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西湖公园之西堤春晓

林心和

<h3>  福州西湖公园西北隅的西堤春晓,2019年5月竣工的彩绘长廊全长220米。长廊与“鉴水阁”、“景阳轩”、“海天阁、“登澜杆”、“回望亭”连成一体,廊亭内拥有1800多幅彩绘。彩绘以福州本地文化为主,结合宫式的浓妆和江南水乡的素雅,展现福州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及福州物产,将两千年的闽都史汇集于长廊。</h3> <h3>  鉴水阁枋心有欧冶子铸剑、王审知拜剑、田螺姑娘、福州双塔等彩画。</h3> <h3>  春秋时期的欧冶子是我国的铸剑鼻祖,他铸造了第一把龙泉剑。福州冶山春秋园内的“喜雨轩”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旁边的水池是铸剑池。</h3> <h3>  福州双塔即于山的白塔和乌石山的乌塔,白塔建于904年,乌塔建于791年,是福州标志性建筑。</h3> <h3>  五代十国时期的王审知为闽王,王审知拜剑封疆的传说:“说是军中无主,诸将拜剑选帅,至王审知拜剑,剑跃起,众人拥之为帅。累官终至封疆大吏。”</h3> <h3>  田螺姑娘是福州地方民间传说故事中心人物。</h3> <h3> 浓妆重彩的廊亭立柱,油光可鉴。</h3> <h3>  这幅画仅用了简单的几种颜色,寥寥数笔就将两只栩栩如生的金鱼展现于画面上。</h3> <h3>  凭栏观湖,湖中美景尽收眼底,廊亭还成了赏荷胜地。</h3> <h3>  景阳轩枋心有苔泉、朱子讲学、迥龙桥、万寿桥、程师孟等彩画。</h3> <h3>  苔泉位于福州龙腰,相传福州知州蔡襄常用此井水煮茶,并书“苔泉”两字刻于石上,今石碑尚存。</h3> <h3>  宋代朱子讲学的濂江书院位于福州林浦左村内,这是福州保存最完好的朱熹讲学的古书院。</h3> <h3>  迥龙桥位于马尾闽安镇,距今己有1100多年历史,它横跨邢港,全长66米,宽4.8米,4墩5孔,罕见的船形桥墩,花岗石平梁结构。两墩间距13米,平铺长15米,宽0.8米,厚一米的大石梁各5根,每根重约30吨。石板横铺桥面,石栏护其两侧,石柱顶雕刻奇兽,其精谌技艺,演释着唐宋时期繁荣的文化景象。</h3> <h3>  万寿桥北起台江中亭街中至中洲岛,南接仓前观井路,始建于宋宁二年(1103年)历时19年于至治二年(1322年)竣工,是横跨闽江第一座大石桥。</h3> <h3>  宋代熙宁元年,光禄大夫程师孟任福州太守,有一天站在石头上突发灵感,吟诵起诗来:“永日清阳喜独来,野僧题名作呤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和尚于是在院内的一块石头上刻下了“光禄呤台”四个字。</h3> <h3>  海天阁枋心有戚继光抗倭、郑和下西洋、金山寺、镇海楼、闽中十才子等彩画。</h3> <h3>  海天阁还题写了一块”合壁大观”匾额,寓意是西湖左海连通,双湖合壁。</h3> <h3>  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场景。</h3> <h3>  郑和七次下西洋,首次航海始于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海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h3> <h3>  金山寺位于福州西郊洪塘村附近乌龙江上,建于宋代,是福州唯一的水中寺。</h3> <h3>  镇海楼位于屏山之巅,明洪四年(1371年)始建,是福州古城的最高楼,为城正北的标志,并作为海船昏夜入城的标志。</h3> <h3> 闽中十才子(1383年前后):林鸿、郑定、王褒、唐泰、高棅、王恭、陈亮、王偁、周玄、黄玄等,他们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影响巨大。</h3> <h3>  长廊枋心画作以山水、花鸟、动物以及福州特产为主。</h3> <h3>  登澜轩枋心有上下杭、金刚腿、茶巷等彩画。</h3> <h3>  台江的上杭路和下杭路及其附近街区俗称“双杭”,这里早年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碼头。</h3> <h3>  金刚腿位于福州长乐区闽江岸边,是闽江胜景之一,濒江陡伸的巨石,形似金刚脚穿靴子濯足江滨,腿下悬空部分长达26米,是闽江的天然航标。</h3> <h3>  回望亭枋心有赛龙舟、林则徐虎门销烟、马尾船政、马江海战等彩画。</h3> <h3>  福州赛龙舟的情景。</h3> <h3>  林则徐(1839年6月)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h3> <h3>  马江海战是清代中法战争中的一场战役。</h3> <h3>  为了让西堤春晓具有苏州古典园林的韵味,专门从苏州采运来2000多吨太湖石,并聘请苏州园林设计大师精心对太湖石进行摆放设计。</h3> <h3>  从西堤春晓至省博物院的跨湖木栈道全长300多米,靠廊亭一侧的广大水域遍植荷花,这里就成了西湖公园内最大的荷花池塘。那蔚兰的天空、艳丽的长廊、碧绿的荷叶、清澈的湖水,交相輝映,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漫步在其中,让人乐不思蜀,流连忘返。</h3> <h3> 谢谢欣赏</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