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同盟山.武王庙及中国七十二神诞生地</p><p> 郭乃精</p><p><br></p><p> 获嘉县的同盟山.武王庙在河南省新乡市西16公里处,沿新获公路西去,过了彦当村,路北矗立着周武王的塑像,塑像身后500米左右即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王庙。每年农历的三月十八是武王庙庙会,每到庙会时,那里人海如潮,很多人都来瞻仰周武王圣像,参拜先贤圣人,参观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p><p> 商朝末年,反商的八百路诸侯在戚地的恩州驿(现在获嘉县境内)结盟,推选姬发当盟主,姜尚当大将军,并筑坛盟誓:“同心合力,共诛暴纣,如有违背,天人不佑”。宣誓之后,姬发站在坛下,对着高坛说:此坛见证了天下诸侯反商之同盟,后人会记住我们的,我们把坛加高,让它永远保留下去。说完,捧起一把土,高高撂在坛上,众国君和诸侯们也纷纷捧土扔上去,接着,士卒们也都捧土加高,土聚成了山。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次天下之盟,把诸侯捧土为山处叫作同盟山,在同盟山上建起了武王庙。</p><p> 史载,武王庙自周末始建,后经历代修葺,规模极大,元末毁于兵火,明初重建。现存山门、二门、拜殿、武王大殿、圣母殿、周公殿等王侯公卿殿堂和诸侯饮马池、同盟指路碑等等。整个古建筑群落格局严谨,气势恢弘。武王庙四周,分布着伐纣大军的谋士营(今彦当村)、仪仗营(今东西彰义村)、兵甲仓、粮仓(今东仓、西仓村)、伯夷叔齐庙等遗址和姜尚冢、妲己冢、黄飞虎冢等墓冢及传说中的纣王落马处(今大落纣、小落纣村)、宝镜照妖处(今照镜村)等。这些遗迹遗址和狮伏虎卧的墓冢与紫雾蒸腾的同盟山一起,构成了一幅博大壮阔的历史画面,再现着当年气吞山河的誓师场面与滚滚鏖兵的牧野大战场景。</p> 在获嘉县境内,还分布有很多古代留下来的墓冢,史称七十二冢。<br> “获嘉七十二冢”的形成时间是在公元前一零四六年的“牧野大战”之时。周武王伐纣时,曾经勒兵“小修武”(今获嘉县“齐州故城遗址”),举誓同盟山。牧野大战结束后,交战双方阵亡的许多将帅都葬于获嘉县境内,周王室曾在此地对生者划域封侯,对战死者悬榜封神。<br> 牧野之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周室来说,牧野之战的取胜是惊天动地的,是西周王朝的立国、定国之基。而对于在这场激战中壮烈捐躯的将士们来说,周武王与姜子牙无论采取多么隆重与创新的葬礼仪式都不为过。周武王和姜子牙他们就是要秉承文王的遗愿,建立一个全新的周王朝。在他们看来,既要统领更新现实社会,也要影响天帝掌管的神界而使其更能泽被民间。另为关键的重要一条是,周武王和姜子牙他们必须尽快收拢民心,稳定战乱局面,为周王朝的建立巩固迅速垫牢基石,以防商之残余势力死灰复燃。如果说封纣王之子武庚管理商朝的旧都殷(今安阳),“使殷遗民大悦”,是武王、姜子牙他们收买民心、稳定大局的一种“谋阳”手段;而由姜子牙主持在死者墓冢前对死者进行封神,则是武王、姜子牙他们笼络民心、稳定大局的一种“谋阴”手段,实可谓用心良苦。从流传于获嘉的“七十二冢的传说”内容来看,姜子牙所封之神,一般都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招财求宝求平安,祈福求运求姻缘。另外一方面,从封神的对象选择上来看,姜子牙他们采取的是任神唯贤,量材录用。不管周方的还是纣方的,一视同仁。这一手段的目的十分明显,除对生者是一种宽慰外,对刚结束牧野之战的整个社会更是一种不投财力、不花气力的稳定手段。比如把敌方的纣王封为“喜神”,把妲己封为“悔过神”,把纣王之妾有莘氏封为“花神”等等,这都很容易笼络商畿殷遗民之心;而把己方阵亡的黄飞虎封作“阴司之神”直管人的生死,把土行孙封作“土地爷”直管人的地方行政,这又对商畿殷之遗民起到了警告、震慑作用。<br> 获嘉的“周武王同盟山”,汇聚了牧野之战的雷电风雨,蕴含了韬略鼻祖姜子牙的灵韵精气,凝结了中国同盟文化的内核“归心”,它就像比利时小镇滑铁卢一样,足以让世界阅读和记忆。<br> 获嘉同盟山是中国以人封神文化的一个奠基点,它对获嘉的七十二座神冢起着纽带和杠杆支点的作用。<br> “同盟夕照”曾是获嘉县八景之一,古人有诗曰:“适意同盟逸兴败,西风回首夕阳斜。一树霜叶留夕照,几处烟村噪暮鸦。野色苍茫迷客路,笛声呜咽有人家。停骖此际怀周武,目断长空送落霞。”<br><br> (始写于2010年5月14日,修改于2020年8月18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