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明仙峪内有较大分岔峪七条,分别是位于悬瓮山侧的大鹿角沟、小鹿角沟、白云沟、瓦窑沟、南岔沟,位于龙山侧的皇道沟、北岔沟。</h3></br><h3>明仙峪内原有三个自然村:明仙村、瓦窑村、一家村。解放后自然村合并,与邻峪马坊村合并为明马行政村,村委设在瓦窑村。2010年左右,明马村村民全部迁出,安置于晋祠镇。现在明仙峪内自然村无人居住。<br></br></h3></br><h3><strong>二、明仙峪植被、山水等自然风光旅游资源</strong><br></br></h3></br><h3>1、明仙峪主峪,以瓦窑沟口为界可分为前峪和后峪,前峪长3200米,沟底平均宽度约100米;后峪长2050米,沟底平均宽度约10米。前峪沟底两侧有多处历史采山石工场,山体及植被破坏较为严重,近年绿化工作新植幼树,植被有所恢复,前峪两侧山上植被覆盖良好,前峪整体植被覆盖率可达90%以上。后峪整体为原始自然植被,植被覆盖率达98%以上。植被以多年生灌木为主如黄栌、对节等,秋季形成红叶景观。峪内村庄寺庙周围有成片桃杏、丁香,春季形成赏花景观。另外还有珍稀树种朴树,当地人称之为菩提树。还有松柏杨柳槐榆枣等也长势良好。</h3></br><h3> <h3>春季明仙峪漫山遍野的桃杏花<br></br></h3></br><h3> <h3>秋季红叶景观<br></br></h3></br><h3>明仙峪内几乎每条岔峪都有泉水,唯今流量细微。其中以白云沟、瓦窑沟、皇道沟流量较大,冬季可以形成颇具观赏性的高大冰瀑。明仙峪内水资源丰富,山体含水量大,植被生长茂盛,春夏秋三季空气湿润,富含负氧离子。整峪是一个长达十余里的“死胡同”,冬季西北风被西北部高山阻挡,形成冬暖夏凉独特的小气候。<br></br></h3></br><h3> <h3>明仙峪瓦窑沟下断崖冰瀑 </h3></br><h3>2、明仙峪内奇特的山石地貌景观:</h3></br><h3><strong>石镜</strong></h3></br><h3>在明仙峪中段东侧,距离沟底约一百米的山体上,出露两处约上千平米的岩石,其中一处在北齐~隋代时凿刻为“姑姑洞石窟”及“弘善寺大佛”(这两个石窟正在发掘、修缮中),相隔不远处出露的成片岩石,明仙峪村民称之为“石镜儿”,据瓦窑村刘五庆先生说,在明仙峪西侧的悬瓮山上看,傍晚阳光照射“石镜儿”,其反光有强烈的晃眼感受。另清末刘大鹏先生《明仙峪记》记载在后峪底,有“明镜峁,朝阳一照,分外晶莹”,经实地考察,在明仙峪后峪终点悬崖处,有朝东南方向的一排平整裸露砂岩岩体,色黄白,长度约150米,高度近10米。朝阳照射岩体,反射到谷底观察者位置,感觉特别明亮。<br></br></h3></br><h3> <h3>明仙峪中段,站在明仙峪西悬瓮山一侧看龙山及“石镜”。<br></br></h3></br><h3> <h3>卫星地图显示明镜峁位置,在明仙峪尽头悬崖上,西山旅游公路龙山段在其上200米。<br></br></h3></br><h3> <h3>明镜峁岩体色黄白,岩体含石英、明矾颗粒,有强烈反射阳光效果,在绿色植被掩映下,分外夺目。体量巨大,有很好的观赏效果。</h3></br><h3> <h3>明仙峪内岩体上采集的可反射阳光的矿体<br></br></h3></br><h3><strong>石瓮</strong></h3></br><h3>在明仙峪岔峪白云沟(沟口距离明仙峪口2200米)内,北侧高山顶上,有大片砂岩出露,岩体长度约200米,高度约50米。这段岩体不同于“石镜”较为平整的形态,经长期风雨侵蚀,形成多个不规则柱体,长短粗细不一,表面有水平螺纹形态。如同千百个巨瓮悬挂在山巅,这就是悬瓮山名字得来的缘由。清乾隆举人赵谦德《悬瓮山记》及刘大鹏《明仙峪记》都予以详细记录。赵谦德记录在悬瓮山上曾有溶洞,惜久已坍塌堙塞,今只有洞口遗迹还在。</h3></br><h3> <h3>悬瓮山“悬瓮地貌”<br></br></h3></br><h3> <h3>悬瓮地貌近景<br></br></h3></br><h3> <h3>悬瓮山巨石岩体上的北齐石窟<br></br></h3></br><h3> <h3>航拍悬瓮地貌全景、疑似溶洞洞口(内已坍塌堙塞)<br></br></h3></br><h3> <h3>白云沟内仰观悬瓮山及“悬瓮地貌”<br></br></h3></br><h3><strong>巨型天然武士石像</strong><br></br></h3></br><h3>我们用无人机近距离航拍悬瓮巨石地貌,意外发现在巨石群最东端,有一组岩石形成三个戴甲武士的天然雕塑,目测高度约50米。雕塑头部、身体比例适当,三人组队手握剑柄、目视东方,如一对兵马俑武士远眺晋阳城方向。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讶。</h3></br><h3> <h3>航拍天然岩石“兵马俑”<br></br></h3></br><h3><strong>石莲</strong><br></br></h3></br><h3>在明仙峪主峪内4400米处,距沟底高约30米的龙山侧山体上,出露三个莲瓣状岩体,目测每个高度约10米,远观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在卫星地图也可以辨识。</h3></br><h3> <h3>航拍“石莲”<br></br></h3></br><h3> <h3>卫星地图辨识“石莲”<br></br></h3></br><h3><strong>三、明仙峪内历史人文遗迹、遗址</strong></h3></br><h3>1、古代水库及大坝遗址<br></br></h3></br><h3>在明仙峪中段,离峪口约2500米处,遗留有一通横亘主峪沟底的大坝,坝体由砂土堆积而成,连接东西山壁,长度约200米,出露平均高度约6米。坝体有历史上挖断的缺口两处,其中一处是峪内现有机动车路通道,另一处有年代久远的石砌修补结构。在大坝北侧,是一个小型古代沟底水库遗址,水库北部边缘离大坝约100米,原始地貌是山崖断台,其上游主峪水和瓦窑沟水分别在断台处可以形成瀑布。可惜现在水量细微,围成水库东西北三侧的山体经采石破坏,原有边界不清,废渣在水库内堆积很厚,并且在主峪断崖下垫高修了斜坡以通车马。据明仙峪村民讲,当时采石只是剥取山崖表层岩石作为建筑材料,挖采深度不是很大。根据现存水库范围边界,推测当时水库面积不少于10000平方米。在古水库西部,残存一段石砌护坡,护坡上面有夯土墙及绕水库古路,沿路残留三个石洞,其中一个内部遗有八棱石柱,疑似经幢构件。</h3></br><h3> <h3>弯曲古水库及两条水源流示意图。<br></br></h3></br><h3> <h3>水库大坝纵面及断口处的横截面<br></br></h3></br><h3> <h3>大坝上东部断口上的石砌修补,出露长度约5米,高度约1.5米</h3></br><h3> <h3>古水库北部,瓦窑沟断崖下的泉流,刘大鹏记录的“滴水崖”仍有水,冬季可形成冰瀑。<br></br></h3></br><h3> <h3>从瓦窑沟流入古水库的“滴水崖”、崖壁上的沉积物。<br></br></h3></br><h3> <h3>古水库内拍滴水崖,库内有水生植物芦苇。<br></br></h3></br><h3> <h3>小组成员张勇老师勘查水库北侧崖壁上石洞内的石构件<br></br></h3></br><h3>古水库遗址是明仙峪内的一个人工重力坝小型水库,大坝由两侧山上凿推而下的砂石堆积而成,大坝历史上曾凿开又修补过。水源由主后峪泉水和瓦窑沟泉水补充,现在流量很小。古水库东西北三面由山体围成,北部有一个山体伸入水库,使水库整体呈弯曲状。从水库山壁遗留的自然山岩看,都是白色石灰岩。可以想象,古水库山体及植被没有破坏前、水库有水时这里景色有多美。</h3></br><h3>2、明仙寺遗址<br></br></h3></br><h3>在古水库西北,瓦窑沟滴水崖高台上,水平距离约100米,高差约50的瓦窑沟山体上,有一个较大平台地,明仙寺遗址就位于这里。明仙寺在明清《太原县志》,清末刘大鹏《明仙峪记》里都有详细记录,是一个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寺院。明仙寺现存正殿三间,耳殿一间,西殿一间,都是石砌窑洞“无梁殿”形制。正殿现存佛像一尊、耳殿存无头石雕佛像一尊、西殿存泥塑古代人物像一尊,另有多件小泥塑俑像。根据《太原县志》及《明仙峪记》记载的寺内碑刻记录,此寺庙始建于北汉天会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寺内原有北宋吕惠卿、苏过(苏轼的儿子)碑刻,今已不存。寺内现存文物中,耳殿无头佛像是珍贵的北齐雕像,遗址范围内有大量绳纹砖瓦,其文化价值有待考古发掘。明仙寺所在位置绝佳,向南可近距离俯视明仙峪底古水库。</h3></br><h3> <h3>明仙寺正殿<br></br></h3></br><h3> <h3>北齐佛像<br></br></h3></br><h3> <h3>泥塑人物造像<br></br></h3></br><h3> <h3>以上三图是明仙寺周围发现的建筑构件<br></br></h3></br><h3>3、瓦窑村石砌窑洞建筑群<br></br></h3></br><h3>从明仙寺沿瓦窑沟继续向西,地势渐高,行约150米处进入瓦窑村。瓦窑村主体建筑群在瓦窑沟南侧,背东面西,南面、西面都有大山遮挡,整体处在“阴地”,阳光终年照不进主体建筑门窗。主体建筑为三层梯田式石砌窑洞,每层四开间,所用石料较大而且雕琢整齐,是整个明仙峪中建筑水平最好的一组窑洞。</h3></br><h3>最高第三层靠山体一间作为院后门道,其余三间正中央的窑洞门上,砌入一方巨大石匾,有三个大字,惜风化剥落过半,经调研组初步辨识,原字应为“允翕堂”。在第三层院子中央,有一个二层地台,旁边倚靠两个石质细腻(本地没有这种石质)的圆形石柱,高度4米,直径35厘米,地上横卧半截断掉的同样的石柱,石柱顶部有隼及隼槽,应是石牌坊柱或建筑廊柱构件。</h3></br><h3>第二层窑洞一共四开间,中间两个窑洞内部连通,特别高大宽敞,每间深度10米、高度4米、宽度3米,门却只有一个而且留得特别狭小,本来背阴的院落,狭小的门使窑内更加幽暗,其设计初衷,似乎并非住宅。</h3></br><h3>第一层窑洞一共五间,最外一间是后期加盖的,与原有四间时代特征区别明显。每间各自独立门窗,内部不连通。</h3></br><h3>在瓦窑村主体建筑群对面山崖上,有四层梯田式窑洞院,和主体建筑群相对。刘大鹏《明仙峪记》记录为山神崖,其中有山神庙。从瓦窑村背后高处远眺瓦窑村建筑群,多层建筑错落于深谷山间,如同一个与世隔绝的山中城堡。</h3></br><h3> <h3>瓦窑村主体建筑正面。从西向东拍摄。</h3></br><h3> <h3>第三层院中石坛及石柱<br></br></h3></br><h3> <h3>瓦窑村发现的异形砖<br></br></h3></br><h3> 瓦窑村主体建筑最高层石匾</h3></br><h3> <h3>从瓦窑村背面远眺,从东向西拍摄。红线箭头示意瓦窑沟,沿沟底现存两个泉眼相距约150米,仍有水。<br></br></h3></br><h3>在瓦窑村主体建筑背面坡下,有一个独立石砌窑洞院子坐西向东,面向朝阳。在主窑后墙中央距离地面约1米处有一壁龛,壁龛内部是一个穹顶四壁砖室,墙体长宽各3米,地面废土埋藏深度不清,如和外室地面平齐,穹顶到地面高度约5米。在穹顶和四壁转角连接处,有石条过梁。穹顶上留有石砌通道,用巨石封口。从这组建筑的外部顶部测量,这个穹顶后室已深入山体内,我们初步判断,这个穹顶后室是一个古墓室。</h3></br><h3> <h3>窑洞外室后壁壁龛通道<br></br></h3></br><h3> <h3>内室方形墙转角和穹顶交汇处的石过梁<br></br></h3></br><h3> <h3>穹顶上的石封通道<br></br></h3></br><h3><strong>瓦窑村的这组主体建筑,和我国其他地方发掘考证的汉代墓祠特征吻合,而又有很多独特的地方,其蕴含的文化价值,还有待专业考古机构进一步发掘。</strong><br></br></h3></br><h3>4、瓦窑村石窟<br></br></h3></br><h3>在瓦窑沟北侧山体上,高于瓦窑村约30米处,山体裸露巨石累累,在巨石上开有三个石窟,西侧两个内部风化严重,龛内雕像只余轮廓。东石窟内有三龛,主龛风化只有轮廓。西龛尚能辨认,是一个宽衣博带的男性人物形象。右龛保存良好,唯脸部有人为破坏凿痕。根据人物衣着及壁龛图案,我们初步判断这是一个北魏石窟。在石窟下方山坡上,错落有几个石砌窑洞院。根据刘五庆先生说,老辈流传这个石窟是晋阳西山一带最早的石窟。刘大鹏先生记录这个石窟名字同龙山上石窟,也叫“姑姑洞”,这组窑洞所在山坡叫“姑姑洞坪”。</h3></br><h3> <h3>瓦窑村姑姑洞坪及石窟<br></br></h3></br><h3>5、悬瓮山石窟<br></br></h3></br><h3>在明仙峪岔沟白云沟内,悬瓮巨石上开凿有一组北齐石窟,《太原县志》有记载。窟内造像精美,风化程度比瓦窑石窟好得多,只是人为盗凿破坏严重,头部大多数丢失。该石窟已列入区及文化保护单位。石窟外有建筑遗址石构件,另有散落的雕琢精美的石塔构件。</h3></br><h3> <h3>悬瓮山北齐石窟<br></br></h3></br><h3> <h3>悬瓮山下的石塔构件<br></br></h3></br><h3> <h3>石窟外的石柱础<br></br></h3></br><h3>6、明仙村石砌窑洞建筑群<br></br></h3></br><h3>明仙村位于明仙峪主后峪沟底两侧山坡上,有二十余处石砌窑洞院落。明仙峪后峪狭窄,平均宽度约十米,曲径幽深,东西两侧是高峻大山,植被丰茂,日照时间短,是一处天然避暑胜地。村内遍植枣、桃、杏、朴树。村前高坡上有石砌二层碉楼扼守村口。村后明仙峪南岔、北岔和主峪十字相交,河道在此相会,在崖壁上有小型五道神庙遗址。北岔口有明代太原县举人石鼎亨墓及碑。明仙村窑洞群建筑规制虽不如瓦窑村,但比店头村所用石料规整,从风化程度看,年代也不晚于店头村,它的始建年代以及初始功能还需进一步研究。</h3></br><h3> <h3>明仙村位置环境图<br></br></h3></br><h3> <h3>扼守村口的石雕楼<br></br></h3></br><h3> <h3>明仙村连排石砌窑洞<br></br></h3></br><h3>7、一家村<br></br></h3></br><h3>一家村位于明仙峪古水库北侧,明仙峪西侧山体台地上,距谷底高差约10米,东距龙山山体约20米,其西部是明仙寺和瓦窑村所在的大山。站在一家村四眺,群峰环绕,下临清流,龙山美景近在咫尺,一览无余,是明仙峪中一处观景的好地方。一家村只有一个院子,建筑手法不同于峪内其他古建筑石碹窑洞,它是石墙加土木平顶结构,顶部已经坍塌。它的建筑年代要晚于明仙村、瓦窑村古石窑。</h3></br><h3> <h3>峪底西侧高台上的一家村</h3></br><h3> <h3>一家村看峪底小水库<br></br></h3></br><h3> <h3>坍塌的一家村房屋<br></br></h3></br><h3>8、其他建筑<br></br></h3></br><h3>在刘大鹏先生《明仙峪记》里,还记录了上下白云寺遗址,今位置在白云沟仙居园内,建筑已不存。孙家坡窑洞群、烧饼窑在南岔内,官窑、大齐窑在北岔内。这些窑洞现在还在,建筑年代、建筑手法都同明仙村相近,功能也应相近。在明仙峪后峪还有多处类似石砌窑洞,期待能在以后的明仙峪文旅资源保护开发过程中进一步研究。<br></br></h3></br><h3><strong>四、文献记载的宋前晋祠和明仙峪环境、瓦窑村建筑高度吻合</strong><br></br></h3></br><h3>我们把记录宋前晋祠的史料按证明效力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正史、专志、地方志、碑刻等有直接证明效力的史料。第二类是游记、诗词、笔记小说、民间传说等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按时间顺序分列如下:<br></br></h3></br><h3>第一类(正史、专志、地方志、碑刻):<br></br></h3></br><h3>1、《汉书•地理志》载:龙山(即悬瓮山)…晋水所出,东入汾。</h3></br><h3>2、汉代《淮南子•地形训》:晋(即晋水)出龙山。</h3></br><h3>3、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晋水》:《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之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契集,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沼水分为二派,北渎即智氏故渠也。昔在战国,襄子保晋阳,智氏防山以水之,城不没者三版,与韩、魏望叹于此,故智氏用亡。其渎乘高,东北注入晋阳城,以周灌溉。</h3></br><h3>文中“川”、“晋川”即指晋水。《康熙字典》载【周礼·冬官考工記】:凡天下之地埶,两山之间,必有川焉。《说文解字》:贯穿流通水也。《爾雅•水注》川曰谿。許云泉出通川为谷是也。结合1、2条文献所记载晋水“出于龙山”,《水经注•晋水》所记载的晋川,应当是出于龙山(悬瓮山)山谷之中的河流。文中“防山以水之”(在山口或沿山筑坝,水淹晋阳城),也进一步阐明了晋水和山的关系。</h3></br><h3>4、唐代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碑刻。李渊李世民在太原起义建立唐朝,起义前曾在晋祠祈福,这篇文章是三十年后李世民在晋祠酬神之作。李世民对晋祠的环境景色是非常熟悉的。这篇文章里有不少对晋祠环境、风景的描述:“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珠树……悬崖百丈,蔽日亏红;绝岭万寻,横天耸翠。霞无机而散锦,峰非水而开莲。石镜流辉,孤岩宵朗;松萝曳影,重溪昼昏……加以飞泉涌砌,激石分湍……日注不穷,类芳猷之五绝;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阴涧怀冰,春留冬镜;阳岩引溜,冬结春苔……地斜文直,涧曲流平。”</h3></br><h3>文中记录的“百丈悬崖、飞泉、石镜、孤岩、石莲、山涧”在明仙峪中都可以找到。“(泉)日注不穷,年倾(沼)不溢”,明仙峪中滴水岩(滴沥泉)以及古水库遗址,符合这种描述。瓦窑村古建筑基址高昂,距谷底约百米,依山势梯田状多层排列,远观符合“(祠)金阙九层,玉楼千仞,月落低于桂筵(铺地席子)”的描述。</h3></br><h3>5、唐代李德裕《祭叔虞文》中关于晋祠描述“式瞻西山,神灵是宅”,译文“抬头仰望西山,唐叔虞祠修建在这里”。表明唐叔虞祠修建在山上。<br></br></h3></br><h3>6、《元和郡县志•河东道•晋阳县》记载了唐代晋祠和晋阳县的相对位置“晋阳县…在州南二里…晋祠一名王祠,周唐叔虞祠也,在县西南十二里”。唐代州城在古城营村西一带,其南二里是晋阳县,在今南城角村一带。今晋祠距离唐代晋阳县约6~7里,和记录差距较大。而明仙峪口距离南城角村约6里,瓦窑村距离明仙峪口约6里,与唐代记录吻合。<br></br></h3></br><h3>7、宋初赵昌言《新修晋祠铭并序》记录的新旧晋祠更替。979年,赵光义平北汉,毁晋阳城迁民,同时下令“新修”晋祠,984年新晋祠竣工,赵昌言作此文记录了过程”。文中记录“(赵光义)乃眷灵祠,旧制仍陋,宜命有司,俾新大之……而又晋阳之役,靖兹乱亩,构此祠庭……式命有司兮,攸徒(徙)是庇…”,这些记录表明,赵光义异地新建了一个“祠庭”(祠堂及院落),唐叔虞祠经过迁徙,即今晋祠。宋代的《大宋新修……祠庙铭》碑记现在留有多篇,如《大宋新修会圣宫铭》《大宋新修唐太宗庙铭》《大宋新修汉武帝庙铭》等等,这些“新修”,都是“新建”。<br></br></h3></br><h3>8、宋代之后,仍有提及在山中的古晋祠的记录。今晋祠发现的金代郝居简残碑《…庙记》:深山穷谷间……或雨沕为沴,则人往祷之,偶获佳应,民尚庙其貌而事之,而此地山明水秀,是河东之冠……今殿傍诸屋,倾废如此,致使神像不避风雨,而汝等坐享其利,不知所报,于汝安乎”。译文:(唐叔虞祠)深山穷谷间,以前人们去那里求雨,偶有应验,百姓还虔诚地修庙祭祀。而此地(金代晋祠亦今晋祠)山明水秀是河东风景最好的地方,现在祠庙倾废成这样,神像不避风雨,你们只享受祠神的水利,不知道修庙报答,你们能安心吗?这段记录表明,曾有一个唐叔虞祠在“深山穷谷间”。<br></br></h3></br><h3>9、明《太原县志》记载的“古晋祠”:滴沥泉在县西南十里王索村古晋祠下。<br></br></h3></br><h3>10、清《大清一统志》:晋水在太原縣西南,源出滴沥泉,东流入汾。</h3></br><h3>11、清《御批历代通鉴览》:荀瑶(智伯)决晋水,在山西太原府太原縣西南,源出滴沥泉。</h3></br><h3>以上三条明清记录表明,古晋水源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流量细微的滴沥泉,泉水从高处落下。在滴沥泉上面,有“古晋祠”。这种地形符合明仙峪中滴水岩和它上方瓦窑村的实际。<br></br></h3></br><h3>第二类(游记、诗词、笔记小说、民间传说):<br></br></h3></br><h3>1、唐代李白诗《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h3></br><h3><strong>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strong></h3></br><h3><strong>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strong></h3></br><h3><strong>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珂。</strong></h3></br><h3><strong>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strong></h3></br><h3>曲,《国语词典》:拐弯的地方。如:「山<strong>曲</strong>」、「河<strong>曲</strong>」。唐·李白〈惜余春赋〉:汉之<strong>曲</strong>兮江之潭。这首诗记述李白携歌妓游晋祠,在晋阳城西晋水弯曲的地方有深潭可以泛舟。明仙峪弯曲的古水库正符合这种描述,而今晋祠则没有这种地形。且在今晋祠森严的祠庙内携歌妓游乐是不可想象的,而明仙峪中开放式的山水,古晋祠虽在附近,亦不影响文人在山水取乐。</h3></br><h3>2、唐代李益《晋祠同声会集得疏字韵》:<br></br></h3></br><h3><strong>风壤瞻唐本,山祠阅晋馀。水亭开帟幕,岩榭引簪裾。</strong></h3></br><h3><strong>地绿苔犹少,林黄柳尚疏。菱苕生皎镜,金碧照澄虚。</strong></h3></br><h3><strong>翰苑声何旧,宾筵醉止初。中州有辽雁,好为系边书。</strong></h3></br><h3>诗中“山祠、岩榭”显示晋祠是山中或山上之祠,歌台舞榭建在高岩之上。<br></br></h3></br><h3>3、唐代李德裕《流杯亭》:</h3></br><h3><strong>激水自山椒,析波分浅濑。回环疑古篆,诘曲如萦带。</strong></h3></br><h3><strong>宁愬羽觞迟,惟欢亲友会。欲知中圣处,皓月临松盖。</strong></h3></br><h3>首句:湍急的水从山顶流下来。今晋祠没有这种地形,符合明仙峪瓦窑村下滴水岩地形。<br></br></h3></br><h3>4、唐代康骈笔记小说《剧谈录•狄惟谦》:<strong>……惟谦曰:“左道女巫,妖惑日久,当须毙在兹日,焉敢言归?”叱左右坐于神前,鞭背三十,投于潭水,(晋)祠后有山,高万千丈,遽令设席焚香……。</strong></h3></br><h3>唐会昌年间,晋阳县令狄惟谦请女巫在晋祠求雨多日未果,女巫归咎于狄县令施政不仁,并出言侮辱。狄惟谦勃然大怒令左右鞭打女巫并投于潭水淹死,然后亲自上晋祠后高山设席焚香求雨,很快求得沛雨。女巫曾是皇帝面前红人,这件事情上报朝廷,皇帝非但没有怪罪狄惟谦,反而下诏嘉奖了狄惟谦。唐武宗的这篇诏书保存于《全唐文》,这篇文章虽然是笔记小说,记录的事件本身有相当的可信度。作者康骈是唐僖宗时人,对于唐代晋祠的环境描写也具有相当的可信度。文中记录的晋祠有“潭水、祠后有山高万千丈”,与今晋祠环境不符,和明仙峪古水库以及瓦窑村后悬崖绝壁环境吻合。<br></br></h3></br><h3>5、宋代以后到清代,仍然有很多文人墨客游览明仙峪古晋祠,留有众多诗篇,不能穷举,列一些有代表性的篇幅如下:<br></br></h3></br><h3>游晋祠——赵秉文(金代)<br></br></h3></br><h3><strong>官闲屏骑从,意行无涧冈。青山尽处山口转,清溪宛与青山长。</strong></h3></br><h3><strong>古城尚隔叔虞庙,水气先入单衣凉。溪行不十里,乔木森千章。</strong></h3></br><h3><strong>灵泉万古流不竭,荡云沃日摇精光。素月落圆甃,青天入方塘。</strong></h3></br><h3><strong>棹歌中流箫鼓发,击波惊起双鸳鸯。脚踏船舷掖两生,明月照我欹巾裳。</strong></h3></br><h3><strong>两生为我歌,与子嚼一觞。兴来洒墨三四行,使汝名似湛辈香。</strong></h3></br><h3><strong>歌罢忽惆怅,欲归且徜徉。清风明月本自无尽藏,青山绿水何处非吾乡。</strong></h3></br><h3><strong>世閒风波老可畏,物外日月初不忙。安得此溪化作百斛酒,狂吟大醉三万六千场。</strong></h3></br><h3><strong>一朝忽骑赤鳞去,归来晋溪流水依旧空茫茫。</strong></h3></br><h3>这首诗所描述晋祠,在山谷里,沿着山溪行不到十里,见“灵泉、方塘”,依然有水可以泛舟,即是“晋溪流水”。和明仙峪中古水库遗址景色完全吻合。<br></br></h3></br><h3>游晋溪——契玉立(元代)<br></br></h3></br><h3><strong>访古晋祠山,晓集汾水桥。星河没惨淡,野色见平遥。</strong></h3></br><h3><strong>树鸟啼冥冥,涂马鸣萧萧。游车接飞盖,驾言修禊朝。</strong></h3></br><h3><strong>荒城忽已迥,远峤如相招。振衣投林丘,浥露濯尘嚣。</strong></h3></br><h3><strong>涧壑耸绿桧,原隰散红桃。敞殿罗幢幡,虚庭杂牲醪。</strong></h3></br><h3><strong>逶迤广寒宫,献酬瑶池皋。境胜地亦灵,心悦神自超。</strong></h3></br><h3><strong>法鼓青山巅,仙家白云标。极留不可暂,鹤唳天风高。</strong></h3></br><h3>这首诗记录游古晋祠、晋溪。所行所见都是山中景色,“投林丘”有“涧壑”,山巅有白云寺,今白云寺遗址就在瓦窑村所依高山的山顶上。和明仙峪遗存完全吻合。<br></br></h3></br><h3>晋祠——王盛(明代)</h3></br><h3><strong>持节追踪太史公,旁观瀑布喜葱葱。</strong></h3></br><h3><strong>源头活水来从此,枝脉分流去向东。</strong></h3></br><h3><strong>白练两条挂岭外,银河千丈落空中。</strong></h3></br><h3><strong>滔滔昼夜知无息,终入沧溟化浪风。</strong></h3></br><h3>诗中的晋祠,有“瀑布”“白练两条”,明仙峪中古水库水源即两条瀑布,今遗址还在。<br></br></h3></br><h3>四过晋祠——宋权(清代)<br></br></h3></br><h3><strong>一抹青山里,劃然别有天。淙鸣群籟寂,溪靜一魚悬。</strong></h3></br><h3><strong>冬日涵春色,山民习水田。風尘徒自厌,枕潄是何年。</strong></h3></br><h3>诗中的晋祠在“一抹青山里”。</h3></br><h3>从以上文献资料分析,无论是可作为直接证据使用的一类史料,还是可以作为参考证据使用的二类史料,都记载了一个不同于今晋祠的“古晋祠”,这个古晋祠在山里、在山上,和明仙峪自然环境以及实物遗存高度吻合。这些资料互相印证,文字资料和实物遗存相互印证,形成完整闭合证据链,指向宋前晋祠在明仙峪中,瓦窑村留存的古窑洞建筑很可能就是宋前古晋祠遗存。当然,这些结论从历史资料文字中得来,从实地考察中得以初步印证,最终的认定,需要考古发掘,需要有科学技术手段的鉴定,比如对瓦窑村建筑年代进行科学技术断代。这些专业的工作需要考古部门的参与。<br></br></h3></br><h3>明仙峪现有的自然风景和历史遗存(即便和古晋祠无关),都有相当的文旅价值,它本身位于西山旅游区内,离晋祠博物馆、龙山风景区近在咫尺,只需较少投入(整修入山步道或机动车道,整修古水库),就可以纳入西山生态旅游区。古交汾河段对晋泉补水工程已完成,最先恢复泉流的很可能是明仙峪中的古晋水泉源,届时古水库或能蓄水,再现“西曲泛舟”美景或能实现。<br></br></h3></br><h3>对明仙峪文旅资源,应当开发、保护、研究并举,在开发保护中进一步认知她所蕴藏的历史价值,进而对宋前晋阳城的认知都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br></br></h3></br><h3>(明仙峪古迹研究保护志愿者小组成立以来,小组成员多次对明仙峪内古迹遗存进行详细调查。小组顾问贺云翱教授提供文史分类、考古鉴定指导,裴静蓉老师提供考古鉴定指导,贾宇老师提供无人机拍摄,赵银娥老师提供前期探索者拍摄的图片资料,贾志鑫老师、张益平老师提供相关历史文献,刘五庆老师提供地名、向导、当地传说,梁继元老师、牛爱科老师、刘树荣老师提供当地历史信息,朱建荣老师、武会杰老师、韩志军老师、张勇老师、杨扶虎老师、刘昊杰老师、韩春老师等披荆斩棘,深入常年无人进入区域调查,取得了诸多重要发现。其他小组成员老师也积极为明仙峪考察研究做了不少工作。本文部分图片采用资深驴友“太原骑游乐”“太原徒步行”二老师的作品。本调查报告是明仙峪古迹研究保护志愿者小组的阶段性成果,明仙峪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h3></br><h3>山西晋祠明仙峪古迹研究保护志愿者小组</h3></br><h3>顾问: </h3></br><h3>贺云翱,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h3></br><h3>成员名单:</h3></br><h3>武会杰 聂正宇 韩志军 裴静蓉 王志文 张庭会 朱建荣 李振亮 张勇 李海清 梁继元 牛爱科 张德一 刘宏 姚富生 阎望月 王宝玉 张益平 王金花 阎志伟 阎佳斌 温杰 闫鑫 王小松 孙永红 乔琰 潘志国 王亮 田立勤 赵银娥 贾大锦 贾宇 贾治鑫 刘新创 刘昊杰 杨伏虎 武海龙 武学会 武进忠 刘树荣 武少林 武慧斌 刘翠珍 郝妙海 张玉虎 武晋明 武会东 宋娜 张鸣 孟志宏 刘俊喜 郭建华 郭志英 刘五庆 辛存寿 张建新 李大勇 武玉虎 邵学军 郝小军 张雷锋 刘剑刚 武仁英 武斌文 田向洲 王春生 刘勇 韩春 韩向东 冯广惠 程中 李晓琦 张宏庆 宁夏楠 郭铁军</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6EmniuANEJkiVzMguVQGO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