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老上海:汾阳路

金红卫

汾阳路,北起淮海中路,南至岳阳路,全长815米。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筑,以法国驻华公使名命名,称为毕勋路(Route Pichon)。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上海法租界,改名为汾阳路。 汾阳路9弄3号,建于1898年,原为英国浪漫主义建筑风格的海关俱乐部,是现存最早的独立式花园住宅之一。 汾阳路20号,原犹太人俱乐部。民国时期曾经为比利时领馆。现为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为1927年蔡元培和萧友梅创办的国立音乐学院),1956年改今名并迁来现址。 汾阳路45号,建于1932年的西班牙建筑风格的独立式两层楼花园住宅,由匈牙利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 原为丁贵堂官邸。丁贵堂,民国时期首位海关华人副税务司,解放后任海关总署副署长、海关管理局局长。 汾阳路55-57号 汾阳路59号 汾阳路61号,建于1931年的美式建筑,原美商上海电话公司毕勋路自动电话交换所。 汾阳路64弄(毕兴坊),建于1931年的新式里弄,有房屋22幢。 汾阳路64弄(毕兴坊)2号3号 汾阳路72号 汾阳路78号-84号 汾阳路79号(海上小白宫),建于1905年的法国文艺复兴式建筑,因其造型颇像美国华盛顿的白宫,故称“海上小白宫”。原为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官邸,日军侵占上海时沦为日驻沪领事馆,抗战胜利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将这儿作为亚太地区第一任办公地。解放初,陈毅市长曾在此居住。 1963年,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迁入。现为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陈列绒绣、刺绣、灯彩、面塑、剪纸、玉雕、漆刻、镶嵌、砚刻、竹刻、细刻、工艺绘画等。 汾阳路86号 汾阳路110号 汾阳路112弄1号 汾阳路112弄4号 汾阳路120号 汾阳路150号,建于1920年的官邸式花园洋房,具有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风格。最早为万国储蓄会董事史比尔门的私宅,后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寓所。因洋楼墙面灰白,主人亦姓白,故人称“白公馆”。解放后曾为上海中国画院和上海越剧院的,现为上海沪剧院。 汾阳路152-158号,两座建于1920年的德国式双联体花园住宅,史称并立花园,原为大东电报公司高级职员住宅。 其中158号,解放前戴笠居住过,解放后林立果居住过。 汾阳路街头的俄国诗人普希金铜像,1937年由旅居上海的俄国侨民为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集资建造;1944年,日军占领上海后,铜像被拆除;1947年抗战胜利后,俄国侨民和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在原址重建普希金铜像; 1966年被毁;1987年,普希金逝世150周年时,普希金铜像第三次在原址落成。 或许是因为汾阳路上有上海音乐学院,这条路上的琴行特别多,有音乐街之美誉。<div>汾阳路30号,帕斯琴行。<br></div> 汾阳路90号,瑞奇琴行 汾阳路上还有许多西餐和咖啡店,是美食达人们的天堂哦。<div>汾阳路45号街面房,欧维橘诺咖啡馆(original coffee)<br></div> 坐在咖啡馆内,常常能听到音乐学院师生的对话,或许能提升你的音乐理解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