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古祠流芳”,陈家祠堂广场外的高大牌坊。</p> <p>陈家祠堂广场。广场两侧各矗立两对旗杆,在封建科举时代,旗杆是宗族荣誉的标志。</p> <p>对称格局。祠堂占地近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主体建筑宽80米、深80米。</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陈家祠,这座晚清时期广东七十二县陈姓合族祠位于广州市西城,兼备了陈姓子弟读书功能,合祠堂与书院为一,故又称“陈氏书院”。实际上,在它落成之初(1894年),已距废除科举(1905年)仅仅11年,尽管家族长老的理想依旧是希冀子孙及第进爵,但科举制也与帝制一样,寿终正寝了,这种韬奋也随之灰飞烟灭。</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br></p> <p>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今天,陈家祠已有了新的含意:一是完整地展示了广东传统的宗祠与书院合二为一的特殊建筑形制,这种建筑形制形象地解释了个体、家庭家族、国家天下的层级关系;阐明了理想人生在天地间的平衡与承担,也显明了读书与家天下的必然作为。二是书院百科全书式地展示了广东民间瑰丽的建筑与匠心独运的工艺装饰艺术,大而全地呈现了岭南方式的审美情趣,以及别具特色的岭南民俗风情。</span></p> <p>祠堂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圆润简练的线条雕琢成形体活泼、神态祥和、笑脸相迎的瑞兽,这是广东地区石狮造型的代表。</p> <p>彩绘,色彩艳丽的一对门神彩绘,形象而夸张。两扇大门上彩绘的门神高达4米,黑脸者为尉迟恭,红脸者为秦琼,是唐代太宗的大将军。据说有两位气宇轩昂的大将军守卫门户,能起到镇邪保平安的作用。</p> <p>大门上一对硕大的铜铸神兽门环是书院唯一的铜铸工艺精品。</p> <p>大门上方挂着“陈氏书院”的匾额,大门两边的对联分别是“四壁灿瑰奇百粤华堂春风又满”、“一祠涵藻采五羊名片晓日增辉”。</p><p><br></p> <p>清朝时乾隆、嘉庆、光绪曾对广东颁布过三次“禁祠令”,严令广东地方建立合族祠堂,并大量捣毁各地小祠堂,所以当时广东七十二县的陈姓人士既为了可以建一个合族祠堂,而又不违反上面的规定,于是就把这座祠堂称为“书院”,而不叫“祠堂”,这也就是为什么陈家祠堂提名为陈家书院的原因。</p> <p>门口两侧有一对连座高达2.55米的大石鼓,石鼓基座雕刻精细,饰有日月神、八仙和多子多福等题材的高浮雕图案。</p> <p>正门屋顶花脊</p><p>陈家祠花脊共有十一条,总长度为165米。花脊分上下两层,下层以灰塑做脊基,上层为陶塑。陶塑是石湾烧制的,采用玻璃釉彩,主要有黄、绿、宝蓝、褐、白等五色。石湾陶塑瓦脊,题材丰富、形象传神、工艺特别。人物均是有前无后,脸部有眼无珠,不施釉彩。各种人物的头、手、脚、服饰均定型化,分别以模印制,根据人物不同的形态,选配头型、帽饰、手脚、服饰,然后用捏、按、捺、贴等手法进行加工,按仰望角度视线要求,夸张处理人体比例和特定的神态动作,使人物栩栩如生。石湾瓦脊一般分成若干小块塑造烧制,在屋顶驳接嵌砌而成。每条花脊,在烧制的时候,都标有店号和年代,这条首进中路花脊是光绪辛卯年(1891年)文如壁店烧制的。</p><p> </p> <p>岭南七绝——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在陈家祠有限的空间里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展现,这些精美的艺术品所涉及的题材更是涵盖了众多经典历史故事。</p> <p> 每条花脊的两端,有一对造型独特的动物,它龙头鱼尾,长有两根往上翘的长须,像飞翔在凌空一样,气势不凡,使屋顶的轮廓线更加优美。这种怪异的动物,就是古代民间传说能防火避灾的鳌鱼。古人认为:“巨鳌生于海,好吞火,而且水能克火,故置于屋脊之上。”同时,古人又取其“独占鳌头”之意,表示了人们祈望子孙科举考试荣登榜首,高官显贵的心理。</p> <p> 正门两侧那平整光滑的青砖檐墙上,有六幅大型砖雕,其中两幅长4.8米,宽2米,就像巨幅的画卷镶嵌在墙上,它使原来单调平板的青砖墙变得秀气典雅,又使整座建筑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六幅大型砖雕,人物鸟兽形态传神生动,雕工精细入微,立体逼真,是广东现存最好和最大型的作品。这些砖雕是选用质量上等的青砖,运用浮雕、圆雕技法,逐块雕琢,拼接镶嵌于砖墙之上。</p> <p>《刘庆伏狼驹》:刘庆降伏了一匹烈马的生动场面。刘庆是宋朝的一名大将,当时边邻的西夏国对宋朝虎视眈眈,以驯服烈马为借口进行战争挑衅衅。刘庆大将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勇气,降伏了这匹烈马,避免了一场战争的发生。双手握拳威风凛凛的就是刘庆大将,被降伏的烈马四脚朝天躺在地上,旁边还有许多围观的将士。整幅画面采用多层次的雕刻,形成强烈的立体感。以圆雕、浮雕、减地结合镂空雕刻手法,使画面生动规整,以挂线砖雕的深刻技法,使每一根线条纤细如丝,40多位人物逼真传神,栩栩如生。再配上左右两边的砖雕壁画:百鸟朝凤和五伦全图,更是美妙绝伦。</p> <p>《水浒传》梁山聚义</p> <p> 陈家祠由19座硬山式单体建筑组成,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对称严谨,建筑方正。祠堂共三进,首进正厅是陈家祠的大门,中进正厅称“聚贤堂”,即族人聚集议事的地方,后进正厅是摆放祖先牌位的龛堂,正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前门、中堂、后寝”的格局。每一进包括正厅、东西厅以及东西斋房共五间房,各进之间由青云巷和连廊相接,一进更比一进高,寓意平步青云、步步高升。</p><p> 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梁架、斗拱、驼峰、墙壁、墀头、踏道等均以梅兰菊竹、花鸟虫鱼、岭南佳果、历史典故、戏曲人物等题材为装饰内容,层出不穷,各见美妙。</p> <p> 陈家祠首进正厅为门堂,是迎送宾客之地。前东、前西厅是陈氏族人处理祠堂祭祀和日常事物的场所。前东厅展览定期更换主题,本次内容为展现广州百年风情。前东、前西厢供陈姓子弟在省城应考、办理事务等临时居所,由上至下依次为偏房、主卧和姑婆房.中进正厅聚贤堂是各地陈氏宗族聚会议事的地方。中、西东厅是陈氏族人处理祠堂祭祀和日常事物的场所。中东厅为岭南民间百艺。中西厅是珐琅艺术展。后进正厅是祖堂,设有神龛十一个,用于供奉加入陈氏书院的各地陈氏宗族的祖先。后进东、西厅也是用于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后东厅现展览广州传统象牙雕刻艺术。后东、西厢供陈姓子弟在省城应考、办理事务等临时居所。后东厢与后东斋主要展览扇子。</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从门口到聚贤堂的路上架起了东西两道彩带般 的长廊,这也是陈家祠的一大特色。这两条走廊从门口直通到 底,将整座建筑一分为三,这起到了隔火的作用。因为中国的古 建筑都是木结构,一失火可不得了,而在这里面人来人往都是学 子,所以陈家祠的建筑者设想周到,同时这两条巷也起到穿风的作用,站在这里就可感到凉风习习,这在天气炎热的广东是非常 重要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这个巷子有个美名,叫“青云巷”,因为每进都比前一进升高些,大家一听就明白,这是读书人最希望的了,所以这里再 一次显示了陈家祠作为一个书院的特色。</span></p> <p>大门两侧各有一个狭长的通道,仿佛穿越时空的时光隧道,通过这个狭长的过道可以直抵后院。</p> <p>进入大门后往门外看</p> <p> 祠堂<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首进正厅屏门裙板是繁复精细的木雕,来自潮洲的木雕工艺。一幅“创大叶,儿孙永发”木雕图,以一丛芭蕉的大叶子喻“大业”,累累香蕉和母鸡携雏数枚以示子绵延,创大业;又以串串瓜果装饰成“瓜瓞连绵”图,取子孙昌盛、连绵不断之意。</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另一幅在裙板上的木雕博古图,以酒壶、爵、宝鼎、铜钱和凤凰组成,用“壶里乾坤乎爵禄成”的题句,寓意前程远大,加官进爵。</span></p> <p>照壁屏风双面镂刻的精美图案,如上图“多”“寿”两个草书拼成的“福”字,笔画表面多有波折,佐以传统象征花鸟图案,除了吉祥之意,还有对学院学子起鞭策激励的作用。</p> <p>转出屏门,视线豁然开朗,庭院各种花草树木绿茵婆娑,香气袭人。沿着中轴线方向,前庭架起了东西两道彩带般的长廊,连接首进和中进建筑。长廊上塑有“竹林七贤”、“公孙玩乐图”、等历史题材故事;有“镇海层楼”、“浮丘丹井”等清代羊城八景;还有各种花鸟瑞兽、吉祥如意图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把庭院装扮的情趣盎然。</p> <p>陈家祠的连廊全部采用空心铁柱,共有32根,分布在前、后庭院和中、后进天井处。每根铁柱由柱础、柱身和柱头组成,柱身纤细优美,使连廊空间显得更加开阔和舒展。与常见的木柱相比,铁柱不仅纤细新奇,而且防水和防白蚁的性能更好。陈家祠的连廊采用铁柱也明显是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这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有文化现象。</p> <p>陈家祠灰塑,题材十分丰富,塑艺精美,规模宏大,总长度为1800余米,居全省民间建筑装饰之上。其中有一种以蝙蝠造型的吉祥图案,生动活泼,神态亲近可爱,化丑为美、夸张形象是民间常用的艺术手法。</p> <p> 穿过长廊,迈上台阶,两座建筑之间,山墙高耸,形成一条通道,只见头上青天白云,眼前每进升高,取其“青云直上”之意,俗称“青云巷”。站在青云巷凉风阵阵。它美观而又实用,起到分隔建筑空间及防火的作用。 </p> <p>聚贤堂前的月台的铁铸通花栏板最有特色。铁铸通花栏板以精美通透、色泽灰黑的铁铸镶嵌在石雕构件之中,与周围浅白的石栏杆形成鲜明的对比,犹如一幅幅镶嵌在精美画框中的“水墨画”。其中“麒麟玉书凤凰”、“三阳开泰”等都是难得的铁铸佳作。</p> <p>聚贤堂前有一座雅致的石雕月台,月台上的石雕栏杆、月台柱以及望柱头的雕饰是陈家祠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栏杆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的表现手法来雕饰。</p> <p>望柱头雕饰:陈氏书院月台望柱头的雕饰别具一格。台阶两旁的望柱头雕刻成狮子形状,其他望柱头则雕刻成一盘盘的菠萝、仙桃和佛手等形状。既富有南国风情的装饰美,又寄寓陈氏子孙终年以岭南佳果供奉祖先的虔诚敬意。</p> <p>祠堂中进大厅聚贤堂为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堂宇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堂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住出前后廊,属通堂木框架。后金柱正中三间装有12扇双面镂雕屏门挡中,两侧装设花罩。堂前有月台,石雕栏杆及望柱均以岭南佳果为装饰,镶嵌铁铸通花栏板,色调对比鲜明,装饰华美,突出了聚贤堂的中心地位。</p> <p>首进西厅</p> <p>首进东厅</p> <p>中进西厅</p> <p>西连廊</p> <p>前进西厢</p> <p>庭院中刻满寿字的水缸</p><p><br></p> <p>连廊</p> <p>前进东厢</p> <p>中进东厅</p> <p>后进正厅是安放神主牌位和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这里共有是一座八米多高木雕大神龛,龛堂阶台上安放着密集整齐的牌位,正中最高者为陈氏远祖舜帝,列祖按序排列。另外凡是捐巨资兴建陈氏书院的陈姓族人,均可以在此设立长生位,标明捐资金额,并按辈分大小、出资多寡及社会地位排列放置。神龛外饰大型木雕镂通花罩,其雕工精致,规制宏大,龛堂庄严肃穆。每年春秋两季,陈姓族人在此举行隆重的合族祭祖仪式,以示对祖先的虔诚敬意。陈氏书院龛罩是广东现存最大型的清代木雕杰作,龛罩上还铭刻有制作年代,营造商号及地址,如“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等,这是研究陈家祠营建情况的可靠原始资料。</p> <p>从东向西看后进正厅</p> <p>陈家祠的屋顶是整栋建筑最绚烂、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几乎每一寸屋脊都被雕镂了隆重的装饰。在屋顶上做文章是岭南建筑的一大特色,因为这里地处沿海,时常受到大风侵袭,高出屋面的山墙和屋脊不仅可以像徽派建筑的马头墙一样起到防火的作用,还能减弱大风对屋面的侵袭,同时屋脊上的灰塑和陶塑也有助于掩饰屋脊和瓦面的接缝,起到防水的作用。正脊上的脊饰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陶饰,下层为灰饰,且都呈镂空状,一方面可减轻自重,另一方面也能减小对风的阻力。</p> <p>陈家祠的建筑雕塑饰件多达284件,包括石雕58件、木雕57件、灰塑57件、陶塑58件、砖雕41件、铜铁铸和壁画13件。陈家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上层为陶饰,下层为灰饰,且都呈镂空状。</p> <p>陈家祠里最多的要数蝙蝠了,因为蝠与“福”谐音,人们就放任大大小小的蝙蝠占领整个屋顶。</p> <p>石雕</p> <p>后院</p> <p> 漫步在陈家祠的游廊庭院,推开厚厚的彩绘大门,穿过幽幽的青云巷,凝视陈家祠的每一个屋顶,每一片山墙,每一处雕刻。恍惚间,你会觉得这里的每一块石头、砖瓦、木块,都仿佛有自己的生命。它们灵动,跳跃,穿透顽石,穿透历史,打动你的心灵。</p><p> 细看各个部位的装饰,它极为巧妙地将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壁画、套色玻璃画以及有西方色彩的铁艺等艺术,应用于建筑的屋脊、门廊、屏风、墙壁、月台等合适的部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