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p><a href="https://720yun.com/t/cevksqre5qh"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37, 35, 8);"><b><i>点击查看:『红军长征走过的松潘水草地』VR全景</i></b></a></p> <h3>(下图为红原瓦切红军过草地纪念碑)<br></br></h3></br><h3> <h3>1935年8月2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与第四方面军合编的右路军先头部队开始过草地(四川阿坝松潘水草地)。</h3></br><h3>(下图为红原瓦切红军过草地纪念碑)</h3></br><h3> <h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曾先后三次经过了松潘水草地:<br></br></h3></br><h3>第一次:1935年8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右路军北上,第一次过草地。</h3></br><h3>第二次:1935年9月,右路军的中央红军北上后,红四方面军沿着来时的方向南下,第二次过草地。</h3></br><h3>第三次: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共同北上,第三次过草地。</h3></br><h3>(下图为现在的曲定桥,以前叫“屈锦桥”) <h3>屈锦桥,红军右路军过草地前,全部通过了此桥,《杨成武回忆录》中称为“七星桥”。1935年8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合编为左右两路军后,右路军经毛尔盖方向前来全部经过此桥。过桥后,右路军又分为左右两翼,左翼部队过桥后左转进入草地,右翼部队右转经腊子塘方向进入草地,左右两翼于班佑汇集。</h3></br><h3>(下图为辣子山,腊子塘就在这一区域)<br></br></h3></br><h3> <h3>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与第四方面军合编后的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h3></br><h3>(下图为麦朵岗附近的洞亚恰水草地。现今的松潘水草地,经过上个世纪几十年的排水开发,尽管现今重新加大了保护力度,但已远无当年红军长征时的凶险了,部分地方还通了公路)<br></br></h3></br><h3> 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带领,攻取阿坝县)。。</h3></br><h3>(下图为麦朵岗地区)</h3></br><h3> <h3>右路军左翼为林彪的红一方面军,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学生等。</h3></br><h3>(下图为红原瓦切附近的水草地)</h3></br><h3> <h3>右路军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三十军和红四军。</h3></br><h3>(下图为瓦切红军过草地纪念碑附近,石头上有周恩来总理的题字“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br></br></h3></br><h3> <h3>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垫后,走左翼行军路线。</h3></br><h3>(下图为九大元帅走过的草原纪念碑,十大元帅中,陈毅元帅因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而未能参加长征)</h3></br><h3> <h3>周恩来在过草地时,由于连续发高烧,五六天都没有吃东西,身体非常虚弱。他随彭德怀率领的三军团殿后。彭德怀向参谋长肖劲光交待:你具体负责,组织担架队,实在不行,宁可把装备丢掉一些,也要把周恩来抬出草地。肖劲光将带不走的迫击炮埋掉,担架队变成几个组,轮流抬着周恩来穿越草地,干部团团长陈赓自告奋勇当队长,同战士们一起抬担架。还有兵站部部长杨立三也要抬担架。杨立三抬着很累,但仍坚持把周恩来抬出了草地。</h3></br><h3>(下图为现今的红原、若尔盖附近的水草地)<br></br></h3></br><h3> <h3>红军过草地牺牲人数:</h3></br><h3>1935年9月4日,周恩来曾致电一军首长林彪、聂荣臻称:“据三军收容及掩埋死尸统计,一军团掉队、落伍与牺牲的在四百以上。”那些消失在沼泽中的人,显然还不在上述统计中。</h3></br><h3>(下图为“金色的鱼钩”遗址)<br></br></h3></br><h3> <h3>(下图为“金色的鱼钩”老班长原型“王玉清”将军夫妇照片)</h3></br><h3> <h3>(下图为“金色的鱼钩”老班长原型“王玉清”将军接受采访)</h3></br><h3> <h3>《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一篇课文(《金色的鱼钩》已被收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3课、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3课、鲁教版五年级上册26课、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12课、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5课)。<br></br></h3></br><h3>(下图为“七根火柴”纪念碑)</h3></br><h3> <h3>《七根火柴》是现在作家王愿坚所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58年6月号《人民文学》。《七根火柴》描述了长征途中,暴雨倾泻在大草原上。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党证和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焦干的火柴交给战友,请他转交给党组织。言毕,安然地闭上了眼睛。那位战友追上队伍,为战士们点燃了篝火,然后将余下的六根火柴和党证交给了指导员。作品细节描写感人,表现了革命战士的高尚品格。文章主角不是大量笔墨所写的卢进勇,而是有高尚品格的无名战士。</h3></br><h3>(下图为红军过草地第一村“班佑村”,“班佑村”位于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班佑乡,是红军过草地时经过的第一个有人烟的村庄)</h3></br><h3> <h3>红一方面军1935年6月过草地之前统计共有近2万人,过草地之后剩下1.3万人(其中在左路军的五军、三十二军5000人,中央纵队和一、三军8000余人),损失6207人。</h3></br><h3>(下图为红军过草地第一村“班佑村”,“班佑村”位于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班佑乡,是红军过草地时经过的第一个有人烟的村庄)</h3></br><h3> <h3>红二方面军1936年7月过草地之前有1.6万人(原二、六军团1.4万人,又补充了红三十二军2000多人),走出草地时为1.3万人(10月间三大主力会师时为1.1万人),过草地损失约3092人。</h3></br><h3>(下图为红军过草地第一村“班佑村”,“班佑村”位于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班佑乡,是红军过草地时经过的第一个有人烟的村庄)</h3></br><h3> <br></br></h3></br><h3>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损失最大,仅以第三次过草地统计即损失近7000人。如果加上第一、二次过草地损失的人数,估计损失数翻一倍还要多。</h3></br><h3>(下图为红军过草地“班佑烈士纪念碑”)<br></br></h3></br><h3> <h3>班佑烈士纪念碑碑文中写道(摘自王平《回忆录》):“红三军在草地里走了整整七天,终于进到班佑。我们红十一团过了班佑河,已经走出七十多里,彭德怀军长对我说,班佑河那边还有几百人没有过来。命令我带一个营返回去接他们过河。刚过草地再返回几十里,接应那么多掉队的人,谈何容易。我带着一个营往回走,大家疲惫得抬不动腿。走到河滩上,我用望远镜向河对岸观察,那边河滩上坐着至少有七八百人。我先带通讯员和侦察员涉水过去看看情况。一看,哎呀!他们都静静地背靠背坐着,一动不动,我逐个察看,全都没气了。我默默地看着这悲壮的场面,泪水夺眶而出。多好的同志啊,他们一步一摇地爬出了草地,却没能坚持走过班佑河,他们带走的是伤病和饥饿,留下的却是曙光和胜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一个一个把他们放倒,一方面是想让他们走得舒服些,一方面再仔细地检查一遍,不能落下一个还没有咽气的同志。最后发现有一个小战士还有点气,我让侦察员把他背上,但过了河他也断气了。我们满含泪水,脱下军帽,向烈士们默哀、鞠躬告别,然后急忙返回追赶大部队。”(王平:原中顾委常委,中央军委原常委、开国上将)</h3></br><h3>(下图为九大元帅走过的草原纪念碑,十大元帅中,陈毅元帅因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而未能参加长征)</h3></br><h3> <h3>(下图为红军长征曾走过的松潘水草地)</h3></br><h3> <p><a href="https://720yun.com/t/cevksqre5qh"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37, 35, 8);"><b><i>点击查看:『红军长征走过的松潘水草地』VR全景</i></b></a></p> <h3>作者微信:512946926<br></br></h3></br> <p class="ql-block">也可点击本链接<a href="https://720yun.com/t/cevksqre5qh"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跳转链接</a>打开VR全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