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村的古老牌坊(徽州踏青歙县之二)2017-05-20

卜一,追求图文并茂的游记

<p>许村的牌坊众多,尤以石牌坊为甚。按照热情的村口潘姓老者的说法,许村牌坊有一老一少两座是中国之最,其一是村口的“三朝典翰”坊,其二是元代廊桥边上的“双寿承恩”坊。</p><p> 三朝典翰坊的形制是三间三楼,四柱冲天,用材是花岗岩。是为明朝崇祯朝的中书舍人汪伯爵和他的儿子汪德章立的。中书舍人为明朝宫中的书记官,雅称“典翰”,父子俩都被封为典翰,所以,它另一面的题词就是“奕世承恩”。</p> <p>传说中的故事是,汪伯爵的妻因体有异香被皇帝留在宫中,后来,汪中书的怀有身孕的妾去京中探视,路途劳顿,在京生产。产后三天,皇帝召见,又因明朝规定,布衣不得面君。被钦点五品中书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年幼的官员。</p><p>所以,“三朝典翰”的“朝”应读作“朝阳”的“朝”。“三朝典翰”坊是座恩荣坊,即为皇帝对汪姓家族的褒奖,建坊的钱还是要汪家付的。此外,明朝的牌坊,大多是有檐的牌楼,而此处却是四柱冲天式,说明建造时,处于明清更替时代,也算是一个特点。</p> <p>双寿承恩坊建造于明隆庆年间,当时皇帝于朝野提倡“瑞侣”。徽商许世继乐善好施,时年101岁,夫人宋氏时年103岁,朝廷因此旌表,勅封“征仕郎晋赠奉直大夫”,赐建“双寿承恩坊”,并由许国为他们作“行状”。</p><p>所谓“賜建”,就是皇上出钱建的,等级较高。不过,坊前的两个解说牌子上自相矛盾,有一处说是这个许世继卒于89岁,不知是何道理。</p><p>牌坊坐落在元代始建的昉溪高阳廊桥桥堍,边上就是大观亭,四柱三间五楼,砂岩石质。柱、梁、拱、隔扉上雕有“狮舞寿球”“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猴献寿桃”等图案,楹柱两侧有奔狮图。牌坊各楼上均有檐,是典型的明朝构筑形式。</p> <p>村外路边有个较小的牌坊,二柱三间三重楼冲天式的程氏节孝坊,建于清嘉庆十九年。大字板:一面是,彤史垂芳,另一种面是,冰寒玉洁。小字板:旌表故儒童许可玑之妻程氏节孝。圣旨匾:圣旨,即,建此牌坊有皇上批文的。牌坊与道路平行而立,并不建在驿道之上。</p> <p>薇省坊,坐落于许村村口的大道上,四柱三间五楼式。明嘉靖二年,本村人许琯中进士,后来官至湖广参政,故有雅称薇省,所以,牌坊就得了“薇省坊”的名字。。据说,嘉靖皇帝賜建牌坊是为他的忠君。这许琯与奸臣严嵩同朝为官,却能泾渭分明。他五十二岁时因反对征收青苗税为民请命,被罢官回乡,后又在许村兴教办学。到了嘉靖年末,再被皇帝赞赏,赐建牌坊旌表。薇省坊是座恩荣坊,就是由皇帝赐予,州县出资建造的,等级较敕建坊,圣旨坊要高。</p> <p>五马坊,与双寿承恩坊隔着一座大观楼亭呈直角相位耸立。所谓五马,是指牌坊主人的官位。州官出行,配五匹马的车驾。</p><p>做了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有诗云,</p><p>翠黛不须留五马,</p><p>皇恩只许住三年,</p><p>诗句中的“五马”,就是这个州官等级的意思。</p><p><br></p><p>“五马坊”主是曾官任福建汀州知府的歙县许村人许伯升。四柱三间五楼,用砂岩建造,雕工讲究,刻石精美,楼脊角的小兽是飞禽,与众不同。二层檐上的哺鸡兽图案及额枋上的透雕、浮雕花纹图饰,都值得仔细地欣赏。</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村里还有一座贞节牌坊,被称为徽州最小的牌坊。简单到只有两根石柱,一条横梁,梁上再有一座小挑檐。</p><p><br></p><p>说的是许村人许俊业年轻外出经商,客死他乡。他的继妻金氏和妾货氏在家守节,以做鞋底和绣花来维持生计至去世。地方官上报,皇帝敕建贞节牌坊。敕建就是只有口头批准,没有资金。人们就以她们的微薄积蓄,再集资添钱造了座最小的双节坊。牌坊太小,走了几条路才找到。</p> <p>除了石牌坊,还有砖牌坊。几座砖牌坊都是贴在房子的立面墙上的。从正面看,就是一座大牌坊。从侧面看,它又是一堵砌得密不透风的砖墙。</p><p>有一个传说,建牌坊是要皇上批准的,或圣旨(书面批准),或敕建(口头批准),或恩荣(皇帝批准后由州县出钱),或御制(皇帝批准后,国库出钱),而既得不到皇上的批准,又想建牌坊怎么办呢?就建这个贴在墙上的看上去和牌坊没啥两样,但本质上又不是牌坊的精美建筑。当然,此论仅为为道听途说,且记录下来。</p> <p>大郡伯第,听名字就是住宅,可惜,它背后的大宅子被拆掉,造了一所医院。不过由于留下了这个砖质的贴墙牌楼,医院又被拆掉,搞得像个独立的牌楼啦。</p> <p>大邦伯,是个许氏大祠堂的前脸,也是砖牌坊。 中间的那个红五角星很有特色。</p> <p>许村的牌坊和许村的祠堂和民居一样,是个值得细细欣赏的古建,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一个自然村里,如此密集,而又精美绝伦,真是难得。可惜时间太短,又是阴天,看得不够细致,就此打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