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从冀南出发,驱车八九个小时到安徽蚌埠,本是送几位摄影家去参加全国女摄影家影展,主办方热情周到,在影展期间安排了交流培训、民间采风、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我和峰江两位男士也有幸享受了一把“女摄影家蚌埠行”采风之旅。</p><p> 蚌埠,涂山氏女娇的家乡,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地方。蚌埠位于我国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线东部的中点,春秋战国时期,分别隶属过北方的鲁宋和南方的吴楚。外地人戏称蚌埠“不东不西不南不北”,蚌埠人解嘲说,普天之下,唯珠城(蚌埠简称)尽享东西南北中。就文化地理而言,蚌埠地处江淮,无疑是一座地道的南方城市。影展主办方安排的采风活动,也多是南方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p> <p> 采风活动的首站是一个被称作“古民居博览园”的地方,该园位于蚌埠市龙子湖西南岸,是一个正在建设的文化旅游项目。项目区规划建设“一大五小”六个湖心岛,设置风情老街、古戏台剧坊、尚书故里、红厝圣迹、深巷酒香、临川寻梦、督军府邸、双塔映湖等景点景观,项目完成后,将形成以江南园林为基本框架,江浙和徽派民居为主体,集旅游、商贸、娱乐、文化创意于一体的旅游景区。</p><p> 城市新建公园绿地,净化美化生活空间,改善人居环境,是件好事,而要把这样一个现代人建造的“半拉子”景区,作为艺术家们采风的对象,是否有点兴味索然:偌大个蚌埠,没有更好的看点了吗?</p> <p> 其实,到古民居博览园采风,是主办方的精心设计安排。</p><p> 一个时期以来,"拆拆拆"成了各城市跟风发展的主题,"大拆大建"让城市变得靓丽了,也让城市的许多历史遗存和文化信息一夜之间消失殆尽。一位名叫马国湘的上海商人,数年间奔走于江浙闽赣和安徽的各个城市,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从各地的拆迁现场,在推土机挖掘机的轰鸣声中,抢下了四百多栋明清时期的老民居建筑构件。</p><p> 马先生义举感人,蚌埠人出让土地慷慨,双方一拍即合,要让这些凝结着前人智慧光芒的古建,在淮河岸边得以重生。于是,一项包括堆山、扩湖、筑岛、开河、建桥、恢复古建在内的浩大工程动工了……</p> <p class="ql-block"> 采风活动的另一个重点是花鼓灯。</p><p class="ql-block"> 花鼓灯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相传为大禹会诸侯时所创。有史可考的花鼓灯起源于宋代,经元明清各代的不断发展,至民国达到繁盛。花鼓灯主要流传于安徽蚌埠、淮南、阜阳一带,辐射淮河中游的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数十个县市。</p><p class="ql-block"> 花鼓灯以双人舞或三人舞为主,也有群舞,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鼓架子下又分下盘鼓、中盘鼓、上盘鼓、丑鼓、文武伞把子等若干角色。兰花名称不变,而招式千变万化。花鼓灯有少量固定的演出脚本,多为应景式即情表演,形式有舞蹈、灯歌、武术、杂技等,内容包罗万象。花鼓灯这种独特的民间歌舞形式,难以类比,亦有人称之南方“二人转”。</p> <p> 摄影家们采风的地方叫冯嘴子村,这里是花鼓灯一代宗师冯国佩的家乡。冯国佩是冯派花鼓灯创始人,他曾将安徽花鼓灯跳进了中南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周总理称赞,“安徽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代表,是‘东方芭蕾’”。花鼓灯这种民间艺术由此走出乡村,登上了大雅之堂,冯嘴子村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p><p> 然而,“非物质”的花鼓灯与“物质”的古民居虽不是同类事物,命运却是何等的相似,古民居被拆迁,花鼓灯被流行文化所淹没,都成了濒危的文化遗产。而今的花鼓灯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生态,远离了大众视野,只有在象冯嘴子这样的村庄,还能一窥“传承”着的花鼓灯,还能见到与花鼓灯相伴而生的谷堆、古庙、灯场……</p> <p> 采风活动还安排了一项特别的内容,是到游乐园中一个封闭式的小剧场观赏传统剧目《牡丹亭》片段《惊梦》。这不是一般的演出,小小的舞台,通过声光电技术,营造出一个宏大空旷的园林场景;舞台上的人物,通过全息影像技术,让演员与全息影像,按照剧情的需要,不时在舞台上闪现,将杜丽娘与柳梦梅梦中幽会的情形演义得亦真亦幻,如梦似幻。</p><p> 观看演出时,几乎所有的观众都没太关注剧中的故事和人物,而把注意力都放在了不时消失、不时闪现、不时同台的演员身上: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呀?</p><p> 从《惊梦》的全息创意、花鼓灯的传承与古民居的重建,到这次采风活动,可以看到人们为拯救"传统“所做的种种努力;也可以看到包括摄影家在内的艺术家们传承传统的责任和担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