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 <p> 昨日几位发小也是老同学故地重游,回到儿时生活的地方一一小屯水泥厂职工宿舍,同时到职工子弟学校、单身职工宿舍楼和职工俱乐部逛了一圈。各个是兴致勃勃,慷慨万千。高兴之余也没忘了我这位千里之外的老同学,到家之后立即给我发照片数张,与他们一起分享故地重游的乐趣。</p><p> 这几张照片所记之处,都是我儿时常到过的地方。虽然变化极大,甚至是残败不全,但神韵犹在,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心中思绪万千,课堂内朗朗的读书声,下课时同学的嬉闹声,在独身宿舍楼后用弹弓打鸟和俱乐部游玩等情景是历历在目,犹在眼前。最难忘怀的还是在家中的日子,爷爷、父母、兄弟们在一起是其乐融融,充满着亲情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这是儿时就读的职工子弟小学。现在的这所敎学楼是在原来的校址上新建的,记忆中的小学校是砖木结构,宽敞明亮。虽然是尖顶平房但也是相当的气派,红砖红瓦封合檐,内设暖气,木制地板,天棚为木板条骨架石膏抹面,敎室内净高至少3.3米,双层窗户宽大明亮,采光效果极佳。教室北侧是净宽1.5米的封闭式走廊,与整个建筑合为一体,南面窗外是一个周长200米的椭圆形标准操场,周边栽种多种落叶乔木。在那个物资馈乏的年代,不亚于现在的贵族学校。</p> <p> 近百年历史的水塔,与小屯水泥厂同令,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它是保证工厂和居民供水的系统的主要设备。座落在厂区的制高点团山之上,小时有幸曾跟爷爷蹬上塔顶。站在塔顶远眺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四周景色是尽收眼底,厂区的西面辽阳城历历在目,北望太子河如同一条玉带向西飘去,无穷无尽。东北方向汤河水川流不息的流入太子河,两条河道汇合处呈人字形,南面是郁郁葱葱的香炉山,如同皇帝的龙椅一样座落在千山东麓,山虽然不高但充满着灵气。往下俯视东、西山及红房子职工宿舍,一排排一栋栋是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可惜我不会作画,否则一幅美丽的写生画卷定将呈现在众人眼前。</p><p> 我的家乡小屯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最美好的童年时光在此渡过,充满着留恋和回忆,从这里踏入社会,至今五十多年过去,仍然是不能忘怀。</p> <p> 这张照片在我的印象中是落差最大,当初的职工俱乐部是何等的豪华壮观。如今落败到如此地步,如同郊外多年废弃的倉库一般,让我不忍直视。当初的职工俱乐部是辽阳地区上档次的娱乐场所之一,它功能齐全,可看电影、戏剧并设有多功能大厅,能举办舞会、棋牌、图书阅览和兵兵球比赛等娱乐活动。那时省一级的演出团体常来俱乐部演出。俱乐部大门朝北,正面是白色水砂石抹面,顶部有五个红色大字“职工俱乐部”,门前有一平台,长十余米阔三米有余,平台距地面至少二米左右(看照片现大门与室外坪持平),十余级台阶。三个木制双扇红漆大门,每扇大门上斜着镶嵌三根长约一米直径约50毫米的铜制门把,锃光瓦亮显得异常的豪华和大气。俱乐部看似二层建筑,但实际上相当于一般的四层楼高。进入大门是四通八达的前大厅,可直入观众席和左右走廊,并与二楼观众席和多功能厅相连。多功能厅的西侧是图书借阅室,东侧是乒乓球室,大厅平时作为棋牌和阅读用,在周六晚上举刅舞会上,水泥厂有自己的业余西洋管弦伴奏乐队,有各种小号圆号长号,黑管萨克斯长笛以及大提琴小提琴和各种打击乐器。乐队演奏水平不知怎样,但阵式齐整,乐队指挥名字叫高春水,穿着时兴,手戴雪白的手套,挥舞着指挥棒,那个架式与正规的交响乐团指挥无二,至今对他我是印象深刻。 俱乐部一楼是观众大厅,正中大舞台有三层大幕,在演出同时不影响到下一场的准备,另外还有专放映电影的銀幕,能放眏宽银幕电影。楼上楼下都有观众席,楼下观众席座椅有三十余排,每排三十余座,中间和两侧共有四条通道,十五和十六排之间还有一条1.5米宽的宽廊。楼上两厢座位沿伸至舞台上方,每侧三个座位,不影响观看视角。后半部有十余排座位,中间设有多个电影放影孔,可在不同角度放映电影。整个观众席大约布置1300余座位。不管在任何位置观看节目,其视觉效果都很好,差别不大。观众席的上方天棚,舖设绣有各种几何图案的亚麻毯子,既吸音又保温,上面还布置众多的音响和照明设施,灯光和音响效果极佳。</p><p> </p><p> </p> <p> 下面两张照片是职工家属宿舍,照片只照了宿舍的一角,不能反映全貌。最早的宿舍建于伪满洲国时期,那时有三个宿舍群,分别是东山、西山和红房子。东山宿舍为日式别墅建筑,为日本的高级职员住宅,西山为日式趟房档次稍低,红房子则为简易房,居住者主要是一般工人。解放后为提高职工的福利,将西山宿舍扩建二十多栋日式大标准住房,51年开始入住。根据时间推算,我应该是在西山宿舍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工宿舍日趋紧张,58年又在西山宿舍的西侧加盖了一批简易住房,62年在职工医院的西侧也建了二十余栋宿舍。这几个宿舍中要数东山宿舍环境最美,那里绿树成荫,东面有招待所、幼儿园、独身宿舍楼、小学校,北面是职工医院,西靠职工俱乐部。尤其是招待所和幼儿园独身楼一带,种有许多名贵的花草树木,春天一到是鸟语花香,真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p><p> 那时候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有粮店、商店,一切生活用品供应齐全,求医问药不出厂区,有工厂子弟的小学中学,敎学环境和质量不次于社会学校。父辈们都是工友,在一起摸爬滚打几十年,友情深厚荣辱与共。邻里间是和谐相处,互相帮助嘘寒问暖,一家有难大家伸手。总之记忆中的童年是相当幸福美满。</p> <p> 注:小屯水泥厂始建于伪满洲国时期的1935年,1937年建成投产。由日本人小野田出资建造,当时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工艺和设备,核心设备是立波尔式迴转窑、球磨机。该设备和工艺经几次技术改造,熟料和水泥产量不断提高。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仍然是国内先进的水泥制造工艺。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国家的水泥制造甚至是整个建材行业立下汗马功劳。向全国同行业输出了大批技术力量和管理人才,在全国建材系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由于多种原因,与其它老国企一样,渐渐的有些衰败,但经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至今仍然正常运行。</p><p> 见景生情,见物思人。见到这几张照片,令我想起儿时的往事,脑瓜一热作了这个美篇。文中所述全凭本人模糊的记忆和揣测,因年代久远,一些事情描述的肯定有谬误之处,望各位好友给予指正,本人感激涕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