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捏面人由来

弘德医院闫文军

<p>七月十五习俗之捏面人</p> <p>农历七月十五,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称为“鬼节”。相传这一天,地狱之门大开,所有的鬼魂都可以到世上来走走,享受人间血食。民间则普遍进行祭祖的活动。</p><p> 相传,七月十五祭祖,本意 “……乃告祖秋成之意”,是一种祈望丰收的愿望。</p><p> 每个民俗节日的形成,都有它特定的含义。七月十五家家做面塑,上坟祭祖,馈赠亲友,是山西民情风俗的一大特点。</p><p> 从传统风俗讲,七月十五称为“鬼节”,源于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弟子目连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后灵魂堕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火,其苦难忍,目连求于佛,佛祖告他于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置五味百果,靠众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此说又与我国道教中“地官赦罪”之说相融合,深深地影响到民众生活,于是形成了七月十五蒸做面塑贡祭祖上坟的风俗。</p> <p>在晋西北一带,则有七月十五捏面人,送面人的习俗。</p><p> 以原平为例,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前几天,家庭主妇们就开始张罗着捏面人了。特别是那些家有小孩的人家,或者是小孩的姥姥家、奶奶家,更是要预先蒸好面人,送给外甥、孙儿女。</p><p> 七月十五的面塑样式繁多,有牛、羊、猪、兔、猫、鸡、鸭、娃娃和花卉、瓜果。常见的面人形状有:睡娃娃、爬娃娃、罗汉娃娃,大兔子,大鲤鱼等,一般是男孩送罗汉娃娃,女孩送面鱼、面兔,取“欢鱼吉兔”的寓意。</p><p> </p><p> 据说,晋北一带,则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家给外甥蒸面羊,并由舅舅送给外甥的习俗。 相传这一习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时,与其舅舅二郎神不共戴天。之后,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p><p> 再后来就演变成了送男孩羊,因为羊为祥瑞之阳物;送女孩鱼,因为鱼属阴的作法。</p> <p>在黄河流域一带,人们还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刚过门的媳妇、儿孙、女婿、外孙)给每人捏一个面人(或各种动物),这些面人大都五彩缤纷、栩栩如生、每件都可以看作是一件绝好的手工艺品,然后烘干当做礼品走亲串友,相互馈赠。</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十五捏面人由来的几种版本</p> <p>斗气说</p><p>一种说法是旧时城墙(即长城)南北发生战争时,两边的人诅咒斗法的方式,因城北人人高马大,城南人咒城北人时就杀驴煮了连驴骨分食。城南人普通长的矮小所以城北人则捏面人吃以回咒对方。</p><p>暗号说</p><p>还有说是元朝末年反元时,汉人的一种联络暗号:“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p><p>麻咕节</p><p>但更多的说法是与七月十五麻咕节相关的。在神木和府谷保德一带,普遍有这样的传说,隋朝有一恶人麻咕即大将麻叔谋,专食小儿,死后人们以面人献恶鬼,以防世间类似悲剧出现。</p><p>麻痹瘟神说</p><p>另一种说法说是很久以前,民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瘟灾,那瘟神打算要人间一半人的命才肯罢休。真武祖师为了救人,化身为一妇人到民间教人们捏面人消灾,他传下神旨说:“七月初一人捏人,七月十五人吃人。”于是人们一进入七月就开始捏面人,到七月十五这天开始吃。到了这天,那瘟神见到人间一片人吃人的惨状,便信以为真所以就不再伤害人了,人们才得以摆脱这场瘟灾,此后每到七月十五,人们 便用此象征性死亡来换取生命的法子消灾灭难。此法与周地的血社火如出一辙。</p><p>嘛呜说</p><p>还有一种传说,在东汉末年陕北某地千家庄出了一个既像狗又像狼的怪物。他经常出没于黄昏和夜间,人们跟据叫声称之为“嘛呜”。这个妖怪成精多年,魔力很大,经常作恶乡里。每年里嘛呜除生吞活剥,伤害无数牲畜,还强迫人们每年七月十五晚上,给他献上一对童男童女供其当下酒菜。黄巾起义后,从中南山来了一个神通广大的老道,他设计用酒灌醉了嘛呜,同样烧香立供献上面捏的童男童女。从此各地就照此法在七月十五麻谷节这天蒸面人,面兽、面燕燕,来供奉嘛呜,消解孩子们的灾难。捏面人与祭祀麻谷神在同一天,而嘛呜与麻谷又是谐音,所以也有人误称此日为嘛呜节。嘛呜应该是一种极凶残的妖邪,关于这种恐怖直到现在仍在陕北各地延续着。当孩子哭闹时,大人就说:“看,不敢哭了,嘛呜来了。”孩子不知嘛呜为何物,但见大人变眉失色的样子,早怕的不敢哭闹了。这种孩童时形成的对于嘛呜的凶恶感,几乎是现在活着的几代陕北人所共有的恐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