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八九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教育是什么?</b></p><p style="text-align: right;">——读《什么是教育》有感</p><p> 教育是什么?怎么样的行为或者话语算是教育呢?这个问题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to be or not to be”一样难以给出标准的答案。不像数学当中给方程下一个定义,即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只要符合带有未知数和等式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判定是否为方程,但是谁都无法给教育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没有谁能说符合这样的条件就是教育,因为教育牵扯到了有确确实实情感的人类。它不能用逻辑缜密的推理的方式给出标准答案,因此我们只能试图朝着感觉像是教育的含义的方向前进,不断探索。</p><p> 沿着时间轴不断向前走,国内外涌现了许多教育家,他们纷纷发表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先就国内的来说,《学记》当中记载道: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指教育是发展人的长处,补救其不足的方法;《荀子》当中记载道:以善先人者,谓之教。意思是指以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行为叫做教育。梁启超则认为“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再将视野转向国外,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斯宾塞说“教育即为人的完美生活做准备。”不论古今中外,教育家们对教育的含义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或许受到当时时代的影响,或许受到观点发表者本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但都能显现出他们想要为教育贡献自己想法的决心。雅斯贝尔斯也不例外。</p><p>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但他的成长和求学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883年出生,大学专业受父亲影响选择不喜欢的法律系,1902年转读医学,1913年任职心理学教师,1923年从心理学转投哲学,1969年与世长辞。在这八十六年间,雅斯贝尔斯一直致力于改变当时德国的面貌,不愿过安逸的苟且偷生的日子,从而几次三番的投身新的领域当中。那么这样一个心怀国家的人,在教育领域的见解又是如何呢?</p><p>雅斯贝尔斯认为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p><p> 死记硬背难道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吗?中国的教育方法当中不是一直存在着这种方法吗?的确,死记硬背能够让学生记住所有的知识,能够做出那一些简单的不需要思考的填空题和选择题,能够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知识的储存罐,仅此而已。向学生灌输的知识虽然储存在学生的大脑当中,而这只是知识的堆积,学生不理解也就不会运用了。我们把学生不会运用的知识称之为“惰性知识”。当我们往学生的大脑中不断地塞惰性知识,而这些知识又不会往外运用时,就好比往一个气球里面一直打气,这些气体没有办法排出,结果可想而知了。因此,真正能被学生理解并且能运用的知识一定不是死记硬背得来的。这对当下我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可取。幸运的是,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改变,加入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一点。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兴起无疑是对应试教育下死记硬背教育方法的致命一击。</p><p> 但是不要死记硬背,那就允许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并不是这样的。世间万物并非非此即彼走向极端,我们可以行中庸之道:不完全死记硬背,又不完全任由学生自由发挥。教师一方面扮演好自己传授知识的角色,告诉学生一些生活中难以知晓的知识;教师另一方面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带领学生一起探索即将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在自己的不断尝试和游戏中找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p><p> 正如开头所问,教育是什么?我们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去框定教育的内涵,但是至少我们可以排除一些不属于教育范畴的条件,例如死记硬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没有教育的准确概念,但是我们一定要有辨别不是教育的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