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我是个电影迷,什么电影都看,特别是动作、武侠电影更是情有独钟,基本上稍稍有些口碑的都看过。李连杰、成龙、史泰龙、梅尔杰布森……电影中的场景、画面常常在脑中萦绕、历久弥新。</b></p><p><b> 近期有一部比较有意思的动作片,由岳松主演的《铁甲狂猴》,动作风格以力度犀利见长,拳拳到肉,“一个打10个、一个打100个……”比甄子丹还厉害,可这部电影的评分却非常的低,因为他只是单纯的把“动作”做到了极致,而把电影中最核心的“人”丢了, 少了故事、少了逻辑、少了情怀,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的道理吧!</b></p><p><b> 教育也是,因为我们的落脚点是“人”!</b></p><p><b> 有幸参加广东省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上午,听了林君芬博士“线上教育与学习范式演进中走向新常态——互联网+学习范式转型”一课,受益匪浅。既清晰了自己原先一些模糊的认知,也修正了我对于“技术”了解:“技术”是冰冷的,而教育必须是有温度的,别掉“技术坑”里;以为“技术”可以帮你解决一切问题,而实际对技术的渴求却总难以达到你的预期;我们是要用教育去赋能技术,而不是用技术去赋能教育,现实世界中有些技术达人、狂人对于世界的破坏是非常可怕的……(特别是在影视作品里)</b></p><p><b> 好像林博士是反“技术”的,其实不然,她只是阐述了技术要恰当的为教育所用,教师的作用仍然是不可取代的,“唤醒、激励与点燃”、“让学习真正的发生”依然是教师的首要,只是技术为教育安上了“助力器”、为教育插上了飞翔的翅膀。</b></p><p><b> 前期读过顾远先生一篇文章——《好的教育使我们 “踏进生活之河,毫无惧色”》里面提到一个观点:人工智能对人类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我们反思 “何为人” ;而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 “成为人” 。可悲的是,近百年来,教育起到的实际作用却是让我们成为机器。</b></p><p><b>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b></p><p><b> 技术延展了学习的空间(物理空间及心理边界),“技术+个性化”教学亦然在路上,智慧课堂、精准教学是未来教学发展的趋势,我们不乏对于技术设备的购买与创建,也不曾减少对于技术创造美好未来的憧憬,可对于原有观念的守旧却让我们在总没能把技术真正的落在帮助人“成为人”的轨道上,甚至很多时候,技术沦为一种“助纣为虐”的工具。</b></p><p><b> 当我们眼中有“人”,林博士以一节“割韭菜”的英语课为例,一个小小的“应答器”也可以玩出信息技术实现“精准教学”效果。还以日本滩中学校为例,他们提出了“绕远”教育,而使学校声名远播。“见效快的,失效也快,不管是什么事物,我希望你们都能够沿着自己的兴趣不断地挖掘下去。自己调查、自己发现的,就会成为你一生的财富。”——“舍近求远”!这恰恰跟我们现行这种浮躁、急功的“高效”课堂相悖。我们常常“在不断地追求优秀中走向平庸”。</b></p><p><b> 技术的到来,模糊了的教师的边界,突破了学生的认知局限,消解了传统知识的传播链。在借助技术力量之前,教师自身首先要改变原先的教育观念,从而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把教学设计转向学习设计、知识传授转向问题对话、教学组织转向学习分析;帮助学生养成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教会他们利用资源能力。</b></p><p><b> 总之,短期,不要高估技术的影响力;而长期,也不要低估技术的影响力。</b></p><p><b> “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克瑞格.贝瑞特博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