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恩施市土家民俗博物馆(女儿城)

小吴同学

<p>2020年8月17日</p> <p>  结伴而行,游恩施市土家民俗博物馆,疫情后的相见,让我们格外的兴奋!</p> <p>  进入博物馆,妈妈就开始滔滔不绝,给我们介绍博物馆里的展品。只见一个大大的坑里面全是火灰,周围围着满满一圈的椅子,妈妈介绍说这个叫“火坑”,冬天人们烤火取暖。</p> <p>  一抬头我见许多的黑不溜秋的东西,不知道是啥,妈妈介绍说,这可是地道的腊肉。腊肉是湖北的特产,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宁王,兵败南下走巴中,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p> <p>  我们的祖先真的是太强大了,他们把房子建的像别墅一样,据说还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名字很特别,叫“吊脚楼”。吊脚楼一般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p> <p>  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善于利用各种原始的东西,经过他们的巧手,“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工具。用石头,经过打,磨,钻以后,“制造”出可以磨玉米,磨黄豆的“石磨”。用竹子加工后编织出各种各样盛物品的器具:筛子、簸箕、撮箕、菜篮子、鱼篓、背篓、斗笠……</p> <p>  用稻草、棕毛、棕叶、茅草等编织蓑衣,蓑衣穿在身上与头上的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这种雨具穿在身上劳动十分方便。</p> <p>  这个宝贝可以用来犁田。</p> <p>  妈妈介绍说,这个叫皮篓,用来挑担,婚嫁,添丁送礼的时候会用到。</p> <p>  </p> <p>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具和劳作工具,刨子、锯子、绞钻、墨斗、、尺子、风箱、锄头、铁锤等。</p> <p>  这个织布机看起来就比较“高大上”了,我国最早的织布机大约发明于商朝的手纹织机。</p> <p>  “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p> <p>  </p> <p>  心灵手巧的人们,手工纳千层底,舒适,轻便防滑,冬季保暖,夏季透气吸汗。一针一线纳出的鞋,也包含了对家人浓浓的爱。</p> <p>  喜庆的嫁衣和陪嫁。</p> <p>  </p> <p>  端午节带的香包又叫荷包,里面装着丁香、山艾、细辛等中草药粉,古人用其来抵御毒虫的侵害;香包不仅渗透着怯病趋吉、祈福辟邪的象征意义,而且成为了光彩绚丽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展示。 </p> <p>  漂亮精致的花伞。</p> <p>  中国是茶的祖国,中国茶始于神农,兴于唐宋,具有自然的、诱人的、独特的色香味形和茶对人体特有的功效。</p><p> 这一系列的茶具,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都是源于大自然的精美之作。 </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古代人民有着智慧的头脑,为后人的生存发展,创建了许多新奇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让我忍不住为先辈们称赞!同时,</span>我们也收获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