽,其实不然。春宫画是中国古代性文化的一朵奇葩,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而唐伯虎就是这方面的顶尖级代表人物。他的春宫画本身就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明目张胆的反抗。这是《哺乳图》。 唐伯虎在艺术上才气横溢,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这是他的《行书书札》。 《落花词》 是其传世的书法代表作之一,用笔圆转妍美,玉骨丰肌,风流潇酒,温文尔雅。 这是唐寅的《自题李端端图》:“善和坊里李端端,信是能行白牡丹,谁信扬州金满市,胭脂价到属穷酸。唐寅画并题。” 唐寅的《吴门避暑诗》,分行布白,恰到好处,运笔圆润,肥瘦得宜,为中国著名行书名帖之一。 纵观唐伯虎的一生,并不像民间传说中那么春风得意、风流倜傥。相反,却是命运多舛,晚年凄凉。“唐白虎点秋香”也不过是文人”笔下生花“,只有他的文化艺术成就才是实实在在的中华民族的传世瑰宝。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THE END—</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