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认祖诗的内涵

江夏黄

<p>在黄氏峭山公后裔家族里,有一个广为传之的认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句诗却是黄氏亲缘的“联系密码”。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子孙分散,则可以通过这八句诗句来进行认亲。我们先来了解下这首诗——</p><p>诗的由来</p><p><br></p><p>黄峭,号峭山,讳岳,字仁静,号青岗,黄峭即为黄锡之子,年轻时任过千夫长,千户侯,唐昭宗时任工部侍郎。他正直善良,为官清廉,兴学重儒,于家乡和平镇办“和平书院”,此举当时得到各乡的仿效,传为佳话。峭山公自幼激励儿辈自强自立,有所作为。后周广顺元年(951),峭山公已寿高八秩,目睹社会变乱,政局动荡,深感“多寿多忧,多男多惧”,意识到“燕雀怡堂而殆,鹪鷯巢林而安。”毅然均分所积资财给儿子,除留下三妻各自长子奉侍晨昏,遣余子散居各地,并授家谱一帙,作为日后相认的凭证。诸子临行时,黄峭口授一诗:</p><p>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p><p>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p><p>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p><p>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p><p>(注:因各地方言读音不同,所以《认祖诗》版本有所不同)</p><p>诗的内涵</p><p><br></p><p>峭山公曾说过:“骨肉情亲,频来而不拒,久间而不疏,凡能背诵我的‘外八句’为我裔,就能念得几句,也是春申君歇公之裔,要升堂接,共叙宗情。”</p><p>本诗的内容包含很广,凸显中华民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诫勉儿孙开拓进取,身处四海之地仍能随遇而安,适应新环境的不断挑战、勤奋创业,在外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要有胸怀大地的宽广胸襟,不管身处何种境地都能到处为家;有寻根溯源,尊祖敬宗孝道的意味,告诫子孙不忘根本,无论身处何地都要记住自己是黄氏传家人,要心怀感恩,遵循社会礼法、国法家规祖训;要团结友爱,传承乐于助人美德;要不艳羡富贵,视富贵如浮云,正所谓“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以自身的努力创立一番家业、传宗接代,建立自己的幸福王国。</p><p>有了这八句,儿辈果不负父亲的重望,在异地发愤图强,兴旺发达,卓有成就,子孙遍及海内外,成为一支旺族。</p><p>如今各系子孙遍布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浙江、湖南、湖北、山东、海南等省(市)和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遍及海内外人口逾千万。黄姓子孙外出远门只要遇到同宗血肉就亲如手足,念出这认祖诗,什么困难都能帮助解决。</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