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的记忆

幸福印象

<p>  翻开中国百年革命历史,在绵延两千里的河西走廊,铭刻着一段光辉的历程,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历史。为有牺牲多壮志,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西征河西走廊的历史,悲壮激烈震撼人心,雄宏史诗影响久远。</p><p> 自五十年代未到至今,地方党委、政府为了挖掘红西路军史料,提炼红西路军精神内涵,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开展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弘扬民族精神,向当时的见证者做了大量地史料调查、征集工作。下面是一九五八年在高台窑沟村访问座谈的实况:</p> <p>  一九三六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红四方面军总部及第三十军、九军、五军共两万一千二百余人,奉中革军委指示,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十一月十一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河西部队组成西路军,向河西走廊进军。红西路军先后转战古浪、永昌、山丹、临泽、高台、肃南等地,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连续奋战半年之久,历经八十余次战斗,歼敌二万五千余人。但终因孤军深入、缺粮少弹、寡不敌众、任务多变等因素,于一九三七年一月兵败祁连。</p> <p>  从一九三六年腊月初八到三七年正月、二月、三月期间,在祁连山窖沟附近,就有红军陆续出现,有一人、二人或三、五人成行,或八人、九人结伴,最多一次有三十人,他们从这里路过,顺便要些饭吃,并询问一下去往红湾寺的路,之后就独自前行,自己只身深入山中。</p> <p>  在红军被打散,流落红军还未到窑沟之前,马匪就造谣说:“红军一来就要打老财,要分田,要向你们大家要银元、要牲口”。所以,腊月二十八号有一支红军的马队,约三十多人过来时,全村子的老百姓都很害,就全都跑掉躲在山沟里了。</p> <p>  当时村内就只剩下了地主家的两个长工在。当时红军来过之后,他们就自己做饭吃,并不扰民,也没有打砸强取。后来有一位长工大着胆过去说:“老爷,你们来了”。当时红军就说:“不能叫老爷,我们也都是老百姓,和你们一样啊”。 得知长工家当时家中很贫困,红军走时就把马达连中的仅有的一些小米给长工留了下来。这事经长工一传十,十传百后,从这以后,老百姓们不再怕红军来了。红军对老百姓很好,也很客气,红军路过这里把年龄小的男同志叫小爸,年龄大一些叫大伯,把老婆婆叫大娘,大是个大,小是个小,嘴很甜,还主动帮老百姓干活。从此,红军来了之后,村子里人就开始有人给做饭,有人给带路,想方设法领送他们。</p> <p>  腊月初八之后,陆陆续续来的红军很多,有一次来了一波红军,有二十多人,妇女很多,当地老乡给杀了两个猪一只羊,专门做给红军吃和用,吃完之后由村里王老五给带路送到了红湾寺。还有就是每次红军吃饭都是给钱的,从不亏欠老百姓。</p> <p>  一九三七年二、三月间,又来一支约三十多人的马队,他们有的挎盒子枪、有的怀抱长枪,由村里张光成给带路送到了红湾寺。送到后,红军小同志还送给他了一个小本本,后来因年代长了,也没有保存下。</p><p> 有一天,又有五个女红军来过这里,她们饿得慌,穿的又破又烂,都是个土蛋蛋,她们躲藏在山后头,村子里的人他们就用老罐子把饭送到山沟里,并告诉他们望着黑山走出去就是红湾寺。</p> <p>  后又有五个小小伙子路过这里,吃了点老乡的剩饭,老乡看饭太少,饭不够吃,要给他们再做些,红军不叫做,怕被马匪知道后连累他们,于是大家就凑份子,凑了些炒面给带送了过去;天地寒冷,有的红军为了御寒,换了一件老乡棉袄,换时一定要把一个八成新的棉被给老乡留下,而且他们每次吃过饭都要给老乡给白洋和烟土。有次一个女红军路过,张大娘家给了一升包谷贞子,当时红军身上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给的,她就把仅有的一块银元硬要给老乡留下,张大娘不要,女红军说:“你也很难肠,留下吧”,在走时,偷偷顺手给老大娘扔到炕上去了.......。</p><p> 这里的老百姓在当时就主动保护红军,在山上给红军站岗放哨,他们远远望见到马家队伍来了,就从山头上扬土,老百姓就跑。见红军来了,就给做饭,还将蒸好的馍馍送给红军吃……。</p> <p>  在那段历史岁月中,高台县窑沟村和煤矿的人们,无论是长工、王老五、张兴成还是张大娘等等,他们纷纷向陷入困境的西路军各级人员伸出了援助之手,展开了一场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老幼的救助行动。就在这里他们掩护了数十名红军失散人员脱险。他们用自已的救助方式,千方百计地掩护和营救西路军战士,场面之惊险,动人事迹可歌可泣,催人泪下。他们冒着被马匪枪毕的极大风险, ,用鲜血和生命铺就了一条红军路,奏响了一曲曲动人的赞歌。</p> <p>  高台人民群众救助西路军人员的事迹远不止此,他们舍身救援红军的英雄事迹已被传为佳话。</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