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它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它是“高山流水觅知音”,俞伯牙悼念亡友钟子期摔碎的那把七弦琴,它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也曾让诗人刘长卿感慨“古调虽自爱,今人都不弹”。</p><p>钢筋水泥的森林里,还有谁在抚琴?那些经历数百年的传承,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最近,本刊记者来到文化东路的“归凤琴斋”,采访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城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高培芬,听她讲述一段琴人沧桑。</p><p><br></p><p><br></p><p><br></p><p>“好个念书的人,连琴谱都没见过?”</p><p><br></p><p>《红楼梦》里有这样一个片段:贾宝玉去潇湘馆看林黛玉,发现她正在看一本书,书上的字他一个也不认识,就说:“妹妹越发长进了,看起天书来啦。”黛玉嘲笑他:“好个念书的人,连琴谱都没见过?”</p><p>林妹妹看的“天书”,实际上就是古琴专用谱,它借用了汉字的偏旁部首,与数字拼合而成,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称作减字谱。对琴人来说,它一目了然,而被宝玉误认为天书就不奇怪了。</p><p>古琴,亦称七弦琴,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在中国古代,古琴的地位最为崇高,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民国之前,文人家中大都悬琴,《红楼梦》里的贾政自己不弹琴,家中却藏有六张古琴。</p><p>林妹妹只在书中,而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车马喧嚣的文化东路,也许没有人注意到,还隐藏着一个古色古香、满室琴韵的“归凤琴斋”。女主人正是“诸城琴派”的代表性传承人高培芬。</p><p>高培芬出身书香门第,上世纪70年代,她通过王乐平之子王铨吾拜诸城琴派的第四代传人张育谨、王凤襄为师。古琴自古是口传心授,难教也难学,“别人在一个月内只能练习几句琴曲,而我却能练会几首。”半年之后,张育瑾将高培芬叫到跟前,让她行了磕头拜师礼。</p><p>临终前,恩师给高培芬题写了归凤琴斋字号。希望她能将诸城派古琴发扬光大。这让琴棋书画无一不通的高培芬将古琴当成了自己终生的事业。</p><p><br></p><p><br></p><p>破琴值万金,一页琴谱一两金</p><p><br></p><p>1977年,23岁的高培芬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考入山师大艺术系的学生,在山师大遇到了丈夫张富森,一位和她琴瑟和鸣,心灵相通的音乐教授。</p><p>置身在他们堆满了石头、古瓷、古家具的“归凤琴斋”,像是误入了明清文人的书房。而且,你还可以和这么多文人骚客“对话”:启功的字,于希宁的画,当然还有,古琴。</p><p>琴难得,琴谱更是可遇不可求。俗语说“千金藏琴万金求谱”,更有“破琴值万金,一页琴谱一两金”的说法。</p><p>高培芬收藏古琴谱有一个原则:“求专不求杂,重谱不重钱。”她曾用重金购买许多老琴谱,也曾去济南经三纬四路古旧书店,把寻觅到的古琴谱尽数收下,这令店里的老先生震惊,二话不说去二楼把剩余的琴谱全部用筐抬下来卖给他们,并说:“这些琴谱压在店里已有多年了,从没人过问。你们是知音,与这些琴谱有缘,全部减价卖给你们了。”二人高兴地租了两辆人力三轮车,把琴谱运回家:《古音正宗》、《大还阁琴谱》、《德音堂琴谱》……这些珍贵的线装名谱,为他们日后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参考资料。</p><p>上世纪80年代,二人在天津逛“鬼市”,发现地摊竟然有明代嘉靖年线装《琴谱正传》原始古谱,这是一部失传多年的古谱,文人的率真让他们无法掩饰住内心的欣喜若狂,精明的小贩马上索高价,夫妻两人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丈夫甚至脱下了棉袄,志在购谱,小贩终于被感动了,卖给了他们,嘴里嘟囔着:“一本破书摆了多日没人问,碰上有病的了。”</p><p>▲诸城派古琴第五代传人高培芬与第四代嫡传王凤襄(左)。</p><p><br></p><p><br></p><p><br></p><p>五载“打谱”,三千年《韶》乐天下知</p><p><br></p><p>在“鬼市”奇遇的明代琴谱里,高培芬夫妇竟然发现了标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23段原始琴谱,后经版本专家认定,这是全国罕见的有关《韶》乐的资料,《论语》里记载“孔子在齐国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见《韶》乐美妙至极,但几千年过去,这首曲子并没有流传下来。</p><p>“我立志恢复它本来的面目,让世人也能听到美妙的《韶》乐。”古琴琴谱只有音高没有节奏,琴人需要根据乐曲的意境和多年弹奏的心得经验进行二次创作,术语叫“打谱”,古人有‘大曲打三年,小曲打一年’之说。这也使琴乐成为一种活的艺术,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记谱法都无法比拟的。”</p><p>经过几年来日日夜夜的“打谱”, 高培芬最终打出了《韶》乐的全部琴曲,收录在她创编的《归凤琴谱》中。一曲天下知,索谱者众多。</p><p>如今,“归凤琴斋”藏有他们收藏的诸城琴派所有琴谱:《桐荫山馆琴谱》、《龙吟馆琴谱》、《琴谱正律》、《玉鹤轩琴谱》、《梅云馆琴谱》……这里面,蕴含着这对音乐上的神仙眷侣将近四十年的心血。</p><p>除此之外,高培芬历时一年打的古谱《关雎》也已经在全国古琴界广为流传。连续剧《孙子》、《三十六计》、六幕京剧《李清照》等都有她的琴音。</p><p><br></p> <p>如今,高培芬仍然习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弹琴,丈夫张富森吹箫与之合奏,两人焚香,是那种特别的木檀香,净面,更衣,把古琴音乐当做一种庄严的仪式,全身心地投入与古人对话的境界中去。</p><p>文/顾玉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