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年三下乡活动的主题是“青春助力脱贫,共奔幸福小康”。文法青协“乡约盛夏”团队立足于社会需求,采取创新活动方式“互联网+社会实践”的新模式,重点围绕“多彩乡村”主题教育实践开展“云调研”活动,以实际行动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p><p> 而团队的活动主题是“传承红色文化,促进乡村振兴”。 这一次,队员们来到了中国传统村落——墨园村。8月4日下午两点半左右,队员们便抵达了此次调研考察目的地墨园村。</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墨园村就在前面不远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乡约盛夏,相约墨园</span></p> 墨园村概况 <p> 墨园村位于东江北岸,是惠州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其中最古老的文物建于明代。该村位列2012年惠州市申报“广东省古村落”的17个古村之首,2012年末被评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古村先人的故事颇为传奇,牵扯出村子的由来和其百年前的繁华。墨园村文化底蕴深厚,2013年被广东省评为“广东省古村落”;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至今仍保留着具有200多年历史的闹元宵传统习俗。2019年12月31日,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摘自百度百科)</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墨园村中多姿多彩的墙画</span></p> <p> 进入墨园村,为了更好地开展调研活动,队员咨询了村民关于一些问题,按照村民所说的大概方向,来到了村中的古建筑群开始了调研考察工作。</p> 墨园古井 <p> 墨园村名字的由来很有意思,传说在明末清初,墨园的先辈在此地跑马滴墨,圈定了现今墨园村的范围,故名“墨园”。据墨园村的族谱记载,他们是明末清初从福建迁移到惠州的,村里最早的建筑就是明朝末年的水井,由村里的陈氏族人挖掘修建。水井占地二十多平方,深十余米,井台和井面都是用花岗岩砌成。(花岗岩是闽南风格建筑的必须材料)井面由花岗岩的条石平分为八块,从上往下看,就是一个完整的八卦图形,而井壁又呈葫芦状,故叫“八卦葫芦井”。历经三百多年风霜的水井至今仍在使用,且保持一贯的清冽甘甜,井口处许多正在抽水白色的水管证明其水质的优良绝非浪得虚名。(摘自百度百科)</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队员在记录古井的相关信息</span></p> 墨园围门楼 <p> 古井旁的围门楼(协天宫)是墨园村标志性的建筑,村民每有大型活动,必在门楼前的广场进行。从现有的证据表明,围门楼于清朝乾隆年间重建,至于始建时间,仍是一个谜,大约不早于明朝晚期。惠州附近的乡村庙宇比较奇怪,往往同时供奉几个神仙。围门楼,也就是协天宫,里面就同时供奉着关公和医灵大帝(保生大帝),里面常年香火不断。(摘自百度百科)</p> 大夫第 <p> 没有人气的古村是废村。“乡约盛夏”团队的队员们在调研中发现,墨园村不同于其他古村或空心村,村中人气十足,村委会就设在村中的莲藕塘旁,其古建筑的完好保存得益于村中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管建新房或修路,都不能破坏保护村中的古建筑和古道。</p><p> 村中最大规模的古建筑是“大夫第”,其占地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其规模和保存的完好程度在惠州都是罕见的。“大夫第”是墨园村唯一的武进士(惠州最后的武进士)陈兴在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建造,鼎盛时期有几百号人在此居住,俨然小城市一般。“大夫第”的建筑沿用中国古建筑的对称特点,一进大门,第一印象是宏伟,从巨大的柱子到中庭,开阔、敦厚就是我当时脑海中第一时间闪现的词语。第二印象是精美,无论是墙上和屋檐的灰雕,还是木雕,都是精美绝伦,不可多得的精品。恒兴书室、茂记大屋和英记大屋都是村中出名的古建筑。</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墨园大夫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茂记大屋和英记大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老书室</span></p> <p> 在调研走访的过程中,队员发现在村中古建筑之一茂记大屋中居住着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和负责照顾老人的阿姨。</p><p> 由于语言不通,我们无法和老人深入交谈,了解茂记大屋的前世今生,但是在和阿姨的聊天中,队员们了解到,原来大夫第所有建筑都是私人所有,老人便是建筑所有人的母亲。老人一家在大屋居住已经三百余年,但现在老人的儿孙均已到别处居住,只有老人在此居住。大屋先后被立为惠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和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大屋年代久远,受天气影响,大屋出现多处破漏,需要修缮,如今均已贴上兴工条,已经渐渐开始了修缮维护工作。</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队员正向当地村民了解有关大夫第和大屋的信息</span></p> 墨园里 <p> 墨园里位于墨园村党群服务中心不远处,算的上是村里的中心位置。队员们本想直接进墨园里考察,无奈因为天气和时间问题,队员们决定返程。</p><p> 但是,这并未阻止队员们调研考察的脚步的继续前进。8月6日上午11时左右,队员趁天气晴朗,再一次来到了墨园村,继续未完成的调研考察工作。</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墨园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由墨园村陈宅改造的墨园里民宿</span></p> <p> 在队员们进入墨园里后,发现墨园里不仅仅只是一家由古宅改造的民宿,更是一所“古村落博物馆”。在墨园里内,有着一个说大不大,说小却不小的展厅,展厅内陈列着墨园村各式各样的古农具,古家具等。参观完毕后,队员们向当地村民做了一个简单的采访。</p><p> 据当地村民介绍,墨园里,“里”既指在墨园里面,也有“邻里”的含义。墨园里既是古村落里的民宿,也是自然教育的营地,希望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如邻里一般,自然亲近、和谐快乐。民宿的主体是一栋占地约500平方米的老宅,大概是清朝末期建的,有100多年历史了,三进院落,结构保存完好。而民宿中供旅客参观的古农具和家具大多都是有两百年以上的历史。因为是百年老宅,建设时没有改动老宅的外观和结构,只是做了加固、防漏雨等必要措施,尽力保留其历史风貌。以民宿助力乡村振兴是民宿改造的初心。民宿主要是为了把历尽时光岁月却韵味不减的老房子,改造成民宿和营地,结合墨园深厚的文化底蕴组织策划系列活动,吸引城市里的朋友,放下生活的脚步,感受乡村与文化气息。</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队员在采访当地村民有关展厅古农具的相关信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以下是展厅中的部分展品</span></p> 墨园村党群服务中心 <p> 在对墨园村进行了一定的考察和了解后,“乡约盛夏”团队来到了此次墨园古村落调研考察活动的最后一站——墨园村党群服务中心。</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采访过程片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采访过程完整录音</span></p> <p> 队员们向当地村委会书记进行了自我介绍后,书记对我们此次大学生三下乡调研活动表示了大力支持,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他咨询,很乐意为我们解答。</p><p> 因此,我们的队员们就此次调研考察活动对书记进行了一个简短的采访。</p> <p> 在对书记进行采访后,此次的调研考察活动也即将结束。“乡约盛夏”的队员邀请了墨园村的村委在墨园村党群服务中心合影留念。在此,“乡约盛夏”团队对墨园村的村委工作者和受访村民对团队的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队员与墨园村村委的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墨园村所荣获的部分荣誉</span></p> <p>采访要点记录:</p><p>1.墨园村什么时候开始发展起来,被评定为“广东省古村落”?</p><p>2012年被广东省列为“广东省古村落”,2020年被国家“中国传统村落”。</p><p>2.祖先什么时候开始在这里发展?</p><p>我们祖先明末清初,在福建漳州迁移到墨园的,村里有四个姓氏的人,分别是朱,陈,徐,曾。已经有400多年历史。</p><p>3.我们看到大夫第等一些建筑正在修建,那会破坏原来的建筑吗?</p><p>我们是以旧修旧,保持原来的风貌进行维修。</p><p>4.在保护方面接下来有什么计划?</p><p> 接下来我们会结合上级的指示,体现我们村民对古建筑保护,因为大夫第那些是私人的。</p><p>5.墨园村除了旅游方面的发展,在未来还会发展别的什么项目?</p><p>我们未来的方向发展是以古村落为契机,带动墨园的旅游业。我们墨园里那个民宿主要是以研学和亲子旅游为重点,主要还是以为研学这一块。我们现在有一个比较大型的项目,就是有个惠州市农院古树庄园,利用面积为两百亩左右,主要发展也是观光,亲子教育和旅游业这一块。</p><p>6.墨园村在发展旅游业之前,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p><p>我们本身村民主要的发展经济动力是水稻,西瓜,石榴和百香果。</p><p>我们现在的场地就是提供来墨园村游客和在这里研学的学生提供一个便利的平台,游客,研学的学生,还有亲子教育的家庭成员都可以到采摘基地体验采摘,还能烧烤做饭。</p><p>7.在交通方面,有专门的车到墨园村吗?</p><p>墨园村距离红坪高速路口大约12公里,距离横沥镇政府大约8公里。我们这里现在已经是208省道,以前是县道,有交通班车,但是班次很少,也不经过那里。从芦洲到横沥,再从横沥转横沥到芦洲方向的车到这里,就可以直达到墨园,以前是直达到惠州的,现在切断了,只能到横沥。从世界各地要来墨园村的人,如果坐公共交通,要坐到横沥,然后坐横沥到芦洲方向的班车就可以直达到墨园。</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以下是队员对大夫第等古建筑进行“以旧修旧”的修缮工作的拍照记录</span></p> <p> 队员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墨园村不仅仅是一个古建筑保存完好的古村落,而且在乡风文明,志愿服务,法制普及方面均有建设。</p> <p> 载满历史文化碎片的墨园古村带给“乡约盛夏”团队的美景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人流连忘返。在古村的静谧中,仅仅是穿行弄堂就可以带来悠远玄妙却难以言表的复杂体验。</p><p> 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墨园村不仅拥有大片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村民定居在此已有数百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在乡风文明,志愿服务,法制普及方面均有建设,另以古村落为契机,带动墨园的旅游业,比如惠州市农院古树庄园等大型项目的推进,是一个建设现状良好的美丽乡村,反映了广东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重大成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