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 原文</p><p> <b style="font-size: 20px;">虞美人 </b> (春花秋月何时了)</p><p> 李煜 南唐</p><p>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p><p>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p><p>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p><p>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p><p><br></p> <p>二 创作背景</p><p>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君主,因为南唐是个小国,抵挡不住强大的北宋的进犯,被迫投降。宋太宗把他软禁在汴京。</p><p>软禁中他写了一些诗词,这是其中一首。</p><p>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李煜幽囚汴京已近三年。七月七日在他生日之夜,李煜在寓所命歌妓唱这首《虞美人》借歌消愁。</p><p>宋太宗闻知词中有“不堪回首”、“朱颜改”、“几多愁”等内容,大怒,赐鸩酒将他毒死。</p><p>这首《虞美人》成了他的绝唱。</p><p><br></p> <p>三 注释</p><p>⑴虞美人:词牌名。</p><p>⑵了:了结,完结。</p><p>⑶故国:指南唐国;或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p><p>⑷雕栏玉砌: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泛指南唐宫殿。</p><p>(5)应犹:依然。</p><p>(6)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暗指亡国,国家已变色。朱颜:红颜,美人;也可泛指故国、原所有国人。</p><p>(7)君:作者自称。</p><p><br></p> <p>四 译文</p><p>春天的鲜花,秋天的明月什么时候才能没有了呢,(因为它们)不知道我有太多令人伤心难过的往事。</p><p>小楼昨夜又有东风吹来,登楼望月又忍不住回首故国。</p><p>旧日金陵城里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都在吧,只不过里面住的人已经换了。</p><p>要问我心中的多少愁恨,就像大江的流水一样,滔滔不绝向东流去。</p><p><br></p> <p>五 赏析</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b></p><p>“春花秋月”都是代表美好的东西,可作者希望它早早的结束。因为他看到、听到这些东西,就会回想起往事。</p><p>他过去是个君王,曾拥有无尽的荣华富贵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有率领全国军民浴血奋战,杀敌保国之荣耀;有弱不敌强无奈投降之耻辱;有从天上跌到地狱成为阶下囚之巨大落差。往事历历在目,不忍去回想,不敢去回想,不想去回想!</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b></p><p>昨夜明月当空,东风不断的吹进了这闷热的小楼,外面的一切应该是美好的,可我已灭亡的国家怎么样了?那里的人民怎么样了?不堪回首!</p><p>他不堪回首的不仅是故国,还有——失去了的荣华富贵,失去了的自由尊严,难熬的日日夜夜,未来的生死未卜……</p><p>身体的痛苦,精神的折磨,让他夜不能寐,深受煎熬。</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b></p><p>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国破山河在,李煜想到了自己的故都——雕栏玉砌辉煌华丽的宫殿应该还在,只是它的颜色变了。</p><p>这里暗含很多;宫殿尚在,管理国家的人全换了;原来的宫女不再受宠了、没有笑脸了、衰老了;国家更姓,原来属于自己的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p><p>作者发人深思的自问:我到底有多少愁绪呀?(这个“愁”包含着失落、失望、迷惘,还有亡国的自责、悔恨和反思。)太多了,多的像奔流的江水无穷无尽,倾泻向东方。</p><p>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去不复返,可它带不走亡国之恨,思国之愁。</p><p>失去的,永远失去了,只有对故国的思念永在。</p> <p>全词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情感。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史所罕见。</p><p>“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是诗词讲述的结束,也是人们思索的开始。</p><p><br></p> <p>六 作者</p><p>李煜(937—978),南唐后主,李璟第六子,公元961—975年在位,国破降宋。后被宋太宗毒死。</p><p>李煜在政治上是失败者,但其艺术才华却卓绝非凡。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誉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很大。</p><p><br></p> <p><br></p><p><br></p><p>图片下载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