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中国援赞比亚第21批医疗队在援外期间受到了赞方政府、医院和民众的高度认可,更得到了中国驻赞大使馆和所有在赞同胞的肯定,收获了无数的赞扬和感谢,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真正做到了不辱使命、为国争光!</p><p> 医疗队的成绩和荣誉是和每一位队员的努力分不开的,队员们就像天空中闪闪发光的星星,合在一起就成为了医疗队这片灿烂的星空。这每一颗星星背后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首先讲述这片星空中最亮的那颗星—郭玉梅主任的故事吧。</p> <p> “Good morning,Doctor Guo. Thank you very much,I can walk today. ”郭玉梅主任刚走进医院门诊大厅,就有一个当地的年轻人跟她打招呼。“我今天感觉非常好,和妻子一起出来散散步,这些天真是太感谢你了。多亏了你的精心治疗,我才能恢复地这么快,这么好。郭医生,你还记得刚见到我时的样子吗?”年轻人接着说。“当然记得了,”郭主任回答道。</p> <p> 那是郭玉梅主任进入援建医院(利维•姆瓦纳瓦萨大学教学医院)工作的第一天。刚走进内科病房的她第一眼就看见了这个病人,口唇紫绀、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不能平卧,需要持续吸氧维持。凭借十几年心内科的工作经验,郭主任马上判断出这是一位严重的心衰患者,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会在短时间内死亡。</p> <p> 郭主任赶紧找来了这个病人的管床医生了解病情,并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和查体。这是一位34岁的男性患者,患有心力衰竭、陈旧性肺结核合并肺实变。通过对病情的分析,郭主任认为目前威胁患者生命的最关键问题是心力衰竭,目前患者每天晚上因心源性呼吸困难无法平卧,整夜都需要坐在床上才能感觉好一点。</p> <p> 患者病情危重,需要静脉用扩血管药物治疗,但医院没有,在这种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有限的口服药物帮助患者逐渐康复,这对大夫来说则需要更多的细心和耐心。不过对于郭主任来说,最不缺的就是细心和耐心了,而且她还充满着爱心,每天细心的为病人查房,仔细调整口服药物,有时候为了观察药物效果,在病人床旁一坐就是一上午。患者肺功能差,郭主任自费买来气球,并手把手教他如何通过吹气球来增强肺功能。在郭主任的精心治疗下,患者心衰慢慢好转,逐渐可以平卧,呼吸困难缓解,甚至可以下床散步了,所以才出现了在门诊大厅与郭主任相遇的那一幕。</p> <p> 从报名参加援非开始,郭主任内心对非洲既充满好奇又有一丝恐惧,担心这里的艾滋病、疟疾等各种传染病和社会治安问题。来到赞比亚后,她发现医院里一半左右的病人都患有艾滋病、肺结核。可是为了尽快融入当地医疗环境,消除隔阂,她很快克服了恐惧心理,甚至开始给艾滋病人扎针、做胸腔穿刺等操作。</p> <p> 作为援建医院唯一的心内科医生,郭主任每天都要面对缺医少药的情况,在有限的药物下,帮助病人战胜病魔。通过一天又一天的坚持查房,调整药物,做各种治疗及操作,郭主任已经记不清救治过多少个心脏病患者了,看到一个个患者康复出院成为她在非洲最幸福的事。每当家人或朋友问郭主任援非辛苦不辛苦时,她总是笑着说“累并快乐着”。</p> <p> 3月18日,新冠疫情来到赞比亚,华人华侨和当地民众对于新冠肺炎防护知识等十分欠缺,也存在一些误解。因此,医疗队决定与当地5FM电台联系做几期新冠防控科普节目,第一期的重任就落在了郭主任头上。</p><p> 郭主任的英语本来是很好的,可是新冠肺炎防控节目涉及大量又长又难的专业名词,所以为了做好准备,郭主任用了几天时间收集资料,把不熟悉的单词逐个标记,反复练习。正是这平时的认真与负责的态度,才让这次录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赞比亚当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也被国内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相继报道。</p> <p> 除了录制电台节目,郭主任还受医疗队安排积极接受包括赞比亚国家电视台在内的当地多家电视台采访,看着她面对话筒侃侃而谈,把新冠肺炎枯燥的理论讲解的明明白白,把个人防护措施交代的清清楚楚,那种洒脱从容是台下反复练习的结果,也真是作为援外医生的责任心和对赞比亚人民的大爱让郭主任可以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完成一个又一个艰难的任务!</p> <p> 随着疫情越来越严重,赞比亚新冠肺炎感染人数和病死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当地民众的恐慌也逐渐加剧,开始更加注意个人防护,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如何去做,大街上很少看到有人戴口罩,有几个戴口罩的,佩戴方式也大多不正确,有的人上下或内外反着戴,有的没有遮住鼻子。</p><p> 面对这种情况,在马超队长的带领下,郭玉梅主任、陈明勋主任等冒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深入到工地、社区为当地员工和民众讲解什么是新冠,如何做好个人防护。郭玉梅主任一遍遍为他们演示如何戴口罩,如何摘掉口罩,如何进行有效的洗手,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能去人多的地方。</p> <p> 经过一次次面对面的讲解,当地民众的防护意识有了很大提高。有一次郭主任和一位当地人打招呼,他主动提醒“Keep social distance”,听到这些,郭主任内心由衷的高兴,感觉就像自己辛苦播下的种子终于发芽开花了。</p> <p> 针对在赞同胞,医疗队开设了三个微信大讲堂,郭主任作为该项目的组织者,每周都要组织队员进行科普知识讲座,目前已进行45场讲座,并在微信群里解答各种医疗咨询问题,有效缓解了公众的恐慌心理。</p> <p> 郭主任每周二、四都要参加赞比亚国家公共卫生机构的新冠疫情会议,每次会议上她总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提出建议,分享我国的抗疫经验,为赞比亚的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看到街上戴口罩的人越来越多,简易的洗手装置也越来越多,我们的努力看到了成效。</p> <p> 随着新冠疫情的加重,当地医生防护物资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当地医务人员的感染率更是居高不下,为了保护和我们并肩作战的同仁们,郭玉梅主任积极协助马超队长与中资企业联系,为受援医院Levy Mwanawasa UTH捐赠了大量防护物资。</p> <p> 进入7月份以来,赞比亚新冠疫情出现爆发,确诊病例迅速增加,目前已接近1万例,每天看到赞比亚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感染人数和病死人数快速增加,很快新冠定点医院的床位出现不足,患者需要排队住院。同时也有些人不愿意去医院住院治疗,而且身边一起工作的当地医护人员感染的越来越多,华人同胞也逐步出现了感染者,并出现了当地同事和华人同胞因病死亡的情况。</p><p> 作为援外医疗队员,郭主任一直努力为这个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医疗队对外公布了马超队长和郭玉梅主任的电话,负责对外提供咨询服务。自从电话号码公布后,郭主任的电话总是不时的响起,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和凌晨,咨询电话不期而至,可她每次都会不厌其烦询问病人的病史,给病人提出合理的指导建议。有一次她问队长今天筛查了几个病人,队长想了一会说,记不清了,其实她自己又何尝能记清筛查了多少病人呢。</p> <p> 同时,医疗队按大使馆要求,由郭主任负责随访、管理感染的华人同胞。由于离开祖国一年多了,平时只能通过自学和远程视频培训来了解新冠肺炎知识,临床经验不足。而且赞比亚国家的医院缺少新冠治疗的相关药物,他们能用的最多的就是扑热息痛和维生素C,个别病人会用头孢曲松和地塞米松针。</p><p> 刚开始追踪管理病人时,郭主任心里也非常紧张,怕因为自己的经验不足影响病人的治疗,怕忽视了病情变化而延误治疗,因此她对每一个病人每天都会多次打电话跟踪病人情况,不停的组织医疗队的专家会诊,请国内专家帮助会诊,为病人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p> <p> 独自在异国他乡工作的工人陈师傅感染新冠病毒被收住新冠治疗中心,尽管他住在医院里,郭主任还是每天给他打电话,询问病情,指导治疗和注意事项。陈师傅住院期间出现严重的咳嗽症状,每天晚上都无法入睡,有一天半夜他实在忍受不了了,给郭主任打电话,说“郭医生,我咳嗽的真的不想活了”,听到这句话郭主任睡意全无。她可以想象同胞独自住在都是当地人的医院里是什么感受,病痛的折磨,语言不通,深深的孤独感,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这是多么无助呀!作为医生,一定要把病人的病情尽快稳定住,并多多安慰,让病人觉得他并不是一个人,他身旁还有很多关心、帮助他的医生和朋友。</p><p> 可是这个病没有特效药,主要是对症处理,在缺医少药的非洲,怎么才能帮到这个病人呢?郭主任连夜翻遍了医疗队医务室,找到了仅有的一盒替卡特罗送给了病人。陈师傅服药第二天,就感觉咳嗽明显好转了,陈师傅当天哭着给郭主任打电话说“谢谢你,郭医生,我又活过来,我一定会坚持下去,坚持到康复回国看我的父母和孩子”。</p><p> 此后的每一天郭主任都对陈师傅进行跟踪随访,了解他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陈师傅也每天只要有不舒服,不管白天、晚上,随时都会发信息给郭主任。有一天陈师傅打来电话说:“郭医生,你不会生我的气吧,我每天都打扰你,我在住院的每一天都有你的关心,我非常感谢您,感谢中国医疗队”。郭主任怎么会生气呢,怎么会怕麻烦呢?看到新冠病人一天天的好转,她的心里比什么都高兴。</p> <p> 在郭主任的帮助下,陈师傅顺利康复出院了。可是另一个病人却让郭主任惋惜不已。这是一位年轻男性患者,在医院住院治疗期间病情不断恶化,在马队长的带领下,郭主任每天组织医疗队专家和国内专家会诊,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想尽办法与当地医院进行电话沟通,可由于体系和政策方面的限制,医疗队的治疗方案难以被主管医生有效采纳,病人最终还是不幸去世。 </p><p> 病人的爱人和两个孩子也均不幸感染了新冠。郭主任每天通过电话、微信等对他们进行安慰、追踪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母亲情一天天好转,同时也增强了战胜疾病的勇气。</p><p> 对于孩子的治疗经验不足,于是郭主任每天与国内参与抗疫的儿科医生联系,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在郭主任的细心照料下,两个孩子也很快恢复了健康。</p> <p> 郭主任每天除了工作,唯一的爱好就是晚饭后在驻地散步,可是她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天没有散步了。每天除了整理课件,就是对新冠病人进行电话随访,仔细询问和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指导治疗,一有空闲就想闭上眼睛歇一会儿,实在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力气散步了。而且如果有一个病人联系不上,就感觉今天的工作没有干完,想各种办法联系到病人,不然就一晚上睡不着觉。</p><p> “没有神的光环,我们生而平凡”, 郭主任的故事或许不够惊心动魄,但足够温暖,作为一名医生,我们不求轰轰烈烈,但求每个人可以平平安安、健健康康。</p><p> 正是一个又一个像郭主任这样努力而又温暖的医生,为在黑暗中恐惧无助的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和勇气,也许这就是平凡的力量,一颗星不能照亮黑夜,却可以给黑夜里感到无助的人带来希望、指明方向!</p> <p>文字编辑:贾超</p><p>摄影编辑:陈明勋</p><p>责任编辑:周东</p><p>主编:马超、赵州凤</p><p>审阅:欧阳道冰 倪大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