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洞观中国的庙宇文化,有两座庙宇最受推崇:一是文圣孔子庙,坐落在他的家乡山东曲阜;一座是武圣关帝庙,坐落在他的故里山西解(hai)州。两座圣庙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文武崇拜的两脉之源。</p><p> 解(hai)州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西南20公里处,关帝庙坐落在解州镇西关,南北长700余米,东西宽200余米,建筑面积达20余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武庙。离这里不远处的常平村是关帝故里,故世人称之为"武庙之祖”。</p><p> 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宋元两朝,随着中央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关公的美化、圣化和神化,各朝均对关帝庙进行了大规模扩建。</p><p> 关帝庙共分两区三部:南区为前部,称结义园,为纪念刘、关、张桃园结义而建,由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假山等组成。北区为正庙,分前朝、后宫两部分。前朝是主庙,是祭祀的场所,以雉门、午门、崇宁殿为中轴线,两边有文经门、武纬门、大义参天坊、精忠贯日坊等。后宫是寝宫,以气肃千秋坊、春秋楼为中心,左右有刀楼、印楼,190余间廊房环绕其间,构成一座完整的帝宫。</p><p> 关帝庙规模宏大,气势非凡,主次分明,布局严谨,以牌坊、照壁、门厅、楼殿为主,配以匾额、楹联等文化载体,彰显了帝王将相、士农工商对关羽的封赏与褒奖。</p><p> 运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远古时期诞生了唐尧、虞舜、夏禹等历史名君;创造了"女娲造人”、“后稷稼穑”、"嫘祖养蚕”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东汉后期孕育了"武圣"关公。</p><p>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上冯村(运城市盐湖区常平村)人,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19年,享年60岁。</p><p> 关羽一生保持"誓以共死,不可背之“的操守、“患难相扶,祸福共之"的品行、"智勇双全、武艺绝伦”的战功,具备了华夏民族"忠、义、仁、勇、信”的完美品格,被后世赞为英雄楷模。</p><p> 关羽本姓冯,名长生,铁匠出身,自幼喜读《左氏春秋》等儒家经典,崇尚道德,深明大义,拜师学艺练就一身武功。他秉性刚烈,心地善良,见义勇为,抱打不平,深得世人敬重。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他不堪当地劣绅欺男霸女,提刀夜潜劣绅豪宅,将其满门抄斩,并蘸其血在墙壁上写道:"杀人者,长生也!"然后出走潼关,关吏问其姓氏,长生答曰:“潼关的关”。从此改冯姓为关。</p><p> 关羽辗转河南、山东、河北涿州,遇刘备、识张飞,志同道合,遂桃园结义。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从此忠义不改,信守一生。被世人奉为"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千古楷模。</p><p> 关羽英勇善战,立志匡扶汉室,剿杀黄巾义军,紧跟刘备灭董卓、破袁绍、战吕布、“挥刀杀文丑"、“温酒斩华雄”。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征徐州,刘备兵败投袁绍,关羽被曹军擒获。</p><p> 曹操敬佩关羽忠义人品,以礼相待,盼为己所用。关羽曰:“云长深知曹公对我情深意厚,但云长既发誓与刘公同生共死,决不能因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而苟且偷生,背叛主公。云长感恩曹公赐我不死,明我降汉不曹之心,故定会图恩知报,还请曹公勿拂我意。”曹操叹道:"你真是一个讲仁义的人哪!"</p><p> 不久,袁绍命颜良在白马进攻东郡,曹操兵败,急忙派遣张辽和关羽出击迎敌,关羽策马冲入敌营,片刻间取颜良首级于阵前,袁绍望风披靡,兵败溃逃,史称"白马解围”。曹操上奏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曹操谋臣献计,将关羽与刘备妇人关居一室,以此破坏关羽与刘备情意。不料关羽意志坚定,独自立于屋外,秉烛达旦手捧《春秋》读之。当关羽得知刘备寄身袁绍处后,即刻“封金挂印”,给曹操留下一纸书信,径直赶往袁绍处投奔刘备。演绎出"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等传奇故事。</p><p> 关羽赤心一片跟刘备,“三顾茅庐"拜诸葛,根据孔明“隆中对"的谋略,受命于孙刘联军,参与指挥了史无前例的"赤壁大战",导致曹操败走华容道,成全了他“捉曹放曹”的英雄壮举。关羽的忠、义、仁、勇品格和诚信作风,深得刘备赏识。刘备取得西蜀后,授权关羽掌管荆州大政。关羽不负众望,为保蜀汉江山,上演了“单刀赴会"的精彩一幕。</p><p> 关羽勇猛刚强,毅力过人,战斗中曾被流失射中,伤口虽然愈合,一遇阴天臂骨经常疼痛,华佗诊后说:“箭头有毒,渗入骨中,需手术治疗。”关羽伸出一只手配合治疗,另一只手举起酒杯与将士饮酒取乐,留下"刮骨疗毒"的千古美谈。</p><p>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受命进军樊城攻打曹仁,曹操增派于禁增援。时值中秋,大雨连绵,汉水暴涨,关羽设计水淹曹操七军,于禁投降。关羽斩杀魏军庞德,战场形势危急,曹操准备转移。司马懿和蒋济献计:关羽日盛,孙权不悦,应说服孙权偷袭关羽,事成后割东南诸郡奉还之,樊城之围可解。”曹操同意了这个建议。当初孙权逼刘备归还荆州,刘备拖延不还,孙权本有怨言,加上孙权为儿子向关羽求婚遭拒,心中脑怒。曹孙双方一拍即合。</p><p> 蜀汉南郡太守糜芳与将军傅士仁怨恨关羽看不起他们,心里脑怒,被孙权诱降,江陵不攻自破,形势急转直下。关羽大势已去,败走"麦城”,最后落入孙权和吕蒙的"圈套”,被东吴部将马忠俘获。孙权以胜利者的口气劝降关羽遭拒,鉴于关羽弃曹归刘的历史教训,遂命靳首,享年60岁。孙权将关羽首级送至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葬于洛阳,孙权亦将关羽身躯以诸侯礼葬于当阳,蜀汉在成都为关羽建了衣冠冢。</p><p> 景耀六年(263年),庞会随钟会伐蜀,蜀汉灭亡,庞会将关羽全家悉数杀害,一代忠烈就此终结。有诗叹曰:"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关云长。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王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p><p> 关羽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他的"忠义"思想和"仁勇”品格,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王朝俸为英雄楷模和处事典范。但“忠义”思想本身包含着君臣之间片面的道德关系和封建报恩思想,这正好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朝廷极力宣传忠君报国,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观念,以模糊人民的阶级意识,削弱人们的法制观念。在中国现阶段,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正确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重新审视和正确评价关羽的“忠义"思想和"仁勇"道德,把爱国主义教育、“四有"教育和关羽的进步思想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以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模范引领作用。</p><p> </p><p><br></p><p><br></p><p><br></p><p><br></p> <p>2020年8月上旬,我们一行数人驱车来到山西省运城市,前往关帝庙景区参观考察。</p> <p>因疫情关系,前来参观的游客并不多。</p> <p>我们来到结义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结义坊。结义坊是进入结义园的木质牌坊,也称大门。</p> <p>过了结义坊,迎面就是君子亭,该亭是清乾隆年间解州州守张镇主持修建,进深二间,面阔三间,回廊环抱,单檐歇山顶,因四周莲花盛开,荷叶摇曳,故又称"莲亭"。</p> <p>君子亭又称"莲亭”,亭内刘关张举杯凝重,神采隽永。背后桃花争艳,枝叶婆娑,不禁令人悠悠遐思,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插曲在耳边荡然回响:“这一拜,春风得意遇知音,桃花含笑映祭台……”</p> <p>过了君子亭,前面是一座砖筑影壁墙,墙前立着"三分砥柱”,意指关公为蜀汉政权的中流砥柱。影壁背面,撰写着清代言如泗的《重修结义园记》碑文。</p> <p>影壁前的"三分砥柱"传说是自天而降的一块陨石。关公虽然身死当阳,但灵魂却化为天石降临人间,继续扶佐蜀汉王朝千秋万代,江山永固。</p> <p>过了影壁,有一条石经小路,蜿蜒曲折通往结义亭。</p> <p>结义亭:原名三义阁,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改建。面阔、进深各5间,单檐卷棚歇山顶,四周回廊环抱,内置清乾隆年间桃园结义线刻石碑一块,虽已存放200余年,却完整无损,清晰如故,称为"镇庙之宝"。</p> <p>端门与照壁间原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将关帝庙景区南北两部分自然分开,南部为结义园,北部为关帝庙。端门是关帝庙第一道门,顾名思义,端门就是开端之门,又称山门。端门由三个墙壁厚达一米多的砖砌宫门洞组成,浑然一体又主次分明,单檐歇山顶,檐下为砖雕枋斗拱,仿木结构。中门略高,砖雕匾额上书写着"关帝庙"三字,左右分列"精忠贯日”、"大义参天”楣额,厚重端庄,威严肃穆。两侧有铁柱狮子护卫,彰显了关公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展示了关公“忠、义、仁、勇”的道德风范。</p> <p>端门正面照</p> <p>端门前的青石漫道原来是古街驿道,端门与照壁间耸立着三根交叉铁柱,名为"挡众”,意为文武百官到此,一律挡驾,武官下马,文官落轿。</p><p> “挡众”的南面是照壁,照壁庄重华美,宽13米,高6米,下筑束腰须弥式基座,上部以琉璃瓦覆顶。正中塑以怒放的牡丹,上配火焰宝珠,四条蟠龙腾云驾雾遨游四方,两只麒麟拱背缩足仰首望日,周围饰以人物、狮麒神兽、日月星辰、山石花木等精美图案,形态各异,无一雷同。</p> <p>关帝庙的第二道门是雉门,雉门面阔、进深各三间,五彩斗拱,单檐歇山顶,门楼镶嵌着数块匾额,门楼正中的一块匾额镌刻着"关帝庙"三个金色大字。雉门有讲究,不可随意进入。《玉海一宫室》记载:“天子宫门有五,雉门为二,专供帝王进出,凡人不得涉足。”今天从雉门而入,偿试一次帝王待遇。</p><p><br></p><p><br></p><p><br></p> <p>雉门正中的一块匾额。</p> <p>雉门从正面进入是一道门,过了门便是一座"过路戏台”。平时大门洞开,游客经此门进出;演戏时将大门关闭,然后架上木板,则成为一座戏剧舞台。</p> <p>过了雉门便是午门,按照封建礼制,帝王的宫殿正门称为午门。因关羽是武圣,是神灵,明万历皇帝封他为"协天大帝",享受帝王待遇,故增建午门。午门古朴典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檐踏道,铺设团龙云路,是一座单檐庑殿顶、石雕回廊式建筑。北侧墙壁上是关帝戎马一生的精美绘画,始于"桃园结义”,止于"水淹七军"。</p> <p>悬掛在午门内的匾额。</p> <p>悬挂在午门内的匾额。</p> <p>过了午门,便来到御书楼。御书楼面阔、进深各五间,二层三檐,歇山式琉璃顶,前为歇山顶抱厦,后为卷棚抱厦,这种建筑风格极为罕见。该楼原名"八卦楼",后因康熙皇帝巡游南方,专程来关帝庙朝拜,乾隆皇帝一时兴起,御笔题匾"义炳乾坤",“八卦楼”遂改名"御书楼"。</p> <p>过了御书楼,视线转向崇宁殿。崇宁殿是敬奉关帝的地方。院内古柏参天,月台宽阔,两旁耸立着铁人、铁狮子、铁塔、铁旗杆以及华表等。殿前有两个六角攒尖顶碑亭。殿前的焚香炉高两丈余,铸造艺术精湛,品质极佳,距今已四百余年。崇宁殿因宋徽宗赵佶崇宁三年(1104年)追封关羽为“崇宁真君”而得名。千百年来,历朝历代均在此举办祭祀关帝大典,盛况空前。大典举办时,韶乐于耳华盖如云,香火蔓延数里不散,仅附属道宫就达14处,100多名道士诵经讲道,每日所得布施及香火钱,需要30个道士轮流挑担收取。每年的四月和九月,有两次大型庙会,每次40天,祭祀关帝和庙会作为关帝庙特有的民俗文化,响彻神州,扬名海外!</p> <p>崇宁殿气势恢宏,建造华美,大殿门楣上方悬挂十余方装饰精美的木质题匾,其中“万世人极”和"神勇”两方匾额,分别为清咸丰御题和乾隆钦书。</p> <p>跨过高高的门槛,崇宁殿两根高达九米的附龙贴金木柱直通天花板,飞龙祥云,气势恢弘。前檐枋木雕有金龙玉凤,祥麟奔马,天神瑞草,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艺术画卷。廊下环立着26根直径近1米的雕龙石柱,石柱镂雕着各种姿态的蟠龙,两龙之间有宝珠为结,蟠龙须眉显现,千姿百态,形象逼真,数量之多,雕工之精,为海内外庙宇独有。</p> <p>后宫寝院位于正庙之后,古树参天,藤蔓漫墙,燕雀翻飞,鸟语花香,是一个以"气肃千秋”坊、春秋楼为中心,左右刀楼、印楼对称的庭院式建筑群。寝宫东院有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宫、飨圣宫和东花园;西院有长寿宫、余庆宫、歆圣宫、道正习、汇善司和西花园等。各组建筑自成一体,布局合理,巍峨壮观,营造了一片温馨秀丽的人间仙境。</p> <p>后宫门旁蹲着一对铁狮子,狮子旁边站着两尊铁人,形态名异,气宇轩昂。</p> <p>"气肃千秋”坊是关帝庙最大的木质牌坊,是进入后宫重地的拱卫屏障,纷繁的坊顶,浓重的彩绘,坚实的坊柱,更彰显此坊的庄重和恢宏。</p> <p>远眺寝宫,烟雾缭绕,紫气升腾,松柏吐翠,翔龙临空,好一派人间仙境。导游说:"此处是拍照留影的首选”。我迅速打开相机,在导游小姐的帮助下,留下了这个历史画面。回到宾馆,兴致不减,提笔写下了这首七律:游关帝庙寝宫有感</p><p> 举家畅游后寝宫,龙凤呈祥云升腾。</p><p> 关公忠义传千古,五洲四海留威名。</p><p> 改革开放新时代,爱国强军保和平。</p><p> 我欲因之明心志,忠义仁勇不虚行。.</p> <p>春秋楼以楼内塑有关羽细读《春秋》而得名,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面阔七间,进深六椽,两层三檐,九脊歇山顶,是典型的清代楼阁式建筑。春秋楼是庙内最宏伟的建筑,民谣赞曰:“天下关庙数解州,解州庙数春秋楼。”春秋楼的豪华、雄伟、精致可见一斑。</p> <p>春秋楼神龛内,塑有义勇武安王金身坐像,头束软巾,足蹬云靴,身着武装玉带,身姿威武雄壮,神态刚毅端庄,既有武将的英姿,又具大儒的高雅。</p> <p>春秋楼二楼正中的木制暖阁内,塑有关帝夜读《春秋》的微服侧身塑像,神态自若,形象逼真,彰显了关羽精读《春秋》的求索精神。</p> <p>过了春秋楼,就是厚载门,进入此门就到了关帝庙的后花园。</p> <p>厚载门</p> <p>一群小朋友在老师指导下表演节目,多渠道多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