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湘潭基础大学——历史的印记

凌毅

2020年8月15日,酷热的湘潭让人不敢出门,可天空上的朵朵白云吸住了我的眼球,我忍不住出门在校园里拍了几张照片,如此美景着实让人心旷神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8月15日的学校北院红楼(摄影 凌毅)</h5> 在拍摄蓝天白云下红楼时,不禁感慨万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当我们骑单车上湘潭一大桥时,一眼望去最高的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了。从我第一天报到就看到它至今,整整陪伴了我37年了,当年它成为危楼准备拆掉重建时,无数校友声泪俱下,要求学校保留下来。现在看来学校花大力气维修改造保留下来是个英明决策。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8月15日的学校体育馆(摄影 凌毅)</h5> 湖南工程学院的前身之一——湘潭基础大学(简称基大),从成立到更名只有短短的六年,那六年早已经成为学校早期的一段历史。那段艰辛的办学岁月,那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您还记得吗?让我们再重温历史,看看什么是“锲而不舍、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9年拍摄的红楼(摄影 凌毅)</h5> 1978年4月22日,经党中央批准,教育部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会上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指出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求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以逐步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湘潭作为工业重市在工业蓬勃发展中严重缺乏技术人才。湘潭基础大学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为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和本省市专业人才的急需应运而生的。<br><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9年拍摄的红楼(摄影 凌毅)</h5> 早在1978年4月,湖南省教育局召集各地市分管教育的书记开会,提出拟在全省各地建立基础大学的意向。 1978年8月,湖南省教育局召开开办基础大学工作会议,安排各地基础大学开办经费,教职工由驻地市调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南省决定成立十所基础大学的文件</h5> 1978年10月31日,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在全国高等学校扩大招生会议前向国务院呈送了扩大招生的报告。1979年2月7日,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在长沙、湘潭、株洲等十个地区成立基础大学。 1978年10月,原中共湘潭市委、市革命委员会根据全国高等学校扩大招生会议精神和中共湖南省委关于“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试办基础大学”的决定,结合湘潭市作为工业重市在工业蓬勃发展中严重缺乏技术人才的实际。拟定筹建湘潭基础大学 (以下简称基大),随即成立筹备工作小组。 1978年11月,经报请湖南省教育局批准同意,基大筹备小组开始首届招生工作。遴选已达高考录取线而未能进入本科院校的湘潭地区考生。 1978年12月,由省招生办发出录取通知书,湘潭基础大学共招收机械制造和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130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于创办湘潭基础大学的文件</h5> 湘潭市于1979年1月8日就下发《关于创办湘潭基础大学的通知》文件,至此湘潭基础大学诞生,明确由湘潭市领导,当年即开始招生。 <h5 style="text-align: left;">  2020年5月27日下午,我们走访了原湘潭基础大学的领导潘卓汉老师。</h5> 潘老给我们讲述了最初“七八条枪”的故事: 1978年,湖南省决定成立10所基础大学。市委委托宣传部副部长赵树坤办理此事。市教育局副局长丁正任湘潭基础大学第一任校长。79年刚刚过完春节,湘潭市政府在教育局召开了湘潭基础大学第一次会议,市里决定拨款五万元筹建基础大学。学校参加会议共8人,其中正式成员有7人:三位校领导丁正、钟建勋 、晏文彬,四位中层干部潘卓汉、喻月楼、王义生、刘 泽。列席了会议1人:当时还未调入基大的贺南喜。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5月21日下午,我们走访了原湖南纺织高专的老校长程应森</h5> 在程校长家里,我们听他讲湘潭基大创建时十八勇士的故事:当时学校办学条件非常艰苦,急缺教师,为解决师资问题,市里要求各大企业和单位向基大提供2名教师。有的来了有的没来,组成学校第一批教师队伍,建校初期最早的十八位教师:施惠仁、钟又新(电机厂);戴瑞林(湘钢);蒋 铁、辛才根(锰矿);程应森(湘潭市第二机械厂);潘秋和(韶山电视机厂);郭振勋(电缆厂);周诵明(机械局);康立志(无业再就业);易文章(湘潭体校) ;黄啟根(半导体厂);郑惠荣(护谭中学);龚炳桃(板塘铺机械厂);曹陆森(市无线电厂);易源屏(雨湖区);余亮云(部队转业);数学老师谭世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的木鱼湖畔(摄影 潘秋和)</h5><p><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土高坡和木鱼湖之间有一条水沟,算是当年的校界(摄影 潘秋和)</h5><p><br></p> 1979年2月27日,湘潭市委任命丁政任校长;首批招收的78级新生130人报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湘潭基础大学第一任校长——丁政</h5> 1979年3月1日,基大举行开学典礼。湘潭市委书记杨兴洲、副书记谭景阳、王惠挺到会。副书记王惠挺在大会上讲话。省高教局、中南大学(中南矿冶学院)、江麓机械厂等发来贺电贺信祝贺基大成立开学。1979年3月2日的湘潭日报报道了学校的开学典礼并发表了社论。3月21日,市编委批准基大教职工编制人数按学生比例 3:1 配备,定事业编制110人。4月12日,湖南省高等教育局明确基大1985年前的规模达到300—600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基大第一届新生报到前收到的开学通知</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1979年3月1日湘潭基础大学首届新生开学典礼的珍贵照片</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校第一任校长丁正在基大开学典礼上讲话</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校长丁正在基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原稿</h5> 湘潭市委书记杨兴洲、副书记谭景阳、王惠挺到会。副书记王惠挺在大会上讲话。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湘潭市委副书记王惠挺讲话原稿</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黎振旺宣读任免通知</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基大副校长钟建勋主持大会</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基大副校长晏文斌宣读省革委会九号文件</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师代表施惠仁讲话</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省高教局发来贺电祝贺基大成立开学</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南大学(中南矿冶学院)贺电</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麓机械厂给基大首届新生开学典礼的贺信</h5> <h5>湘潭基础大学开学纪念照:<br></h5><h5>第三排左起:喻月楼 王振飞 施惠仁 邓振明 贺南喜 程应森 康立志 郭振勋 蒋 铁 符 义 莫一丹<br></h5><h5>第二排左起:周诵明 王德华 潘秋和 易源屏 龚炳桃 钟又新 戴瑞林 曹陆森 郭海林 吴汤姣 刘梅英<br>第一排左起:易文章 黄啟根 王义生 潘卓汉 钟建勋 丁 正 晏文彬 李泽民 刘 泽 郑惠荣 郭克岳 周小煌</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9年3月2日的湘潭日报报道了学校的开学典礼</h5> 当时基大的行政管理干部, 除1979 年底调来的一位副校长外,其余同志都没 有高等学校工作经验。因此,尽快熟悉高等学校工作规律,迅速改变外行状态成为基大建设的当务之急。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br> 一是组织教职工用5个星期的时间、系统学习讨论了高教60条,掌握了高校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br> 二是组织5名教师对全市11个企业单位和工业局进行调查研究,就办学方向、 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等重大问题广泛征求意见。,经过2个月实地调查,了解到本市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亟需更新换代。急需大量有理论基础、自学能力、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的工程技术人员。当即调整培养计划,要求毕业后成为手脑并用的合格技术员和助理工程师。在此基础上参照省高教局颁发的教学计划,结合我市具体情况,制定了符合基大和湘潭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由于有了明确可靠的教学计划,为师资调配、设备添置也提供了依据。<br> 三是向其它院校和兄弟基础大学学习,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基大当时的9名副科级以上的干部、4名教研室副主任和许多教师先后到湖大、湘大、中南矿冶学院、长沙工学院和衡阳基大、株洲基大、长沙基大等院校对口学习,不仅学到了办学经验,还在师资、教材、资料、仪器设备等方面争取了支持和援助。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潘卓汉老师捐献的基大成立时用过的茶杯</h5> 基大成立之初,市委便迅速配备了基大党政领导,批准成立三个职能部门,任命了中层干部。1979年6月,选举产生基大团委。7月10日,基大党委决定成立共青团基大委员会。1979年12月,基大党委决定成立校治保会和机械、电类、基础课三个教研室,形成学校直接管理,各部门、专业、教研室协助组织教学的管理体制。1980年2月1日,基大成立学术委员会。1980年5月19日,基大成立工会。同年8月8日,基大编制1981—1990年长期计划。1981年1月28日,市编委同意基大设立学生管理科。1981年6月5日,基大制定1981—1985年规划。1981年12月6日,丁政任基大党委书记。1982年4月15日,基大党委将原机关党支部分设为机关支部和教师支部。1982年9月8日,基大党委同意校工会第二届委员会7位成员名单。基大从开办到1984年9月 ,一直没有成立纪检组织、纪检工作由校党委统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校徽</h5> <b>让我们再看看基大建校初期艰苦奋斗的一些感人故事:</b> 基大创办之初寄寓湘潭十二中,条件艰苦,困难重重。学生一律走读,可是学校远离闹市,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为了照顾学生困难,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学生都可以在校就餐,家远的留校住宿。于是向十二中借一间破旧房间做食堂,既不遮雨,又不避风。一名干部带领六个临时工,只有一辆单车采购、运输、联络,承担了近300名师生员工包括十二中部分学生的膳食任务。因为经常停电,井水抽不上,就自己挑水,去联系消防车送水。自己种菜、养猪、办小卖店、理发室,力争自给自养。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基大老食堂、活动中心(凌毅 2020年4月1日拍摄)</h5> 办学之初,医务室只有一个人,负责三百多师生员工的医疗、护理、采购、保管,平均每天给15-18人看病,还要抓爱国卫生运动。直到邵阳纺校搬迁过来,医务人员才增加至5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生喜爱的活动场所——黄土高坡(凌毅 2003年4月30日拍摄)</h5> <p class="ql-block">  办学之初,教学办公条件也十分艰苦。基大借用十二中红楼四楼五间教室(480平方米)上课,自建了平房五间(130平方米)作为办公、实验及远道师生住宿。一度出现几个人共一张自习桌,几个班共一间教室的现象。</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9年课堂上,后面电视机箱里面是一台电视机,用来学习高数和英语电大的课(校友徐浩贻提供图片)</h5> 由于师资缺乏,有部分课程共享了电视大学的教学,下图通过教室后面的电视机箱,曾看过央视的郑陪蒂的外语课,邵士敏的高等数学课。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人带着双胞胎孙子在红楼前玩耍(凌毅 2016年7月拍摄)</h5> 办学之初,师资奇缺,公共外语课甚至不得不采用电大的方式,收看电视教学。各专业课老师幸得市内各企业支援工程技术人员担任。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基大首届毕业生与教职工及市领导合影</h5> 1979年6月23日,市革委会决定:“将原市教育局直属的十二中,改为湘潭基础大学领导,对内为基础大学中学部,对外仍保持湖南省湘潭市第十二中学的名称不变”。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楼(凌毅 2009年2月12日拍摄)</h5> 办学之初,经费拮据、场地奇缺,如何保证实验教学?没有场地,就腾出办公室、利用职工宿舍。一个普通电气试验也得分班分组连续开两三天,而且讲课老师要兼试验员和保管员。普通化学实验,开始只有一台天平和一些简单的试管试剂,仍然每期每班开出四、五个实验。其他各种实验也都克服困难、因陋就简、精打细算、自己安装设备、制作仪器,千方百计多开实验。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胡正雄老师实验教学(校友徐浩贻提供图片)</h5> 基大从开办起就注意按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要求,制订教学计划。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共开设基础课 7 门,分别为数、理、化、哲、经、外、体;技术 基础课 10 门,分别为理力、材力、制图、公差、机概、热处、金工学、 设计、电 工、 计算机;专业课五门,分别为切削原理、切削机床、机制工艺、 液压传动、企 业管理。上述课程均按专科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时间及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包括 讲授、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 随后 ,又陆续制定实施了《学生成绩考核办 法》 、 《学生考勤暂行办法》、 《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 《学生下厂实习计划》、 《教务科工作职责》、 《课程设计指导书》、《毕业实习具体内容及计划安排》,借鉴 其它高校 《关于各教学环节工作的原则规定》,提出了 《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 意见》。1982年,学校又修订了4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并依此制订了36门课程教学大纲,实行了《学生奖学金制度试行办法》、制订了《金属工艺学实习目的要求》,起草了《毕业答辩试题》、 《毕业设计指导书和毕业设计计划》、 《教研室工作条例 (试行草案)》,并修订了《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1983 年,实施了《学生人民奖学金实施细则暂行办法》,并再次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 ,以电气工程专业为例,共开设公共课3门,分别为政治、体育、外语;基础课3门,分别为数学分析、工程数学、普通物理;技术基础课10门,分别为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学原理、电工原理、模拟电子技术、脉冲电子技术、电机学、变流技术、自控理论、算法语言;专业课4门,分别为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电子测量、工厂供电、微机原理与应用;总课时2192学时,其中公共课426学时,基础课及技术基础课1460学时,专业课306学时,实践性教学环节共25周(不包括实验)。基大开办后开设的课时总数、教学时数、教学进度等符合省高教局制订的教学计划要求。学校还规定校领导都要抽出时间到课堂听课,教务科要组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并要求中层以上干部全部参加,同时加强教学检查力度,规范教学秩序,强化教学管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廖翊希老师电子实验教学(校友徐浩贻提供图片)</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合唱比赛(校友徐浩贻提供图片)</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明寝室(校友徐浩贻提供图片)</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校门上坡的路(凌毅 2016年7月拍摄)</h5> 体育教学也是从零开始,一位老师带七个班、三百来名学生,又上课、又训练、又管器材,还要参加校际比赛、组织全校运动会。却忙而不乱、累而无怨,斗志昂扬,展现了这所新建高校教师的风采。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百步云梯(凌毅 2016年7月拍摄)</h5> 办学之初,图书馆是一无场地、二无人员。学校订阅报刊三十多种,安排一名老师到湘潭大学图书馆脱产学习两年,其后逐年进人、购书、筹建书库、阅览室。到1986年已有藏书十万册。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学校图书馆( 凌毅 1012年9月12日拍摄)</h5> 办学之初,湘潭市委及有关部门想方设法改善学校办学条件,除拨付开办经费外,还及时把市十二中从1979年下半年起改为基大领导,将十二中的教职工、房屋、土地、教学设备及校办工厂进行清理登记,移交给基大统一管理。同时,在开办之初,拨款23万元建教工宿舍2400㎡;1980年3月,同意基大新建教学、办公及实验用房2000㎡,总投资15万元,同年4月26日,同意新建厨房宿舍800㎡,投资5万元;另外,还同意基大征用土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三栋”教工宿舍(凌毅 2016年7月拍摄)</h5> 1979年湘潭市房管局出资23万在校内建了三栋共48套教工宿舍,就是现如今我们叫的“老三栋”(教工2、3、4栋),其中用12套与十二中调换教室。我就住过“老三栋”的一室一厅和两室一厅。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综合楼(凌毅 2018年3月19日拍摄)</h5> 1980年学校自建一栋2448平方米的四层楼房。教学、办公、实验、住宿挤做一堆,叫“综合楼”名符其实。我1983年大学毕业到基大,就住在“综合楼”,那段艰苦奋斗而又充实快乐的日子让许多在“综合楼”住过的师生终身难忘。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综合楼夜色(凌毅 2018年3月17日拍摄)</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综合楼夜色(凌毅 2018年3月17日拍摄)</h5> <h5>2018年10月16日我用无人机拍摄的综合楼拆除之前照片,白色是综合楼,远处是红楼。</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综合楼远眺(凌毅 2018年10月16日拍摄)</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综合楼远眺(凌毅 2018年10月16日拍摄)</h5> <h5>2018年10月20日,老同志返校聚会时在综合楼的留影(摄影 凌毅)</h5> 由于教师数量不足,大量聘请兼职教师来校上课。以 1981/1982 学年第一学期为例,全校学生 455人,分11个班上课,本校的讲课教师只有42人,从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湘潭矿业学院等单位外聘的教师多达26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8001班毕业照</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8002班毕业照</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基大首届团委学生会干部合影</h5> 1982年5月,省计委、省教育厅同意湘潭基础大学开办纺织专业,并向全省招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基大1984年团委学生会干部合影</h5> 1982年10月7日,为进一步适应国民经济和教育事业调整的要求,积极为全 省纺织工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为湘潭市培养工业建设人才,湖南省纺织工业局与湘潭市政府签订 《关于合办湖南省纺织专科学校的协议》 (以下简称协议),协议规定“将湖南省湘潭基础大学更名为湖南省纺织专科学校” (以下简称纺专),“由湖南省纺织工业局和湘潭市人民政府合办,共同领导”,同时确定 “为了使省纺织工业局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省纺织专科学校,将省纺织中专由邵阳市迁往湘潭市,安排在湘潭市十二中旧址,作为省纺织专科学校附属中专部,组成新的领导班子,统一领导和管理 (保持中专体制不在合办之列)”。10月13日,省纺织工业局和湘潭市人民政府将《关于合办湖南省纺织专科学校的协议》呈报省人民政府。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基大85年干部专修班毕业照</h5> 当年还建有一栋四合院学生宿舍,没多久就拆掉了,您还记得吗?(摄影 潘秋和)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 潘秋和)</h5> 1983 年1月11日,省计委同意纺校搬迁到湘潭市原十二中旧址,在校生500人。 4月27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复函省纺织局和湘潭市政府,同意“合办省纺织专科学校,按1600人的规模进行筹备。”,“在国家未批准之前,仍保留基础大学和纺织工业学校 (从邵阳搬迁湘潭)名称,组成一个统一的领导班子,省局和市双重领导。” 5月10日,市政府、省纺织局召开专题会议,就筹建省纺织专科学校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议定了具体事项并组成临时领导小组,由谭惠秋任组长,郑曾铨任副组长。同年7月,纺校派出基建人员到湘潭与基大基建人员通力合作,揭开了纺专基建的序幕,8月18日,基大向市规划处报送 《湖南省纺织专科学校规划设计任务书》。12月,市委和省纺织局联合派出机构改革工作组进驻基大和纺校开始机构改革工作。从此两校人员投入了艰苦创业的工作。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的你我意气风发,如今都到了退休的年龄了</h5> 原来偏僻荒芜的宝塔岭上,三五年间雨后春笋般冒出了一栋又一栋楼房,开始显得欣欣向荣,气象焕然。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5年</h5> 1984年5月2日,省计委决定湘潭市十二中学搬迁。5月19日,省纺织总公司向纺织部呈送《关于申请合办湖南省纺织专科学校的报告》。6月6日,根据省政府复函,基大和纺校(以下统称学校) 组成统一的领导班子。7月31日,省纺织总公司批复省纺校扩初设计计划。9月,省纺校搬迁湘潭,基大和纺校正式开始合址办学。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校友李永峰提供图片)</h5> 到1984年8月,基大征地十亩,先后新建了综合楼、教师宿舍、小图书馆等,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并建起了物理、化学、金相、电类、机织、针织等6个实验室和1个纺织保全工场,开设了机械制造(后改为机械工程)、工业电气自动化(后改为电气工程)、机织、针织等4个专业,累计招生847人,还招收了两年制企业管理专业和工业经济管理专业干部专修学员共75人,一年制的干部培训和技术人员进修提高班学员共87人。图书馆藏书4万多册。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校友李永峰提供图片)</h5> 到1984年邵阳纺校搬迁过来时,基大已有教职员工134名,开设机械制造、工业电气自动化、机织工程、针织工程、企业管理五个专业,在校学生447名,培养毕业生403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校友李永峰提供图片)</h5> 早在1982年10月湖南省纺织厅和湘潭市政府就达成了合办湖南省纺织专科学校的协议,1984年报送纺织部,1985年7月湖南省政府同意湘潭基础大学更名为湖南省纺织专科学校。 至此,湘潭基础大学走完了它的历史过程,也成为许多人心中永久的记忆。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当年的老师,有您认识的吗?</font></b></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义生,基大成立时四位中层干部之一(凌毅 2014年9月21日拍摄)</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喻月楼,基大成立时四位中层干部之一(凌毅 2020年9月9日拍摄)</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袁立庸副教授,全国政协委员</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启根,基础课部主任</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雨林,1980任学校工会副主席(凌毅 2014年9月16日拍摄)</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麦华老师(凌毅拍摄于2018年10月19日)</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育春老师(凌毅拍摄于2018年10月19日)</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世浩老师(凌毅拍摄于2018年10月19日)</h5> <h5> 肖迪明:1983年7月大学毕业到湘潭基础大学任教,法学硕士。曾任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主任、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司法厅党组书记、副厅长,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现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照片 郭星华提供)</h5> <h5> 郭星华: 湘潭基础大学首届毕业生,留校任教。现为我国著名法律社会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原会长)</h5><p><br></p> (急需当年的照片和文物及回忆录进行充实,亲爱的校友们,您还能找到吗?)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潘秋和老师拍摄的红楼照片</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