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死的小强”,你究竟有多强?

✨董董☂__ღ

<p>8.12日早,从实验室抓到了一只“大虫子”。怪面神兽模样。行动缓慢(这才得以让我轻松抓到),这是什么昆虫呢?赶紧先去拿痰盒抓了再说。省的被它逃之夭夭~</p> <p>拍照发给陈老师,陈老师只回复了一个惊吓的表情~暗自窃喜,捡到“宝贝”了,这个陈老师终于也不认识了~~哈哈哈。上班后赶紧追着陈老师问这是什么昆虫?从陈老师口中得知这是一只美洲大蠊。</p><p><br></p> 美洲大蠊-蟑螂的一个品种之一。而我们日常家居所见的是德国小蠊。 <h5> 蟑螂分类</h5> <p>日常生活中,我们只知道蟑螂繁殖能力强,却从未了解过它身上带了多少细菌。正所谓知其然却不自知其所以然。</p> <p>回想起前几日陈老师发了一些关于蠊缨滴虫感染人有争议的文章,让我们阅读。近年来,有关蠊缨滴虫的文章报道众说纷纭,蠊缨滴虫就常寄生于美洲大蠊肠道中,导致人类感染。故此,陈老师决定在它身上找一找是否有蠊缨滴虫的身影。</p>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显微镜下的美洲大蠊原生态的样子。 <p> 触角✖100倍</p> 美图欣赏过后,我们来肢解一下美洲大蠊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准备工具</span></p> 被陈老师肢解后的美洲大蠊。 <p> 腿部根刺x100倍</p> <p>陈老师用真实镜下的蟑螂现身说法,它真的自带“防御工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口中所说的“小强”真乃五毒俱全。打蟑螂真的不能徒手。</p> 我们来看一下一只蟑螂带给我们显微镜下的世界: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革兰染色X1000倍 瑞氏染色X1000倍</span></p> 疑似美洲大蠊的精子虫。精子虫?那必须是一只公蟑螂才可以。可是怎么辨别的? <h1><b>蟑螂怎么分辨公母?</b></h1>蟑螂是雌雄同体的雌雄异株成虫,它们的外部形态很容易区分。<br>1:雄性蟑螂的尾部末端有两对附属物,一对分节的尾毛,一对细小的针(腹侧刺);雌性蟑螂在尾巴末端只有一对附属物,即尾巴须,没有针。<br>2:雄性通常都很瘦,又瘦又苗条,而女性则又粗又宽。<br>3:在一些物种中,雄性蟑螂的翅膀发达,一直延伸到尾巴,而雌性蟑螂的翅膀只覆盖了腹部的前半部分,或者说没有翅膀。<br><br> 由此可见我们此次抓到的是一只公蟑螂。 <p>对肢解的蟑螂腹部匀浆,留取美洲大蠊,肠胃部分,进行匀浆,涂片(湿片、革兰染色、瑞氏染色、荧光染色、抗酸染色)、增菌以及培养。</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蟑螂腹腔物镜检-蛔虫卵X1000倍</span></p> <p> 蟑螂腹腔物镜检-钩虫卵X1000倍</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蟑螂腹腔物镜检-虫卵X1000倍(不认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革兰染色,真菌 X1000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抗酸染色, 抗酸杆菌X1000倍</span></p> <p> 隐孢子虫X1000倍</p>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陈老师一番寻找后,我们的“重点人物”终于闪亮登场了。大名鼎鼎的蠊缨滴虫。把阅片无数却没有见到过真正的蠊缨滴虫的陈老师给高兴坏了。 <p> 蠊缨滴虫X400倍</p> <p>鉴于美洲大蠊,喜温湿环境,在21—33℃为活跃,而以28℃为最。与此相联系,它们栖生最适合的场所是饭馆、食品加工厂、食品杂货店以及面包房等,但也常侵害其他有食物的场所和地下室、下水道等。它的食性很广,几乎可以靠任何有机物而生存。它爱好腐败的有机物,有时可见群集在垃圾堆和粪便上觅食。在室内,它除了啮食各种食物外,也可咬食书面,衣服、鞋袜子等。当缺乏食物时,它们也可以自相残食和吃掉自己产出的卵荚。在温暖地区,美洲大蠊可终年在室外,如垃圾堆、厕所、下水道、柴堆、树皮下等生活。可见我们见到的这只美洲大蠊是昨天实验室灭蟑,中毒后行动缓慢逃亡才得以白天出现。但是它依旧没有逃脱了它的命运被我们送上了“手术台”很遗憾的是对其解剖的时候死亡时间太久,我们没有见到镜下活动状态的蠊缨滴虫。</p> <p>第二天,平皿开始生长</p> <p>你认为小强身上能携带多少种细菌呢?</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血平板,24H</span></p> <p> 科玛嘉培养</p> <p>在陈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对其进行16s+ITS基因测序,回报结果含: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_baumannii、土地变形杆菌Proteus terrae、幼虫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arvae、粪假柠檬酸杆菌Pseudocitrobacter faecalis、维氏假丝酵母Candida viswanathii、布拉特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blattae、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镰刀菌Fusarium petroliphilum、嗜碱戈登菌Gordonia alkaliphila、亚罗酵母属Yarrowia keelungensis、Diutina ranongensis(Candida ranongensis),烟曲霉等。</p> 据有关报道,它们体表或多或少带有痢疾杆菌、沙门氏副伤寒甲乙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还有蛔虫、钩虫、蛲虫及兰氏贾弟鞭毛虫的卵等。据报道美洲大蠊的肠道中还常保存着活性霍乱弧状细菌、结核病杆菌、麻疯病杆菌等。此虫是人类许多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媒介,主要传染肠道病。此外美洲大蠊分泌物和粪便还含有致癌物质。 此时的你有没有惊讶到~小小的一只蟑螂却携带如此巨量的细菌。 <p>目前蠊缨滴虫病诊断方法主要为显微镜下形态学诊断,较为准确的诊断方法是PCR 。蠊缨滴虫病的第一个报道出现在 1993 年 ,此后便有大量蠊缨滴虫病涌出。后人所观察到的“蠊缨滴虫”是否真的是蠊缨滴虫,还是仅沿用了首例的命名? 这就出现了我们口中所说的“伪命题”。由于人体脱落的纤毛细胞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与蠊缨滴虫有相似性,随之而来的是对蠊缨滴虫病诊断方法可靠性及该病是否存在的争议。</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摘自部分近年来各杂志社刊登有关蠊缨滴虫导致的感染</span></p> <p>我们的前辈朱忠勇教授在2008年《临床检验杂志》中发表的《关于在痰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查见“超鞭毛虫"》论文中提到痰液环境复杂,若取肺-支气管炎症患者的肺泡的灌洗液或新鲜痰液直接涂片 , 往往可以观察到纤毛细胞的纤毛在快速摆动,这些特点往往会使检验人员误认为是寄生虫。</p><p><br></p> <p>2019年XX医科大学的硕士论文中用蠊缨滴虫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析进行了比对,在156临床病例中研究收集的普通光学显微镜下“阳性”的临床标本利用PCR检测均不是蠊缨滴虫,进一步坚定了蠊缨滴虫的伪证。而更倾向认为蠊缨滴虫并没有感染人体,而是脱落纤毛细胞的误诊。同时由此可见,蠊缨滴虫准确的鉴定方法是PCR。</p> <p>那么如何降低误诊率呢?重中之重便是准确识别两者,下面让我们来总结两者的辨别要点</p> <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什么是</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蠊缨滴虫?</span></h1><p><br></p> 蠊缨滴虫的分类蠊缨滴虫属于原生动物门,鞭毛虫纲,动鞭亚纲,超鞭毛目,缨滴虫亚目,缨滴虫科,蠊缨滴虫属的一种昆虫体内的寄生原虫,主要寄生在白蚁及蟑螂(蜚蠊)的消化道的单细胞原虫。蠊缨滴虫可能随蟑螂的粪便及呕吐物排泄而污染食物或空气,被人食入或吸入导致感染。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前人提供的蠊缨滴虫超微结构示意图</span></p> <p>蠊缨滴虫染色,涂片干燥后甲醇固定瑞-姬染色,油镜(100×10)可见椭圆形或梨形,细胞质染成淡灰蓝色,前端的长短不一如缨鞭毛呈淡粉红色,鞭毛的数量约50根左右,束状分散排列,虫体内可见一深紫红色的圆,椭圆或横向排列的月牙形细胞核,一般多位于虫体前端近鞭毛处。活虫体前端的绒鞭毛左右不停地摆动,且摆动的方向和幅度都较一致。有为数不少的虫体以自身为中心不停地原地打转,转速较快,每分钟约数十次至百余次不等,多见于虫体呈圆形的蠊缨滴虫,有的为晃动或泳动。</p> <p> 蠊缨滴虫椭圆形,前端呈绒毛状</p> <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什么是</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纤毛柱状上皮细胞?</span></h1><p><br></p> <p>纤毛柱状上皮细胞:人体的呼吸道(包括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细 支气管)黏膜表面,覆盖着一层带纤毛的柱状上皮 细胞(下称纤毛细胞),其功能是通过纤毛不断的摆 动,排除气道黏膜表面的颗粒和病原物。这种细胞 多呈椭圆或圆形,其纤毛集中在细胞的一端。</p> <p> 革兰染色X1000倍</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 来源:北京医院 陈东科)</span></p> <p> 碘染X1000倍</p><p> <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来源:北京医院 陈东科)</span></p> <p> 直接压片X1000倍</p><p> <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来源:北京医院 陈东科</span>)</p> <p> 巴氏染色X1000倍</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来源:北京医院 陈东科)</span></p> <p>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形态特点:为长圆锥形、多边形或类圆形,游离缘宽平表面有较密集整体的纤毛,也可不停地摆动,底端较尖,细胞核近底部呈圆或椭圆形。直径8~12μm,核瑞-姬染色呈深紫红色,胞质量较多,常呈嗜酸性着色,细胞一般没有有轨运动。</p> <h1> <b>总结</b></h1><p><br></p> <p>1.寄生虫中所谓的鞭毛是什么?</p><p>在寄 生虫学上所谓“鞭毛”(flagellum),是指一种细长、数 目.较少(通常1根、2根或4根,最多8根),多位于虫体的前端、后端或侧面的一种“毛”。没有一本寄 生虫学或文献记载有周身长满、呈束状排列的鞭毛。 如果认定它是一种“毛”,那只可能是“纤毛”。纤毛 (cilia)与鞭毛的不同之处在于“纤毛较短、数目多, 密集分布于虫体表面,活动时不断呈波浪状摆动”。我们认为,他们见到的这些 “毛”都是纤毛而非鞭毛。</p> 2.检验人员的认识水平提高,密切配合临床,检查及时、仔细、认真,不放过显微镜下的蛛丝马迹,发现疑问及时提出会诊帮助,千方百计请求解答与鉴定,为此提高了检出率。提高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 <p>3..蟑螂的危害及预防?</p><p><b>危害</b>:蟑螂尚可人工感染导致亚洲霍乱、肺炎、白喉、鼻疽、炭疽以及结核等病的细菌。蟑螂可携带蛔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牛肉绦虫、绕虫、鞭虫等多种的蠕虫卵。它们还可以作为念珠棘虫、短膜壳绦虫、瘤筒等多种线虫的中间寄主。蟑螂也可以携带多种原虫,其中有4种对人或动物有致病性,如痢疾阿米马、肠贾第虫等。</p><p>实验研究已确证,蟑螂能携带,保持并排出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p><p>蟑螂也可携带真菌。我国在江苏南京和南通,也曾在室内捕获的蟑螂体内分离出多种真菌,包括大量黄霉曲病菌。</p><p>虽然蟑螂携带多种病原体,但一般认为病原体在它们体内不能繁殖,属于机械性传播媒介。然而由于它们的侵害面广、食性杂,既可在垃圾、厕所、盥洗室等场所活动,又可在食品上取食,因而它们引起肠道病和寄生虫卵的传播不容忽视。此外蟑螂体液和粪便引起过敏的事例也有报道。再者,工厂产品、店中商品以及家中食物等都可因蟑螂咬食和污损造成经济损失。偶而也有因蟑螂侵害而导致通讯设备、电脑等故障,造成事故。国外有人称蟑螂为“电脑害虫”。</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防预:</b>为了消灭蟑螂你必须做以下工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A. 清理垃圾和不用的物品,特别是家中的书报纸和杂志;</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检查家具下面和后面,以及假天花、气槽和电线槽等隐蔽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C. 把天花板、墙壁和地板上的裂缝和罅隙用不保温材质填补最佳密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D. 所有蟑螂残骸、卵鞘一定要捏碎清除,以免卵鞘孵化继续作祟。(1:对于卵鞘一定要焚烧 2:冲入下水道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E. 家具应尽量避免使用夹板或天花墙,而应选择铝、不锈钢、塑胶等材质的家具,既冲洗容易,又没有保温效果,蟑螂不易生存。家具摆设最好离墙壁间隔要大,不易藏蟑螂。</p><p><br></p> 4.哪种蟑螂药物最有效呢? <p> 图文编辑:董家丽、张洁</p><p> 指导老师:陈东科</p> <p>即将收尾~吼吼~今天陈老师又抓了一只母的(估计是来找老伴的),嗯,又有好戏看了.......</p> <p>文章最后,这是陈老师从小强体内新发现的寄生虫,大家猜猜这是什么虫?(请在后面留言交流,谢谢)</p> <p>🔍🔍🔍小编带大家看看陈老师镜下昆虫的世界</p> <p> 🌞🌞🌞</p> 陈东科,男,1961年出生,副主任检验师。就职于北京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从事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工作近三十年,在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病原微生物形态学、病原菌耐药监测、菌种保存、抗生素药效学研究方面有深入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专著3部《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图谱(电子图书)》及《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第2版),副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10部。主持科研课题4项,直接参与课题工作26项。参加国家八五攻关课题《肺心病绿脓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的研究工作,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叁等奖1项。获局级新技术奖及成果奖27项。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项。受聘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审评专家、《国家创新医疗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申请审查专家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器审中心(CMDE)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审评专家、《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学分会老年病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分会微生物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编委、《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第三届编委会委员、《中国抗生素杂志》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委员、《临床检验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委员、《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形态学检验专家委员会委员编委、《器械装备协会检验专委会网站学术论坛》编委、《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临床检验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网站学术论坛学术交流栏目》编委小组成员、万方医学网《临床诊疗知识库》感染科疾病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梅里埃抗感染与实验诊断杂志》编委、《生物梅里埃大学》客座教授,兼任《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临床检验杂志》、《中国抗生素杂志》、《中国热带医学杂志》、《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审稿专家。被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聘为《卫生部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微生物检测培训项目》(“萌芽”计划)实践培训指导老师及《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培训专家。曾今在《微生物之家论坛》(www.clsi.com.cn)里担任多个版块的版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