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杨家将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如今,悬挂着大门神《火塘寨》的天波杨府成为游客最受欢迎的地方。见过这对门神的人都知道,这对门神一个是杨家将的先人火山王杨衮,一个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这对门神俗称“火塘寨”,又名“铜锤换玉带”。</p> <p> 火塘寨不仅是门神年画,而且真有其地,火塘寨位于古石州今山西柳林县境内。晋剧《石塘关》杨家将出场自报家门时,无不众口一词:“家住石州火塘寨,泗水关前有家门”。杨家将故里在石州火塘寨(今柳林县)真不是戏言。</p> <p><b style="font-size: 20px;">杨家将故里绝非塞上</b></p> <p> 杨业为国捐躯,宋太宗痛心疾首,下诏表彰“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俾塞上之威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翻译如下:已故的云州观察使杨业忠诚坚定如金石,浩气可激荡风云。使其在塞上成就了威名,本是山西的名门望族。自从委任他军旅之事,他就一心思立战功,最先率领勇猛的军队,以作为效力边陲的力量。此文选自《宋大诏令集》卷220《杨业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制》,《宋大诏令集》是北宋时期朝廷颁布的诏令文书汇编,应该是最权威的史料。</p> <p> 此诏本来是表彰杨业,在介绍杨业时,“俾塞上之威名,本山西之茂族”一语道破,说出了杨业的故里是山西而非塞上之地,塞上只是成就了他的威名,而不是他的故里。塞上,指军事位置重要的边境地区,泛指北方长城内外。据山西古长城地图可知,神木、河曲、代县三地紧临长城乃塞上之地,所以绝不可能是杨业故里。那么,杨业的故里究竟在哪里呢?“本山西之茂族”,给出了答案。然而,山西究竟在哪里呢?</p> <p><b style="font-size: 20px;">宋之山西在石州</b></p> <p> 如今之山西大体位于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但是,这块区域在古代称谓不同。夏商时期,称为冀州。西周、东周时期,称为晋国。两汉至隋,称为并州。唐宋金元称为河东。明清至今才正式称作山西。</p><p> 为什么有时叫河东,有时叫山西呢?顾炎武《日知录》第三十一卷称:“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可见,这与都城方位有关。周、秦、汉、唐时都城在西,自西向东看,当然先看到黄河而非太行山,所以称河东。辽、金、元、明、清,都城大体在北京,自东向西看,先看到太行山,所以称山西。</p> <p> 不过,唐朝以前的河东仅指山西南部临汾、运城一带,而非整个山西。唐朝时,河东突然由一个地级行政区名上升为省级行政区名,之后历朝延续。例如,唐称河东道,宋称河东路,金称河东南北二路。元在金的基础上又做了调整,把金时的河东南北两路合并为一路,恢复唐名,改路为道,并且添加了山西两个字,合称为河东山西道。这样山西作为省级行政区之称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不过,仍然与河东并称,可见河东之称的影响力还在。</p><p>明代时作为省级行政区的山西,完全脱离了河东的影响,再不与河东并称,以山西之称独立命名,至今700多年。不过,山西之名也不是一蹴而就,正如河东一样,山西也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即由地级行政区渐渐上升为省级行政区的过程。《宋史》卷二百八十五,太祖命郭进控山西,武守琪戍晋阳,李谦溥守隰州”其中,山西、晋阳、隰州三地并列,晋阳在北,隰州在南,中间吕梁山以西石州一带当为宋之山西之地。</p> <p><b style="font-size: 20px;">石州杨家“山西茂族”</b></p> <p> 茂族就是名门望族。石州杨家能被宋太宗专门点到,可见其影响力有多大。考察火塘寨周围二十公里范围内唐宋遗存发现,唐宋时期,石州杨家具有鲜明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信仰诸特征。</p> <p> 从经济上看,唐末宋初石州杨家,远不止于经营土地,他们更多经营的是工商业。锄沟大量的唐窑及瓷窑冶炼遗址是其工业的证据,沿川官道、古道、古渡、关、堡、寨,不仅是军事的,和平年代更多是其商业的明证。明代重修真际楼碑记(1557年)“曩之居此镇者,产不止于农,固为陶者有余,舍……乃有兹乐也”。可见,杨家繁华靠的不只是农业,而是煤炭、陶瓷、冶金、铸造等工矿业。《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记载:“宋初,矿山准许人民自由采掘”一改汉唐官营垄断。其实这种自由发展商品经济的政策在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时代已经开始实行,石州杨家利用这空前绝后的政策优势,利用锄沟得天独厚的煤矿、瓷土、铁矿等自然资源,大搞工业,建唐窑,垒炉火,采煤、开矿、制砖、烧瓷、冶铸兼营商贸。</p> <p>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博物馆、美国贝塔实验室共同鉴定唐窑始建于唐末宋初时期,恰恰是石州杨家创业之时。锄沟唐窑建筑群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砖窑洞建筑群。其年代古老,地位显赫,规模宏大,全国罕见。 锄沟唐窑是中国遗产,也是世界遗产。不用说别的,仅千年唐窑至今还在使用,这就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不仅仅是建筑技术上的奇迹,更是一种产业结构转型跨越发展的奇迹。这是一种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火塘寨精神,是古代杨家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炉火不灭精神。千年唐窑仅仅是反映石州杨家产业财富的冰山一角,难怪连宋太宗在诏书中面对众臣还隆重提到“本山西之茂族”,难怪翻遍二十四史,“茂族”之称仅此一处。这绝不是历史的偶然,偶然中透着必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是历史的必然。石州杨家雄厚的经济基础不仅震动了朝野,更为杨家自身在政治、军事上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p> <p> 从政治上看,据杨富平考证,杨家属于北汉皇亲,政治背景明显,政治条件非常优越。“杨业,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府石州平夷县,今山西柳林县人,北宋名将。继业是生在杨家村,长在何家梁,发迹刘家沟。(今慕家垣)所历三村三姓,缘起杨家村生母没奶,寄养于何家梁村何姓,乳母刘氏(刘家沟刘崇女儿),日久恩深不回,随兄继恩、继元取名继业,并改姓为何。刘崇称帝后,命其子刘钧将继恩、继元和继业三外甥养为己子,改何姓刘,名曰刘继恩、刘继元、刘继业。刘继业从此事于刘崇、刘钧、刘继恩、刘继元四位北汉皇亲,由于家世从武,自幼骁勇,先后担任保卫指挥使,建雄军节度使,号称无敌。直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归宋后,刘继业复姓杨,止名业,改名杨业。宋太宗素闻其名,累授右领军卫大将军、拜郑州刺史,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等职。雍熙三年(986年)以身殉职。由于杨继业战功卓著,宋太宗降旨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p><p> 从血缘上看,石州杨家后人仅柳林一支共计有2000余人。据《杨氏族谱》记载:“明成化年间,杨业后人怀着故乡之情,返回始祖火山王杨衮祖籍地柳林,俱居住在杨家、佘家故居和驻扎过之堡寨火塘寨、泗水关、七星庙附近的故居:沿土坡、福寿村、杨家圪埌、堡上、杨家峪、杨家坪,佘亨墕等村。”</p> <p> 从军事上看,今存杨家将驻守过的重要关防遗址古寨有:东、西佘家寨,孙家寨(红崖山),龙门寨,大郎堡,二郎堡,三郎堡,四郎堡,五郎堡,六郎堡,杨家寨(亦称七郎堡)等寨;重要关防遗址关隘:天井关、佘塘关、金前关、鬼门关、黑虎林关等。因战事而名的地名有:和合峁、佘战坡、牛角峪、佘战沟、狮子崖、杨家崖、二雄山等。</p> <p> 从文化上看,火塘寨沿三川河谷一带寺庙众多,国保级大寺宫观有离石安国寺、柳林香严寺、锄沟广济寺、青龙玉虚宫、柳溪寺、龙泉寺等都是始建于唐,而盛于宋,历代维修。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庙宇,与杨家密切相关的是杨业与佘太君成亲的七星庙和杨家祖庙等。在古代,要兴建并维持如此密集的寺庙香火,没有富甲一方的名门望族显然是不可能的。反之,寺庙香火也体现了石州杨家及当时普通百姓的宗教文化信仰。除此之外,还有柳林盘子会,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柳林盘子恰恰也在哪时兴起?为什么柳林盘子的流传范围也恰恰在沿川一带狭小的范围内?这与当时煤炭、陶瓷、冶铸的产业兴起有直接关系,这与名门望族的杨家文化信仰也有必然联系。</p> <p> 安国寺,创建于唐,原名安吉寺,宋嘉祐三年(1058年)改今名。为什么改名为安国?安国即安邦定国,1058年是宋仁宗时,距杨业殉职的986年仅70多年。宋代,朝廷用来表彰安邦定国的名门望族除了石州杨家还有谁?</p> <p> “家住石州火塘寨,泗水关前有家门”虽是戏词,绝非戏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俾塞上之威名,本山西之茂族”。拨开历史的迷雾,重现杨家将故里的真相。杨家将故里绝非塞上,塞上只是成就了杨家将的威名。宋时山西在石州,大量唐宋遗存证明,石州杨家不仅具有中国古代名门望族的共性,还具有鲜明的经济、政治、军事、血缘和文化等特征,“本山西之茂族”绝不是空穴来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