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视野下的交通建筑

大树

城市视野下的交通建筑,我想主要谈谈由于旅客功能需求和城市文化属性所带来的变化和发展。<br>交通建筑首先是承担了旅客交通转换的功能。众多旅客中既有注重时间效率的商务客人,有对价格较为敏感的学生或者低收入者,也有需要更多关照的老人或残障人士等等。<br>所以我们的设计中是以效率为根本,关注提升各个层次的旅客体验,这也在逐渐改变我们常规设计的思维方式。首先要优化旅客流线,控制旅客的步行距离和时间,在机场航站楼中这将是旅客人的尺度和飞机尺度的平衡。随着机场容量的增加,需求的近机位越来越多,常规航站楼构型的弊病越发明显,近些年出现了规划跑道间距加大、航站楼呈放射指廊构型的发展趋势,集中的主楼通过多楼层来处理复杂功能,比如在北京大兴机场,主楼双层出发、双层到达、双层轨道,5条放射指廊均匀分散的接驳飞机,很好的控制了旅客的步行距离和时间。<br> 为了满足陆侧旅客来往机场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减少道路交通压力,大机场陆侧往往是道路交通、城市地铁、城际铁路的功能集合,甚至轨道需要穿越航站楼和站坪飞行区,这就打破了常规地铁、高铁、机场通过平面红线简单的进行用地和产权划分的模式,大家集中在一起成为高效的交通枢纽。地铁、高铁和机场的规范也不尽相同,设计中就需要开拓新思路,更加综合的处理流线组织、结构安全、消防可靠、噪声震动影响等问题。当然,所有的工作还是应该以效率为准绳,以基础数据和测算为依据,不用盲目求全,例如,高铁发车频率低,对机场陆侧贡献率有限,而且工程复杂、限制条件很多,是否引入,如何接驳需要慎重而全面的考虑。 旅客的需求是多层次不同的,交通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强调综合性。新加坡樟宜机场多年被评为最受欢迎的机场,在这里,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机场服务层面,而是变成了一个机场设施、景观花园、购物休闲、酒店餐饮等集于一身的“旅游目的地”。不是机场核心功能的星耀樟宜的室内瀑布、五彩缤纷的主题花园等成为游客喜闻乐见的打卡圣地,又进一步促进了机场业务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当然,这在国内将涉及到航站楼规模、总体投资的问题,可喜的是主管部门、机场集团和设计师们都已经有所意识,开始研究对总体规划规模指标进行灵活性调整,航站楼功能逐渐趋向综合性,空间具备发展弹性。 第二个方面想谈一下重要的交通建筑所承担的城市文化属性。譬如机场航站楼,它是旅客对城市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接触点,承担了城市名片的功能,应当反映所在城市的特点。这既有地域性的气候特点考虑,也有城市历史、文化习俗的尊重。我们在桂林机场设计中,采用了多跨连续拱的结构,屋面起伏有致,体现桂林山水的意向,室内拱形钢结构实现了大跨无柱空间,暴露结构的做法既节约吊顶成本也体现了当地传统民居的神韵。海口机场T2航站楼设计中,自然采光充足均匀,设置大量室内绿化和室外庭院,打造花园机场;开敞到达廊,既可以节约空调能源,也充分体现了热带机场特色。柬埔寨暹粒机场,在现代化功能流程、结构体系基础上,我们通过提炼地域性建筑元素、色彩和符号,体现在航站楼室内外空间设计中,受到了中柬两方的认可。建筑所承担的城市文化属性,不是简单的建筑形态上像什么,而更多是一种建筑室内外空间、色彩、氛围所表达的一种特性。对于重要交通枢纽,我们应当旗帜鲜明的反对同质化设计。 在新冠肺炎的冲击下,2020年交通量陷入低谷,往日熙熙攘攘的机场火车站也出现了门可罗雀的现象。我相信新冠疫情很快会过去,但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预防却会是一个长期和持续的。交通建筑中应当借用人脸识别,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绝大部分普通人群无感化监控,仅对重点人群严格检查,在确保公共安全的情况下简化程序、提升服务。此外,全流程的自助化服务和通关检查,尽可能的自然通风、室内空气质量的监控和调节,也将是未来交通枢纽发展的趋势,这和民航局提出的“安全、绿色、智慧、人文”的四型机场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