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从人民路北望,一座山冈形如华盖。它,就是金伞山。</p> <p>金伞山是柏山村东侧的一道大致南北偏东方向的山岭,太行山的一条支脉。金伞山是它在历史文献中的名字,我们通常叫它东寨或东寨山。这是因为从前山顶的寺庙外边有围墙,形如山寨,又位于村子东边,因此得名。而外边特别是南边的人,则叫它小北顶。</p> <p>柏山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展至今,繁荣昌盛。故尔故事多多,新事也多多。金伞山作为柏山村的东院墙,同柏山村一样,也是故事多多,新事也多多。今天我把我听过的、经过的、知道的它的故事新事说给您听。可能别人已说过或写过,也可能没有人说过或写过,我是第一个,还可能同一件事或物,我和别人说的写的不一样。所以,起名叫我说。</p><p>走,现场直播,一边走,一边说,走到哪,说到哪!</p><p><br></p> <p>我们住的这条街叫东沟,现在叫东沟路。东沟的北段叫刘宅man(以前在报纸上见过个字:门字框里有个外字,做地名用,表意很贴切,按意思念这个音,但这里打不出来),这里有一座很大的院子,就是刘宅,我们祖辈所建,分北院南院两部分。北院是并排的两座坐东朝西的二进院子,青砖到顶,很是气派。二进院的后面还有一排窑洞,有一条夹道与南边的二进院子相通,所以实际上与前边的院子构成了三进院。南院有四个院子,以夹道相连。夹道门开,是一个大院子,关上夹道门,就是四个独立的院子。</p><p>北院的北门外,曾有康姓人家居住,这就是小康沟之名的来源。东边金伞山上有一片坡地叫康岭,乃康氏物业,想来康氏当年家道也相当殷实。可叹造化无常,康氏后来日渐式微,湮消于岁月尘埃,而我们刘氏则开枝散叶,人丁兴旺,数代之间,成为本村第一大族。</p><p>我村比较好的老房子不少,但多数是单门独院,成片的,只有我们刘宅。如果保留到现在,申请个传统古院落,成为文物,那就不是值多少钱的事了。</p> <p>我根据记忆画了个刘宅院落示意图,可能不太准确,但也不会差太多。</p> <p>上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村里在这里开煤窑。经过数十年开采,地下空虚,地面塌陷沉降。房屋倾斜开裂成为危房,不能居住。人搬走了,房拆除了,昔日的深宅大院成了一片废墟。</p> <p>本世纪初叶,时任四支部书记刘海军主持在塌陷沉降区上修建了集运动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游园,取名为康沟园,既使小康沟之名得以传续,亦寓人民幸福安康之意。</p> <p>康沟园北边,是由刘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刘孝仁设计、刘氏企业家和贤达人士捐资,于2010年建成的刘氏新祠堂。刘氏老祠堂解放后成了大队部和后来的村委会,现在是敬老院。</p> <p class="ql-block">祠堂正殿供奉开宗始祖五老老爷和二世祖八位老爷的牌位。</p><p class="ql-block">明初大迁民,五老始祖率八个儿子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一路艰辛来到这里。当局为防一族独大不利统治,规定同门弟兄不得共居一村。于是二世祖硕美成美仁美宽美宏美广美大美七位老爷又外迁武陟大司马、荥阳刘沟等处,只有始祖长子彦美老爷留于此处在始祖老爷膝下侍奉,瓜瓞绵延,现在我村刘氏一族都是彦美老爷一脉相传。</p> <p>祠堂东厢房是柏山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刘甫成、八路军道清支队创建者之一刘聚奎等我村刘氏革命前辈先烈纪念室。西厢房陈列着本村书画高手的作品,每年春节省市县书法家在此义写春联。所以,这里不仅是寻根溯源、慎终追远的宗祠,还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p> <p>从祠堂出来往南走,到康沟园西南角的“游园”碑下向东折,开始上山。</p> <p>上山的这段路叫九连坡,最陡的地方坡度约30度,数百米长。生产队时拉平车往地送粪往家运粮,上坡艰险,下坡还艰险。前几年国家出资拓宽硬化,成了上金伞山最好走的路。</p> <p>九连坡中段,路边有座三官庙,是刘乐意近年主持修建的。我村以前就有三官庙,原址大概位置在现在的祠堂附近,很多年前就坍塌没了踪迹。</p><p>三官庙供奉的是什么神仙?天官地官人官!YES、YES、NO!对了两个,错了一个,是天官地官水官。</p><p>三官又称三官大帝,是传说时代的尧舜禹三位圣贤。天官赐福,上元紫微大帝唐尧;地官赦罪,中元清虚大帝虞舜;水官解厄,下元洞阴大帝大禹。这是百度上说的。</p> <p>上了九连坡,拐弯转向南。路东侧出现一段断崖,我们把这一段叫石窝。本来这里从上到下是连续的梯田,后来有人破山取石,就成了这个样子,像一道大纠疤!</p> <p>常言道,靠水吃水,靠山吃山。我们的先人,就是吃地下的煤(卖煤换钱,用炭烧缸),吃山上的土(田种庄稼,用土做缸),方得生生不息,传衍至今。所以开山取石并非不可,但如此手段粗暴,损毁植被,破坏景观,真是罪过啊。</p><p>这里的石头上经常可以看到化石,告诉我们这里曾沧海桑田。我辈只不过匆匆过客,既来之,则安之!既相见,即是缘!</p><p>珍惜,珍重!</p><p>除了石头资源,这山上另一种重要资源是耐火土,就是做缸用的土。柏山村制缸有上千年历史,直到三十年前,都是我村与农业并肩的支柱产业,是我村经济主要的来源之一。后来因缺乏创新又没能及时转型,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日渐衰落。进入新世纪后,我村有识之士改变思路,创新产品,寻求政策支持,重振制缸业。2009年我村的传统制缸工艺已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石窝南边的小山坳叫闫洼,分为上闫洼和下闫洼两部分,应是闫姓人家曾在此聚居。这里有缸窑院,日本侵华期间拍的柏山制缸业图片,就是在这里拍的。</p> <p>这是我2020年春节期间拍的闫洼窑院。大样没变,旧迹依稀可寻。</p> <p>闫洼南侧的这座山坡腰间也有一条上山的路,其中一段特别陡峭,从九连坡和龙洞上山的路硬化后,走这条路的人就少了。</p> <p>传说,这段山道中有一块巨大的青石,平平整整,有凤凰在这石上栖息,于是叫做凤凰台。有凤来仪,给我村带来昌盛文运。可是后来有人掀翻了凤凰台,毁了文脉。其实此言大谬也。之所以有此说,是因为以前上学的人很少,能出几个举人秀才就很厉害了,具有轰动效应。解放后上学的人多了,特别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大学录取率由初期的百分之四五逐渐提高到近年的百分之八九十,别说考上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也不稀罕,人们习以为常,归于平淡了。</p> <p>从凤凰台过来的路和从石窝过来的路在这儿汇合,往上走就是金伞山寺庙区了。</p> <p>进入金伞山寺庙区,第一个建筑是路神庙。</p> <p>路神,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神仙。百度资料说,路神又叫路头神、五路神,正月初五生日。而在这里,却是农历六月十五生日。到底哪天生日呢?我觉得不必细究,想哪天过生日就哪天过,两个日子都过也未尝不可。</p><p><br></p> <p>而五路神这个叫法,在这儿再合适不过了。路神庙前,正好有五条道路在此汇合。向西就是我们来的路,向东北的水泥路通向金伞山的主峰——我们的东寨,外乡人的小北顶;向东一条小土路去原来的闫庄现在的华润电厂,东南土路下去去胡沟或狐沟,有说那儿原有胡姓居住所以叫胡沟,有说狐仙儿曾在那出没应该叫狐沟,说法不一;向南的水泥路通往龙洞,这条路也是从南边上山的来路。</p><p>路神爷在这五路汇合之处,为虔心香客善男信女指点迷津,佑护大家路途平安,功德无量。</p> <p>与路神比邻而居的是灵官。我记得是先有路神庙,后来又建灵官殿。据百度讲,灵官是道教最尊祟的护法尊神。灵官不是一位,而是一群,五百位。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姓王,叫王灵官,也叫火车灵官王元帅。火车灵官,这名谁起的?好有远见,好前卫啊。</p><p>百度说,灵官殿是道教宫观山门内的第一座殿。这样的话,灵官殿大概相当于机关单位的门岗或传达室,灵官的职责大约就是安检保卫,这与护法尊神的身份倒也相符。</p> <p class="ql-block">这里说灵官老爷的生日是农历九月初一。五百灵官一齐爬梯,那场面肯定壮观不已!</p> <p>沿东北向水泥路前行数十米,是财神庙,供奉的是财神爷赵公明赵元帅。这是人们最熟悉的神祗之一,就不多说了。但还是要说一小句:身为财神,执天下财把儿,自己住得却如此简陋,真清廉,点赞!</p> <p>过财神殿又几十米,来到金伞山寺庙建筑核心区,以一条南北向坡道为中轴线,十多座大小庙堂宫殿星罗左右。</p> <p>最前边是山神庙和土地庙。山神土地本是一方地主,却在自己的地盘上受尽别人的气。《西游记》里常被妖魔鬼怪撵得流落荒野,孙猴子斗不过妖怪也拿他们撒火,动不动就叫伸出孤拐打五百金箍棒,真憋屈。在这儿呢,也就是个把二门的角色,干砖垒起个框子做办公室,方不足平米,高不过三尺,还是大敞门连个挡风的帘子也没有,寒酸的紧啊!这二位爷,负屈忍辱的劲,杠杠滴!任换谁,这神仙不做也罢!</p> <p>土地庙后是天地全神殿,通俗地说,就是神仙大会堂,天地间各路神仙在此集中办公,共享香火。</p> <p>从中轴线上到第二级,东侧有一开阔平场,毛主席纪念馆就在这里。馆里供奉着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与他一起建立新中国的战友们。文革后,有人提出了以前是把毛主席过度神化了的论调,但在中国人民心中,毛主席就是神,是最最重要、最最敬爱的神!来,给老人家鞠个躬,献上我们最最崇高的敬意!</p> <p>毛主席纪念堂西隔壁是西天王母殿。每走到里,心里总是产生怪怪的感觉:既然是西天王母,安在中轴线西侧应更合适。再说西王母是什么样的神啊?怎么能安排在毛主席的旁边?</p> <p>《山海经•西山经》对西王母有描述:(西王母)居玉山,……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唉哟妈呀,吓死我了!</p><p>但这殿里的西王母却是位端庄慈祥的女仙,金童玉女左右相随。百度里有西王母和王母娘娘是同一人的说法,但这里还有供奉王母娘娘的王母娘娘洞,所以在这里,西王母和王母娘娘应该不是同一个人。那么这位西王母是怎么样的一位神仙呢?暂时说不清!</p> <p>中轴线西侧的殿叫“三姑殿”,供奉三位皇姑:大皇姑二皇姑三皇姑。哪朝哪代的皇姑?没人说得清。以“三姑殿”为关键词上百度搜索,找到一个三姐妹舍身救父,世人感其孝心立三姑殿奉之为神的故事。故事中三姐妹虽是高官之女,却不是皇家公主。所以这个故事里的三姑与这座“三姑殿”的大二三三皇姑不是一码事儿。且记着这事,留待以后考证。</p> <p>三皇姑殿前有一块石碑,2003年立的,向东一面刻“小北顶寺”,应是正面,背面碑文记述本寺的兴毁盛衰历史和与之相关的掌故逸闻。</p><p>我觉得“小北顶寺”这名不太恰当。小北顶不是这里的专属名称,沁阳神农山也有个小北顶,没有撞衫(山)却撞名了😄。历史文献记载,自金大定年间本寺建成起,一直叫金伞山寺,我村人则一直叫东寨大庙。所以可以这么说,金伞山寺是官名,东寨庙(或东寨大庙)是俗名,而小北顶寺则是个套牌名。</p><p>三皇姑殿前还有一块龙纹石雕,是老物儿,它目睹了这里的兴衰变迁,能留存到现在真不容易。</p><p>博爱县文化局一位叫毋建庄的通讯员2009年曾发文称,金伞山的山寨遗址根据建筑风格判断应为春秋战国时期,其用途应为军事要塞,与太行山其他山寨结构、形体及地理环境类同。此类山寨主要分布在太行山沿线,在金伞山西北部约5公里就有夫人寨,其规模和建筑结构及用途相同,时代相当。若此说属实,那么东寨的历史就得再往前提一千多年。</p> <p>再上一层,最东边是孙真药王殿,供奉药王孙思邈。毛主席纪念堂东山墙边有一块2000年重修药王殿的功德碑上写药王殿初建于唐朝太宗年间,这可比小北顶寺碑上记载的金伞山寺初建年代要早多了。史载孙思邈行医的主要区域就在覃怀一带,所以孙思邈来过金伞山是大概率事件。金伞山镇山之宝“金伞形胜”碑就躺在殿前廊下。</p><p><br></p> <p>孙真庙的西邻是观音殿,也很简陋。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是人缘最好的神仙之一。观音菩萨的道场,也就是常驻地在浙江普陀山。这里呢,往大处说,算观音菩萨全世界各地众多行宫中的一个,往实处说呢,就是观音大士云游四海路过这里临时打个尖儿歇歇脚的地儿。虽然条件差点,以观音菩萨的慈心仁怀,是不会怪罪谁的,将就捏搁一下也就对付过去了。</p> <p>中轴线西边是两座连在一起的殿,送子奶奶殿和十二老母殿。</p><p>送子奶奶也是最受人爱戴的神仙。小时候奶奶哄我们说我们是在门口的旮杂堆(炉灰堆、垃圾堆)上捡的,或者是在干柴洼抱的。到过这里后才知道,小孩儿是在这儿求的。哈哈,说笑话呢!小孩儿倒底是从哪来的?你知道。</p><p>村里营房边有个奶奶堂,应该是这里的派出机构,方便不便上山的人就近进香求神赐儿。这安排,贴心吧?</p> <p>与送子奶奶隔墙的是十二老母,十二位女神仙,分别是无圣老母、劈山老母、梨山老母、无极老母、金身老母、普贤老母、观音老母、泰山老母、太极老母、西山老母、地藏老母、文殊老母。这十二女性神,主管着人间妇女、儿童、婚姻和家庭的各种事务,既有分工,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集思广益。她们的衣着、宝座、法器、职司各不相同,一一道来比较麻烦,百度上都有,我就不啰嗦了。这里边的普贤老母、地藏老母、文殊老母不知是普贤、地藏、文殊三位菩萨的什么人?母亲?太太?</p> <p>再上一层,石砌台阶两边各有一座砖券窑洞式宫殿,西边是地藏菩萨洞,东边是王母娘娘洞。</p><p>地藏菩萨,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一齐为大乘佛教四大菩萨,其道场在安徽九华山。佛教典籍记载,地藏菩萨曾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要在释迦灭度后、弥勒佛降诞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度脱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诸道中的众生,于是他发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还有传说他曾入地狱救坠入其中的母亲回到人间,从这事看,地藏菩萨具有通行阴阳两界的神力,还是一个大孝子。</p><p>王母娘娘既有娘娘之号,应是皇眷。又位列仙班,则应是天庭皇眷。的确,在神话故事里,王母娘娘是玉皇大帝的正宫太太,母仪天上。前边在西王母殿说过,百度上有人说王母娘娘与西王母是同一个人。这怎么可能呢?一个雍容华贵仪态万方,一个豹尾虎齿蓬发戴胜,差别太大了!</p> <p>从地藏菩萨洞和王母娘娘洞之间的石阶上去,就到了小北顶之顶、金伞山之巅。这座殿叫祖师殿,是金伞山到目前为止最后建成的殿,也是金伞山上最富丽堂皇的殿。</p><p>祖师是个含义比较宽泛的名词,每个行业都有本行业的祖师,如鲁班是建筑业的祖师,陆羽是茶业祖师,范蠡是商业的祖师,杜康是酿酒业的祖师,就连娼妓亦傍上管仲做祖师。当然,儒道释三教更是少不了祖师爷,儒家祖师非孔子莫属,道家我本以为老子李耳是祖师的不二人选,但百度一搜,竟是张道陵的名气高其一筹,好不意外。释教更是公认释迦牟尼佛总祖师之外,八宗十派还各有祖师,另外还有达摩、惠能、百丈怀海也是祖师。这样一来,祖师殿里应是群英荟萃、济济一堂了。</p><p><br></p> <p>而若是从下图中这幅楹联(2019年春节,四十二年功成就,南天门外受皇封)来溯寻,楹联所指的祖师爷竟是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又称玄武大帝,玄天上帝,北极玄天仁威上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荡魔天尊、玉虚师相、九天降魔祖师、无量祖师,北极镇天真武玄天大帝,这一大溜也都是他的称号。他还是盘古大帝幼子,太上老君第八十二化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皇后梦而吞日,觉而怀孕,经一十四月及四百余辰,降诞于王宫净乐宫。长成后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历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p><p>听老人们讲,抗日战争时期这里驻有日军,他们居高临下,不时往村里打枪取乐,作恶多端。解放战争期间我村民兵在这里设岗,监视河东国民党军动向,保卫我村人民安全。胜利后这里不住人了,房屋逐渐失修坍塌,成为废墟。再后来不知谁在这上面竖了一个三角形铁架,大约十几米高,我小时在老家院里能看见这铁架。人们说是飞行航标,给飞机指方向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某天,这铁架突然不见了,有说被人偷走卖废铁了,有人说不知哪个部门拆掉了,反正没有官方说法。</p> <p>祖师殿后面是三清殿,是金伞山宫殿建筑群最北边、也是最后边的一座殿,还是文革后最早修建起来的殿。殿内供奉道教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位天尊。殿前楹联自重建以来一直未变:骑青牛开天辟地,执如意点石成金。这联大概是专用的。</p> <p>三清殿后边不远处有块地方叫牛心石岭,以前那儿有一块形似牛心的褐色大石,成书于民国22年(即1933年)6月的《道清铁路旅行指南》上对此石有记载。书中有牛心石的照片,配以简略的文字介绍。文曰:在金伞山山腰平原之上突起一岩露地九尺许方围可合抱形如牛心其地周围七里产煤颇丰土人碍于工作拟摧之掘深数丈其石屹立如故终不达底斯亦奇耳。1958年大炼钢铁的热潮中,被当做铁矿石,在炼铁炉中化为乌有。本世纪初我在我村一位老干部整理的村史材料里见过有牛心石照片的书页复印件,可惜当时没有留心也复印一份。</p> <p>县烈士陵园建成之前,解放战争中和建国后牺牲的烈士们,就安葬在祖师殿和三清殿东侧的漫坡上。那时每年清明节,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典活动,全县的单位、学校都来人参加,现场人山人海。我们离得近,年龄小点也可以来,所以参加祭典烈士活动的次数比别处的学生多,这在当时,也是很值得自豪的事。</p> <p>好了,现在我们可以从中轴线原路回返,也可以沿祖师殿东边的斜坡下去,去龙洞。还是斜坡好走一些。</p> <p class="ql-block">下来又路过中轴线南端。隔路与中轴线相对处,是戏楼原址。二十多年前信众们曾把这里清理平整成一块平台,在上边唱戏娱神。父亲和岳父带我儿子来看戏。路上,两位老人抢着背我儿子。都是七十多了啊!岳父还拐着一条受过伤的腿。</p><p class="ql-block">今天,我儿子已长成彪丁大汉,能背动爷爷外公了,可是两位老人家却在几年前相继作古。</p><p class="ql-block">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一定要趁早啊!</p> <p>从路神殿到龙洞的路边,有一片约三、四百平米的平场,这是硬化道路时顺便平整出来的,铺了一层碎石子,人称小沙滩,供过路的人歇脚小憩,也可在这儿休闲玩耍。</p> <p>可是有的人素质太差,随地丢弃使用后的食品包装袋卫生纸等垃圾,孩子随地大小便也不阻止更不处理,把好好的休闲之地弄得污秽不堪。</p> <p>过小沙滩下坡,路岔开了,两边都可到龙洞,右边路可行车,坡度比九连坡要大些,是从南边上山的主路。左边路往前有一段台阶,只能步行。这条路上,有一座汉白玉质七级佛塔,是为安葬一位享年一百零八岁的高僧而建。塔身朝东的一面嵌有这位高僧生平纪事碑,有兴趣看的可走这条路。</p> <p>这就是从岔路口可以行车去龙洞的那条路,别说看着坡度不大呀?这是从高处俯拍的,实际上比九连坡更陡,目测坡度最大处大于40度,还是近180度的拐弯,驾车一定小心。</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龙洞寺,又叫刘自然庵,官方命名“万寿观”,汉武帝所赐。刘自然本姓李,刘姓是汉武帝刘彻赐给他的。他是我国汉朝时一位著名的方士,善导引吐纳之术,两千多年前他在这里修炼。武帝刘彻为求长生不老,于元封至太初年间(公元前110年一公元前93年,《中华文明怀川寻根》109页<汉武帝访柏山>)(另有说汉元朔二年即公元前127年,博爱文旅2017年8月5日<无极养生帝师-太玄真人刘自然>,还有璩克应<柏山村由来>“元封年间公元前116年”,经查阅资料,公元前116年是汉武帝元鼎元年)金秋驾临此处向李自然求道问仙。时年李方士119岁,武帝与李方士同住数旬,收效很大,赐财拒而不纳,最后赐他同姓,从此李自然变成了刘自然。翌年武帝下诏,在方士修道的地方金伞山庵洼兴建“万寿观”,并命太中大夫东方朔为其撰文竖碑。东方朔为刘自然写的《金伞山万寿观刘自然先生赞》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妙哉至道 无极无穷 </p><p class="ql-block">无影无形 无始无终 </p><p class="ql-block">细无不入 大无不容 </p><p class="ql-block">分叛混沌 运斡元穹 </p><p class="ql-block">造化川谷 备列西东 </p><p class="ql-block">生育生物 孕产禽虫</p><p class="ql-block">五行否泰 八卦屯蒙 </p><p class="ql-block">随缘祸福 应兆吉凶 </p><p class="ql-block">非道能著 惟人可宏 </p><p class="ql-block">昔者自然 天锡英雄 </p><p class="ql-block">作用法则 动止谦恭 </p><p class="ql-block">量若冥海 声如巨钟</p><p class="ql-block">解忿叛锐 知自知清 </p><p class="ql-block">深达奥旨 洞晓真宗 </p><p class="ql-block">金伞山侧 万寿观中 </p><p class="ql-block">持诵精恳 焚修至诚 </p><p class="ql-block">飞符走录 斩妖灭凶 </p><p class="ql-block">迎神役鬼 降虎伏龙</p><p class="ql-block">拯济水旱 时稔岁丰 </p><p class="ql-block">制服灵夜 采铒赤松 </p><p class="ql-block">吞日钦月 单衣拒冬 </p><p class="ql-block">一百一九 貌若婴童 </p><p class="ql-block">迥光返照 圣智圆通 </p><p class="ql-block">灵丹济鼎 彩霞飞虹</p><p class="ql-block">旧缘宿行 相契是功 </p><p class="ql-block">金书赫赫 鹤驾腾腾 </p><p class="ql-block">仙乐燎亮 啸歌雍雍 </p><p class="ql-block">祥云蔽日 瑞气凌空 </p><p class="ql-block">履石遗迹 以记名崇 </p><p class="ql-block">麾幡鼓节 迎旧洞宫</p><p class="ql-block">飘飘仙袂 隐隐叮咚 </p><p class="ql-block">信土继踵 洪波立封 </p><p class="ql-block">秦室堕废 战国奸雄 </p><p class="ql-block">岁月既久 观壮颓崩 </p><p class="ql-block">千载之后 耳阐元风 </p><p class="ql-block">再然远嗣 重耀仙踪</p><p class="ql-block">兴修大履 宏壮孤峰 </p><p class="ql-block">寒灰复炽 枯木重荣 </p><p class="ql-block">四方归奉 万里和同 </p><p class="ql-block">圣躬万寿 帝道兴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武帝的这次来访,留下了许多典故,比如上下期城两村,就是为驻跸警戒之用,地方“期月成城”。</p><p class="ql-block"> </p> <p>两块牌子,一个机构。哈哈😄</p> <p>这是近年新建的龙洞寺大殿,富丽辉煌。神仙洞在神像的背后,听说又掘深了一些,洞里空间大了许多。</p> <p>登云石也叫登天石,传说李自然修练得道,踏上此石驾云升天。2009年春节我来,还没有修大殿,只是在神仙洞前修了个前脸,登云石在洞口东侧,露在山体外的是一个尖角,其上有龙头线刻,看上去刻痕尚新,应是今人附会传说刻上去的。而现在看到的这块登云石体量巨大敦实,在其上找不到与原来那块相同的地方。</p> <p>二柏四石一面井。相传此井为李自然所掘,供其在此修练时取水。此井井壁以石块垒砌,井口用四块青石围合,按子午向在井口南北各植一棵柏树。前几年来这井口上什么也没盖,可以看到水。现在井口上塑一神像,武将打扮,该叫守井将军吧!</p> <p>龙洞寺大殿东侧高处的殿叫三教堂,儒释道共聚一堂。按我的理解,各种宗教都是对人进行思想教育。方法不同,方向一致,殊途同归。据说在少林寺里挂着一幅画,名为“三教图”,这幅画讲的就是儒释道三教的关系,正如此画配诗所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此殿楹联即取自该诗后两句。</p> <p>龙洞寺西侧下边,是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解放军的营房,分南北两个大院,北边的院子先建,南边这个院子后建,最多时驻有一个营【感谢美友“南歌”提供资料:在此驻扎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王牌军之一54军161师482团(红军团、瑞金团)二营】。那时,我们经常来看解放军操练,追着喊着解放军叔叔要炮壳(子弹壳)。这支部队参加了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来部队撤走了,但营房的名字流传下来了,我村的街道区划中,这一片就叫营房区。再后来,部分村民住了进来,有的人把原来的营房拆除新建,但还有部分现在还在,如下图中左上部分那一排洞,就是原来的营房。</p> <p>营房的大门现在只剩下南半边,住有人的营房状况还行,闲置了的则缺门少窗,残破不堪。</p> <p>沿龙洞寺南边的小台阶路可以重上到山坡上。这片山坡叫南坡,是金伞山的最南端。但更多人叫它柏树山或水池山。这两个名字形成于约五六十年前,都是因发生在这里的事情而叫起来的。</p> <p>柏山村本就是因两侧山坡多有柏树而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的绿化荒山运动中,这片山坡增植了更多的柏树,养护管理力度很大,长势也比别处更好,渐渐地,柏树山就叫起来了。</p> <p>也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在这里修建了蓄水池,把上秦河的水抽上来,利用地势高差的压力,用管道把水送进村里,村民用上了自来水,结束了千百年来吃井水的历史。在柏山村的历史上,这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从此,这山就又有了一个名字,叫水池山,这个名字,可以说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名字。后来,青天河的水接过来了,水质更好一些,这个水池就弃置不用了。近期水费上涨厉害,为了减轻村民用水负担,村里在今年(2020年)夏天对这座水池及管道进行改造修整,计划重新投入使用。为民谋福,为民造福,善莫大焉!🙏</p> <p>水池房南不远,林间小径边的青石台上,矗立着一块石碑,这是我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老民兵为牺牲的三位战友立的纪念碑。碑文记述了为抵御外辱、民族解放和建立新中国,我们的先辈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县委县政府亦在此立碑,把这里作为红色教育基地。</p> <p>好了,到这里,已是金伞山的南缘,我说的故事新事告一段落。感谢您听我说了这么多。每条往下的路都通大路,306省道不远,道边有饭店、小食摊,歇歇脚,喝口水,吃点饭,欢迎再来!</p> <p class="ql-block">后记1:今天(2022年3月26日)阅读《中国国家地理》2022年第3期中的一篇文章,看到这里(见下图),突然想起,我这篇美篇中提到的金伞山顶的那个铁架子,会不会就是一个测绘觇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