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德琰四川写生(情满大西南之三)

漆德琰

<p>1980年我和建筑系历史和美术教研室老师一道,带77级去古城平武进行美术实习和古建筑测绘。那时实习非常艰苦,全部自带行李和大图板,住平房,吃大锅饭。</p><p>这是到平武后在报恩寺画的第一张写生。报恩寺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迄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占地两万多平米,建筑面积三千多平米的一座完整的佛教建筑群。</p> <p>感谢陆琦提供这幅四十年前的珍贵合影照片,感谢赵洪宇标注合影中师生的名字,其中许多人已经是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照片上由后向前,由左至右前分别为:范晋华、胡翌、华林、汤桦、任良贵老师、尹元良、王继纶老师、孙平、白佐民老师、刘家琨、潘欣、杨鹰、郭德桥、潘安、潘国柱、李先逵老师。前面为邓平老师、赵洪宇、付勤、胡小滨、付海聪、王求是、代志中、曹光辉、曾子文、徐行川、黄平、陸琦。 漆德琰老师、王浩民、李 琦、刘正荣、程文德、张杰。前排叶启燊老师、邱正瑜、施维林、毛永宁、杨文华、谭英、李亚琴、李小静、徐艺、邵俊义老师。正中间孙平前那位不能确定,可能是钟华。</p> <p>我们师生吃住都在平武县文化馆院落中的平房,大家排队吃大锅饭。这里的院落背靠大山,风景秀丽。画了这幅写生留作纪念。</p> <p>雨中的报恩寺内景,院中粗大的古柏缠绕着桔红色的炮仗花,显得特别美丽。</p> <p>保存完好平武的古城门</p> <p>阳光下的街边民居</p> <p>平武城外河边画古老的索桥。</p> <p>另一个索桥</p> <p>在平武画了一幅的羌族姑娘的写生。</p> <p>离开平武独自一个人经过绵阳回重庆。途中沿着涪江画了几张写生。</p> <p>江边风景</p> <p>绵阳乡村风景</p> <p>绵阳乡村风景</p> <p>1982年因为创作壁画《蜀国仙山》收集素材去峨眉山。那时上峨眉山没有登山公路,上、下山都是要步行整整三天,每天差不多要步行五十里。为了赶到有住宿的地方,中途不敢停下来画画。只能在上山途中画几幅很小的画,这幅《山雨欲来》是上山途中突然天气大变,暴风骤雨即将来临,景色很美,来不及打铅笔稿,直接一气呵成,是我最满意的一幅画。</p> <p>第二天上山途中经过的一个小村庄</p> <p>快到峨眉山的最高处,画了这幅小画。</p> <p>由峨眉山下来经过乐山,想画大佛,但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只好画了一幅河边风景。</p> <p>我特别喜欢青城山,山高一千米左右,山路也好走。途经灌县、都江堰的风景都非常好,而且青城山的山上的寺庙还可以吃住。所以我带实习,采风及和家人旅游差不多去了不下十次。</p><p>下面是灌县都江堰的写生。</p> <p>我画过各种天气下的都江堰,阴雨天的都江堰也是很美。</p> <p>1985年我们带83级去青城山写生,上百人的师生吃住都在当年灌县最高大的五层楼建筑——建工局招待所。为了表示感谢,请马骏题字装镜框赠送给了招待所。</p><p>这是下雨天我在招待所顶楼画隔壁四合院民居的屋顶。</p> <p>在灌县城里有的民居后面有小溪流过,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当时灌县的小街都是比较破旧的民居,但是令人感到非常温馨。</p> <p>灌县郊外小河边的一个抽水站,利用一棵枯树的树干作为电线杆用,也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p> <p>灌县城郊小道的景色更加美丽</p> <p>这是我四十年前第一次独自一人上青城山画的第一幅写生。当时虽然是夏天,但是刚刚进山就有一种寒气袭人的感觉。看到眼前雨亭两旁的对联更加让我激动不已。“幽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生动的描述了青城山的气候特点。我就用《幽路原无雨》作为这幅画的标题。</p> <p>经过这个《五洞天》的山门,进去就是青城山最大的寺庙《天师洞》,我们实习基本上都是住在这里,吃住都很方便,附近的景点也很多。</p> <p>这里的年轻道姑,大多是有文化的。负责人是大学生,她还登上过四川旅游杂志的封面。她们饭后都和我们坐在一起休息,我偷偷的画了这幅写生。</p> <p>青城山顶的雨中寺庙</p> <p>这是在青城山最高处的山顶上画的写生。</p> <p>在上山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背着食品和日用品上山的山民。</p> <p>我带实习时基本上每天早餐前要画一幅写生。黎明时阴冷潮湿空气的树林,冷灰的色调非常协调。</p> <p>山上经常突然下雨,雨中的风景也好看。</p> <p>  快到上清宫时途经一个小寺庙,背后还有一丝清泉流下,很好看,匆匆画了一幅小画。</p> <p>青城后山的三棵大树。</p> <p>成都杜蒲草堂内竹子很多,竹子很难画,这是我给学生画的示范作业。</p> <p>杜浦草堂里的小溪。</p> <p>早年在成都烟袋巷的写生,现在可能完全变样了。</p> <p>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去黄龙溪写生,那时的古镇还没有开发旅游,很少看到那些卖旅游产品的商店,街道两旁都是老旧的民居,街上的行人非常少,令人充分感受小镇的宁静美。</p> <p>旁边的小街更加行人寥寥无几。</p> <p>黄龙溪江边小景</p> <p>黄龙溪码头</p> <p>1982年我第一次去西昌写生,那时候的西昌也还没有开发旅游,我住在邛海边的党校招待所。前面是农舍和农田,远处是美丽的邛海。后面是小山和郁郁葱葱的树林和古老的寺庙。</p> <p>邛海边还有红艳艳的鸡冠花。</p> <p>辽阔的邛海上有小渔舟,还有站在湖里的钓鱼人。</p> <p>邛海中的两个钓鱼人</p> <p>1984年12月我由西昌坐了一部老式汽车,沿着崎岖的登山公路,走了整整一天,晚上住在老旧的招待所,高原上的冬天特别寒冷,第二天早上发现脸盆里的水已经结冰了。我只能在文化馆里面请了一位彝族老人写生。文化馆的老师说不用给钱,他们喜欢喝酒,买一斤白酒他就非常高兴的让我画了。</p> <p>两个彝族女青年也爽快的同意我给她们画像。</p> <p>1987年我和任良贵、漆平老师一道带85级学生去汶川实习。那是汶川大地震以前,羌寨里石块砌筑的房屋还非常完好,下面是当时的一些写生。</p> <p>建在险峻山上的羌寨</p> <p>很幸运,遇到两位大方的羌寨农民让我给他们画了简单的水彩速写。</p> <p>江油的窦团山的两座非常特别的山,有一条铁索相连接,每天定时有一位艺人在铁索上表演,据说后来这位艺人不幸坠落身亡,他生前还和我及我的研究生合影。</p> <p>1993年我和莲玉带学生经江油,平武去九寨沟,旅途十分惊险。山上掉落的巨石挡住了公路。幸好我们的学生齐心合力把大石推到下面的河沟。</p> <p>九寨沟实在太美,第二年我们全家又去了一趟。</p> <p>当年我们都是住在九寨沟里面简易的藏族民居。但是因为时间有限,需要参观的景点太多,只是画了这两幅小的写生。</p> <p>九寨沟里面的水磨坊</p> <p>回家后根据记忆画了几幅九寨沟印象</p> <p>后来我又和女儿及莲玉去了若尔盖草原和川北采风。那里的紫外线很强,晚上回家鼻子都脱了一层皮。</p> <p>卓克基藏寨</p> <p>这是在康定跑马山的写生,还没有画完就感到有高原反应头疼,好在是一幅小画,画完就马上下山了。</p> <p>1997年我和欧阳桦,范红军,林雪原,张伟带95级去宜宾实习,浩浩荡荡一大批人。</p> <p>宜宾的天气多变,但是不论天晴和雨天我们都在外面写生。</p> <p>在屋檐下画的写生《雨中的宜宾民居》,后来《建筑学报》发表了这幅画。</p> <p>晨雾中的宜宾龙溪镇河边。</p> <p>龙溪河上的风雨桥</p> <p>阳光下的桥头民居</p> <p>宜宾龙溪镇的小街。</p> <p>山间小屋。</p> <p>雨雾中的川西农舍</p> <p>安岳乡村风景</p> <p>1987年应邀在自贡举办画展时和在自贡的学生合影。</p> <p>盐都自贡的古盐井遗址</p> <p>临别自贡前,感谢文化馆的同志带我去画了仅次于乐山大佛的荣县大佛。祈愿四川风调雨顺,人民幸福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