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此标题,很多人会感到特别惊讶:树的皮扒掉还能活吗?这不是破坏环境,毁灭树木吗?破坏大自然的事还好意思拿出来炫耀?即使出生在50-60年代的人,也很少会有人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应该说,在当时这是我们这个小县城最具特色的一件事。不身临其境,是很难想像出这种场景的。 我曾居住的县城是通火车的,有一个火车站。也是一个从山里拉出原木要经过的转运站。在大兴安岭等山区伐好的原木,在运输的时候,许多都会经过我们这个火车站,在这里中转卸车,原木的外面都是有一层树皮的。这层树皮的存在不利于木料的储存,潮湿的时候,树皮很容易腐烂变质,从而影响原木本身的质量,原木在再加工家具等过程中,树皮也是要除掉的,而且需要人工费用。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哪个人想的,将原木在我们这个小县城卸下来,允许大家在不伤害木头的情况下,将树皮扒干净,然后再装车转运走。当时,人们做饭、取暖,都是烧烟煤,这种煤不像南方的无烟煤,可以封好就不燃烧而留下火种。而这种煤封死就会产生一氧化碳,是很危险的,所以不用火时就要完全灭掉,用的时候再点燃。但这种煤不能直接燃烧,需要有助燃剂,只有柴草是不行的,还要有硬一些的树枝、木板等才可以点燃。这些东西有钱也是买不到的,绿化的树木很少,几乎拣不到枯树枝。县城周边都是菜地,看不到玉米杆、玉米茬,捡拾也是有限的。而树皮是最好的助燃剂,只要出些力气,不需要用钱买,不用说,相当于一种福利了 <p> 每当火车站来一车原木卸下来,附近住的居民,不分男女老少,背着筐、篓,拎着捆绳,带着大小不一的树皮铲子(由一条6—8公分粗的铁棍一端砸扁,打磨锋利而成。这是扒树皮的主要工具。)由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抢占好扒的原木。那些膀大腰圆的成年男人就显得很有优势了。此时整个货场全部是树木和扒树皮的人,场面十分壮观。</p> <p> 我爸身体不好,做不了这些事,我和姐姐身单力薄,好羡慕别人家有哥哥。但为了填补家用,我们俩姐妹每次都是要去的。抢不到好的资源,我们就溜边,拣剩。</p> <p> 圆木有好多种。最好剥的是杨树皮,在根部撬起来一块,用力上撕,就是长长的一大条。一棵圆木很快就会被剥得干干净净。这样的树木,我们连边都沾不到的。其次是黄玻璃,只要沿着一个方向慢慢铲,也会有好大一张的收获。我们可以拣一些边边角角。还有红松,红松表皮容易碎,每扒下一张,会掉很多碎渣,那些大人不屑于拣那些,我和姐姐就去拣,也能拣到大半背篓。另外,还有一种桦树皮,外层象纸一样,可以手撕下来,燃煤用它就不用软草了,可直接点燃。内皮比较硬,扒起来很慢,能抢的人都不愿剥。我和姐姐,也可以拣一些这样的来慢慢剥。</p> <p> 一年下来,家里的引火柴虽然存量不多,但也能保障供得上。这样的场景,现在的人大多没见过,当然更别说亲身经历了。 </p><p>2020.06.01 </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