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下长城构成的前半部</p><p> 🗼 题记🗼</p> 关城 <p>关城,又称城关、关隘、关口、是古代在交通险要之处或边境出入的重地设置的守卫处所。如八达岭、居庸关、山海关、嘉峪关等瓮城式的险要城关,便是此类建筑,一般多派有重兵驻守。</p> <p>▲嘉峪关</p> <p>▲山海关</p> <p>▲居庸关</p> 城墙 <p>城墙是长城的主体建筑之一,其中八达岭长城是明代万里长城中最典型、最高大雄伟的一段。其城墙外皮均用大城砖或重大2000多斤的花岗岩条石砌成。这种筑法始于明代,从前则多用夯土筑成。其墙体可容五马并骑,十人并进。墙顶的外侧筑有1.7—2米的堞墙和垛口。凸出的部分称堞墙,堞墙下开一小洞叫射洞,用于射箭。凹下部分叫垛口,用于瞭望和打击。同时,在墙顶内侧还砌有宇墙,俗称“女儿墙”,起安全作用。宇墙一侧,每隔一定距离开辟券洞门一座,内铺石阶可登墙顶。城墙两侧还设有流向内侧的排水沟和吐水嘴。</p> <p>▲堞墙、垛口、射洞</p> <p>▲外侧是凹凸不平的垛口墙,内侧是平顺的宇墙</p> 墙台 <p>城台分墙台、敌台与战台三种。墙台是稍高于长城墙顶,四周砌有堞墙、垛口、射洞等的平台型建筑,如八达岭关城门顶上的平台,又有“马面”的俗称。墙台上有遮风避雨的铺房,是卫兵巡逻及习武操练的地方。</p> <p>▲金山岭长城障墙</p> <p>▲墙台上的铺房</p> 敌台 <p>敌台,亦称敌楼、碉堡,建筑于长城墙顶。一般为四方形或长方形,分上下两层。上层设有望口和射洞,并置有应急燃放烟火的信号设施,下层辟有券门、楼梯,可供士兵暂歇或存放武器之用。</p> <p>▲敌台</p> 战台 <p>战台修筑于长城沿线的交通要道或地势险要之处,为碉堡式建筑,有一、二、三层之分,规模大小不一,可储存兵器、弹药及其他战略物资,作用大于敌台。据明代刘效祖所著《四镇三关志》记载,在戚继光的规划和督办下,从山海关至北京的长城沿线,共筑敌台、战台1200座(原计划要建3000座)。当遇战争爆发之时,在战台上可“从上临下,用火器、佛郎机、子母炮轮番打击”,“器用尽以火炮代之”。一个战台一般需30人守台、30人守垛,分六伍,备火药300斤。此外,在战台上还存有神箭、铁棍以及数以千计的大小石块,同时还储备一个月的口粮和用水等。这种“制作久而弥精,心思数而愈巧”的战台设施,既可出击,又可据守,并可与长城上的墙台、敌台等军事设施密切配合,以组成密集的火力网。</p> <p>▲战台</p> 烽火台 <p>烽火台是长城重要的古代通讯设施,为一座座据守的碉堡,修筑于长城沿线两侧的险要之处或视野开阔冈峦上的烽火台,一般每相隔5—10里筑一台,每个台上设有5个烽火墩,为燃放烟火报警、传递军情的专用设施。如遇敌情,白天燃烟称“燧”,夜间点火叫“烽”。据说古代曾掺狼粪烧烟,其烟可直冲云天而不散,所以烽火台亦有“狼烟台”或“烟墩”之称。自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起,燃放烟火还加硫磺、硝石助燃,同时还鸣炮为号,根据敌军的多少,对燃放号炮的数量也有明确的规定。敌军百余人左右燃一烟鸣一炮;五百人左右燃二烟鸣二炮;千人以上燃三烟鸣三炮;五千人以上燃四眼鸣四炮;一万人以上燃五烟鸣五炮。如遇敌情只要一台燃放烟火,便逐台相传点燃,设于远处的指挥机构,就可以迅速派兵遣将前往阻击敌人。</p> <p>▲古代烽火台遗址</p> <p>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