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能致远(二)

Freedom

<p>  我们聆听袁了凡先生的殷殷叮嘱,翻阅了历尽千辛送到加西亚手中的信,思考面对生活中的“围城”该何去何从,探索地球出现“第二纪”时的新奇世界。这一次,我们又将去到哪里?请跟随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税务局纪检组党支部,继续这趟书香之旅。</p> <p>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孙佳琪分享的《我们仨》讲述了杨绛先生一家三口共同走过的一段悲怆而温暖的旅程,写尽了杨绛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从此以后,我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是钱钟书对杨绛最诚挚的承诺,他们一家三口之间不止有深情,而且善于自得其乐,三人相处温馨默契。除了亲情,书中字里行间尽显那个年代知识分子骨子里的爱国情怀,以及无论处于何种境地,坚持在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p> <p>  “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家是一个人基础,两个人相处最难的是接受彼此的缺点。他们三人不分长幼,互尊互爱,互为师长,给我们展现出一个理想的家庭相处模式。这本书的主题虽然是家庭,但折射出的却是家国情怀,”王占斌大哥很有感触的说道。</p> <p>  路婧为我们分享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这是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括和分析,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等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对我们客观的认识中国社会大有助益。</p> <p>  李宜娟说,这本书中开篇就说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尽管我们国家城市化的道路,对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和生产秩序带来了巨大冲击,但这些冲击仍然无法改变中国社会的传统伦理观念和家庭观念。</p> <p>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知行合一,对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做出新的阐释,使其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我们在王卉的带领下,通过分享《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再次加深了对知行合一的认识,从三个小故事中学到了王阳明传给后人的大智慧。</p> <p>  陈鑫对此书感受颇深,“王守仁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心学后来还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家。知行合一强调知与行的关系,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p> <p>  什么样的人适合谈人生?应该是老人,不必非常成功,却一生大节无亏,受人尊敬,更希望是来日无多的老人,临终前最好不要有太多的子女围绕,使他系统有序的说完自己想说的话,这位老人最好是教师,听讲者,最好是他过去的学生……如果你是讲述者,关于人生,临终前你会讲什么?如果你是倾听者,关于人生,你希望听到什么?最后一场读书分享会,支部书记冯晓建给我们带来了《相约星期二》一书,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无限感叹。</p> <p>  无数的故事被镌刻进一页页发黄的历史,无数的书籍感动着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与书相恋,永不凋萎,如美芳菲,千古不缀。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税务局纪检组党支部的读书之旅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