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高君宇,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王凌云

高君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人之一,是山西省第一个共产党员,是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在迎接建党一百年之际,为了追寻先烈革命足迹 ,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由三晋文化研究会红色文化交流中心主办,山西新农村网、山西毛学组、山西红军后代联谊会、山西三五九旅后代联谊会、太原影视摄友团协办,组织50余位红友,于2020年8月22日,驱车娄烦 ,参观了高君宇纪念馆。 <p>上午十点多,到达娄烦县静游镇岭底村,受到了原娄烦县县委书记、太原市扶贫办原主任杨秉同志,娄烦县政协副主席雷爱婵同志、娄烦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志军同志,娄烦县委党史办主任张宪平同志的热情接待。</p> 首先,我们在高君宇纪念馆前的广场,向高君宇塑像敬献花篮。<br><br> 接着由三晋文化研究会红色文化交流中心书画院长、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会员席东升同志和原省革委成员、民建山西省委成员郝锦云同志向纪念馆赠送书法作品,由侯彩英同志代表三晋文化研究会红色文化交流中心向纪念馆赠送毛主席像,由贾建玲同志代表三五九旅后代向纪念馆赠送毛主席纪念章。 然后全体红友向高君宇塑像三鞠躬,表达我们对革命先烈深深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简短仪式之后,娄烦县接待我们的领导同志陪同50余位红友缓缓进入高君宇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在高君宇纪念馆前厅的党旗下,全体共产党员举起右拳,再一次重温入党誓词:“……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永不叛党!”<br><br> 随后,大家随讲解员参观纪念馆,了解高君宇的光辉一生。 高君宇同志,1896年10月22日 出生于山西省静乐县峰岭底村(今属太原市娄烦县)<br>1912年1月 考入太原模范中学校(1913年更名为山西省立一中)<br>1916年7月 考入北京大学理预科<br>1919年5月4日 参与组织领导五四爱国运动。8月 指导创办山西《平民周刊》。9月 由理预科转入地质系本科<br>1920年3月 参与发起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担任英文组负责人。11月,参与创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当选为第一任书记,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br>1921年1月1日 与邓中夏等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5月1日 ,指导创建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br>1922年1月20日 当选为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执行委员,5月5日至10日 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为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7月17日至23日,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 会,当选为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8月29日,出席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举行的特别会议<br>1923年2月4日至7日,参与领导京汉铁路总同盟罢工 ,11月25日,担任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委员<br>1924年1月1日,担任中共北京区委执行委员会委员和秘书,1月,参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3月,担任北京团地委教育委员会委员,并代理北京市团地委书记,5月26日,组织指导成立中国共产党太原支部,7月,参与组织指导广州沙面工人大罢工,10月10日,和张太雷等同志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平定商团叛乱的斗争<br>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列席中国共产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3月1日席国民会议,促成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br>1925年3月6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 石评梅是高君宇生命中最挚爱的女性,生于1902年,山西平定人,是"五四" 时期著名的青年女作家,著有《涛语》《祷告》《偶然草》等书。他们在北京的山西同乡会上相识,共同的进步追求和兴趣使二人相互吸引。高君宇家中曾有过包办的不幸婚姻,在心灵受过创伤后对石评梅有火一般的恋情。<br>石评梅虽然也爱对方,却因初恋失败抱定独身主义的宗旨而固守着"冰雪友谊" 的藩篱。高君宇内心十分痛苦,但仍然以尊重的态度对石评梅写道::"你的所愿,我愿赴汤蹈火以求之,你的所不愿,我愿赴汤蹈火以阻之。不能这样,我怎能说是爱你!"<br><br>高君宇患病动手术后于第二天突然去世,对石评梅犹如青天霹雳,后悔当初没有接受他的求爱。她在高君宇的墓碑上题写了他生前最喜欢的海涅那几句励志诗句:"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并作《墓畔哀歌》表达刻骨的思念之情:"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爱心。我愿意燃烧我的肉身化成灰烬,我愿放浪我的热情怒涛汹涌,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br>1928年9月,年仅26岁的才女石评梅因悲伤过度,在泣血哀吟中走完短短的一生,巧的是她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人们也把她葬于陶然亭内的高君宇墓旁,"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 参观纪念馆过程中,大家对高君宇的光辉一生,以及高君宇与石评梅高尚而纯洁的爱情,无不唏嘘赞叹。同志们表示,一定要继承先烈遗志,不忘初心,继续革命,把毛主席、高君宇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br> 下午回程时,顺便游览了汾河水库。 汾河水库位于娄烦县境内下静游村至下石家庄之间。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5公里,总面积32平方公里。汾河水库是由国家水利部北京水利勘探设计院规划,苏联专家古列耶夫,马索科夫帮助设计的,坝高61.4米,底宽485米,顶宽6米。坝长1002米,总库容7.21亿立方米,相当于十三陵水库容量的十三倍半。<br>汾河水库于1958年7月动工兴建,投资6000万元。参加修建水库的军人、农民、工人及大专院校、中小学师生等组成五万大军,主要以共产主义义务劳动的方式进行。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以人工开山挖土、平车运土400余万立方米,历经三年时间,1960年竣工,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人工水中填土均质坝。至今,多次受到世界大坝委员会的关注。 进入库区,看着库区景色,六十多年前往事,一幕幕在脑海里重现……<br>  1958年,我正在阳泉读高中。9月开学,我们这个年级的同学,便接到前往静乐(即现在的娄烦)修建汾河水库的任务。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收拾好行装,乘着解放牌大卡车赶往静乐。一路上烈日炎炎,黄尘扑面,而且路况极差,卡车颠簸得我们前仰后合,大家还是非常乐观地不断引吭高唱那时的一首流行歌曲《勘探队员之歌》——“是哪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旗帜/是哪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那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无尽的宝藏/……”<br> 到了汾河水库工地,我们住宿在山坡上挖出的一间间倒“凸”字型土屋里,屋顶架的是玉米秸秆,土炕上铺的是谷草。晚上睡觉时,同学们挤在一起,几乎无法翻身。工地上的伙食印象模糊了,大体上是馒头、窝头、米饭、小米焖饭、小米稀饭、玉米面糊糊、咸菜、荤素烩菜等等,反正吃饱是没有问题的。现在回想起来,生活条件确实艰苦。但在那时,我们(包括所有的义务劳动者)并不在意这些,我们在意、关注的是,每天开山挖土多大一片,平车运土多少立方。<br> 开始用小平车拉土时,小心翼翼,拉了几次后,我也可以健步如飞了。从开山挖土的地方,到大坝之上,大约有一、二千米(?)远。这其间,基本上是慢下坡,拉车人手托车把,蹬上一脚,便可腾空而起,飞出去三、五米,再蹬上一脚,又飞出三、五米,关键是把握好蹬脚的时机、方向和速度,不使偏离道路,不与他人相撞。那时,我才理解了什么叫做“健步如飞”。如今回忆起来,仍然有飘飘然、悠悠然的惬意之感。运土到坝底,有人帮助推车。到得坝上,但见像农家菜园那样一畦畦的方形围堰里已经注满了水,引导员把一辆辆拉满土的平车引到围堰边,帮着把土倒在围堰里。一方围堰倒满土后,由专人用木桩夯实。随后再在这夯实的土层上筑堰、充水、倒土、夯实……汾河水库大坝就是用这种“水中倒土法”建造出来的。就这样,在汾河水库工地紧张劳动、生活了四十天,又回到学校继续学习。<br> 六十多年前往事,又被这次游览活动激活了。在游览过程中,看着现在汾河水库的景致,我努力想从依稀的记忆中辨认出当年住宿、挖土、拉车的位置等等,但无济于事,只能看出个大致的方向来。六十多年了,那是一个甲子的岁月哪,真正是沧海桑田,今非昔比呀!当时,我觉得那就是学校组织的一次很普通的义务劳动,读高中期间,到工厂,到乡下的劳动还有几次,是很正常的劳动锻炼课程,过去就过去了。现在,看到汾河水库的宏伟景象,了解到它在三晋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了解到它在世界大坝建设中的崇高地位,想到我作为修建汾河水库的义务劳动者之一,曾为这一伟大工程做过一点点贡献,虽然微不足道,也算是不枉此生,“往事”并不“如烟”啊! 游览了汾河水库,便匆匆返程太原。 <br>晚上,躺在床上,回想这一天的经历,概括为四个字:“充实而感动”。嗨,五个字了!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活动策划</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晋文化研究会红色文化交流中心<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邢建青 侯彩英 唐小丽<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协调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席东升<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顾问</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郝锦云<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主持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关海涛<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摄影</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凌云</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美篇编辑</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凌云</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0.08.23.</b></div><div><br></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