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五七"干校旧址,一段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记忆。

九龙阁

<p><br></p><p><br></p><p><br></p><p> 前不久政协的朋友送来几本《五七干校在信阳、政协之声》及刚出版的一本《回望罗山》小册子,书籍内容是5o年前下放罗山的部分国家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简称经贸委)、全国总工会离退休干部所写的在罗山创办“五七“干校的亲身经历回忆录,特别是有几篇是当时跟随父母来五七干校的小战士写的个人亲身经历,很是感人。</p><p> 1966年5月7日,毛主席看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林彪元帅写了一封信,这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的由来。当时全国上下积积响应,其中部分国家机关、部委来我们信阳罗山龙山、楠杆、尤店、高店、庙仙等乡镇创办了一些五七干校。在这些干校里曾留下过陈少敏、汪道涵、罗干、周建南、龙永图、俞平伯、顾准、钱钟书、何其芳等一批政治文化名人的足迹。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去的五七干校旧址,己经成了罗山独具特色的一段历史记忆…。</p><p> 罗山五七干校始于一九六九年底,结束于一九七五年。当年随同父母一起从北京来干校的一批五七干校小战士,对在罗山度过的少年时代记忆深刻,甚至是刻骨铭心地,以至多年以后仍把罗山干校当做第二故乡念念不忘…。</p><p> 时光茌苒、世事流转。 随着岁月的流失,昔日的干校小队员也进入老年队伍,但她们在心中仍旧念记少小年纪所经历的一切,并时常结队不辞劳苦地从全国各地前往罗山探访观光,与当地当年同龄的孩子结成了好朋友好哥们,长年来往走动亲如兄弟。</p><p> 八月中旬笔者按《回望罗山》书中的介绍,在十里塘村干部张德如支书的引导下,先后对十里塘学校、村支部、原经贸委草庙五七干校旧址、繁寺农场、沈畈分校、十里头分场走马观花似的进行了考查走访,走访了部分村组干部和几名五七干校小战士当年的小伙伴,形成此文。</p><p> 2020年8月17日十六时九龙阁于老宅。</p> <p>罗山县龙山街道十里塘村,位于罗山县城正南5公里处,全村27个村民组,860余户、总人口3180余人,现有耕地4770亩,人均土地15亩。岗岭坡地地势,土地贫瘠。</p><p> 省道武汉至开封219线纵贯全村2公里,交通十分方便。</p> <p>十里塘村委会党支部办公楼正面。</p> <p>图为十里塘村干部正在办公。</p> <p>十里塘村村卫生所外貌。</p> <p>图为十里塘村村卫生所正面,现有村医3人。</p> <p>十里塘村卫生所标志牌。</p> <p>笔者在十里塘卫生所与医生坐谈了解农村新农合筹资、公共卫生建设情况。</p> <p>图为十里塘村小学正面。</p> <p>十里塘小学教学楼,正值暑假期间学校无人。</p> <p>十里塘村十里塘组居民临219线公路门面房一隅。</p> <p>十里塘村新建的体育娱乐广场。</p> <p>十里塘村新建的农村小区一隅。</p> <p>农民紧临219线公路的门面房。</p> <p>十里塘新建的居民小区,干净整洁。</p> <p>同上。</p> <p>从219线进入草庙五七干校的必经公路。</p> <p>草庙五七农场的南大塘,现在己改建成休闲农场了。大塘被一分为二成钓鱼场。</p> <p>钓鱼餐饮休闲的好去处。50年前这口大塘还发生了一起五七干校队员放牛时溺水身亡的事故。他的后人前几年才把其坟墓迁回北京。</p> <p>休闲农场外景。</p> <p>新修通往草庙五七干校的水泥路。50年前这条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干校队员为了改变出行难,步行10多公里去小龙山上搬运石杂铺垫路基。</p> <p>这个水塔是当年经贸委五七干校院内的标志性建筑,在那个年代它是那么的高大雄伟…。它的前后左右,都是五七干校建成的生产、生活、住宿、办公、学习等全部用房。一排排、整整齐齐的红砖瓦房,墙上"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大白漆字,院墙外边"沿着毛主席指引的光辉五七道路奋勇前进"十分显眼。前几年我拍有照片但没保存丢失了。1975年干校停办后所有房产交济南军区部队农场管理,遗憾是2018年军改后干校原留房屋被全部拆除了。</p> <p>孤塔的存在,表示当年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的五七干校就建在此地,看;孤塔就像一个值勤的哨兵,笔直地站立在废墟上,覆行着最后的使命…。</p> <p>到处是废砖渣废瓦片杂草丛生,十分荒凉。</p> <p>五七干校房屋地基被挖后留下的地基深沟。</p> <p>五七干校开荒建成的坡地,现在种上了花生,丰收再望。</p> <p>花生地一角。</p> <p>这些房屋是全国总工会创办的繁寺五七干校旧址。</p> <p>全国总工会五七干校一隅。</p> <p>同上</p> <p>附近村民在休闲,并同笔者交流。</p> <p>总工会五七干校部分房屋旧址。</p> <p>十里塘村村干部张德如向笔者介绍当年五七干校的故事。</p> <p>全国总工会五七干校撤离后,这些房屋交给当地农业部门管理后办成罗山县繁寺农场。</p> <p>墙上写着中国共产党万岁,*****,一眼还能看清。</p> <p>同上</p> <p>这面墙上写的是什么,我们己分辨不清了。</p> <p>同上</p> <p>张德如还在凝视墙上的文字。</p> <p>全国总工会五七干校的规模不小吧?</p> <p>这是沈畈母猪嘴,经贸委五七干校三连三排所在地,前几年我在民政所长任上,还接待过几位从北京来的,当年干校的小战士回罗山故地重游,她们是国家民政部彩票司的吧,我记着可能是。</p> <p>房屋一隅。</p> <p>看守房屋近四十年的沈畈村民骆君勋。</p> <p>骆君勋引导我们查看房子并介绍部分五七小战士梁×x孙××等多次回来观光、故地重游的信息。</p> <p>同上。</p> <p>同上。</p> <p>通往十里头村五七干校旧址的村级公路。</p> <p>十里头村干校旧址上的部分房屋,都己成危房,大步分闲置,将面临拆除。</p> <p>同上。</p> <p>同上。</p> <p>同上。</p> <p>同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