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9月20日下午,在嵩山论坛2019年会开幕前夕,着眼于把论坛的高端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来自北京及省内相关专家汇聚一堂,为登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建言献策。</p><p><br></p><p>为使“嵩山文化”“天地之中”文化立起来、有形象,挖掘好、推介好“嵩山文化”和“天地之中”文化品牌,做好文化传承和文旅融合发展,嵩山论坛2019年会特意组织了这次登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讨会。</p> <p>论坛组委会主任、第十一届河南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张广智,嵩山论坛组委会副主任、河南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杨丽萍;嵩山论坛组委会副主任齐岸青;河南省政府参事、省社科院原院长张占仓;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嵩山论坛秘书处主任赵保佑,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教授孙英民,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卫绍生,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北京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宋豫秦,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戴庞海;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汪振军等领导、专家学者,及部分登封本土文化学者一起出席会议。研讨会上,与会嘉宾结合自己的工作与思考,围绕登封如何做好城市定位、大嵩山的文化定位、登封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并给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p><p><br></p> <p>专家普遍认为</p><p><br></p><p>登封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众多,“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是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嵩山无愧文化圣山称号。</p> <p>专家建议</p><p><br></p><p>打造嵩山文化品牌要有立足大嵩山的大思考、大举措、大格局,要把做足嵩山的文章作为郑州城市崛起与城市文化提升的重要支撑;世界级的文化资源就要做成世界的,登封要利用好世界文化遗产,擦亮“天地之中”金字标牌,盘活观星台、王城岗、汉三阙等文化资源;要讲好嵩山文化故事,通过大众更易于接受的现代形式做好文化传播,通过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要利用眼下的研学游热,用一个响亮的主题把散落嵩山上下的的珍贵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开发形成有特色的旅游线路;要做好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文化与创意的融合、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深化游客的旅游体验,让游客在登封的脚步慢下来,提升和增加文化旅游的效益;要以华夏文明历史传承创新为总引领,以一系列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文化资源和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化,建设美丽登封,推进全域旅游,推动登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p><p>张广智总结发言时表示,参加此次研讨会深受启发。研讨会的举行,是使嵩山论坛更接地气,论坛高端成果转化为地方生产力、转化为发展成果的需要。打好登封、嵩山文化名片,不仅有利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还是以实际行动践行郑州市委、市政府“把嵩山文化、天地之中文化立起来”的明确要求,是完成郑州交给登封发展任务、工作目标的具体行动。希望登封把文化旅游产业摆在重要位置来抓,以古促今、以今扬古,以突出项目、龙头项目引领登封文旅产业的发展,在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的同时用活社会资本,点面结合、统筹布局规划,使文旅融合、文旅产业提高质量、提高档次,在登封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产业更大的贡献。</p> <p>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当代西方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2017)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流动的现代性”。</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他认为,现代性的最大特点是“流动性”,是人的解放,是个体性的自由,是时间与空间的改变,是劳动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类共同体认同的改变。</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以此观点看待今天的文旅产业,那么文旅产业的出现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体现。</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正是人的个体的解放,有了充分的自由支配时间,人才走出原有的空间到另外的地方去体验和享受。</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因此,今天的文旅产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们生活水平达到了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的需要从温饱型向品质型转变的产物。</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从本质说,文旅产业是以人为本的产业,它需要围绕现代人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做文章,提供相关的产品和服务。</span></p> <p> <b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一、</b> <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文旅产业的“流动性”</b></p> <p>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以往我们往往关注文旅产业的资源性与在地性,认为资源性和在地性是文旅产业的核心和重点。其实这是对文旅产业最初级的认识。因为在流动的现代社会,资源固然有在地性,但创意才是根本。有了创意,任何资源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就如中国有功夫和熊猫,美国人可以拿它做成电影《功夫熊猫》。中国有花木兰的传说,美国人可以拿它做成动画片《</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花木兰》。相反,即使本地有资源,但如果没有新的创意,没有合理开发利用,这种资源依然不能转化为产业,不能发挥任何作用。下边我举三个例子,</span></p> <p>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第一,郑州的千玺广场。郑州人将它叫做“大玉米”,如今它是郑州的城市地标,但人们不知道,其实它的设计依据是登封著名的历史建筑——嵩岳寺塔。嵩岳寺塔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上世纪30年代,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来考察后,在其《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笔记》中说:"后来的唐代方塔,如小雁塔、香积寺塔等均脱胎于此……"新中国成立后,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向中央政府开列了一份必须重点保护的文物清单,而嵩岳寺塔就名列其中。这么一座有价值的建筑不仅在登封没有成为旅游的热点,而且在郑州也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播。从嵩岳寺塔到“大玉米”,这种文化误读,不能说不是创意的失败,传播的失败。</span></p> <p>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第二个例子是河南博物院。这是河南文化最集中呈现的地方,它同样也是郑州地标。据说这个建筑的外观设计是根据登封的观星台为雏形的。观星台是嵩山风景名胜区的八大景区之一。观星台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但在郑州没有人把博物院与观星台连在一起,也没有人告诉我们博物院的设计构思。人们仅凭直感就认为这是埃及的“金字塔”。因为这个四四方方,上小下大的建筑确实有点像埃及的金字塔。从观星台到“金字塔”,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误读,不如说是传播错位。</span></p> <p>告成观星台</p> <p>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第三个例子是豫剧《朝阳沟》。它的发源地就是登封市大治乡的曹村。当年编剧杨兰春就是在这个村体验生活写出了著名现代豫剧《朝阳沟》,《朝阳沟》从诞生到现在60年长盛不衰,成了河南人最爱听、最爱唱、传播最广的剧目之一,成了现代豫剧的经典。然而,这么一个有名地方并没有成为旅游目的地,而远在河南邯郸的武安县,杨兰春的老家,那里朝阳沟已经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4A级景区,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观光旅游。</span></p> <p>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以上三个例子说明文化资源转化成文旅产业需要创意,需要沟通,需要对大众做好宣传。文旅产业的“流动性”体现在:创意在哪里,文化就在哪里;人在哪里,旅游就在哪里;哪里能吸引人,哪里就有旅游。文化资源可以是固定的,在地的,但文旅产业则是不固定的,流动的。好的旅游目的地,必须有好的内容与形式,才能吸引游客。</span></p> <p> <b style="color: rgb(51, 51, 51);">二、</b> <b style="color: rgb(51, 51, 51);">登封文旅产业的现状</b></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优势:</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size: 18px;">1.资源众多。登封的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都很丰富。物质文化资源如: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汉三阙、观星台、嵩岳寺塔、王城岗夏代都城遗址、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法王寺、永泰寺、会善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十四节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少林功夫、登封窑陶瓷精制技艺;河南省非物质遗产项目:许由的传说、大禹神话传说、独脚舞、登封闹歌、登封木版年画、少林功夫、嵩山泥塑、中岳庙会、摸摸会、登封大鼓书、嵩山宝剑煅造技艺、嵩山内养功法、嵩山婚俗;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嵩山木雕、嵩山根雕、猩猩怪、焦盖烧饼、芥菜丝、希道牛肉、石淙会饮、李洼戏会等。</span></p><p><br></p> <p><br></p><p>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2.分量很重。登封有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建筑群、二十四节气、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从全国来看,一个县有三个世界文化遗产的,登封可能是唯一的一个。</span></p> <p>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3.名气很大。《少林寺》电影、少林功夫、少林武校武术培训、少林武术演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嵩山论坛等,名扬海内外。</span></p> <p>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4.富有潜力。登封离郑州很近,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开发利用的空间非常大,文旅产业发展潜力巨大。</span></p> <p>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二)不足之处:</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size: 18px;">1.有资源无集聚。资源如满天星斗,分布各处,但缺少整合和集聚。</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有景点无线路。有登封的旅游主要集中在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几个地方,其它很多地方基本没有进入旅游线路,资源闲置。</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3.有门票无产品。登封的文化旅游基本还是门票经济,对门票依赖过重,缺少文化礼品、文创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4.有品牌无创新。一部电影《少林寺》持续了40年,之后再没有出现有影响的影视作品,品牌老化,缺乏创新,吸引力降低。</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5.有静态无动态。有景点,有景观,但景区演艺,非遗展演则很缺乏。景区内容与产品单一,不够丰富多彩,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没有充分利用起来。</p><p><br></p> <p>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总之,登封的文化旅游是“一枝独大”,以少林为核心的文化旅游确实做出了影响,成了河南最有名的品牌。但由此带来的负面效果则使它又遮蔽了其它文化和景点的光辉。因此,登封文化旅游要结构转型,要加强供给侧改革,加强文旅融合,在全面中有重点,通过重点带全面。纲举目张,改变目前单调的局面,促进文化旅游的整体发展。</span></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三、登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着力点</b></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突出创意</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首先要成立嵩山文化研究院,加强对嵩山文化的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微观研究。在学理、规划、项目三个层面,进行研究,上接天,下拉地,经世致用,实现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第二,要加强对于登封文化旅游的整体规划,要有远景、有目标、有思路,体现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既要突出重点,也要全面带动。视野要开阔,格局要高远,体现大嵩山、大文化、大格局、大影响。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资源整合,做到科学发展、生态发展、创意发展、可持续发展。第三,要策划和实施有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好项目,加强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以高端项目为引领,让登封文化有亮点。</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二)讲好故事</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要认真研究历史,活化资源,讲好嵩山故事。比如大禹传说、许由传说、武则天、少林功夫(达摩面壁和慧可断臂求法的故事)、嵩阳书院(程门立雪的故事)等,将它们拍成电影、电视剧、动画片。要学习研究成功的影视作品,如李安的电影《推手》和《卧虎藏龙》,侯孝贤的电影《刺客聂隐娘》,这些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功夫片,它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研究林怀民的云门舞集中的功夫演艺,他如何让中国功夫走向世界?要从中国精神、中国艺术、中国美学的层面研究我们的现状,创作出一流水准的作品,使其走向世界。</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做好产品</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加大研发生产力度,生产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目前在登封文旅方面有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出现了一些有特点的作品。如陶瓷艺术家李明创作的《达摩哺雀》《达摩伏虎》《达摩望月》《禅灯》等系列作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景洲先生的登封窑所研发的珍珠地划花白瓷、以嵩山为题材的水墨瓷作品。嵩山木雕技艺传承人王振北创作的木雕作品《道合景明》《天地之中》《飞龙在天》《花开见佛》等。嵩山泥塑传承人刘永占创作的带有乡村泥土气息的泥塑人物作品。嵩山木版年画传承人耿丙伦先生创作的年画《寇谦之晋见中岳王》《八骑八仙》《少林拳谱》等。但结合旅游特点精、小、轻、巧的产品还比较少,结合旅游景区内容开发的、有针对性的纪念品还比较少。因此,加强文创,刻不容缓。</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四)搞好融合</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size: 18px;">首先搞好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文化。物质文化遗产是静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展演,两者结合会使文旅产业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活泼。登封有大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众多的旅游景点,推进“非遗进景区”,可使景区充满人气,增加观赏性和体验性。第二,传统业态与现代业态的整合。目前登封文化旅游主要还是传统业态占主导地位,季节性强,人流分布不均,以观看景点为主。而新兴文化业态远远没有发展。比如智慧旅游、大数据、互联网、动漫、网上商城、线上产品、智能体验、短视频等比较缺乏。适合青年人的摇滚、街舞、探险、登山、小程序还比较少。传统文化还没有借助新业态得到有效传播。因此,加强这方面的整合、融合、化合,非常重要。</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形成线路</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size: 18px;">首先是把景点串成线。发挥整体带动作用,让闲置的资源和景点发挥作用。要针对不同年龄、收入、职业、文化背景的游客规划不同的线路。前期要做好市场调查,针对不同的消费需求,开发自主游、自驾游、学生游、老人游、功夫游、村落游、国学游、地质游、非遗游、美食游等,规划合理的线路,制定合理的价格。其次是做好配套服务。在洛阳和郑州开辟旅游公交专线,在交通、住宿、餐饮方面为广大游客提供方便,改善景区的经商环境,诚信经营、公平经营、品质经营。三是开发研学线路。目前,大、中、小学研究游已经形成热点。学习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人文素质教育从学生抓起。比如针对大学生可以邀请名师到嵩阳书院举办学术会议,交流心得。针对中学生可以观看《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观看实景演出。针对小学生可以让他们体验登封木雕、泥塑、年画印刷。针对外国留学生可以让他们观看和体验少林功夫。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增加研学活动的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创造性。为此,要加强研学点的教材编写、讲解人员培训以及与研学相关的配套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使研学活动常规化、常态化。</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 style="font-size: 18px;">结语:</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总之,嵩山文化在郑州、在河南、在中国都占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郑州历史文化最为厚重、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当代郑州文化发展重要的增长极。如果说以登封为代表的嵩山文化是郑州华夏文明传承的核心区,那么以中牟为代表的方特、建业、绿博园则代表了郑州新型文化的增长极。两种文化一古一新,共同彰显了郑州作为八大古都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与现在。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既要有过去的文化,也要有现在的文化,两者一脉相承,缺一不可。历史告诉人们:你从哪里来?现实告诉人们:你往哪里去?这两个问题,共同构成了郑州城市发展的内在张力和驱动力。登封位于“天地之中”,这个“中”就大有文章可作。“中”所代表的意义有三层:一是时空之中。天地之中,中间、中部、中岳、中原、中国。周公测影与郭守敬的科学研究,以及历经九个朝代修建而成的嵩山历史建筑群,“它们不仅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天地之中的概念,还体现了嵩山作为虔诚的宗教中心的力量。”(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登封由于其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古代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以“天地之中”为基本理念的登封历史建筑群中的庙、阙、寺、塔、台和书院等集中体现了中国汉、魏、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的礼制、宗教、科技、教育等建筑学成就,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2000多年的精华。“宅兹中国”这一何尊铭文,记述了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洛阳)之事。而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来源。二是制度之中。以中央为核心的自上而下的层级权力结构,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基本架构和治理模式,结束了群雄割据的局面,使中国走向统一,这是中国独有的。在分裂与统一之间,人们更愿意维护统一、多样、稳定、和谐的局面。三是观念之中。中庸、中道、中和。这既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原则,也是人的内在德性和修为。《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又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之道”讲的就是内中,外和。总体来讲它既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是方法论,是指导人们生活实践的基本理念。关于中国的“中”文化,如果溯源,就来自登封的“天地之中”,因此,加强对于“中”文化的研究,对于实现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对登封文化旅游来说,既要有“体”,更要有“魂”。人们来这里旅游,不仅了解的是历史,体验的是快乐,更重要的是现代人找到安顿心灵的“故乡”。我们访问儒道释,实际上是与历史对话,向先贤致敬。在“含道应物”“澄怀味象”中,找到自我,找到人生的方向与意义。</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注:本文根据2019年9月19日“嵩山论坛”分论坛《登封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讨会》的发言整理补充修改而成。 2019年9月26日于郑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汪振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