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第三篇</p><p><br></p><p><br></p><p><br></p> <p> 《大自然系列》</p><p><br></p><p><br></p><p><br></p><p><br></p><p> 鄂圭俊:画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p><p> 刘郎</p><p><br></p><p> 鄂圭俊最注重的不是使人听着兴奋的美学发现,而是自己的艺术感觉。因为任何高妙的理论在艺术家的感觉面前都变的苍白无力。从理论和实感当中,他终于找出了一条自己的路线。他不喜欢将人物画得变形到伸长下坠、使人眩晕,也不喜欢将具象和光影真实到与摄影无异。他要画出他鄂圭俊的个性和特点来,他要注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于笔端!看过鄂圭俊作品的人,都被他绘画中的意境所感染——那格外恬静而富于抒情的诗意,那古朴、深邃而优雅的大自然的天籁之声。之所以如此,这自然取决他的摄取的角度,他的构图,他的造型,他的色彩,他的画风。这些既不同于前人,也不同于别人,鄂圭俊的油画(自然还有其他一些油画家的作品),从根本上与摆布情节、摆布戏剧性的戏剧式、小说式的油画作了彻底的决裂,赋油画以散文之美、诗歌之美。因此,这些作品,在日渐要求让人的面目返璞归真在读者面前出现的时候,才能博得热烈的欢呼和经久的思考。</p><p><br></p><p><br></p> <p>刘郎</p><p>1948年出生河北省清苑县。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编导专业。高级编辑,全国新闻百佳称号,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曾先后供职青海电视台与浙江电视台。创作的艺术片《羯鼓谣》、《梦界》《西藏的诱惑》分别获第一、二、四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一等奖,《西藏的诱惑》又获星光奖单项撰稿奖、全国首届录像片优秀作品奖。创作的电视专题片《傻子沉浮录》获1998年中国电视奖社教系列片一等奖。出版个人电视解说词专著《西部的天空》和《风骚》</p><p><br></p><p><br></p> <p> 《大自然系列》 </p><p><br></p><p><br></p><p><br></p><p> 明心见性的鄂圭俊</p><p> 朱成林</p><p><br></p><p> 我和鄂圭俊是在“社教”时认识的,第一感觉就是他在艺术上的天赋,他独特的造型风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一点在他给《青海湖》作美工时,逐浙表露出来。《西海都市报》的《走出青海的文化名人》系列报道让我感到一丝亲切和温暖,我们作为一个在青海这片高天厚土生活的人,理应为他们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许多的所谓大家都注重个性的体现,一生追求不已,但鄂圭俊的这种天分是与生俱来的,他的那种独有的灵性使他的作品在全国美展获得一等奖时,让北京的同行和专家不由自主地说出了这样的肺腑之言:“这样的作品在北京是看不到的。”试想在20世纪80年代能有这样的表现自己个性的作品出现,在当时沉寂的画坛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他最近的成就表现在他新近作品《大自然系列》中,我感到了他的思想和追求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明心见性是他作品突出表现的,任何一个艺术家的作品都无法与他的经历分开,他的绘画逐步表达了他的观点。</p><p><br></p><p><br></p> <p> 朱成林</p><p> 1940出生山东济南。1958年——1963年在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专业。1963年在青海从事美术工作。先后在青海省文联、青海省展览办公室、青海省群众艺术馆任职。其间,1982年—1984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第一期油画研修班研修。1992年—1993年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青海厅的布置工作。1995年—2000年两次赴法国考察进行艺术交流活动。1998年退休。曾任青海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省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省文联委员、第七届省政协委员。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青海省美术家协会顾问、青海省文化馆研究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p><p><br></p><p><br></p><p><br></p> <p> 《大自然系列》</p><p><br></p><p><br></p><p> 南腔北调 心诚志坚</p><p> 李生琦</p><p><br></p><p> 认识鄂圭俊老师已三十多年了。三十年来,我们是朋友,而我始终又将他看作是我的老师,因为无论是做人方面,还是艺术方面他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活到今天,才知道人的一生,最难做的是如何“做人”,尤其是在急功近利、虚荣浮躁的今天,金钱、名誉、欲望、权力等,每时每刻都在召唤、引诱、腐蚀着艺术家的心灵。真正能够守得住一份宁静、守得住“灵魂之门”的人太少太少,如果用“得道高僧”来形容这种人的话,我以为鄂老师就是这得道的高僧。他用他的人生实践,解释了我一个人生的疑问:艺术家是否真正能够做到宁静致运,不为各种诱惑而动,去开启艺术的天眼呢?正因为在做人的境界方面与众不同,因此,读鄂老师的艺术作品,同样你能发现与众不同。因为操守着那份宁静,心无旁骛,他用心去体验自然、人生,以情去接近自然、人生。你在鄂老师的画中能够看到,能够听到,能够感觉到,也能够体会到宁静中所追求的艺术境界——高远、平和、单纯,清静中一股淡淡的乡愁,表现出的是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统一。</p><p> 鄂圭俊和我们这一代人一样,经历了一个“革命话语”的年代。这个所谓的“革命话语”看似激情,甚至有些偏激,但它毕竟是西方古典文化在现代中国经历的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它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写真”由此也被奉为至宝。如何从古典的“革命”情结中走出,当代中国的艺术家们走过了一条艰难探索的艺术之路。鄂老师也经历了这一过程,而且他也是少数成功者之一。他的艺术创作说明了这一点。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他从苏联及西方现代艺术、青藏高原的藏传佛教艺术、民间绘画中吸收营养,进行了艰苦的艺术长征,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其中《迎新娘》和《春的脚步》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写实作品中“具象表现”的经典之作,赢得广泛的赞誉。但他并没有满足于这种用“革命”话语去表现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而是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用西方式的现代艺术表现手法,表现中国式的艺术审美境界。他用大量的作品整整探索了二十多年,并成功转型。以他青藏高原的情怀,把握青藏高原给予他的灵感,应用西方的色彩与技巧进行画面的形式处理,表现出的是东方的意境。他成功了。</p><p> 他的成功,除了他的努力,如前所述,和他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宁静有关,还和他所处的环境有关。不管他本人同意与否,我觉得,在中国,真正的“城里人”是上海人。上海艺术家们的画中充溢着一种“城市的味道”,这“城市味”准确地说是一种现代性。这种现代性恰恰是对地方性、风俗性的校正。所谓“南腔北调”,集中在鄂老师身上是北方的深沉、厚重、神秘,南方上海的开朗、明快、简洁,二者的结合成就了一个心灵满是诗意的艺术家——鄂圭俊。他的画面重新找回了我们曾经失去已久的纪忆∶空灵、孤寂和一种思乡的愁绪,你看到了久远的唐诗宋词所表现出的那种天人合一的艺术世界。他没有被淹没在上海这个满是欲望的都市中,而是静静地恪守做人之道、艺术家之道,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艺术的空灵之境,“推开了艺术精神获得自由的门”,宁静以玫远,开启了艺术的天眼,达到了人生的一种新的境界。</p><p><br></p><p><br></p><p><br></p> <p><br></p><p>李生琦</p><p> 1956年出生陕西米脂。 擅长油画、版画。1978年考 入青海师范大学艺术系, 毕业后任教青海师范大学。1989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助教班结业 。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油画教研室主任。现为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成员。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 作品有《多彩 的季节》(油画)、《沉默的山野》(版画)等。《沉默的山野》获全国第十三届版画展铜奖, 《多彩的季节》入编《中国美术全集·现代油画4》。</p> <p> 《大自然系列》 </p><p><br></p><p><br></p><p> 湖畔岁月悠悠情</p><p> 阎瑶莲</p><p><br></p><p> 那天下午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老朋友鄂圭俊打来的。以为他还在上海——多年来我们常打长途,互致问候。没料到圭俊已到西宁。他操着乡音说:“回来几天了,因脚疾行动不便,稍愈即来看望。”与圭俊相处二十多年,八十年代初,他从美协调《青海湖》做美编,我主持《青海湖》的工作。至1987年他调沪前,我们同供职于编辑部,彼此相处甚笃。圭俊的脚疾没好利索,就急急忙忙来到大同街文联小院,又像往昔相聚那样,在我那间简陋的小过厅。我们轻轻敲开记忆的大门,让逝去的时光倒流,让峥嵘的日子重现……</p><p> 20世纪80年代初,是鄂圭俊绘画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刚刚张开艺术的翅膀,在青海的天空高高飞翔,飞向京华,飞向海外。他的作品有的在全国展出,有的获全国大奖。美术界的朋友正翘首以待他的新作源源问世。流泻的激情在笔端奔突,非凡的才华喷火般爆发,脱颖而出的画家鄂圭俊,愿意放弃艺术创作,把自己的未来交给编辑岗位吗?艺术的播种、发芽、开花、结果,有它独特的土壤与时令,一旦失去,抱憾终生!圭俊愿意错过他艺术创作的最佳耕耘期吗?当文联领导跟他谈活,决定到编辑部当美编时,圭俊二活没说,欣然服从组织决定,立即到编辑部上班,他是一个组织观念很强的人。</p><p> 刊物的美编,特别是文学月刊的美编,工作繁重、琐碎、辛苦,四封设计、内文插图、栏题、尾花,全靠美编运筹帷幄,圭俊很投入,做的很到位。编辑部在城东,印刷厂在城西,作者居住分散,圭俊不怕苦,不怕累,靠着两条腿,跑遍西宁城的大街小巷。编辑作风扎实、严谨,具有独创性,对刊物从整体设想到局部把握,他都有独特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视角。1985年元月号的《大西北小说专号》,是《青海湖》向社会展示大西北小说创作实力和新的办刑理念,具有开创意义的专号。封面是圭俊的佳作——一幅颇有诗意的装饰画。它一扫一般装饰画的刻板机械,画面清新别致,线条简洁明快,色彩素朴典雅,仿佛是晶晶莹莹的水珠,玲珑剔透的滴滴甘露,观之,不由让人想起那碧浪滔滔的泱泱大湖大海。圭俊为人朴实、敦厚、率真;作画执著勤勉,不息探索,不懈追寻。</p><p> 离乡十八年,他宏图大展。硕果累累,但从未忘记家乡父老、文朋画友。或电话问候,或鸿雁传书,每元旦春节,总有一帧帧精美的贺年卡,带着美好祝愿、绵绵乡情,从遥远的浦江之滨飞到青海湖畔。前年初夏,我同老伴去杭州“创作之家”疗养,中途在沪转车。那日清晨,一走出车厢就望见站台上的圭俊,他一大早就来到火车站。从他家到车站乘公共车得两个多小时。火车进站时他已经等候多时。他一手拎着一个沉重的旅行袋,一直把我们老两口送到事先订好的既方便卫生,收费又不高昂的宾馆。五月的上海,天气已炎热,我们那两个沉甸甸的大旅行袋,累得他满头大汗,至今想起来仍感不安。高原游子拳拳意,湖畔岁月悠悠情!</p> <p>阎瑶莲</p><p>静宇、女、山东德州人。1949年毕业于北京华北大学,1956年在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学习,后在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进修。1949年参加革命,在西安中共中央西北局党校文工室从事文学创作。1953年赴青海,历任《青海湖》编辑、副主编、主编、编审、顾问。省文联党组成员,省作协常务理事、顾问,省文联第三届荣誉委员,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话剧剧本《上火线》(合著),散文报告文学《秋声集》,散文《晚晴集》,评论《沿着古老的历史长河追寻》,报告文学《“高原千里文明通道”风景线》等。曾获中国作协颁发的25年以上文学编辑荣誉证书,青海省宣传文教系统晚霞奖,省高原老文学工作者荣誉证书、省从事文艺工作50年老文艺家纪念奖。</p> <p> 《大自然系列》</p><p><br></p><p><br></p><p><br></p><p><br></p><p><br></p><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昆冈掇英 拾掇整理</b></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分享给喜欢和研究鄂老师的朋友们</b></h3><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