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李青林,女,原名方琼(1913年11月19日—1949),四川泸州人,生于泸县城,革命烈士。</p> <p>李青林中学时期就痛恨恶势力,同情贫苦人民,1939年入党,在泸州、重庆从事革命活动,1942年再次转移来重庆,在南方局妇运组领导下工作,常与《新华日报》采访部主任邵子南接触,产生了爱情,相约结婚。1947年2月28日清晨,方琼提着喜糖返回化龙桥,她和邵子南当晚就要举行婚礼,不料国民党反动派就在那天发动了突然袭击,特务、军警包围了《新华日报》编辑部住地,随即强迫中共驻渝全体工作人员撤回延安。从此这一对将婚未婚的革命者被迫天各一方。年已35岁的方琼承受住了这个巨大的打击。</p> <p>7月,方琼接受任务去万县领导农村武装斗争。在渝、万间嘈杂拥挤的船上,她凭栏眺望,思绪万千。她以即将持长缨缚苍龙自豪,但怎祥才能让子南知道自己参加了一场拼头颅的搏战呢?她想起只有她才知道的邵子南的一个笔名“青林”,决定就用它作自己的代名。“无论是胜利归来,还是血染沙场,子南都会从报上知道我没玷污我们的感情和誓言”。从此方琼成为李青林,到万县,李青林任县委副书记,掩护在万县市郊清泉乡第六保国民学校。这是县委特意设置的一个备用的隐蔽点。校长贺启惠(中共党员)、教师易明珍(新青社社员)。他们三个人在一起,工作起来很协调,群众工作顺利开展,万县南岸山区的武装据点,正在准备之中。</p> <p>1948年4月,重庆《挺进报》被敌人破坏。万县县委得到消息,李青林即在住地作了对付意外事变的布置和准备。6月14日,她进城去找雷震(县委书记)、江竹筠(挺进报负责人)研究工作,恰遇他们刚刚被特务抓走,由于处理得当,李青林安全地离开了。她立即送个“打扫清洁,有客人来”的纸条给贺辉,然后去烫了发。傍晚时分,她坐着轿子回校,布置撤退,只等把预存的谷子变成现金作路费就走。不幸的事就在这时发生了。6月15日星期一,她们3人正在睡午觉,忽然听到住在大门边的贺校长的伯父急促地喊:“启惠,雷先生找你。”她们翻身起床,李青林断然说:“特务来了!我们走。”命令小易,“你出去说,校长不在,”贺辉跑到了一户农家躲起来,李青林从侧门跑出,正要奔往后山进入密林,猛想起还有一份尚未处理的文件,又回头向学校走去,碰上了守候那里的特务漆玉麟。</p> <p>李青林被捕后,叛徒冉益智向特务雷天元献计,“要从李青林身上榨油,她是负责人,乡下的关系是她发展和掌握的。”当晚即审讯,李青林连共产党员身份都不承认,只说,“我在学校教书,上课很忙,很少和外人来往。认不得哪个姓江的(江竹筠)”。特务无法,只有惯常的一招——酷刑,老虎凳,李青林忍着钻心的剧痛大颗大颗的汗珠像雨点般流下来。当加到三块砖时,她的右腿骨折了,她晕了过去。为了证实李青林是共产党万县负责人,在渣滓洞审讯时,特务把涂孝文这个叛徒叫来对质。</p><p>涂孝文一出面,激起李青林满腔怒火,横眉怒目,逼视着叛徒。她心里明白敌人想捞点什么。</p><p>法官张界指着涂问:“李青林,你认得他吗?”</p><p>李青林回答得极干脆:“认得!”</p><p>张又向:“你们是什么关系?”</p><p>李青林严正地回答:“我们是仇人。多年以前我和他在泸县教小学,他追求我,我拒绝了。他是个下流东西,有次强迫接吻,我打了他的耳光,因此怀恨在心,现在借你们之手来报复我。”马上转身声色俱厉地质问涂孝文,“你说,是不是这样!”</p> <p>由于敌人的残酷折磨,李青林在渣滓洞狱中常生病卧床不起。她沉静,说话不多,但出言就很有分量。同志们尊敬地照顾她,打饭、倒马桶都不要她轮值。但李青林总是积极参加狱中公益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她擅长针线活,有些同志入狱时衣服带得少,缺冬衣。她就用旧衣服给他们做棉背心。有时拄着拐杖去为同志洗衣。几次狱中集会,她都拄着拐杖去参加。左绍英生了“监狱之花”,李青林把亲人送来的罐头送给左绍英吃。</p><p>狱中没有正式党组织,李青林和江竹筠几个人实际成为党的领导核心。为了提高难友们的思想水平,她们居然在法西斯监狱中搞起了共产党的理论学习。先以学国文为理由,争取到了学习权利。缺资料,她和江竹筠几个人凭记忆背诵《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员修养》两书的主要章节,然后各自去联系几个人共同学习,形成学习小组。这些小组实际上起着党小组的作用。李青林不仅关心同志还注意做瓦解敌人的工作。她得知看守黄茂才出身贫苦,便支持江竹筠、曾紫霞出面做黄的策反工作。当曾紫霞因流言而受到误会时,是李青林支持她继续工作下去,果然成功。后来黄茂才成为与狱外联系的一个渠道,多次带出信息。渣滓洞监狱女牢的活动,前台是江姐,背后是李青林。这是江姐坦然不讳的。</p><p>李青林早就作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曾带出纸条给表弟:“这个医院很不好,脚的关节痛得厉害。将要转移到别的医院去……”。但在死亡的威胁下她却十分乐观。透过铁窗她似乎听见了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看到了胜利。她托一个出狱的女难友带了两句话给她的五姐:“黑暗将要过去了,曙光快要来到。”并要五姐给难友筹足路费。</p><p>1949年11月14日,李青林为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牺牲于电台岚垭</p> <p>李青林烈士, 泸县北城镇人。是著名小说《红岩》中李青竹的原型。早在泸县女子师范读书时, 她受到党员教师贾子群等革命思想影响, 开始认识了共产党。抗战爆发后, 她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于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泸州抗日战训同学支部书记, 常深入群众中宣传党的抗日政策。</p><p>1947年8月, 李青林担任万县县委副书记, 她亲手建起党的外围组织──“新青社”,同江竹筠、雷震等一道开展对敌斗争和发展党的组织工作。</p><p>1948年6月15日, 李青林因叛徒告密被捕, 敌人施尽酷刑, 撬断了她的左腿, 始终没能从她口中得到半点党的机密。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 她保持革命热情, 坚持学习, 团结和鼓励同志参加绝食斗争。1949年11月14日夜, 李青林被敌人秘密杀害于歌乐山下电台岚垭处, 就义时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 时年三十六岁。</p> <p>《红岩》是一本广为传颂的小说,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书籍,被称为共产党员最生动的教科书,迄今发行量突破1000万册。书中描写的那个累受酷刑,左腿被撬断,仍坚贞不屈,并团结狱中同志坚持斗争,最后惨遭敌人杀害的李青竹,她的原型就是泸州籍的女共产党员李青林。</p><p>熟悉“红岩”英烈的人都知道,监狱女牢的斗争中,在前台出面“活动”的是江姐,而在背后“出谋划策”的是李青林。李青林无论年龄还是被捕以前的职务,都高于江姐,所以她在狱中斗争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同样大于江姐。她是整个渣滓洞和白公馆中受刑最重的一个女党员。《红岩》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敌人给江姐用刑,用尖利的竹签插进江姐的十指。而中国著名报告文学家何建明最新调查采访写就的《忠诚与背叛》对此提出了更正:江竹筠并没有受过此刑,真正受此刑的人应该是李青林。近日自贡市将江竹筠家乡大安区开辟为红色胜地——江姐故里。江竹筠八岁就离开了家乡,而李青林有一半的革命斗争历程在泸州,她的英雄事迹却在故乡鲜为人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我们将先烈的故事奉献给大家,让英雄的革命精神大放光芒!</p> <p>泸州好女儿</p><p>抗战急先锋</p><p>李青林原名方琼,1913年农历冬月19日出生在泸州城营沟(现国窖广场附近)的一个商人家庭。1929年考入泸县女子师范读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抗日运动的怒潮席卷李青林所在学校。学校的爱国师生组织了抗日义勇军,李青林报名参加了这次训练。她先后结识了地下党员和进步师生,开始接受一些马列主义道理。</p><p>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此时任教于城内大北门小学,她积极靠近党组织,泸县党组织为了培养提高她,接收她去“抗敌后援会”工作,并让她参加爱智小学“业余读书会”等活动。党组织还知道她阅读《新华日报》、《解放》、《社会科学基础》等进步书籍。1939年1月,李青林被接收为中共党员。她时时以“不愿久偷生,但愿轰烈死,愿将一己命,救彼众苍生”诗句励志。</p><p>“泸县各界人民抗敌后援会”是在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再三催促下,泸县政府迫于形势,于1938年9月成立的一个爱国群众团体。中共泸县中心县委为了团结更多群众进行抗日活动,曾先后派出邓本容、李青林等去该会工作。该会下属的抗日宣传队,成立了戏剧、歌咏、墙报三个组。李青林在戏剧组,担负演出、排导、装台、卸装等组织工作。她工作非常繁忙。白天,除了要完成教导主任应该做的教学工作外,还要带领抗日宣传队去街头宣传,并亲自登台演讲。她还常为墙报组撰写文章。晚上,还要到工人业务夜校上课。</p><p>1939年2月,党组织指派李青林担任战训同学支部书记,并与邓本容等同志,在城内慈善路办一家“沱江女子商店”,作为党的秘密联络点,掩护了外地转移来泸的戴剑萍、李文君等同志。同年9月11日,泸州被日机轰炸后,李青林等同志又带领群众积极参与救死扶伤的抢救工作,对死难家属和受伤群众进行慰问,并开展募捐活动。为了扩大教师队伍中党的力量,同年冬,党组织派她参加泸县寒假小学教育人员训练班,去做党的工作。在这里,她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任命为县政府督学。取得公开身份后,她便利用下乡巡视小学机会,动员师生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发动全县教师起来反对解雇,开展争取工作权益的斗争。不久,因遭敌人嫌疑而离去。</p> <p>1939年,国民党反动派掀起了反共高潮,反动恶浪也波及到泸州。中共泸县中心县委遵照中央对白区党的工作提出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把党的工作转入了更隐蔽的斗争,并将已暴露和半暴露的李青林等同志转移去外地工作。次年秋,她接受组织安排,秘密去重庆活动,改名为李潭,以全国慰劳总会工作队员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活动。该会任务是慰劳抗日出征军人和做阵亡将士的家属工作。她积极贯彻党的指示,组织群众,宣传抗日。她衣着朴素,积极工作,不畏烈日暴雨,不怕日机轰炸,奔走于重庆街头小巷,组织慰问演出队,征集慰劳物品。这期间,她曾几次遭到特务盯梢、跟踪,都因抗属掩护而幸免于难。不久,国民党敌特机关派特务来监视,李青林便离渝返泸。</p><p>根据斗争的需要,党组织指派李青林去二十三兵工厂子弟小学(现高坝泸化厂)以教书为掩护,秘密做党的工运、学运工作。李青林担任了学校教导主任职务,党内是支部书记。她团结学校教师,宣传抗日,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这时她又遭到潜伏在该校的特务的监视,搜查,险遭毒手,在亲友的援助下,李青林再次赴渝。</p> <p>狱中志气刚</p><p>为党勇捐躯</p><p>李青林被捕后,叛徒曾无耻地向特务头子雷天元献策说:“我们这次来万县,雷、李、江都抓到了,下一步就只能从李青林身上来榨油了,因为李是万县实际的共产党负责人,乡下的关系是她发展和掌握的。”于是,雷天元立即决定,当晚在特委会突击审讯李青林。令特务们没有想到的是,李青林竟然是个异常坚强的女共产党人,什么话都不会从她嘴里问出来。</p><p>“加砖!再加砖!一直加到她服输、吐实情为止!”雷天元气急败坏地命令特务们一而再地给李青林施毒刑。后来,他们硬是在老虎凳上把李青林的膝盖折断了。然而,李青林始终未向敌人吐露半点党的秘密。在《红岩》小说里,有个情节:敌人用尖利的竹签插十指,其实真实的情况是:江竹筠并没有受此刑,而李青林确实受过此大刑。</p><p>关进渣滓洞监狱后,李青林与江竹筠等同在女一室,时间长达14个月之久。在狱中,李青林又屡受重刑拷问,加之腿骨被折断,无法治疗,皮肉溃烂,行动十分困难,但她忍受疾痛,一直顽强地坚持同敌人斗争。尤其是她与叛徒的一次斗争,成为了一则“经典故事”,流传至今——这是一名叛徒的自供:</p><p>在杨家山,有一天特务忽然把涂孝文押到渣滓洞去,叫他与李青林“对质”。原来李青林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涂孝文“对质”回来后对我说:他到了渣滓洞,特务张界当着他的面“审讯”李青林,但李仍然否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张界叫涂孝文“对质”。没有等涂孝文开口,李青林就痛骂涂孝文,说在泸州时,他二人在小学里面教书,只是同事关系。当时涂追求她,她拒绝了,有一次涂竟强迫与她接吻,她打了涂一个耳光,涂从此怀恨在心,所以要报复她。说到这里,李青林理直气壮地斥问涂孝文:“你说,是不是这样?”涂面红耳赤,低下头说:“是。”这幕“对质”的丑剧就此收场,没有达到特务预期的“效果”。</p><p>在监狱与敌人的斗争需要特别坚强的意志,36岁的李青林以一名党内“大姐”的身份,不仅以身作则,更是用极大的精力与毅力鼓励年轻同志。她虽腿骨残废,却总是跛着腿积极参加狱中同志们举行的一些如春节联欢会、追悼会等大的活动。平时她双腿行动不便,于是就坐在那里为难友们缝缝补补,照看婴儿与伤者,还为男室难友做了五件棉背心和绣了许多花枕头等,将同志间的友情与温暖传递到难友中间,深得同志们的爱戴。</p><p>1949年11月14日,一群特务将李青林、江竹筠等三十人押出监狱,李青林因跛脚行走困难,一个特务要拉她,她愤怒地甩开手说:“不用你拉,我自己走!”江竹筠上前搀扶着她,敌人押着他们来到荒草地电台岚垭,他们明白为革命献身的时刻到了,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的好女儿李青林倒在了血泊中,时年37岁。</p><p>重庆解放后,李青林的爱人邵子南在烈士追悼大会上,送给她的挽联是:“求自由惨遭屠杀,可歌可泣,可称民族英雄。为主义壮烈牺牲,不屈不挠,不愧女中豪杰。”这就是红岩英烈李青林的光辉写照。</p> <p>黑暗将要过去了,曙光快要来到。</p><p>——李青林</p> <p>你,</p><p>勇敢的女性啊,</p><p>人民的好儿女!</p><p>你,</p><p>在老虎凳上,</p><p>折断了腿换来的骄傲、胜利、光荣!</p><p>人民成了统治者!</p> <p>1949年11月14日,黄昏时敌特分批把志士们押往电台岚垭。李青林因受老虎凳刑,腿被弄折,她在江姐的搀扶下,步履艰难地走在杂草丛生的小道上。当走上一个荒坡时,江竹筠明白为革命献身的时候到了,她把千言万语凝结为一句响亮的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p><p>“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同行难友一齐高呼。</p><p>格格格格……枪场骤然而起,沿未到达预定的刑场,刽子手们就慌忙射出了罪恶的子弹。在枪声和口号声中,志士们的身躯倒下了,鲜红的血流淌在长满小草的山坡上。</p> <p>在抗日洪流中加入中国共产党</p><p>李青林原名李方琼,1913年11月19日出生于四川泸县(今泸州市)城里的一户书香门第,在家中排行第6。李青林自幼开朗大方,刚毅倔强,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是遇理必争,嫉恶如仇。后来,家里发生重大变故,经商的父亲因不满当地反动官吏和团防的勒索,在遭到毒打后含恨离世,随后母亲也因倾家抵债、家境破落的沉重打击而病逝。家庭的悲惨遭遇,对李青林影响很大,对旧社会的憎恨,在她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p><p>1932年,初中毕业的李青林考入泸县女子师范学校就读。在学校,李青林先后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任镜明、高宝书、邓本容等人,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探索如何救国救民,并暗中传阅进步书刊,这使她懂得了一些革命的道理。泸县南城第一义务小学教师、中共地下党员闵勉生在被驻泸军阀杨尚周枪决时,他那种从容就义、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令李青林为之深深震撼。她在《薄赋敛说》中写到:“我们暴露于残酷惨祸之下,是谁的驱使?谁的魔力?是外来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是内部军阀的专横压迫,是苛捐杂税的剥削!”她反对那些“悲观者”,主张积极的斗争,要“战胜环境”,要“寻找光明的出路,不惜流血、牺牲”。</p><p>1934年,李青林毕业后在泸州第8初级小学任教。1936年底,她不愿接受国民党反动派灌输的教育,拒绝参加国民党泸县政府举办的小学教育人员训练班,以致被迫失业。半年之后,才在泸县大北门小学找到工作,继续教书。</p><p>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战讯传来,李青林立即以满腔的爱国热忱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为此,她不顾封建家庭的束缚,毅然走上街头,或参加游行,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或爬上高墙张贴抗敌标语。</p><p>在参加抗日救亡的活动中,李青林发现同学邓本容入党后做救亡工作十分积极,还把家里的银筷子和她爱人的1套新西服捐出来;表兄余宁入党后思想面貌也发生很大变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救亡工作中,不出风头,不谋私利。在这个过程中,李青林逐渐感受到共产党和其他党派的不同。这时,泸县党组织的领导人也注意到她,给其讲政治形势,指导阅读进步书刊,帮助她提高思想觉悟。1939年2月,经邓本容介绍,党组织批准,李青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1939年9月,日机轰炸泸县,李青林的家在这次空袭中被炸毁。然而,她却顾不上这些,在党组织的号召下,立即参与救死扶伤的抢救工作,组织“抗敌后援会”对死难家属和受伤群众进行慰问,并开展募捐活动,帮助解决死伤家庭的具体困难,同时还给伤者喂药、喂饭,李青林的行为使受难群众深受感动。</p><p>1939年冬,党组织安排李青林参加泸县寒假小学教育人员训练班,她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结业,后被调到泸县教育科任督学。她以督学的公开身份,利用下乡巡视小学的机会,开展党的工作。同时还邀请一些小学教师和机关女职员集资开办“沱江女子商店”,做手巾、枕头售卖,这样既为抗日救亡工作积攒了经费,又团结了妇女群众</p> <p>“让子南去吧,我留下继续战斗”</p><p>1939年底,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共泸县县委遵照中央关于对国统区党的工作转入隐蔽斗争的指示,准备将已受到国民党严密监视的李青林转移。1940年秋,李青林被迫转移到重庆。在重庆,她化名李潭,考入全国慰劳总会工作队,并以此身份为掩护,继续从事党的地下活动。在这里,她积极参加各种慰劳活动,同时还组织队里的一些思想进步的青年阅读《新华日报》等进步报刊。</p><p>“皖南事变”发生后,为贯彻中共中央南方局要求党员利用社会关系隐蔽下来的要求,李青林和邓本容商量后,于1941年7月回到泸县,并在23兵工厂子弟小学找到工作,担任教务主任。在这里,她团结全校教师,认真负责地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然而,由于受到校长的侄儿马无忌的监视和诽谤,李青林不得不再次离开泸县。</p><p>1942年2月,李青林来到重庆,化名芳莲,到山洞小学教书,党组织派刘传容与她联系。然而,由于一次恋爱经历,使她和组织失去了联系,这又是怎么回事呢?</p><p>原来,在山洞小学教书时,年近30岁的李青林结识了一个男朋友,两人常常一起在街上行走。组织上不确定男方的身份和背景,多次向李青林指出这种活动有危险,但她却没有接受劝告。为了保护她的安全,组织决定暂时中断与她的联系。失去组织联系的李青林没有气馁和消沉,在检讨自己不成熟行为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党组织。1943年夏,李青林历经千辛万苦找到刘传容,要求刘传容转请组织恢复联系,并提出去苏北工作的想法。李青林的真诚态度打动了刘传容。经过中共中央南方局干部于江震同意,李青林终于和党联系上了,但是党组织没有同意她去苏北的请求,而是要求她留在后方继续战斗。</p><p>1946年,李青林的组织关系转给了中共四川省委妇运组秘书蓝健。为了开展工作,李青林经常去新华日报社,由此认识了报社采访部主任邵子南。多次接触后,李青林心中点燃了爱的火焰。在蓝健的正式介绍下,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但是,险恶的环境使他们在街上相见也不敢挥手,更不用说一起去看电影、游公园。只有在深夜,在新华日报社这个自由的小天地里,他们才能促膝谈心,倾吐爱慕之情。然而,当两人携手即将走进婚姻殿堂时,一场意外竟使他们此生再未相见。</p><p>1947年2月27日,李青林怀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进城买结婚喜糖。28日清晨,她提着大包喜糖走回化龙桥,准备和新华日报社的同志们一起分享喜悦。不料,就在当天凌晨2点多,国民党调集了大批特务、军警包围了报社,强迫全体工作人员撤返延安。</p><p>眼前发生的状况让李青林目瞪口呆,心急如焚,她竭力控制住情绪,只得暂时返回牛角沱华西公司姐姐家。在家里,她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情绪激动时,她提出以家属身份冲进封锁区,与邵子南共患难。她的想法遭到余宁、曾仲牧等几个表兄弟的反对。曾仲牧说:“你在报社没有户口,敌人很可能不放你进去,又不让你出来,扣押,坐牢,丧失革命活动的自由。”听了亲人们的分析,李青林逐渐冷静下来,她说:“让子南去吧,我留下继续战斗。”</p> <p>因《挺进报》事件在万县被捕</p><p>由于新华日报社的被迫撤走,李青林的组织关系也随之中断。一天,她在街上偶然碰到曾在泸县直接领导过她的涂孝文。涂孝文告诉她,现在党的任务是搞农村武装斗争,下川东地区正在作准备,需要干部。李青林听后非常高兴,当场表示愿意去万县工作。1947年7月,李青林来到万县,担任万县县委副书记,她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中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为了完成任务,她以清泉乡第6保国民学校教师的身份为掩护,继续从事党的工作。</p><p>这所学校有3名教师,校长贺辉(贺启惠)是党员,另一名教师易明珍是新民卝主主义社社员,两人都由李青林领导。贺辉的姐姐贺启芬也是党员,之前常由重庆寄《新华日报》给贺辉,收信人写“张明静”。李青林来到第6保校后,同意继续按这个方式接受学习材料。时间一长,当地一个反卝共分子察觉到“张明静”的信件中有《挺进报》,便暗中进行跟踪。有一次,这名反卝共分子故意将“张明静”的信件单独插在墙上的信插子里。贺辉去取时,见情况有异,转身走了,但又舍不得那份珍贵的材料。再回去取时,见一位老人正在翻信,她趁机把信件取回。当她向李青林汇报这次取信经过,李青林立刻警惕起来,叫贺辉通知重庆停止使用这个通信点。果然,第2天,贺辉的么舅、万县民社党书记就下乡来查问,但被贺辉巧妙地掩饰过去。</p><p>1948年4月,《挺进报》被国卝民卝党破获,李青林得到消息后,立即召集黄玉清、邓惠中、贺辉等人开会,要求大家不管出现什么问题,始终要坚守党的秘密,要经得起考验。她还要求大家立即中断与重庆的一切信件来往,随时听从组织的安排,并作好撤退准备。不曾料到,国卝民卝党特务抓获中卝共重庆市工委书记刘国定、副书记冉益智后,由于他们屈膝求荣、卖卝身投敌,致使重庆地下党组织遭到大破坏。</p><p>1946年6月11日,冉益智带特务到万县,将中卝共下川东地工委书记涂孝文抓获。软硬兼施之下,涂孝文叛变。随后,雷震、江竹筠、陈继贤等下川东地下党员被捕。</p><p>6月14日,就在雷震被捕后不久,李青林来到雷震家,由于处理得当,没有引起特务怀疑。李青林发现情况有变,就托人带了一张“打扫清洁,有客人来”的纸条回校,要贺辉等尽快处理报纸和文件。为了防备身后有特务跟踪,她到理发店烫了头发,傍晚才坐着轿子回到学校。因一时没有路费,她们商量等到第2天卖掉一些谷子,筹集好路费再走。殊不知,一双魔爪正向她们伸来。</p><p>6月15日,经特务组长雷天元布置,特务们一大早就前往第6保校施行逮捕。特务布控时,李青林等人正在午睡,忽然听到贺辉的伯父在外边喊:“启惠,有个先生找你。”察觉外面情况有变,李青林立刻从侧门走出。本来她可以就此脱险,但想到学校还有文件,又回去取,不料刚到校门口,就被特务抓获。</p><p>李青林被捕后,国卝民卝党特务连夜在万县警卝察局对她进行审讯,虽然特务用刑具“老卝虎卝凳”残忍地将她右腿折断,但她始终没有出卖组织。不久,国卝民卝党特务将李青林等12名因《挺进报》事件被捕的革命志士押至重庆渣滓洞监狱。</p> <p>洒热血留下千古英名</p><p>在渣滓洞监狱,特务们对其前后审讯几次都一无所获,大特务徐远举决定让叛徒涂孝文与李青林对质。在审讯室里,国民党的法官张界指着涂孝文,胸有成竹地开始了审讯。</p><p>张界问:“李青林,这个人你认识吧?他可是你的上级,他自己的情况交代了,你的情况他也交代了,我真不知你还抵赖什么?怎么样,不需要你的上级当着你的面来谈你的问题吧?”</p><p>李青林看见涂孝文坐在特务一边,强压心中怒火,用蔑视的眼光一扫,然后理直气壮地回答:“这个人我认识,在小学一起教过书。他想追求我,被我拒绝了。有一次,他强迫我与他接吻,被我打了一耳光,因此他怀恨在心,总想找机会报复我。涂孝文,你说,是不是这么回事?”</p><p>张界愣住了。李青林讲得头头是道,涂孝文却满脸涨红地低着头。涂孝文不敢面对李青林,他甚至不敢回答问题,李青林的凛然正气,使他真想找个地缝一头钻进去。这次对质不得不草草收场。</p><p>由于特务的残酷折磨,李青林在狱中常常卧病在床。难友们为照顾她,打饭、倒马桶都不要她轮值,但她总是积极参加狱中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她擅长针线活,便以此为难友们服务,有时还拄着拐杖去为同志们洗衣服。她还积极参加春节联欢会、狱中追悼会等活动,她不屈、无畏的勇敢精神极大地鼓舞了难友们的斗争意志。</p><p>1949年11月14日,国民党反动派在溃逃前,将李青林等30位革命志士押往重庆电台岚垭刑场。当特务们拉李青林上车时,她推开特务,大声怒斥:“不用你拉,我自己走!”一瘸一拐的李青林与江竹筠相扶上车,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傍晚,李青林倒在了血泊中,时年37岁。</p><p>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为了纪念李青林,在她的遗像下面敬放了这样一幅挽联:“求自由惨遭屠杀,可歌可泣,可称民族英雄;为主义壮烈牺牲,不屈不挠,不愧女中豪杰。”</p> <p>中国著名作家邵子南曾在1950年1月15日发表了长诗《会师—为纪念李青林同志而作》,在《会师》中,他写到“你,勇敢的女性啊,人民的好儿女!你,在老虎凳上,折断了腿换来的骄傲、胜利、光荣!人民成了统治者!”、“在前进曲的节奏里,跳动着我们甜蜜的关注,热烈的耳语,神圣的、胜利的、永远的爱情!”直到那时,人们才知道,在渣滓洞大屠杀中牺牲的烈士李青林,与同为革命人士的作家邵子南,是一对恋人。</p><p>李青林,原名方琼,四川泸州人。她在1939年加入共产党后,一直从事地下工作,她与当时《新华日报》采访部主任邵子南接触,并产生了爱情。可惜好景不长,在1947年2月28日凌晨,当方琼开心地准备当晚与邵子南的婚礼时,敌人包围了《新华日报》社,并强迫全体工作人员撤回延安,从此,这对革命恋人被迫天各一方。此时的方琼伤心万分,决定用邵子南曾经用过的笔名“青林”,为自己取了一个新的名字—李青林,以此来纪念她与邵子南之间的爱情。</p><p>1948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李青林不幸被捕,特务对她施行了老虎凳的酷刑,就算她的腿骨折了,也没有屈服。直到1949年11月14日,与“江姐”等30名难友一起被押往电台岚垭枪杀。时隔半个月后,邵子南才得知李青林牺牲的消息,他在悲愤交加中创作出了长诗《会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