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粟今人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p><p>唐朝人沈既济写过篇《枕中记》,书中有名叫卢生的,在邯郸过客店时遇到道人吕洞宾,赠卢生瓷枕,睡觉梦中金榜题名升官,醒来黍还未熟呢!这里说得黍就是粟的一种,去壳后称“黄米”。邯郸是成语之乡,成语“黄粱美梦”即源于此记。而粟的诞生地就在距邯郸西部,百里外的武安磁山村。</p><p>1972年,磁山村民兴修水利,在挖水渠时,发现了“磁山文化遗址”,位在磁山村东南洺河北岸的台地。发现储粮坑88个,估算储粮约11吨。这说明当时磁山先民已从渔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距今8000年左右。这段时期风调雨顺,洺河常流,粟谷多丰年,先民有余粮,储备随年增。遥想先民培育粟谷,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先是细心的村民从狼尾巴草中,挑捡颗粒大者,种下培育,年复一年,提纯复壮。从中选优去劣,留下优良种籽推广。经过多年种植,从最早的狼尾巴草,终于脱胎锐变,由最初微粒的草籽,渐变为了硕粒的新品种粟谷。</p><p>小米不仅是北方人的传统主粮,也名列李时珍《本草纲目》之中,兼具中药价值,能健脾养胃,安神助眠。武安小米色泽金黄,绵甘糯香。2005年,武安被国家有关机构命名为“中国小米之乡”,如今大面积种植,成为真正的绿色农产品,村民致富的好项目。</p><p>历史有偶然的巧合,在南方浙江余姚的河姆渡,1973年考古发现了人工培育的最早稻谷。说明南方先民也同时进入了农耕时代。那时尚未发明文字,粟谷和稻谷的诞生没有文字记载,文字记载黄帝育粟成功,是后人编撰的传说,将漫长的育粟过程,归功于黄帝一人,是人造的神话,而非科学的真实。</p><p>粟谷的诞生,影响了历史的进程。粟谷是北方人的主粮,有了粟谷的种植,先民从渔猎生活的居无定所,转向从事农耕,遂有固定居所,进而聚群成村。生活趋于稳定,催生了与农业配套的手工业的诞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改变,交往日益频繁,催生了语言交流工具文字的诞生,加速了社会文明进步的进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