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是丝绸之路节点城市,誉为戈壁绿洲。拥有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玉门关、阳关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等景点。尤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学生时代从地理、历史、语文、小说上就对神秘敦煌充满幻想,曾在古诗中神游: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敦煌壮士抱戈泣,四面胡笳声转急。万里敦煌道,三春雪未晴。 送君走马去,遥似踏花行。反手拨弦自在弹,盛唐流韵袅千年。莫高窟壁飞天舞,今献西安贵胄看。今天就要前往敦煌,一睹敦煌神奇。<br><br> <p>一早从青海德令哈出发去敦煌。德令哈是拥有“南丝绸之路”辅道文化和吐蕃吐谷浑文化的历史小城,安庆诗人海子诗作《日记》中有关于德令哈的诗句,据说为纪念诗人,德令哈市内建有海子诗歌陈列馆和海子诗歌碑林,我们是晚上十点多到,次日一早六点出发,很可惜没留下什么印象。不过去敦煌一路上倒留下一些有关德令哈的小镜头。</p> <p>出发前了解到德令哈托素湖是典型内陆咸水湖,周围全是茫茫的戈壁滩,湖面辽阔、风平浪静,烟波浩淼,水天一色;天气变幻,浪涛汹涌,浪花飞溅,拍岸有声,动人心魄。我在车上用手机长焦调过来一处沙漠湖泊,不知是否托素湖?</p> <p>根据行车规定,在怀头他拉服务区休息20分钟。出发前听说怀头他拉岩画颇有名气,是北朝后期和隋唐时代创作,岩画制作技法精致,绘制风格独特,表现内容包括动物、人物、狩猎、放牧、植物、舞蹈等。休息20分钟只能在想象中去欣赏岩画哦。</p> <p>据说德宁哈还有一处挺有特色的景点--外星人遗址,位于白公山,在托素湖南岸,白公山高200余米,山脚下有三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岩洞。最大岩洞深约6米,洞内一根直径40厘米大铁管从顶通到洞内,虽经多年锈蚀,仍然清晰可见。洞口处还有10余根铁管穿入山体。铁管与岩石完全吻合,像是直接将铁管子插入坚硬的岩石中。何人能有如此的“神力”将铁管插入山中?面对众多谜团,人们暂时还找不到答案,于是,外星人遗址之说应运而生。我在车上看到远处的这座小山也很神奇,不知是否是外星人遗址?</p> <p>德令哈去敦煌要走国道215线,经过南台堡村时两边的葡萄架令人心情舒畅,车道很不错,还有红色专用车道,派何用场,请问导游也不知。到当金山一段路况不好,颠簸厉害,导游说已修了好几年,我透过车窗拍了一张照片,下雨天,从车窗看过去颇似水彩画。到了当金山顶,有座检查站,要停车20分钟。</p> 翻过当金山,直奔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点。 鸣沙山、月牙泉属国家级风景名胜。 气势不凡 敦煌鸣沙山因沙动成响而得名,鸣沙山环抱之中月牙泉酷似一弯新月。鸣沙山月牙泉风景称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 鸣沙山古称沙角山、神沙山,山有流沙积聚而成,其山沙垄相衔,峰如刀刃,甚为壮观。沙粉红、黄、绿、白、黑五色,晶莹闪光不沾一尘。当地百姓有铁背鱼、七星草和五色沙三件宝之说。 鸣沙山如遇摩擦振动,便会殷殷发声,有鼓角之声,轻若丝竹,重若雷鸣,沙岭晴鸣。 <p>赤脚感受一下,似乎感到沙山振动,听到沙岭晴鸣。</p> 老朋友在一起总爱逗趣,走沙漠本就是一大乐趣。 骑骆驼是沙漠的一大特色, 小王老潘他们几位年龄较轻的已驱动骆驼缓缓走过来。 一些年青人着装拍照。 我们乘势捧场蹭拍。 我们俩也来合影凑个热闹。 对面沙垄上密密麻麻的都是登山与滑沙的人流。 骆驼队也绵延不断。 <p>红花绿草将鸣沙山装扮得更加靓丽。</p> 这里堪称沙漠绿洲,据说2014年12月11日,上千只麻雀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上空飞翔、觅食和休憩,呈现出“千鸟追逐”的景象。 水映流沙,水静印月。 月牙泉古称沙井,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 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月牙泉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 相传泉内生长有铁背鱼、七星草,专医疑难杂症,食之可长生不老,故又有“药泉”之称。 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 千百年来沙山环泉而不被掩埋,地处干旱沙漠而泉水不浊不涸,实数罕见。 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 沙山环泉,泉映沙山,在沙山深谷中,“风夹沙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 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酷似一弯新月,泉内星草含芒、铁鱼鼓浪,山色水光相映成趣,风光十分优美,得名“月泉晓彻”,称“沙漠第一泉”。 这里有一款说明:此处曾经是水下........ 据说,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唐代这里有船舸,泉边庙宇。 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计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 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绘壁画数百幅。重要殿堂均悬置匾额、碑刻,如“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掌握乾坤”等,书法雅俊,堪称上品。 当时这里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临水而设。林木蓊郁,泉光与山色相映,古刹神庙,绕以常年香火。历代骚客游玩,吟诗咏赋,挥毫者不乏其人。 史载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汉渥洼池”,“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奇特的月牙泉更增添了传奇色彩。 月牙泉有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苗族后生以砍柴谋生,经此见一少女在河边浣纱,忽见少女跌落水中,后生不顾急流,跳入水中,将少女救起,少女以身相许,后生婉言谢绝。少女相告“我乃龙女,住在近处石门内,往后大哥打柴路过,喊一声,我好端杯茶给大哥解渴,以谢救命之恩。”话毕便不见了。后生急找至石处,连声呼喊“龙姑娘”,果见石窟处的泉水应声汩汩而出。从此,留下"清清白白砍柴哥,点点滴滴龙女情"的古老传说。 我们似乎隐约感受到汉代游览胜地的氛围 小朋友为沙漠神奇所吸引,沉浸到遐想之中。 鸣沙山月牙泉的夕阳晚霞特别美。 鸣沙山、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来泉边漫步,都会驰怀神往,遐思万千,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结束参观已是黄昏。 留个影,赶紧上车赶路去酒店。 离开鸣沙山月牙泉到达敦煌酒店已是晚上十点多。敦煌与平遥、凤凰古城、九寨沟与乌镇、 丽江古城、水墨婺源和新疆布尔津白哈巴村共同评为中国最美的八个小镇。我乘大家还在排队扫码登记分房时,赶紧溜出来到酒店对面去抢拍了几幅夜景。次日早六点要出发去莫高窟,没时间在敦煌拍照了,不留影有点可惜。 次日一早,我们乘车来到莫高窟。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中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米。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道士王圆箓在莫高窟居住的小院。 考虑到疫情常态化,为保证游客健康和安全,监测中心挑选出26个具备开放条件的洞窟。26个洞窟甬道入口宽敞、洞窟面积较大、通风、光线和内容较好。每组游客可以看8个洞窟,讲解员接待服务质量更加优化。 莫高窟实行网络实名预约制,推行分时段参观,一天分为6个时段,每天参观人数不高于1800人,参观团组人数由每组25人调整为每组10人。参观实体洞窟前先观看视频介绍。然后区乘坐间车前往洞窟参观,原本55座的摆渡车要求只容纳25人。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记载,前秦建元二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高处”。漠与莫通用,改称“莫高窟”。 另有一说: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 莫高窟开凿于鸣沙山东麓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现存洞窟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场所,各个朝代壁画彩塑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唐宋时木构窟檐五座,还有民国重修的九层楼。莲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铺地花砖2万多块。 北区243个洞窟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灶坑、烟道、壁龛、灯台等,多无彩塑和壁画。 解说员带领我们依序参观并讲解:莫高窟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泥等。圆雕、浮雕除第96、130窟两尊大佛,第148、158两大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3身,多则11身。第96窟35.6米的弥勒坐像为最高,小则10余厘米。 讲解员告诉我们:莫高窟所处山崖土质较松软,不适合制作石雕,莫高窟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等,少则3身,多则达11身。 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 影塑、善业塑等。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极高,而且与壁画相融映衬,相得益彰。 我们参观了编号第16-17号的三层楼洞窟。讲解员说:王道士于16窟甬道北侧发现藏经洞,后编号为第17窟,建于晚唐。十一世纪初叶,由于战乱等原因,将大量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其它宗教、社会文书等五万多件秘藏于此,砌墙封门,表层饰以壁画,随着时间的流失,封门之事渐渐被人遗忘…… 讲解员说:1900年,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的洞窟改建为道观,进行清扫。在第16窟清除淤沙时,发现北侧甬道壁上的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讲解员告诉我们: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一次非常重大发现,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为古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希伯来文等。文书主要是佛经,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不少是孤本和绝本。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由此形成了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 17窟唐代河西都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都惟妙惟肖,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中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讲解员告诉我们:敦煌石窟500多个洞窟中保存绘画、彩塑492个,分为中心柱窟(支提窟)、殿堂窟(中央佛坛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僧房窟、廪窟、影窟和瘗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早期石窟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中国民族形式,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在多个洞窟外存有较为完整的唐代、宋代木质结构窟檐,是不可多得的木结构古建筑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讲解员不无自豪地说:敦煌石窟艺术中有十分丰富的建筑史资料。敦煌壁画自十六国至西夏描绘了成千成万座不同类型建筑画,有佛寺、城垣、宫殿、阙、草庵、穹庐、帐、帷、客栈、酒店、屠房、烽火台、桥梁、监狱、坟莹等,有以成院落布局的组群建筑,有单体建筑。壁画中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部件和装饰,如斗拱、柱坊、门窗、以及建筑施工图等。长达千年的建筑形象资料,展示了一部中国建筑史。敦煌建筑资料的精华,反映了北朝至隋唐四百年间建筑的面貌,填补了南北朝至盛唐建筑资料缺乏的空白。不同时期,不同形制的800余座洞窟建筑,五座唐宋木构窟檐,以及石窟寺的舍利塔群,都是古代留存的宝贵建筑实物资料。 我们可以看到,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大量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 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 讲解员说:创造莫高窟壁画的古代画师大致分为三类:一种是僧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为数不多。再就是画僧,他们是僧侣也会作画,人数较前者略多。最后便是纯粹的画工,他们游走四方居无定所,在洞窟里作画,便在洞窟里起居,一旦完工,就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 可想而知这个巨大的绘制工程,是令许许多多的画工,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们走进了这状如蜂巢的石洞,恐怕就再也没有走出莫高窟,正是这样一批优秀而又伟大的无名者,为后世留下人类辉煌的丝路文明的影像。 敦煌石窟有成千上万个供养人画像,其中有一千多条还保存题名结衔。能够了解许多历史状况和历史线索。本生、佛传、福田经变、弥勒经变、宝雨经变、楞伽经变及供养人题记,可帮助了解古代经济生活的状况。法华经变、涅槃经变提供了古代军队操练、出征、征伐、攻守的作战图,及兵器装备的宝贵形象资料。 敦煌壁画中保存有属于体育属性的资料,如骑射、射靶、马技、跃马、相扑、角力、举重(举象、举钟)、奕棋、投壶、武术、游泳、马球、蹴踘等。 在崖窟中段的九层楼是一个九层遮檐,也叫“北大像”,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楼中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前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乾德四年和清代进行重建为4层。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9层造型。 <br>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画都有千年历史,自成体系,数量众多的特点,都可成为独立的人物画史、山水画史、动物画史、装饰图案画史。特别是保存了中国宋代以前即10世纪以前如此丰富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的实例,这是世界各国博物馆藏品所未见的。<br><br> 敦煌壁画中有音乐题材洞窟达200多个,绘有众多乐队、乐伎及乐器,据统计不同类型乐队有500多组,吹、打、拉、弹各类乐器40余种,共4500多件。敦煌藏经洞文献中也有曲谱和其它音乐资料。丰富的音乐图像数据,展现了近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变化的面貌。为研究中国音乐史,中西音乐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br><br> 敦煌石窟壁画中几乎都有舞蹈形象。有反映人间社会生活、风俗习尚的舞乐场面和舞蹈形象,如西域乐舞、民间宴饮和嫁娶舞乐;有经变中反映的宫廷和贵族燕乐歌舞场景;有天宫仙界的舞蹈形象,如飞天的舞蹈形象,供养伎乐等。还有藏经洞保存的舞谱及相关资料。舞蹈艺术是无法保留的时空艺术,古代的舞蹈形象,现代人已知之甚少,就敦煌石窟舞蹈形象的珍藏而言,堪称舞蹈艺术的博物馆,保存了无数高超的舞蹈技巧和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代表了各时代舞蹈发展的面貌及其发展历程。 敦煌石窟营建的一千年历程,时值中国历中上两汉以后长期分裂割据,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统一,臻于大唐之鼎盛,又由颠峰而式微的重要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正是中国艺术的程序、流派、门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佛教与佛教艺术传入后,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的佛教理论与佛教宗派,佛教美术艺术成为中国美术艺术的重要门类,最终完成了中国化的时期。<br><br> 敦煌作为中西交通的枢纽,在壁画上不仅留下了商旅交往的活动情景,还留下了宝贵的交通工具的形象资料。他们有牛、马、驼、骡、驴、象、舟、船、车、轿、舆、辇等。常用的交通工具车辆类型各异,牛车有“通幰牛车”、“偏幰牛车”、敞棚牛车,马车有驷车、骆车,还有骆驼车、童车、独轮车等,特别是保存了中国为世界交通工具做出独有贡献的独轮车、马套挽具、、马蹬、马蹄钉掌等珍贵的图像数据。<br> 隋至西夏的尊像画、药师经变中的佛、菩萨、弟子手中及供桌上绘画了玻璃器皿,有碗、杯、钵、瓶、盘等器型,它们呈透明、浅蓝、浅绿、浅棕色,器型、颜色与纹饰表现出西亚萨珊风格或罗马风格,说明了这些玻璃器皿是从西亚进口的。壁画不仅反映了古代玻璃工艺的特点,还反映了中西的玻璃贸易。<div>、</div> “瑞像九寻惊巨塑,飞天万态现秋毫。”再见,展现千年中国文化艺术的莫高窟壁画和雕塑! “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再见,神奇的鸣沙山、月牙泉! <p>此次敦煌之行也留下些许遗憾,一是未出阳关、玉门关;二是未能领略到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独特风貌,这可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第一个以雅丹命名的国家地质公园。据说地质公园内集中连片地分布着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风蚀地貌,例如,石头蒙古包、石骆驼、石鸟、石人、石佛、石马等,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宛如一座中世纪古城,世界许多著名的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缩影,令世人瞠目。夜幕降临后,尖厉的劲风发出恐怖的啸叫,犹如千万只野兽在怒吼,令人毛骨悚然,因此得名“魔鬼城”。</p><p>摄影制作:刘会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