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作者:陈玉杰</p><p>制作:陈玉杰</p><p> 图片:原来单位</p> <p class="ql-block"> 写在前面的话:</p><p class="ql-block"> 每当打开相册,看到老照片。总能演绎出历史的质感,让时光回到历史的画卷中,这个时候,个人便成了渺小的光点。</p> <p class="ql-block">(下图说明)1966年,长江挖掘机厂第一代办公楼——白楼。</p> <p class="ql-block">(下图说明)1969年,长江挖掘机厂在第一代办公楼——白楼的前面,安装了一尊毛主席雕塑像。</p> <p>(下图说明)在白楼工作中。</p> <p class="ql-block"> 我的第二故乡,美丽的泸州茜草坝,这里有我的工厂,我的工厂是长江挖掘机厂。现在就和大家讲讲我的工厂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长挖厂第一代办公楼——我的白楼</p><p class="ql-block"> 有一段回忆,不能忘,总想把它写出来,但不知如何下笔。</p><p class="ql-block"> 1970年的5月份,我离开抚顺市,来到四川泸州市。在家里休息一天后,29日我拿着抚顺挖掘机厂开出的介绍信,按着父亲告知的路线,向我的工厂——四川长江挖掘机厂走去。</p><p class="ql-block"> 我走在茜草坝唯一的泥土路上,路两旁木制的电线杆子上,挂着毛主席语录牌,我边走边看着路边的风景。泥土路上空荡荡就我一个人,路两边的桔子林和农民的茅草房,在我的眼前出现后,又不断闪过。到了一个路口时,拐了一个九十度的弯路,直走有十分钟,我看见一栋白色的办公楼和一栋红砖房的办公楼并排而立。不难看出,白楼就是我要去的地方,红砖楼就是当时为我厂服务的,第五建筑公司的办公楼。</p><p class="ql-block"> 我来到白楼二楼,组织部门的领导接待了我,又带着我来到宣传部门。宣传科的副科长王启民再把我带到三楼的广播室,告诉我,以后就在这里上班了,我朦胧胧的一片茫然地点了点头。</p><p class="ql-block"> 从此,我在白楼与宣传岗位结下不解之缘,不论办公楼怎样搬迁,我的宣传岗位不变,直到退休回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闲余时刻,我细细地品味了白楼。这是一座三层的砖木结构小楼,面积不算大,整个白楼办公室都是木制地板,进入大门有两个入口楼梯。每层楼的走廊面对面,都是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一楼是工厂的财务科,计划科和计划生育办公室,还有工厂印刷所,对着大门入口处,是大楼的守卫室兼报纸收发。二楼就是党政机关办公室,宣传,组织,保卫,工会等。三层楼简单,技术图书室和资料室以及会议室占据了半壁楼层。工厂的厂长和党委书记,每人有一间办公室兼卧室。我的广播室,在三层楼也占据了一间大房子。</p><p class="ql-block"> 白楼的对面,隔着一条马路,是长起厂的围墙,我厂延着围墙一字摆开的是长挖画廊,每个车间一块版面,每个月更换一次本单位的动态信息。</p><p class="ql-block"> 在围墙边上,白楼斜对面有一家四川人开的面馆。面馆里的臊子面,是我最喜欢吃的早餐。刚来泸州的时候,空余时间,我经常去那里看厨师煮面的过程,整个过程让我看得眼花缭乱。只见大厨把面放到大锅里,就开始调香料,十几种香料,厨师向蜻蜓点水式的用勺子舀到碗里,香料调好了,锅里的面开始翻滚起来,把凉水打进去,再到翻滚的时候,大厨用竹子编的漏勺,把煮的面捞上来,淋两下漏勺,甩干水分,把面条放到调好的香料碗里,再舀一大勺的肉臊子,盖到面条的上面,端给一旁等待的吃面的人,看到热气腾腾的刚出锅的臊子面,顿时食欲大增。</p><p class="ql-block"> 白楼它不算宏伟,但结实,它不奢华,却显温馨。白楼承载着长江挖掘机厂建厂初期,太多的艰难困苦,也见证了长挖人敢于挑战极限的拼搏精神。</p><p class="ql-block"> 白楼它用自己结实的身体,把烈日和寒冷为长挖人挡在门外。每当暴雨来临之际,看到雨水顺着白楼的屋顶汇成小河的时候,全厂职工顿感安全,那是因为有白楼在为长挖人遮挡暴雨。</p><p class="ql-block"> 我刚来的时候,白楼它正风华正茂,如一张白纸,让白楼的主人——我的父辈,在书写动人的长挖故事。是这些感人的故事,让长江挖掘机厂走出川南,走向全国,走出国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白楼办公的各个科室人员,团队精神无法形容。当时的宣传科摊子很大,分管的业务很多,除了正常的宣传以外,分管了工厂的美术绘画,工厂的各类表格和宣传资料的印刷。所以当时有人评价宣传科,包揽了白楼的三个楼层。(一层印刷所,二层办公楼,三层广播室)</p><p class="ql-block"> 我在白楼工作了九个年头,九年的时间里,白楼的点点滴滴,格外令人感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白楼里有一群爱岗敬业的人</p><p class="ql-block"> 白楼里,那些最为鲜明的挑战,是因为有支没齿难忘的团队精神。这一切一切都将牢牢地携刻在我的心中,将浓浓地定格在我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特殊年代,每次最能体现团队精神的,就是毛主席发表最新指示,和中央召开重要会议。大家只要在家属区的大喇叭里,听到有最新指示发表,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来到白楼。按着自己的平时分工积极投入工作之中。我们宣传科的同事要按着录音,把它整理成文字。然后大家坐在一起,共同校正标点符号。有时候为了一个逗号和顿号,大家争的脸红脖子粗。有时候为了准确度达到百分之百,一句话我们要不厌其烦地反复听几十遍。最后在大家统一认可的时候,再拿给领导把关定夺。送到一楼印刷所,印刷所的同事从捡字,排版,到印刷成五颜六色的彩报,</p><p class="ql-block">这时候天就快亮了,又是一个不眠之夜。</p><p class="ql-block"> 天亮了,工会的同事早早来到白楼,从我们手里接下彩报,来到工厂大门口,敲锣打鼓迎接上班的队伍。每个上班的人,到大门口都会停住脚步,接过还散发着油墨味的彩报。</p><p class="ql-block"> 三天以后,各大省报纸送到工厂后,我们把自己当天印刷的毛主席最新语录,和报纸刊登的毛主席最新语录进行对比,会一字不差,一个标点都不会差,达到了零误差。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p><p class="ql-block"> 白楼的身后有一群敢于挑战极限的人。</p><p class="ql-block"> 白楼的身后,除了机关工作人员,还有一批生产建设者和领导者。不论领导还是生产一线职工,这些人在当时都是具有挑战极限的人。</p><p class="ql-block"> 在1971年的时候,为大干100天拿下五台四立方,国庆把礼献的日子里。车间的人最辛苦,白楼的工作人员也不例外。整个白楼三层到一层几乎灯火辉煌,三层的领导,不分白天黑夜,及时掌握生产进度,及时解决遇到的难题。我们这些宣传人员在白楼不知道熬过多少夜晚,我们不分昼夜地把各个车间的进度,进行采访,以最快的速度,做到广播有声,快报有影。在100天的时间里,能有百分八十的夜晚都在白楼工作。我们把各个车间的好人好事,以快报的形式,印成铅字,及时发送到每个职工手里,起到宣传鼓动作用,有效地促进各个车间保质量,抢进度,比干劲的良好氛围。</p><p class="ql-block"> 然而,生产一线职工,才是我们工厂富有挑战极限的人。生产四立方米挖掘机,当时工厂是不具备条件的。可是不服输的长挖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自己创造条件,自己土法上马,硬是按工期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 在铸钢车间,四立方米挖掘机的回转齿轮和履带架每一个就要浇筑7.5吨钢水,可车间只有三吨电炉,一般情况下只能浇筑三顿到四点五吨钢水。他们经过反复研究,提前几天使扩大炉膛到最大要求,将炉门坎抬高,并明确分工,精心操作,三吨电炉浇出八吨钢水,解决了大件一次性浇筑问题,被人称为“茶壶里煮出了猪头”。类似这样的故事在长挖的摸型,金工,结构,锻造等还有很多。长江挖掘机厂这些典型事迹,受到上级机关的赞扬。四立方米机械挖掘机厂问世,有效支援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也填补的祖国西南空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下图说明)70年代,长江挖掘机厂在白楼的全体宣传人员。宣传科科长张兴起,后任长江挖掘机厂党委书记。宣传科理论干事沈其功,后来任长江挖掘机厂党委书记。图为欢送搞美工的人员,到工会工作。</p> <p>(下图说明)这就是当年我们印制的彩报,夺钢大战上面的人物,当时没有模板,是印刷所的胡宝泰师傅用木头刻出来的。</p> <p>(下图说明)1975年2月,长江挖掘机厂厂报,《长挖工人报》创刊。这是长江挖掘机厂,在茜草第一家自办的厂报。</p> <p>(下图说明)改刊头后的《长挖报》刊头是经过全厂职工参与精选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第二代办公楼——我的望江楼。</p><p class="ql-block"> 九年后,白楼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我曾经的办公室随着时代的变迁,白楼化为一推瓦砾。它的身姿和所见证的主人,只能在回忆中。</p><p class="ql-block"> 长江挖掘机厂的办公楼搬到望江楼,望江楼原是长江挖掘机厂的单身职工宿舍。五层建筑的红砖头房子,卫生间设计在主楼体外面,用红砖砌成花凌式的过道,把卫生间与每层主楼巧妙的连接起来。可惜的是,望江楼的大门没有开在中间,而是开在大楼的侧边上,显然赶不上白楼办公室的质量。这时候的办公室由原来的科、室,变成了处、室。</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的望江楼办公,它见证了长挖厂的发展壮大。长江挖掘机厂的产品WY160全液压挖掘机,从填补西南空白,到填补我国空白,到R982全液压挖掘机走出国门,可谓是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 1982年1月,15台Wy160型全液压挖掘机在兖石铁路国际中标中中标。1983年WY160获得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金龙奖”。1984年12月,两台WLY—25型轮胎式液压挖掘机的新产品试制成功。1985年4月26日,根据对外经济贸易部(1985)外经技字202号文通知和中国机械进口总公司中技字(1985)第1087/1514号文通知,批准长江挖掘机厂技术引进(西德R962,R972,R982三种大中型液压挖掘机)合同生效。1985年10月15日,WY160液压挖掘机获得部优产品称号。1987年末长江挖掘机厂四项指标实现大突破,全面完成经营承包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万元产值综合耗标准煤第一次下降到3.29吨比上年下降了百分之27.53;销售收入第一次突破五千万大关;实现利税第一次超过一千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第一次跨过一万大关。这一切一切,长江挖掘机厂付出很大的代价。</p><p class="ql-block"> 长江挖掘机厂有了丰厚的家底,不忘泸州市的发展,积极为泸州市纳税,一跃成为泸州市首个纳税大户,有利地支援了泸州市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望江楼因为大门没有开在大楼中间,所以显得前面的一块空地很宽敞,这块空地是运输科平时训练新司机的场地。长江挖掘机厂召开全厂大会,有时候也在运输科训练司机的场地上召开。运输科的训练司机场地,左侧一排是运输科存车的车库。</p><p class="ql-block"> 工厂大门的守卫室,二楼便是运输科的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望江楼平行往前走,就是工厂职工食堂。食堂是工厂开大会的重要场所,也是我经常出入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连接食堂的地方,有几栋平房建筑。工厂的幼儿园,行政科办公室占据一栋二层小楼的房子,据说这栋小楼,原来是姑子庙。其余的平房就是工厂的计量中心,理化化验室,还有职工卫生所。</p><p class="ql-block"> 进工厂大门有一条唯一的水泥路,直通工厂最后面,出去就是通往船厂的路。水泥路两侧是长挖厂的各个车间。顺着马路左右排开,有装配,模型,金工,动能,铸钢,热处理,锻造等。</p><p class="ql-block"> 结构和铸铁在距离厂区两里路的二生活区。设备,工具更远,在距离厂区三公里的三生活区。整个长挖厂犹如一个长长的月牙型申延五里路。工厂的家属就是顺着这条月牙型分成三个生活区。</p><p class="ql-block"> 后来长江挖掘机厂在这里修了一条水泥路,在修建这条水泥路的时候,那个场面在我的脑海里至今无法忘怀,修路不分白天黑夜,连轴转灯火通明。路是分一段一段左右两面修的,路修好的时候,全厂职工骑着自行车行走在平坦的路上,别提有多高兴了。</p><p class="ql-block"> 路是从工厂大门,直修到三生活区的子弟学校。至今这条路还在使用着,估计不久的将来,这条路记载着长挖两代人的工作生活之路,就会退出历史舞台了。</p><p class="ql-block"> 在茜草坝通公交车的时候,在长江挖掘机厂的家属区,公交车设立了三个站,就是二村,新二村和三村公交车站。</p> <p>(下图说明)70年代,长江挖掘机厂党政机关人员搬到望江楼工作。这是望江楼后面的入门处,中间筒子形的花砖,就是连接主楼和卫生间的过道。</p> <p>(下图说明)这是长挖二村九号楼通往工厂的小路,这条小路完全都是在农民的稻田地,菜地和房屋里穿梭而过。比走大路,能节省十分钟的时间。</p> <p>(下图说明)70年代,长江挖掘机厂职工食堂。平房建筑,面积很大。可以容纳几千人的地方。当时工厂的各种大会,都在食堂召开。此照片,正是工厂在食堂召开首届职工代表大会的会场。</p> <p>(下图说明)周边就是,长江挖掘机厂计量中心和理化化验室。</p> <p>(下图说明)长江挖掘机厂早期的幼儿园和行政科。(原姑子庙)</p> <p>(下图说明)第三代办公楼,长江挖掘机厂科研大楼,大楼共九层,五层以上是设计,工艺部门。四层一下是党政机关人员的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第三代办公楼——我的科研大楼</p><p class="ql-block"> 到了1988年6月份,长江挖掘机厂科研大楼交付使用。大楼面积8750平方米,九层主楼与三层八角楼,理化楼巧妙结合一体,整个大楼和谐雅致,宏伟壮观。四层以上技术部门,四层以下是党政机关。这时候各个办公室的处、室,变成了部、室。</p><p class="ql-block"> 巍峨白色的科技大楼外面,布局灵巧同亭阁,草坪,小桥屹立于汪洋碧潭中的假山,小河潺潺 通幽。亭亭绿树伫立,碧池里彩灯辉映,微风中绿叶婆婆,似星火天灼热的花坛,吐着五彩霞光的喷泉。白色的牡丹,红色的月季争先吐艳。假山仙鹤旁的垂柳绿稠,飘下银丝镂镂时,就会使人们感觉到春天举起的一面面旗帜,召唤着蓝天,白云……,这一切都会把欢乐与幸福带给长挖厂。</p><p class="ql-block"> 在蓝天白云的召唤下,1988年11月7日到13日,中国挖掘机机械研究会第三届年会和学术讨论会在长江挖掘机厂隆重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会员代表,特邀代表和列席代表来自全国各地60多个专家,教授和高级工程师,这是一个层次规模很高的会议。会上发表交流了各类挖掘机设计,研究,制造,使用等方面的学术论文90余篇,从不同角度揭示和讨论了当前挖掘机械科学领域一些关键技术课题。机电部副司长杨红旗,省机械工业厅总工程师冯宗强、泸州市市长曹锡森以及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都光临大会,表示祝贺。厂长蔡志轩被聘为中国挖掘机研究会名誉理事,总工程师张玉川被选为中国挖掘机研究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是长江挖掘机厂的鼎盛时期,随之而来的就是,工厂大上各种福利设施,在原有的子弟学校基础上,开办了技工学校,七二一大学,长江挖掘机厂总工程师和厂长开始代研究生,实行厂校挂钩,研发新产品。。</p><p class="ql-block"> 1989年8月31日,国务院企业管理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以企指办字(1989)4号文《关于批复国家二级企业名单的通知》中,正式批准长江挖掘机厂为国家二级企业。</p><p class="ql-block"> 经济效益好了,工厂开始重视职工福利。在长江边上建起了有三层楼面积的职工医院,医院有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五官科以及手术室等,配置有S光拍照室等。在医院对面建有几十个床位的招待所,招待所外面布置得温馨优雅。</p><p class="ql-block"> 第三代科研大楼在运行了18年以后,于2016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第三代科研大楼记载着长挖人的鼎盛时期的光辉岁月,每一位长挖人都不会忘记,这座大楼不但是泸州市的重要标志,更是长江挖掘机厂招揽各方科技人士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白楼,望江楼,科研大楼承载着父辈的艰辛劳碌,五味杂陈。吾辈的相濡以沫,以及二代的成长历程。三个不同时期的办公楼,是老一辈人生与斯老与斯的第二故乡,也是我们晚辈感情的方舟,更是我们成长的摇篮。</p> <p>(下图说明)科技立厂是重中之重。长江挖掘机厂首届科技大会的召开,引来各方科技强军。大会规模的权威性,震撼全国挖掘机机械行业。</p> <p>(下图说明)与科研大楼配套的工厂主干道,也进行了重新修缮。入厂区和科研大楼的主干道,宏伟大气。围墙是用瓷砖和白色钢棍交叉修建的,一年四季绿色蔷薇把围墙装扮的非常漂亮。</p> <p>(下图说明)长江挖掘机厂职工医院,坐落在长江边上。有内外科,五官科,儿科,妇科,心电图室,照片室,手术室和住院部等。</p><p><br></p> <p>(下图说明)在长挖望江楼的右侧,长江边上职工医院正前方,是长江挖掘机厂招待所。招待所是一座有三层楼,几十张床位的建筑,可以接待全国各地人员居住的地方,入门处有假山假水装饰。</p> <p>(下图说明)长江挖掘机厂,每年都组织符合条件的职工,踊跃为社会献血。</p> <p>(下图说明)长江挖掘机厂在三个生活区,都设有退休职工活动之家。此照片是一生活区的活动之家。</p> <p>(下图说明)长江挖掘机厂在创建精神文明的时候,在家属区修建的自行车棚。那个时候,自行车是每位上班族的唯一工具。</p> <p class="ql-block"> 逝去的时光,即便在当时不够完美,经过时间的打磨。如今想起来,倍感甜蜜。那是因为任何人再无法重回,就像对白楼,望江楼,科研大楼的回忆中,看到我的工厂发展历程一样。</p><p class="ql-block"> 以后,只能在回忆里……我的白楼,我的望江楼,我的科研大楼。</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在五十多年里的发展历程。</p> <p> 2020年8月25日</p><p> 于宜宾江北鼎业新城</p><p> 陈玉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