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唐代是中华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期。据《全唐诗》不完备统计,在唐朝约二百八十九年的历史中,涌现了2536位有名有姓的诗人,诞生了五万余首诗歌,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冠绝古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唐代洛阳,诗歌创作繁荣,诗人云集,被誉为“诗都”。唐代三大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双子星座”,在洛阳实现了历史性的“双星会”;杜甫是东京洛阳人,根魂河洛;“诗魔”“诗王”白居易河南新郑人,却对洛阳情有独钟,长期生活在洛阳,病逝后安眠于洛阳龙门山琵琶峰。唐代“十大诗人”中除上述“三大诗人”外的王维、李商隐、元稹、杜牧、刘禹锡、王昌龄与李贺,或故土洛阳,或研学、任所洛阳,或长期居住洛阳等,都与洛阳有不解之缘,情有独钟,留下数不胜数的不朽诗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唐诗“双子星座”峰会洛阳,光焰千秋。“诗仙”李白是唐代诗坛狂放浪漫主义的峰巅,“诗圣”杜甫则为伟大现实主义的峰巅,这个“双子星座”在神都洛阳相遇,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伟大会晤。两位巨星在洛阳的“双星会”,碰撞出唐诗巅峰之彩虹与光芒,留下千古佳话,恰如韩愈的感叹:“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与杜甫相遇,在744年三月。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两位诗人相见恨晚,相识如故。居洛促膝交流、云诗对歌,兴致未尽,遂同往开封、商丘游历,次年他们又同游山东。相处一年半时间,赋诗作歌、亲同手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闻一多在《杜甫》一文中曾这样评论李杜之历史性伟大相会:“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郭沫若在《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中说:“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两人都以他们超凡的诗才和博大的襟格,撑起了唐代诗坛一片“高不可及”的瑰丽天空;都以其高贵的人格和真挚的友情,谱出了文学史上一段“文人相重”的千古佳话。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诗圣”杜甫(712年—770年)。根魂所系河洛,故居及坟茔具于洛阳城东的首阳山下。在中国杜甫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伟大诗人,他以笔写史,人称“诗圣”,国外学者将其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他是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影响深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三吏》、《三别》、《秋兴八首》、《登高》、《春望》、《北征》等诗歌,是他最重要的作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李杜”(李白杜甫)二人的唐诗都已经到了顶尖的水平。若从诗歌发展、诗坛影响力,杜甫是唐诗大咖中的大咖,杜甫入选《唐诗三百首》排名第一(38首),在唐代十大诗人之中被誉为“诗圣”。圣者,本来就是古代业内人士认可的地位最高、贡献最大的功名荣誉。比如文圣孔子,史圣司马迁,书圣王羲之,兵圣孙武等。英国BBC推出了单集58分钟的最新纪录片称——《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杜甫一生爱家、思乡,留下诸多佳作名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洛阳昔陷没,胡马犯潼关。天子初愁思,都人惨别颜——《洛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我不乐思洛阳,身欲奋飞病在床——《寄韩谏议》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诗仙”李白(701年-762年)。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在入选《唐诗三百首》诗人中排名第三(27首)。李白曾三次到过洛阳,做了多首传世名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洛阳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古风·其十九》;</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扶风豪士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其十九》。</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诗魔”“诗王”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三大诗人(李杜白)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生于新郑,童年和少年在河洛地区生活。十五岁以后,长期在符离--江南--洛阳间颠沛流离。长庆四年(824)在洛阳买下了履道宅,大和三年(829)回洛定居后,晚年在洛阳生活了十八年,因此,他的一生与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居洛期间,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洛阳龙门香山上的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亲撰墓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白居易是唐朝留下诗作最多的诗人,有“诗王”之称,其诗作远传海外,是海外最受推崇的中国诗人。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历史诗坛巨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不少海外人士前来洛阳白园(即白居易墓园)瞻仰缅怀,树立一座座纪念碑。白居易是千年帝都洛阳最璀璨的文化巨星。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咏洛阳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洛阳有愚叟,白黑无分别。浪迹虽似狂,谋身亦不拙 ——《洛阳有愚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洛阳堰上新晴日,长夏门前欲暮春。遇酒即沽逢树歇,七年此地作闲人 ——《洛阳堰闲行》;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牡丹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登郢州白雪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洛阳谁不死? 戡死闻长安——《哭孔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洛城东花下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杨柳枝》。</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诗佛”王维(701—761年,一说699—761年)。唐朝诗人、画家。在入选《唐诗三百首》诗人中排名第二(29首)。王维15岁左右离开家乡来到洛阳一带闯荡,21岁时经岐王李范(李隆基弟)引荐给公主,公主被他的诗文和才华深深折服和打动,王维高中状元。由于王维喜爱佛教,所以其歌中往往具有佛教意味,同时为了表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后人遂称之为“诗佛”。他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史谓“送别诗第一”,一致被后人谱曲成《阳关三叠》、《乐府》、《渭城曲》所掩盖,而忘记《送元二使安西》之本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孟津会盟的双槐古村是王维久居故里,其《杂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写道:“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因久居洛阳,丰厚的生活体验,创造出另一首名作《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安史之乱爆发,王维被俘。安禄山派人将他迎到洛阳,委任于龙门西山的菩提寺。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唐军收复长安、洛阳后,王维与其他陷贼之官均被押到长安,按律当死。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及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唐肃宗非但不杀,而且还给了个太子中允之职。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因言入罪、因文招祸者不计其数,唯王维却以诗免罪,足见其智慧和“预见”性之非同凡响。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维还是一位丹青高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作水墨山水画的画家,王维把山水田园诗推向了另一个高度。王维又是著名的军旅和边塞诗人,如《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朦胧诗鼻祖”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洛阳是李商隐人生起步、长期往来生活之地,洛阳城东南角的崇让坊就是他的寓所。正是在洛阳经历的人和事,深刻地影响着他的一生。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名气直追“大李杜”。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被收录22首,位列第四,在晚唐诗坛上,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多岁的李商隐到洛阳后,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在此,令狐楚对李商隐来说,充当了多重角色:伯乐、良师、益友、长辈和上司。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李商隐参加科举考试前,他还收到了令狐楚送来的钱,让他买件体面的袍子穿。这一年,李商隐终于考中进士。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春,应博学宏辞试不取,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即今甘肃泾川县北)做了王的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并将女儿王氏嫁给了他,夫妻情深,使李商隐的爱情诗“寄托深而措辞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独具特色。李商隐仕途坎坷,夫妻聚少离多。王氏出身富贵家庭,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妻子死后,李商隐伤心欲绝,写了不少悼亡之作。他的千古绝唱《锦瑟》:“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缘忧武昌柳, 遂忆洛阳花”流芳千古。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元九”元稹(779年—831年)。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主将之一。“元九”别称,原因一是他排行第九;二是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初九,元稹与通州百姓依依惜别,举城百姓因对其政绩、反腐、爱民的敬仰,纷纷登上城南州河边翠屏山泪目相送,形成通州“元九登高”的习俗,“元九逢元九,登高载酒来”。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 元稹聪明过人,却少有才名,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晚年任武昌节度使等职,去世年五十三岁,追赠尚书右仆射。</span></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 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俩人并肩耸立为中唐诗歌双峰,齐称“元白”。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span></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 元稹的原配夫人是韦丛,娶韦氏之前曾与一女子颇有私情,此女便是崔莺莺。关于崔莺莺,描写较多的乃是元稹的《莺莺传》(又叫《会真记》),《莺莺传》则成为王实甫撰写《西厢记》的蓝本。《莺莺传》里的张生其实就是元稹自己当年与崔莺莺的故事,张生为元稹自寓。夫人韦丛去世多年后,元稹回想起韦丛,依然万分悲痛,写下《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首《离思》,被称为历代悼亡诗第一。元稹有诸多描写故土洛阳的诗文,如《行宫》:“寥落古行宫(东都洛阳上阳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span></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紫薇”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因为杜牧曾写过一首《紫薇花》的诗,该诗是咏物抒情,借花自誉,因此人送雅号“杜紫薇”。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之“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入选《唐诗三百首》诗人名列第八(10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杜牧曾经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在扬州任淮南节度府掌书记的杜牧被调回京城长安,没待多久,却主动要求外调,来到了东都洛阳,曾在洛阳任御史,居洛阳怀仁坊的敬爱寺。眼前景触动内心情,他挥笔写下《题敬爱寺楼》:“暮景千山雪,春寒百尺楼。独登还独下,谁会我悠悠?”在洛阳,除了《金谷园》和《题敬爱寺楼》,杜牧还留下不少佳作,如《洛阳长句二首》(之一):“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桥横落照虹堪画,树锁千门鸟自还。芝盖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君王谦让泥金事,苍翠空高万岁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杜牧与洛阳的“美女”。“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才华横溢、倜傥多情,对美女情有独钟。从公元835年夏到公元837年春,杜牧在洛阳待了不到两年。在这段时间里,他郁闷中倒有亮色,带给他亮色的就是美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日落寞的杜牧正在对花独酌,忽听洛阳李愿有请,打马直奔李府。现场有“女奴百余人,皆绝艺殊色”。杜牧入席后直问李愿:“听说贵府有个叫紫云的色艺双佳,敢问是哪个?”杜牧盯着紫云道:“果然名不虚传。李大人,你把她送给我吧。”面对众人的嘲笑,杜牧毫不理睬,连喝三大杯酒后,站起身吟诗一首:“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杜牧在洛阳,不但见到了慕名已久的紫云,还遇到了漂泊至此、当垆卖酒的分别多年的张好好。杜牧挥笔写下长诗《张好好诗》:“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高阁倚天半,晴江联碧虚......”从诗中可以看出,两个人在沈府相见后,关系已经到了“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的地步;“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分别后觉得孤单、凄凉,这既是写张好好,也是写杜牧自己;“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诗的末尾。传说在洛城相见后,张好好再嫁,后来杜牧去世,她瞒着家人到墓前祭拜,追念往事,竟然自尽于墓前。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诗豪”刘禹锡(772年—842年)。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荥阳,唐朝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刘禹锡曾经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救灾除害功绩卓著,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刘禹锡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留下众多名作佳句,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等等。 </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七绝圣手”王昌龄(698—757)。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留下</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34, 34, 3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著名诗句,后人誉为“七绝圣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在入选《唐诗三百首》的诗人中,名列第九(8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著有文集六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玄宗开元八年庚申(720年),二十三岁前后,曾居嵩山学道。从长安赴江宁任所,他故意迟迟不去报到,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消愁,作诗放吟。留有《放歌行》:“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昌龄被贬江宁县丞,留下著名诗篇《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千古流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们不禁要问:王昌龄是长安人,在长安有亲友,但是在洛阳也有亲友,为何偏偏是“洛阳亲友如相问”?这里有一个背景,长安由于人口众多,漕运又不太方便,而洛阳由于漕运方便,物资丰富,所以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包括后来的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这些皇帝都曾经由长安移驾洛阳。王昌龄是唐玄宗时候的人,唐玄宗就在洛阳,那些为皇帝为朝廷服务的那些官员也就有很多跟着到洛阳来,所以王昌龄的那些在朝廷做官的亲友也有一些人跟着到洛阳来。末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比如南朝的著名诗人鲍照的《代白头吟》就有:“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诗鬼”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6年)。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李贺是中唐著名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他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其诗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洛阳吹别风,龙门起断烟”(《洛阳城外别皇甫湜》)等千古佳句。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李贺小小年纪就聪慧过人,才智出众。21岁的李贺参加河南府试,并一举考中,年底赴长安应进士科。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麻烦来了,竞争者认为李贺父亲李瑨肃名字中的“瑨”与“进士”中的“进”字音同,而犯家讳应避讳退场。李贺仅仅因早逝的老爸的名字而不能参加考试,他那黯然离去的背影,包含着多少委屈和无奈。后来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愤而作《讳辩》,文中质问道:“父亲叫瑨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那如果父亲叫仁,儿子岂不是不能做人了吗?”成为当时韩愈爱才荐才的佳话。一年后,李贺因病辞去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奉礼郎,回到了老家。四年后,27岁的李贺英年早逝。晚唐李商隐、杜牧都曾为他写序作传。光化二年(899年),李贺亦被追赠为进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