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在台湾

壮宝爷

<p> ————☀️————</p> <p>阎锡山,统治山西38年的“土皇帝”,1949年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同年12月8日,从成都飞往台湾,从此再也没能踏回山西一步。3个月后阎锡山辞去行政院长职位,然后自己掏钱购买了阳明山上一座废弃的茶园,并亲自设计,建造了房屋,半年后带着随从在这里过起了隐居生活。图为坐在卧室床上的阎锡山,生活非常简陋。</p> <p>阎锡山晚年隐居在台北郊阳明山上永公路245巷34弄277号,当时这里非常偏僻,不通电、不通水,就连公路也需要步行30分钟以上才能到达,平时生活用水都是用柱管接来的泉水,3年后才通电,阎锡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了自己生命最后的10年。图为台北阎锡山故居第一道大门,左墙上写着“阎院长故居”。</p> <p>阎锡山刚开始在这里盖了9间平房,命名为“菁山草庐”,墙全是用竹片和泥砌成的,屋顶则是用茅草覆盖而成,但当台风来临时,房屋被损毁很严重,又一次阎锡山卧室内漏水,晚上他的部下只好在床头吊了一把伞凑合了一晚上。图为台北阎锡山故居的第二道大门,沿着这里的石台阶走下去就是阎故居的院子。</p> <p>为了防止房屋再次遭到台风和地震的破坏,阎锡山找来工人,从山上找来石头,按照山西老家窑洞的样子,重新砌了5间房,他将这座住宅命名为“种能洞”。蒋先生有一次来看他,把阳明山上的另一套条件好的住宅给阎锡山用,但被阎谢绝了。图为“种能洞”侧貌,院子里种的都是平时吃的蔬菜。</p> <p>种能洞正中央的墙面上有一个大大的“中”字,这是阎锡山一辈子领悟并遵循的哲学思想:不偏不倚,适中求对,在风云变幻的民国年间,他正是用这样的思想在各种势力中周旋,才得到了生存和发展,同时这也是他统治山西时大力宣扬的哲学之道。</p> <p>在种能洞的背后,有一座两层高的红砖楼,这是当年保护阎锡山的侍卫所居住的地方,墙体厚度为90公分,窗户上有钢板加固。红砖楼的二层上能看到方圆几公里的全貌,因此这里担负着防空和岗哨的双重功能。</p> <p>这是种能洞内正中间的大厅,同时也是当年的警卫室,阎锡山去世后,这里改成了常年供奉阎先生的灵堂,正上方挂的是孙中山亲笔的“博爱”二字,遗像两旁写着一幅对联,上联:四十年三晋人心思旧泽,下联:百万字中华国运展新图。阎锡山晚年虽然定居台湾,但始终忘不了故土。</p> <p>阎锡山在山西老家的故居富丽堂皇,豪华至极,看过那里的人很难想象他在台北生活在如此简陋的五间屋子内。五间房屋虽然平均只有10平米,但却功能各异,分为卧室、起居室、书房、会客室、警卫室等,并且全部相通。图为种能洞内的起居室。</p> <p>从阎锡山故居出来,通过一条林荫小道,步行十几分钟就能到达阎锡山的墓地。墓地里有四组石台阶,中间两层台阶的山坡上刻着“世界大同”和“种能”,最上层的正中央是一个大大的“中”字,从这里上去便是阎锡山的墓碑。</p> <p>阎锡山墓地的最高处是是他与原配夫人徐竹青的合葬坟冢,5米高的墓碑正对着山西的方向,上刻有“阎伯川先生之墓”七个大字,这里陆续有游客前来祭奠,供奉着山西的老陈醋和汾酒。故居和墓地平日里只有原馥庭(阎的秘书)、张日明(阎的警卫副官)两名老人打理。图为1998年原馥庭、张日明两名老人在阎锡山墓碑前的合影。</p> <p> ————☀️————</p> <p>图片文字均选自网络</p><p>(在此特别感谢作者)</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