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总会对某些人,某些事特别的怀念,最近总会想起那个小村子,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结束了忙碌的学习,终于迎来了放飞自我的自由时光,整理好心情,带着孩子们回到了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p> <p>天气微阴,难得一个凉爽的天气。站在门口和邻居聊天,记忆中的某些人早已不在了,不由的感慨世事难料,人生无常。想想也是,自从16岁那年初中毕业到外地上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后来结婚成家,再到介休定居,每次回来匆匆忙忙,做一个短暂的停留,30年了,没有在村子里走动闲逛。也许是年龄大了的怀旧心理,也许是记忆中的乡土情结,邻居的一席话,勾起了我的许多回忆,于是产生了在村子里走走,看看的念头。吃过午饭,带着儿子外甥,看看我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p> <p>村子不大,几百多户人家,2000多口人,汾河从村东头流过,平汾公路穿村而过,站在门口往哪边走呢?就沿着我小时候上学的路走吧!这是我最熟悉的路。于是沿着门前的小巷出发,昔日的土路,早在几年前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一路上告诉他们我记忆中的地方,记忆中的事:这里原来是一口水井,周围用几块青石板围着,每天早晨人们就来这里挑水,小时候偶尔会跟着跟着爷爷和爸爸来这里,人们把桶放在边上,排着队便聚在一起唠嗑,我就在跟前玩,轮到爷爷的时候,只见他用铁钩勾住水桶,用卡子卡住,把桶往井里一扔,来回一甩,水就流入桶中,再两手一下一下的拔上来,水满之后便用扁担挑着回家。我便跟在爷爷的后面,伴随着咯吱咯吱的扁担声回家。到了冬天,井口周围的水就会有一小层薄冰,孩子们就在周围溜冰玩,别有一种趣味。</p> <p>水井右边便是磨坊和醋坊。每隔一段时间便和家人们来这里磨面。把小麦倒进去,合上电闸,在轰隆的机器转动中,小麦便磨成了白白的面粉,如此反复两三次面粉就磨好了,装入袋中,在院子中晾干装瓮,磨一回面,身上全是面粉,头上衣服上睫毛上全是,活脱脱一个面人。虽然不用我干体力活,负责跑腿就行,倒也忙的不亦乐乎。</p> <p>记忆中的醋房里很宽敞,那是我上学的必经之路,还没走到跟前那股酸酸的味道,便在空气中弥散过来,里面有一个大窖,旁边有一个很大很大的,不到一人高的醋缸,家里的醋吃完了,奶奶便让我去打醋,路不远,拐个弯几分钟就到了。关于打醋的记忆,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第一件是半路上贪玩,把瓶子放在路边,不知怎么没注意,一脚就踢翻,瓶倒了,醋洒了,哭着回到家,让奶奶用鸡毛掸子把我狠狠地揍了一顿,另一件事就是有一次去打醋,进去了,里面却空无一人,正准备回家,后面传来一句问话:做甚?打醋呢?回头一看,做醋的人从醋窖子里站起来,光着脚丫子从里面跳了出来,心里一阵不舒服,记得那天吃饭的时候想起做醋的人光着脚在里面踩来踩去,也没有了饭里加醋的兴致,听到这里,孩子们们都笑得前仰后合……</p> <p>醋房外面有几个大石墩,是个热闹的地方,夏天的晚上,人们聚集在那里乘凉,冬天,老头们坐在那里晒太阳,偶尔来个钉鞋的,爆米花的就更热闹了,舀上一碗玉米,拿上两毛钱,兴冲冲的跑过去,只见那人把玉米装进铁罐子里,加一勺白糖,密封后放在火上烤几分钟后便倒进一个黑色的袋子里,一踩嘭的一声,爆米花就做成了,因为胆小,等他踩的时候便远远地躲在后面,等响声过了之后,再跑到跟前。玉米花掉在地上,一群淘气的孩子哄抢……那时候爆米花是我们难得的零食,装在兜里能吃半天……再走几步就是小卖部了,30多年了,外观没有丝毫的改变,上学的时候经常光顾这里,买铅笔,蜡笔,小本子,到了夏天一毛钱可以买十颗薄荷片,用一块纸包住,装在裤兜里,下课的时候小心翼翼的打开,嘴里含上一片,再分给要好小伙伴,能吃一下午。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可以高兴好半天</p> <p>再往前走就是村子的中心,村里的人都叫它十字街,是上下学的必经之路,这里是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一天到晚人来人往,西边有一块空旷的地方,是村里演电影的地方,我们把它叫做电影院(露天的),那时候放电影也是村里的一件稀罕事,是人们难得休闲娱乐的时光,前面两个大木桩,中间挂一块白色的幕布,放映员打开机子,打开幻灯,一束光便投射在幕布上,电影便开演了,演电影的时候会提前在广播里通知,人们便早早的吃完了饭,我们便早早地写完了作业,口袋里装些炒瓜子,炒花生,吃完饭,兜里装的满满的,便拿个小凳子约上小伙伴去占座位,《十三妹》,《霍元甲》《陈真》《少林寺》《搭错车》,《五朵金花》……冬天冻的脚都麻了,人多的时候还会踩在凳子上,坐在大人的肩膀上,也舍不得回。印象最深的一次:五年级临近毕业考试,村里放电影,班主任再三强调,不准看电影,给我们布置了好多作业,他第二天要检查,如果检查住会狠狠的打的,但我还是禁不住电影的诱惑,飞速写完作业,跟着奶奶看去了,不幸的是,电影散场的时候,班主任和她的老公就在出口处拿着手电照,更走运的是,让她看见了我,于是第二天去了好像跟我作对似的使劲检查我的作业,又是查背诵,又是检查背写,幸亏没让他检查住,否则少不了一顿板子还得罚写,现在想想那时的老师真敬业!邻居家的小子也让老师查住了,不会背还去看电影,把他按在桌子上,用鸡毛掸子打,打的教室里鸡毛乱飞,手肿了,屁股连凳子也不能坐,愣是没哭一声,老师没让他回家,让他在教室里补作业。过了饭点了也不见他回家,他爸去问我,我就说了实话,他爸还说活该,该打,谁让他没完成作业就看电影去了?一会儿送了俩馒头让我给他带过去……儿子感叹:你们的老师真的厉害。确实,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孩子犯错,家长打,老师打,孩子是不敢反抗的,哪像现在,不准体罚学生,动不动就告状,孩子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心理脆弱的还要轻生,趁机对他们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p> <p>说话间已经来到了旧小学的门口,学校以前是娘娘庙,门口有两个大石狮子,年少不懂事,去的早的尤其是男孩子,就骑在石狮子身上玩,眼前的景象破败不堪,那两个石狮子早已不知去向,四周墙壁倒塌,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很是凄凉。我们在这里度过了四年的小学时光,后来新的学校盖好之后,我们就搬走了,只记得办公室前面挂着一块铁轨似的铁板,窗台上放一个铁锤,值班老师到了上下课的时候就会敲锤子,我们就跟着铃声上下课,教室里也阴暗潮湿,雨大的时候还会漏雨,有时上课的时候啪的一声,从房顶上掉下一条蛇来,吓得全班同学都跑出了教室,后来一个人再也不敢呆在教室了,关于学校的记忆就是这么多了。</p> <p>从学校出来,周围的建筑早已没有记忆中的模样。我们就这样,一路走一路看,偶尔碰见在门口坐的面孔熟悉的乡亲,却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呆在村里的大多是留守儿童老人,看见面孔熟悉,却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就跟他们打个招呼,他们看见我在拍照就问我:你是谁家的亲戚?心中不由得一阵感慨,想起贺知章的一首《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还没有到了鬓毛衰的时候,乡邻们已经认不得我,笑问我是谁家客?</p> <p>就这样说说笑笑来到了公路上,原来公路西边是庄稼地,如今两边都盖起了房子,住上了人家,这条公路就穿村而过,车来车往,川流不息。公路一旁,原来有一个简陋的小卖铺,门口放着一块大楼板,冬天的时候,这里聚集着一群老头晒太阳,我的爷爷便是这里的常客,尤其是是我在外上学的那几年,估计我快回家了,周六那天下午就坐在那块楼板上等,看着远处过来的公交就对周围的人说,我孙子可能要回来了,从下午一直等到天快黑,如果我回来了,他就会很自豪的对周围的老头说,你看我猜对了吧?如果我没有回来,他便会失望的说,差不多该回来了呀,为什么没回来呢?便会失落的一个人回家。我下公交,迎接我的便是他那张慈祥的笑脸,于是公路上,我便挽着他的胳膊一起往家走去,路上他就会滔滔不绝的告诉我,知道你要回来,给你烤好了红薯,还有干了好多馍馍片,临走的时候带上,生怕我吃不饱,沿着这条路回忆着爷爷等我回家的情景!</p> <p>就这样我们来到了家前面的小水塘,以前这是村子里下雨排水的地方,水不深,很清澈,邻居家养的四五只鹅,白天鹅在池塘里游,偶尔在池塘边还会捡到鹅蛋,出于私心,偷偷拿回家自己吃了。夏天的时候在里面捉蝌蚪,放在玻璃瓶里养几天,看着它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尾巴慢慢消失,然后再放回池塘里。夏天的时候,池塘上就会飞着许多的蜻蜓,跟着邻家的男孩捉蜻蜓,捉到之后在身上系根绳子当做诱饵,还能捉到好多,放在家里,爬满了玻璃窗,大人从地里回来,看到一屋子的蜻蜓,难免会训斥一番,就放走了。我们女孩们胆小,淘气的男孩还敢下去捉青蛙,残忍的烤着吃,我们就去告状,大人训斥一番,我们幸灾乐祸,他们就再也不敢了。冬天的时候,池塘上就会结一层厚厚的冰,爸爸给我们找了一块木板,用钉子钉住,下面绑上铁丝前面栓根绳子,一个人坐在上面一个人在前面拉,在上面溜冰玩,简单的工具,玩的不亦乐乎。</p> <p>最后我们又回到了那条熟悉的小巷,这里是我最熟悉,活动最多的地方。这条小巷一共有六户人家,和我年龄相仿的就有十几个孩子,小时候这条巷子是非常热闹的。那时候没有围墙,只是用葵花杆围成的篱笆墙,并不高,这家说话那家也能听到。站在院子里吆喝一声,就全出来了,捉迷藏,踢毽子,爬院子里的槐花树摘槐花,东院的发小,他的爷爷是村中的老中医,院子里种着好多药材,枸杞、皂角、桑葚、芍药……花盆里还种着石榴、仙人掌、无花果……还有好多叫不上名字的。我们在他家玩的时候,经常偷吃,被大人发现了,也不会责罚的。记得夏天的一个晚上,她家熬了一大锅米汤,放在地下晾,我们几个小孩就在旁边跑来跑去,一不小心就把一锅米汤踢翻了,烧了我们的脚,她奶奶赶紧把仙人掌捣碎,敷在我们的伤口处,第二天奇迹般的好了,并没有留下一点伤疤,特别神奇。那时候邻里关系极好,没有一丝嫌隙,吃饭的时候也要端着碗,互相串门,难忘的趣事数也数不清。夏天都在院子里,一进院子,他家人都坐在院子里,于是我就把碗顶在头上,问他们:猜猜我吃的是啥?擀面?切疙瘩?擦尖儿……都不对,那你吃的是啥?我把碗从头上往下一翻,看!话音还没落,哗啦一声,连碗带面一下子全扣在了地上,他们全家人都哈哈大笑……在她家,最让我们眼馋的不是石榴无花果,不是枸杞枣,而是桑椹。春天看它繁花满枝,夏天看着它挂果,颜色从最初的绿色逐渐变为淡红,禁不住它的诱惑,偶尔也会偷摘一个尝一尝,酸的倒牙,于是便盼着它成熟,看着它慢慢的变为深红,红的发紫,这时候是最甜的时候,孩子们太多了,下面的还不到熟透的时候,早早的就摘完了,高处的够不着,只能望着流口水,怎么办呢?偶然间我发现熟透的桑葚会自己掉下来,于是初夏的早晨,天刚亮的时候我就起床了,家人觉得很奇怪,早早起来干什么去?我也不吭声,蹑手蹑脚的来到她家的院子里,熟透的桑葚掉在地上,薄薄的一层,轻手轻脚的捡起来,一边捡一边吃,那种香甜的滋味,至今难忘,正捡的时候听见他家里有人咳嗽,或者有响动声,知道他们家的人醒了,要起床了,赶紧就跑,多年以后跟她说起这个事情,他们家人竟然没有发现我这个秘密……可惜后来那棵桑椹树被砍掉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吃过香甜的桑葚了,后来在街上也买过桑葚,虽然比记忆中的大,颜色也差不多,但味道却远远不如记忆中的甜美。</p> <p>我们几个孩子都在这条巷子里长大,又都在一个班上学,名副其实的发小,除了睡觉,几乎天天都在一起,一起上学,一起回家吃饭,甚至,晚上临睡前去厕所,看见她家的灯亮着,也要进去坐一坐,去了的时候发现她已经钻被窝了,坐在枕头边也要说上几句话,知道她的喜好,熟悉她的习惯,那时候几乎没有隐私,关系好的就像一个人,偶尔也会闹矛盾,吵几句嘴,谁也不理谁,还想要在背地里欺负她,于是就在门口挖几个坑,上面盖上树叶,玉米叶,再盖一层土抹平,估摸着她走过来的时候,悄悄的站在一边看,祈祷她踩上去,摔一跤,如果她平安走过,心里还不高兴,如果摔了一跤,站在跟前就哈哈大笑,被大人知道了,难免一顿骂,没过几天又和好了。</p> <p>到了夏收的季节,麦子割回来了,家家院子里堆着一捆捆的麦子,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麦子在院子里,需要晒好几天,于是我们就捡嫩的烧的吃麦仁,把麦秆切下来,当水管喝米汤,编小笼子,装蝈蝈,编戒指戴在手上,在里面躲猫猫捉迷藏,累了就钻进去休息,玩的乐此不疲,星星满天了,才各自回家,儿子羡慕的说妈妈,你们的童年好快乐呀。是啊,那会儿没有手机平板电脑,甚至还没有电,但是就在那条小巷子里,就在左邻右舍的家里,就在院子里,踢毽子,跳大绳,丢手绢,荡秋千,扔沙包,跟男孩子磕玻璃球,打纸元宝,玩桶圈,捅马蜂窝,掏鸟蛋……满满都是甜蜜的回忆!</p> <p>走在家乡的小路上,激动而平和,亲切又陌生。30多年过去了,每每记起这些,都会感慨万千,让我难忘的不仅是这些难忘的事,还有这些朴实善良的乡邻,这些留在我记忆中的淳朴的乡情!祝愿我的家乡越来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