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篇(知青生活)当年我们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

雁南飛

<p>那个年代连城市文化生活都很单调,更别说农村了。别以为农民木纳只会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也非常渴望活跃的能打破沉闷生活的东西。</p> <p>我们二十一位知青从重庆出发,经两天的颠簸。来到大巴山的巴中县,被分配到有诗一样名称的花丛区花丛公社花丛林场。我们中有四位高中应届毕业生,其中三位原本在学校就是文艺骨干,宋正惠大姐热爱舞蹈;肖民朴(图片被打X者,我在另一篇文里有解释,有道歉。)会多种乐器而且有付好嗓子;张诗华能唱,能写会编。一开始大家只是为了丰富自已枯燥的务农生活,才自发组织了一支林场知青的演出队。没想到深得社员们喜爱。</p> <p>白天在田间地头和社员一起劳作(我们那两年的知青可是起早探黑和社员一样的汗水摔八瓣的干呢!)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在晒坝借助月光,或打着马灯排练。因为年轻白天再累,为了喜欢的事情即使全身散了架,这时也烟消云散了。</p><p><br></p><p>后排左肖民朴,中张诗华,前排左宋正惠大姐。</p> <p>区公所有一古老的小戏台,在这台上我们演出了好多场。演出形式内容多样(但内容大部分反映当时时代的),也常和镇上的文艺爱好者同台演出。直到五十多年的今天和他们的友谊仍继续着。</p><p>宋正惠大姐是我们的舞蹈编导,有她自编的,有她在学校表演过的,还有她回渝学来的。如《游击队员之歌》、《织网姑娘》、《背二哥》(表现四川山区用背架爬山涉水运送物资的搬运工,人称“背二哥”。其实在我们林场住地门口每天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等;</p><p>肖民朴是个才子,说拉弹唱演样样精通,他表演的经典:四川曲艺《秀才过沟》惟妙惟肖,逗得台下的社员笑得前仰后合。内容说的是一位秀才要过一沟,是跨呢?还是迈呢?犹豫不前,只好翻书。讽刺死读书的人。本来是个很好题材,结果文革定为毒草。有一次县文化局长下来观看后提出了批评。</p> <p>张诗华才华横溢,经他改编的刘文彩四川大地主庄园的《群塑像》(文革后又对刘有个公正评价,因在抗战期间他捐赠了大批钱物支援前线。),还没等我们正式演出,只是在晒坝里排练,围观的社员就已经泣不成声了,而且次次如此,反而更刺激了我们的表演情绪。</p> <p>我们一般安排在集市的晚上,只要有知青的演出十里八乡的社员都会赶来,就连邻县来龙公社的乡亲集后也会等着。每次演出,台下都是满满的观众掌声笑声不断。其实并不是我们水平有多好,还是因为社员的生活太单调、太沉闷、太枯燥。</p> <p>我们离巴中县较远,离邻县仪龙县更近(朱德故乡)。于是我们因为演出和仪龙县原川剧团结下了友谊,和他们联欢,向他们学习。他们也为我们而感动。</p><p>可惜那个年代没有条件留下值得珍藏的照片。只有用文字记录难忘的过往。</p><p><br></p><p><br></p><p>这张是县知青文艺汇演后,我们在巴中大桥上留影。</p> <p>可惜没留一张珍贵的照片。</p><p>这是第二次回渝知青聚会于三峡博物馆,身后是重庆人民大会堂。</p><p>右一是宋正惠大姐。</p><p>林场解散后我们四人同插一队,相依务农。</p> <p>聚会在黄咏霞家,前排左一宋正惠大姐。</p> <p>前排左一宋正惠大姐,后排左一张诗华。</p> <p>2019年9月重庆聚会,后排右二宋正惠大姐。</p> <p>前左一宋惠大姐。</p> <p>前排中宋正惠大姐。</p><p>后来她留在镇上小学教书,将花丛完小的文艺活动搞得热火朝天,还带动了镇居民的文化活动。调回重庆后成为某水处理厂的技术尖子和厂长。</p><p>张诗华回渝后卫校毕业,后成为重医大附属应用技术学院的一位技术精湛的麻醉师。</p><p>肖民朴命运多舛,另一篇有关知青文里有题,此处不再 赘述。</p><p><br></p><p>总之几年的知青生活,因为排练,演出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