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观察时间: 2020.8.19</p><p>观察地点:户外区域</p><p>观察对象:张路韬、陈俊男</p><p>幼儿年龄: 4周岁</p><p>观察方法:追踪记录法</p><p>观察者:高美玉</p> <p>观察实录:</p><p>为增强幼儿身体协调性,增加幼儿体质,以及幼儿的探索发现能力,我们今天户外的主题是《好玩的呼啦圈》。</p><p>又到了早晨孩子们期盼的晨间体锻时间了,我领着孩子们下楼,一边下楼一边跟他们说:“我们今天玩的道具,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我来给你们出一个谜语吧“一个小圆圈,颜色不一样,可以转可以跳,还可玩游戏,猜猜是什么?"孩子们一下就猜出是呼啦圈,拿出呼啦圈,孩子们立马来了兴趣,但可能是之前万恶不太多,所以孩子们只会拿着圈跑,看到他们依然玩的乐此不疲的,我决定不打扰他们的兴趣,来个“平行介入“!我于是我也拿了一个呼啦圈, 自顾自的玩了起来,首先我玩起了向前滚动呼啦圈,孩子们看到我在线前滚呼啦圈,他们一个一个的也跟着滚动起来了,你的圈碰到我的圈,我的圈碰到你的圈,笑声一片!孩子们玩的正起劲,张路韬跑到我眼前:“高老师年我玩的,我可以把圈滚得很远“说着就操作起来,确实是,他的圈比其他的小朋友滚的都要远一点,我说:“为什么你的圈滚的这么远呀?"张: "因为我有力气呀”说完他跑到了陈俊男旁边:请告诉他, "你用力往外滚就回滚的特别远“。陈俊男试了试,果不其然。</p><p><br></p><p><br></p><p><br></p> <p>当孩子们玩的基本已经掌握了向前滚动的时候,我明显发现孩子们的兴趣没有原来那么强烈了,我看见陈俊男趴在地上把呼啦圈放在后背上,我说:“俊男,你这是做的什么呀?"陈俊男:“高老师,这是小乌龟,小乌龟再向前爬“旁边的小朋友看见他玩的很有意思,于是也都纷纷效仿起来,很快孩子们由原来的兴趣乏味变成重新点燃兴趣,纷纷变身小乌龟。</p> <p> 师:“小乌龟又变成什么了呀?"很快,孩子们纷纷发挥着他们小脑袋里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变成小蝴蝶,变成小汽车,最后,大家还齐心协力的变成了小火车。一个看似乏味的呼啦圈活动,最后孩子们玩的兴致勃勃,愉快的晨间活动就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件结束了。</p> <p> 转眼间第二天的晨间体锻时间又到了,孩子们鉴于座谈对呼啦圈的兴趣依然不减,很多小朋友提出还玩呼啦圈,于是我们继续了这一活动,不同的是第一天的活动均是以玩乐为主,在第二天的活动中,我们利用了呼啦圈进行体能锻炼--《跳房子》 《钻山洞》 《转手臂》《开小车》。等。。。</p><p><br></p><p><br></p> <p>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和不同发展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p><p><br></p><p>成长。</p> <p> 在这一活动中,幼儿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而适当的衍变出多种不同的玩法,充分锻炼了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孩子的思维方面训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