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夕与西方情人节

秦風漢月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十多年前,当国人开始热热闹闹地过着西方情人节的时候,我和朋友们也开始了漫长的无谓的争论,并逐渐形成了我对中国七夕和西方情人节相比较的一些看法或认识。需要说明的是,美篇文字写于十年前,只因最近心血来潮,对个别字句进行了修改并删减了一千多字。但文章还是当初的视觉,时间、空间依旧。个人见解,勿求统一。</b></p><p><br></p> <p><br></p><p><b></b></p><p><b></b></p><p> 近些年来,西方的情人节与中国的七夕节都过得比较红火,尤以西方的情人节为甚<b>。</b></p><p><b> 情人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的二月十四日,情人们互送巧克力、贺卡和鲜花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 </b></p><p><br></p><p> 情人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主要有两种:公元三世纪,罗马发生战事,皇帝废除了法律,不准未婚男女在战时结婚,并绞死了违反皇帝旨意,私下在教堂为年轻人举行婚礼的瓦伦廷神父。到了十四世纪以后,人们将这一天命名为情人节,用以纪念那个为有情人作主而丢了性命的神父,这一天是二月十四日。</p><p> 另一种说法是,一个叫瓦伦丁的基督徒,在监牢里用他特制的中草药治愈了典狱长女儿失明的双眼,但最后还是被斩首示众。为了寄托对恩人的情思,典狱长的女儿便在他的墓前种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从此基督教会便把植树日定为情人节,这一天也是二月十四日。</p><p><br></p><p><b> 七夕节原名七巧节,据专家考证起源于中国汉代。</b>由于我国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至少在三四千年前,有关牵牛星与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古时候的我国人民认为东南西北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其中以北斗星最亮,北斗星的第一颗星魁星被称魁首,它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这完全符合中国人最原始的天地祖宗信仰观。</p><p>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晴朗的秋夜,一条银河横跨南北,在它的东西两边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传情。突然天上飞来了成群的喜鹊,并且在银河上搭好了一座美丽的桥梁,好让牛郎、织女相会。听老人讲,这就是传说中的鹊桥会。</p><p><br></p> <p> </p><p><br></p><p> </p><p>  <b>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情人节在中国的流行,有人开始把七夕节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其主要依据就是鹊桥相会,但我认为这种做法是极不严谨的。试问在一个宣扬《四书五经》、推崇“三纲五常”连情人都不允许存在的文明古国里,又那来情人节呢?其实这与时下国人的崇洋兴趣不无关系。</b>如把中国苏州水乡称为东方威尼斯,把中国某影城称为东方好莱坞,就连常德在建的潇湘影城,天大的广告上就把它宣染成了常德的新东方好莱坞,这些不识好莱坞真面目的人还真以为好莱坞是个锤子。这种看似自我标榜、自我吹嘘的行为,实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勾当,简直是荒唐到了北极。</p><p><br></p><p><b> 原始的七夕节,与情爱和约会并无关系。当初只是许愿乞巧,乞求智慧、乞求婚姻、乞求技能等等。</b>由于地域差或口口相传演变的结果,全国各民族间同一节日的载体会有所不同,但其节日宗旨却是大同小异。每年这一天夜晚,女孩们对着朗朗明月,乞求天上女神能赋与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好让自己的针线女红技法娴熟,同时乞求姻缘巧配。后来由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才赋予了七夕节新的含意。</p><p> </p><p><br></p> <p> </p><p><br></p><p><b> 中国的七夕节与西方的情人节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反抗专制或暴政、反抗压迫和剥削</b>,<b>但是他们的不同之处却有了很多方面:</b></p><p><b> 一是起源时间不同。</b>西方的情人节起源于公元十四世纪,它是对某事件、某人物进行纪念的节日,并且是事隔多年以后才形成的传统节日。而中国的七夕起源于三千多年前,起初是出于对大自然的崇拜,并无两性意识。</p><p><b> 二是参与节日的人群范围不同。</b>西方的情人节泛指一切年龄段的情人,并且是夫妻之外已婚、未婚的异性男女。而中国的七夕节,特指未婚女性,所以又称女儿节。</p><p><b> 三是节日宗旨不同。</b>西方的情人节倡导的是男女友谊或友爱,它起源于真人真事,是对争取自由争取人权的纪念,比较务实。而中国的七夕节倡导的是崇尚自然、争取生存,冲破礼教、夫妻恩爱的精神,它起源于崇拜和神话,比较务虚。</p><p><b> 四是节日载体风马牛不相及。</b>西方情人节的风俗是互相赠送点什么,其代表物就是巧克力和鲜花以至后来的金银首饰之类。而中国的七夕节还是古代的传统习俗,比如看看月亮、数数星星,再复杂一点就是吃吃巧果(多为面粉食品)、拜拜巧姑(穿花衣服的草人)什么的,还有的在南瓜架下试图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谈情说爱的声音。即使到了现在,由于“东节西过”“国节洋过”的“伪民俗”(属本人标新立异用词),也才在年轻人中形成了送鲜花、送巧克力、送首饰的习俗。</p><p><b> 五是西方情人节比较开放,利于传承,中国的七夕节比较保守,不能与时俱进。</b>由于西方情人节参与者众,其影响也就重大深远。加之他们的节日载体是以礼物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充满了人性化。而中国七夕节,只是做些比较保守的祈求之类的活动。因此,曾经时尚、先进的七夕文化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萧条了、没落了。在国门大开之后,随着新活动、新思想的引入以及商家的误导,年轻人不知道七夕是何夕,人云亦云,把中国的七夕节当做情人节来过也就不足为奇了。</p><p><br></p><p><b>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北宋欧阳修在他的诗词《生查子·元夕》中,为国人期盼的情人节打开了另一扇门。那就是,中国真正具备情人节功能的应该是元宵节。</b>谁都知道,古代的女人是很难走出闺门的,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也是如此。而女人们对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却很感兴趣。每到元宵节,妇女可以出门观灯、赏月,甚至可以和男友幽会谈情,这也许是“卫道士”们故意营造的能让年轻人释放情怀的一个节日。但七夕节却是年轻女子们的节日,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有牛郎织女的传说就将其附会成情人节,更何况牛郎织女只是经过槐树为媒的神话夫妻。</p><p><b></b></p> <p>  </p><p><br></p><p> <b> 有关牛郎织女传说的载体,在历史上可以说是多种多样,周朝有诗经,南朝有小说,南北朝有杂记,明代有传奇,清代有宫廷戏曲等等。还有从民国到新中国出版了多种多样的连环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张少呆、墨浪、董天野独自完成的以及李铁生、水天宏合作的《牛郎织女》故事连环画。但有关牛郎织女故事最早的记载,据说还是起源于中国先秦的重要古籍《山海经》。</b>从此,很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为七夕节写下了大量不朽的诗词歌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七夕》诗里面写到:“牵牛在河西,织女在河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宋代著名文学家秦少游有一首快炙人口、流传很广的词叫做《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了千古绝唱。</p><p> 后来黄梅戏唱了《天仙配》,电影拍了《牛郎织女》,再后来电视演义了《欢天喜地七仙女》等等。但不管怎样,七夕文化的发展在近、现代似乎停滞了,如果不是商家借西方情人节搭台唱戏,恐怕没几个青年人会过这个古老又古怪的节日了。从这点来看,商家对七夕节的救助功不可没,尽管在我、在民俗学家看来是悲哀的。</p><p> 其实,西方等国家在发扬情人节文化软实力方面也算做得可以的,如电影《情人》、《情人节》、《我的血腥情人节》等都是以情人节为题材的影片。还有的国家一年过十二个情人节,即每个月的十四日都是情人节。最有趣的是韩国人每年要过十三个情人节,除了五月十四日的玫瑰情人节之外,还要在五月二十日过网络情人节。<b>在如何保护和开发本民族节日的意识方面,我们应当向韩国学习,他们不但保护了本国的传统文化,甚至于跨界“保护了”它国的文化,据说中国的传统端午节就成了韩国的文化遗产。</b></p><p><br></p> <p>  </p><p><br></p><p> 话又说回来,从七夕节的由来看七夕节的演变和发展,总觉得它是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最难传承和发展的。当今的中国女青年你要它在七夕这一天去“乞求”,无异于比登天还难。<b>近些年来,除了商家的运作,各地有些党政部门也在对七夕文化引导扩容,比如体育比赛、乞巧勤劳、非遗展示、婚姻伦理、爱情忠贞、文艺晚会等等。</b></p><p><b> 实际上,目前中国的多数青年男女已经将七夕节当成了中国的情人节来过了,这也是任何潮流无法阻挡的。七夕节会不会在所有年龄段的人中形成中国情人节的共识,我以为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需要一个过程,但也是迟早的事。因为任何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都是在经过长期积淀凝聚后才形成的,并且所有节日都与时令紧密相联。节日文化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国家文化名片。</b></p><p><br></p><p> 2010年的春节很特别,大年初一就是情人节。西方情人节遭遇到了中国的春节,土节洋节撞在一起,既是一个非常难遇的机会又是一件蛮有味道的趣事,尽管气氛浓烈,但情人节明显地让位于春节。 这一天,大街上几乎没有行人,超市、花店也是门廷冷落车马稀。</p><p> <b>再过几天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了,我祝天下的有心人能通过祈巧获得你想学的一切。也祝天下的有志者能通过祈福获得你想要的财富。更祝天下的有情人能通过祈情永远和睦、永远恩爱!</b></p><p><br></p><p> 2010年农历七月初三写于碧潭</p><p> 2012年农历七月初六修改于碧潭</p><p> 2020年农历七月初五修改于冰壶栈道</p><p><br></p><p>文字摄影/秦風漢月</p><p>重要提示:图片如有侵犯肖像权,请留言告知,我表示道歉并迅速更换🌹</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