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今天是父亲九十二岁生日,按照老人家意愿,疫情特殊时期尽量不惊扰亲朋好友,四世同堂的一大家人就围坐在他的身旁,听他叙说鲜为人知过去不平凡的九十二个春夏秋冬。</p> <p>往事如风,多少年多少事一幕幕难忘的坎坷与辉煌已渐行渐远,然而给父亲留下的是无尽的回忆与思念……。</p> <p>上世纪1949年底,第二野战军浓浓的炮声传到了家乡,先遣工作队了解到父亲根红苗正,又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便动员他参加了革命,年轻时的父亲,革命意志坚定,工作积极努力,有时为了完成一项任务或参加一次会议,一天要往返一两百里路,不久清匪反霸征粮因工作成绩突出先后当选了保、乡、镇农会主席,区农会副主席。镇行政部长(相当于镇长) 50年底组织上安排他去川南农干校学习,并在学校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还清楚的记得监誓人为时任川南区党委组织部长兼干校校长许梦侠(后曾任省委副书记兼成都市委书记)。</p><p>从川南农干校学习回来后,又被组织上派往新民乡参加土改并任工作队长,圆满完成任务后被评为所在区唯一甲等模范,紧接着又担任资中第三区镇长,公安特派员。</p> <p>1951年夏,正当父亲在家乡紧张忙碌的工作时,接到县公安局夏鸿祥局长(后任四川省国防工办主任)电话,放下手中的一切工作,立即前往川南公安校(时为川西行署、川北行署、川南行署、川东行署,1952年合并为四川省)报道,从此父亲与公安事业结下不解之缘,并为之奋斗了一生。</p><p>与父亲同一天来报道的宋叔叔,同住一间宿舍,同在一起学习,学习结业后又一同分配在川南公安厅人事处,合省后又同时调往四川省公安厅政治部,结下了一辈子革命情谊。</p><p>在川南公安校父亲多次聆听秦传厚校长(时任川南公安厅厅长兼川南公安校校长,合省后任四川省副省长兼公安厅厅长)以及后来的四川省公安厅周宏奎与曲文达副厅长授课。</p><p>据父亲回忆,秦厅长合省时从川南公安厅带来的干部除了周宏奎、曲文达(后任副厅长)我父亲、宋正德、还有田常礼(曾任省厅警卫处处长)周昌华(曾任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郭金生(曾任秦厅长警卫员以及省厅警卫处处长)刘存义(曾任省水电厅厅长)等人。</p><p>左下为父亲,右为宋叔叔(曾任省政法委办公室主任)</p> <p>川南公安厅人事处合影留念。</p><p>后排左四为父亲。</p><p>前排左二为宋叔叔,左四为人事处安建功处长(后任云南省昆明市法院院长)。</p> <p>52年合省之后父亲在四川省公安厅政治部工作期间,先后在职工科任副科长、组干科主持工作的副科长、秘书科任科长,六十年代初任厅政治部办公室副主任(后代主任)时值政治部升格为厅级,故父亲是当时省厅最年轻的处级干部。</p> <p>五十年代的父亲,朝气蓬勃,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与在一起工作的同志关系融洽,即使多年后仍保持联系并经常互致问候。</p><p>前排左五为父亲,左六为我好朋友杜华的父亲杜子正叔叔(曾任公安部成都消防科研所所长)。</p><p>中排左一二分别为政治部杨伯仲与范新隆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成都召开,经严格政审,父亲作为公安厅警卫办公室工作人员全程参与警卫工作,会议期间吃住均在金牛坝招待所,多次见到毛主席、刘少奇委员长、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p><p class="ql-block">3月7日下午,毛主席去成都春熙路耀华餐厅就餐,没有事前清空顾客,进去时一楼正有不少人用餐,见有领导模样的人进来都在议论纷纷,父亲与其他警卫人员担心发生意外,便陆续将用完餐的顾客疏散出去,但毛主席一行在二楼用餐时,还是有一名少先队员认出了毛主席,跑回去告诉家人,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慕名而来的群众围在餐厅旁边,正当父亲与其他警卫人员紧张不安之时,毛主席不愧伟人,楼外人声鼎沸,他仍然安心用餐,完后与厨师、服务员等一一握手说“你们辛苦了”。出门时向围观群众挥手告别,乘车返回金牛坝。后来被许多当年见到毛主席的市民传为美谈。</p><p class="ql-block">会议中的一天下午,父亲交接完手上工作,利用空余时间在三号楼对面一块空地里挑水浇菜,正埋头干活时,听见有人走过来并在交谈,父亲抬头一看,只见刘少奇委员长与夫人王光美及随员已经走到了父亲浇水的旁边,少奇同志问父亲“这是什么菜?”,父亲回答是莲花白。少奇同志回头问随员“是不是北方的回子白呀?”回答就是。少奇同志看见装满粪水的粪桶,关切的问我父亲“这担粪水有一百多斤重吧?挑起来很吃力的”。然后他看了看周围的地形,说“为了减轻体力劳动,可以开沟放水嘛”。父亲回答“水沟较低,水可能放不过来”,少奇同志又说“可以把前面口子堵上,把水位抬高,不就可以了吗?”一问一答,完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父亲当时心里很是激动。</p><p class="ql-block">少奇同志会议休息时参观菜地并于父亲作了交谈,父亲当时想,少奇同志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日夜为国家大事操劳,还把浇菜这样的劳动都放在心上,当晚把这件事向秦传厚厅长与刘景周副厅长(后任成都市委副书记) 专门作了汇报,根据领导的安排,有关部门组织人员连夜开沟堵水,凌晨时分,惯于熬夜的毛主席出来散步,还驻足目睹了大家劳动的场面。第二天早上,少奇同志路过此地去参加会议,见开沟堵水浇菜成功,不断点头,开心微笑。</p><p class="ql-block">金牛坝会议不久的一天上午,受组织安排,父亲陪同杨尚昆同志(时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去总府街参观游览,随同的有他的弟弟与警卫等人,杨尚昆同志在车上一路谈笑风生,不时问父亲当地的一些情况,听父亲说话的口音,就问父亲“你是东大路的人吧?”父亲答是,杨尚昆同志的弟弟杨尚伦回答说易同志是资中人,杨尚昆笑着说“我没问错吧”。</p><p class="ql-block">快到总府街时,杨尚昆说“总府街的宋绍面是成都有名的小吃,我们去吃碗宋绍面吧”。一行人进去每人吃了一碗,尚昆同志连说“好吃,好吃”。</p><p class="ql-block">杨尚昆同志身为党的高级干部,学识渊博、为人谦和,对家乡充满情感,给父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东大路是指旧时成都沟通川东方向的必经之路,是民间货物与官府传递文书的重要通道,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一般指成都经由龙泉、简阳、资阳、资中、内江……到达重庆,(老成渝公路)杨尚昆是原四川省潼南县双江镇人,后在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p><p class="ql-block">杨尚昆同志的弟弟杨尚伦是民主人士,当时任省民政厅副厅长,曾与父亲一同参加过整社工作组,相互了解,故知晓父亲是资中县人。</p><p class="ql-block">最为可惜的是父亲当年见到中央领导的照片,在文革爆发时全部……。</p><p class="ql-block">成都会议期间毛主席、刘少奇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等与工作人员合影留念。毛主席左边为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p> <p class="ql-block">摘自刘少奇风范词典第50页。</p> <p>成都会议期间的毛主席。下图左三为李井泉。</p> <p class="ql-block">文革……略。</p><p class="ql-block">文革中后期恢复四川省公安局(厅)建制,父亲被任命为省厅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空缺)。 </p><p class="ql-block">图为父亲(前排左三)与办公室全体同志合影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亲任省厅办公室副主任时,正值文革后期的多事之秋,各市各地各州皆不安宁,父亲受组织委托多次参与“灭火”,在我记忆中这一时期父亲基本都在外出差。</p><p class="ql-block">参加省委工作团解决江津地区合川问题是时间最久,跨度最长的一次,时间长达两年,团长为省委组织部部长孟广涵,代表省厅的父亲任副团长,其主要工作重点要侦破两起久侦不破的特别重大案件,以此扭转当地治安状况,再进一步解决核心问题。</p><p class="ql-block">父亲不负重托,在赵苍璧书记与省厅的直接领导下,紧紧依靠带去的干部与当地公检法有生力量,发挥自身最大潜能,相继侦破了这两起通天大案。</p><p class="ql-block">破获合川县银行龙市镇营业所金库抢劫大案是父亲公安工作生涯中最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1969年11月9日深夜,合川县银行龙市镇营业所看守金库的营业员被犯罪分子开枪打死,金库被洗劫一空。共被抢劫现金11.9万元(等值计算为现在的上千万)。闹市中用枪打死银行金库看守人员,武装抢劫如此大额现金,在新中国历史上也属罕见。案件发生后,公安部及省厅极为重视,由公安部牵头省厅先后数次组织专案组破案,由于当时各种原因的干扰均无果而终。</p><p class="ql-block">工作团到达合川后,父亲与有关人员调集原案堆积如山的材料仔细阅卷,多次召集会议研判,并亲自参与摸排访问甚至后来的审讯,数月之后终于发现此案与内部有关联,再进一步排查,最终锁定并一举抓获全部犯罪分子,主犯刘某某,何某某,倪某某均系县公安局主要业务科室干部与民警,主犯杨某某,合川县银行龙市镇营业所指导员、主犯胡某某,县检查院干部……这是一个隐藏在公安、检查、银行内部的重大犯罪集团。</p><p class="ql-block">龙市营业所金库抢劫案发案于1969年、破案于1973年。破案后共缴获各类军用枪支10支(冲锋枪1支),子弹1200发,手榴弹5枚,各类刀、剑等凶器30余件。共追回赃款6.1万元。</p><p class="ql-block">侦破此案中,父亲多次遭遇险情,据不止一名案犯交代,当他们预感罪行即将暴露大事不妙时,几次在阴暗处用枪瞄准父亲及主要办案人员,甚至还准备鱼死网破用手榴弹同归于尽。但由于专案组见时机成熟采取果断措施,加之案犯心存侥幸而未来得及铤而走险,最后未费一枪一弹将其一网打尽。</p><p class="ql-block">当龙市营业所金库抢劫大案破获后,按上级要求将追缴的枪支、弹药、凶器及赃款全部运回成都,省委常务书记赵苍璧及其他省委领导亲自过目,并作了很高评价。</p><p class="ql-block">这起案件的破获曾引起媒体与社会的高度关注,改革开放初期,以此为原型的“乱世擒魔”电视剧曾引发收视高潮。</p><p class="ql-block">省委工作团尚未结束的1975年6月,父亲即被任命为江津地区公安局局长(随即被增补为地委常委)。江津地区当时所在地在永川,下辖江津、合川、江北、璧山、铜梁、永川、大足、荣昌等八个县,父亲在那里度过了紧张繁忙但又心情愉快卓有成效的一年零十个月时间,直到77年调回成都。</p><p class="ql-block">图为江津地区公检法领导欢送父亲合影照片。前排左六为我父亲,左五为地委主管政法委的王镛书记(后曾任省检查院第一副检查长,参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查厅在北京审判“四人帮”)。</p> <p>一九七七年初夏,父亲从江津地区调回成都市任市公安局主持工作的党组副书记,副局长。</p><p>尽管当时父亲还不到五十岁,正值 “当打之年” 但十年动乱刚结束,百废待兴,紧张繁忙的工作让父亲日夜操劳,他的办公室也是宿舍,许多时候废寝忘食而通宵达旦,这一时期父亲明显削瘦,并开始服用安定片来缓解巨大的工作压力。</p><p><br></p> <p>七七年十二月,父亲代表成都市公安局加入省厅代表团(共计二十余人)在北京参加第十七次全国公安会议,期间受到华国锋、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p> <p>公安部赵苍璧部长与耿飚(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前排就坐。</p> <p>时任四川代表团团长公安厅乔志敏厅长也在前排就坐。</p><p>(前排左二为乔厅长)</p> <p>第二排左三为白尚武(时任省厅副厅长)</p><p> 左四为重庆市公安局李宪昌局长</p><p>第三排左三为巫学德(时任省厅办公室主任)</p><p> 左四为西昌市公安局孙宗文局长</p><p>第四排左二为省厅二处王善博处长</p><p> 左三为省厅劳改局张元中局长</p><p>第五排左二为渡口市公安局王谦局长</p><p> 左三为我父亲</p><p> 左四为省厅一处王忙太处长</p><p>第六排左二为宜宾地区公安局欧阳绍铭局长</p><p> 左三为省厅警卫处徐卫红副处长</p><p>第七排左三为广元市公安局胡志华局长(后调任海南省公安厅厅长)</p><p>此外省厅三处边保生处长以及少数市县公安局局长代表也参加了会议并受到中央领导接见。</p> <p>七八年六月丁献伯伯从金牛区委书记调入市公安局任局长,父亲任常务副局长,在随后的几年中虽然工作艰辛劳累,大案频发(公交车爆炸案、企业女出纳被劫持抢劫杀害等大要案件但均告破)但一二把手协调配合非常好,在全局近万名警察的努力下,社会治安亦有所好转,父亲常给我说丁伯伯是有水平有能力又能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的好领导。</p> <p>七七年父亲到成都市公安局任职后的第二年市局领导班子。</p><p>前排左起;张副局长、市委主管政法委的刘书记、市政法党组张书记、丁局长。</p><p>后排左起;父亲、冯副局长(后曾任局长)、杨副局长。</p> <p>从左到右;市局政治部闫主任、父亲、张副局长、闫副局长。</p> <p>陪同省厅白厅长(左三)在外检查工作。</p><p>左五为父亲。</p> <p>1980年7月10日上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在四川省委副书记杨超、成都市委书记杨以希等人陪同下到簇桥公社参观沼气建设,父亲全程参与警卫与陪同。</p><p>当车队到达、小平同志下车时,当地干部群众热烈欢迎,掌声雷动。在参观过程中小平同志看得非常认真,问得也很仔细,他指示“沼气可以因地制宜,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还可以带动社队企业的发展”。杨超书记向小平同志汇报“如果全省农村实现沼气化,既解决了农村的照明,也解决了部分动力,社队企业就如虎添翼”。小平同志叮嘱“要抓紧一点”。参观结束时,小平同志主动提出来与干部群众合影留念。小平同志领袖气质、实事求是的作风与亲切的乡音让父亲永生难忘。</p><p>左四为我父亲。</p> <p>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四川人民的骄傲、一代伟人邓小平。</p> <p>小平同志与当地干部群众合影留念。</p><p>前排左一与左六分别为省委杨超书记和市委杨以希书记。</p><p>后排左四为父亲。</p> <p>父亲与公安部赵苍璧部长及夫人惠阿姨合影。</p> <p>父亲与时任公安部部长陶驷驹合影。</p><p>左起;张辛酉副局长、父亲、陶部长、省厅巫学德厅长、王体乾副局长(后任市局局长、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副主任)。</p> <p>父亲(左五)与时任公安部纪委书记云世英(左四)合影留念</p> <p>父亲陪同宋宝瑞省长检查工作。</p> <p>父亲与刁金祥市长在一起。</p> <p>父亲陪同市委刘、龚二位书记在外考察。</p><p>前排左一为父亲。</p> <p>父亲与方副市长在一起。</p> <p>父亲与潘副市长在一起。</p> <p>父亲与省厅白尚武厅长在一起。</p> <p>父亲与省厅牛平厅长在一起。</p> <p>父亲与省厅巫学德厅长在一起。</p> <p>父母与重庆市原人大副主任蒋先齐夫妇合影留念。蒋主任是接替父亲走后江津地区公安局局长,重庆成立直辖市后曾担任市公安局副局长、重庆市检查院检查长。</p> <p>父亲与市局几位领导在一起。</p> <p>父亲在会议上讲话。</p> <p>父亲(左三)陪同朝鲜安全部代表团访问成都及都江堰并与之合影。朝鲜安全部代表团级别较高,其中五人是少将军衔。</p><p>左五为省厅陈孝才副厅长。</p> <p>这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市局领导班子成员及主要业务处室领导合影。</p><p>中排左3为父亲。</p> <p>父亲常怀感恩之心,合省之后到省公安厅时先后在谷志标、赵苍璧、秦传厚、乔志敏厅长的领导下工作多年,对他们以及曲文达副厅长和原江津地委第一书记安法孝(后任省委组织部部长)等老领导充满敬意,用勤奋努力来回报他们的期望,即使解放前帮助过父母的家乡父老乡亲,只要一有消息地址,无论远近他都会想方设法报恩,因为他不愿意今后留下遗憾。</p><p>陪同赵部长视察工作。</p> <p>父母与原四川省副省长兼省公安厅厅长秦传厚及夫人姚阿姨在一起。</p> <p>父亲与王于副市长(左二,安法孝部长夫人)李力众总编(曾任江津地委副书记,四川日报总编)合影留念。</p> <p>父亲退居二线后,奉命组建成都市保安服务公司,在既缺乏人员与资金又无经验的情况下,在短短半年多的有限时间内依靠市政府与市局,组建了一支有相当规模与能力的保安服务公司和保安队伍(编制为县团级)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p><p>图为父亲在保安公司院内接受媒体采访。</p> <p>父亲与保安公司有关负责人合影留念。</p> <p>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成都时,接见四川省公安、武警系统领导干部与局以上离退休干部。</p><p>前排中为父亲。</p> <p>退居二线的市局局长们。</p><p>左一为父亲。</p> <p>父母与市局离退休局长及夫人在外旅游。</p><p>左四、五为父母亲。</p> <p>中排左七为父亲,前排左八为母亲。</p> <p>父亲退下来后并不感到孤独,他兴趣爱好广泛,打桥牌、打网球、打麻将、写毛笔字,而且很有成就,常常获奖,以及陪我母亲外出旅游,非常充实与快乐。</p><p>图为与原市政府副秘书长配对参与网球比赛荣获年龄段季军。</p> <p>父亲还被聘为成都市钓鱼协会顾问,多次参与钓鱼比赛获得名次。</p> <p>父亲闲时也打打麻将,母亲则在一旁“抱榜子”。</p> <p>我的两位父亲,岳父即将年满九十九周岁,是参加革命与入党八十一年的老干部,父亲在江津地区工作时与岳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p><p>这是几年前父亲专程去看望岳父的合影。</p> <p>父亲一生虚怀若谷,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从不与人纷争计较,即使在文革时期整过他甚至打骂过他的人也不计前嫌,父亲经常告诉我他一生经历了很多事,许多过去的事都是当时的环境条件所致,大凡自认为聪明的人算这算那,斤斤计较,最后结果大都适得其反。</p><p>正应了那句话“人有万算,天只一算,你算不过天”。</p><p>“云舒云卷随风去,花开花落入梦来。舍中有得得有舍,常知释怀方自在。”</p><p>有如此心态与境界,父亲才能在一生险境中安然无恙。</p><p><br></p> <p>多年前回老家祭祖挂亲就听家乡长辈们说我祖辈都是书香门第,祖父与爷爷都是当地德高望重的私塾先生,父亲从小读书就非常刻苦认真努力,在当地唯一一所学校里就是“学霸”。以后无论工作如何紧张繁忙,直到今天书柜书架上满满都是书报杂志,因为读书看报与独立思考问题是他一生养成的习惯。</p> <p>父亲卸任保安公司总经理后无官一身轻,为弥补长期因工作性质而不能照顾家庭对母亲的亏欠,陪母亲到祖国东南西北各地大好河山参观旅游,辛劳了一辈子的母亲也终于真正的享受了一盘“局长夫人”的待遇。北京、上海、辽宁、海南、山西、昆明、贵州等省市名胜古迹以及新马泰都留下了父母旅游的身影。</p> <p>母亲没有多少文化,大字不识几个,但又特别关心国际国内大事,关心身边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以及亲朋好友的家长里短,无论母亲怎样唠叨甚至无序的问题,父亲总是不厌其烦耐心的认真解答,直到母亲听懂明白为止,这种场景令我特别感触,往往转过身想哭,回想起自己的妻子稍微在家务事上啰嗦几句我就会不耐烦甚至冒火……。</p><p>父亲心中装着一杆称,他知道在他工作最繁忙时,在他出差最多时,在他在“五七”干校“改造”时,当他调往江津地区独立工作时……是母亲倾全力照顾这个有几个孩子的困难家庭,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他非常清楚。即使母亲有什么过失他从不责怪,还常常教育子女任何时候都要孝顺与尊敬母亲,她这辈子很不容易。</p><p>如今母亲已满九十五岁,思维清晰,行动自如,与父亲一起宁静恬淡的安度晚年,不请保姆买菜做饭洗衣拾屋仍然自己动手,互相牵挂与照应,一切自理。这既是他(她)们淡泊名利、心态平和理想的生活状态,更是苍天最好的安排。</p> <p>母亲满九十五岁生日时餐厅特别赠送的长寿面,父亲深情的目光让人泪崩。</p> <p>妹妹移居国外后,几年前把父母接过去住了半年,父母在那里看见女儿有比较好的归宿,放心在那里愉快的生活了半年,只是回来后抱怨吃东西口味不习惯,虽然家大地大却没熟人聊天,太久了也呆不惯,还是中国好,还是成都好。</p><p>父母在妹妹住房旁合影留念。</p> <p>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父亲的言传身教也造就了良好的家风,四个儿女、儿媳、女媳以及孙儿曾孙,孙儿媳妇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周末尤其是大假四世同堂一大家子二十余人其乐融融齐聚,欢声笑语一片,让父母格外开心快乐。每当父母生日快到时,妹妹宁肯来回奔波几天几夜花费不菲也要从万里之外的大洋彼岸飞回专程祝贺,儿女们没有忘记这辈子父母的艰辛付出。</p><p>父母与子女全家福。</p> <p>父亲与我。</p> <p>07年我陪父母去南充看望在武警部队的儿子。</p> <p>曾孙让祖祖特别开心。</p> <p>原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公安部部长赵苍壁,公安部常务副部长于桑等曾分别给父亲题字“献身四化”“明察”“高尚”,令父亲颇为感动与荣幸。这也是对父亲一辈子勤勤恳恳为公安工作付出的充分肯定与评价。</p> <p>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p><p>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p><p>不知不觉你鬓角露了白发</p><p>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p><p>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p><p>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却只尝了三分</p><p>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p><p>央求你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p><p>听听您的叮嘱我接过了自信</p><p>凝望您的目光我看到了爱心</p><p>有老有小您手里捧着笑声,</p><p>再苦再累您脸上挂着温馨。</p><p>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p><p>生活的苦涩有三分您却吃了十分</p><p>这辈子做您的儿女我没做够</p><p>央求您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p><p><br></p> <p>随着年岁的增长,父母的身体已远不比从前,他(她)们就像一棵生长了近百年的老树,在光阴的摧残下从枝繁叶茂逐渐到老树秃枝,一场大风随时都能将其刮到在地,以致转眼之间他们可能就不会再给你尽孝的机会。时时刻刻都要提醒自己,只要父母在世一天,你的举手之劳就是他们晚年的依靠,你就有义务与责任照顾好他们。即使再苦再累,也不能忘记了父母,那是你人生的来路,况且比起绝大多数同龄人你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p><p>有几句话让我刻骨铭心;</p><p>“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此生只剩归途”。</p><p>“最大的恩,莫过于生育之恩, 最深的情,不过于抚育之情”。</p><p>“对待父母的态度,是一个人最大的教养,更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人生课程”。</p><p>“父母不拿孝顺绑架你,是父母的宽容和仁慈,你却不能因此心安理得的放任自己,就对父母不管不顾”。</p><p>有一种幸福叫做上有老,有父母,有家,有爱。</p><p>父母终有一天会和我们分手,到那时候上有老的日子便会成为最珍视的记忆和一生的怀念。每每想到这一点自己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珍惜生命里上有老的日子,那是上苍赐予自己最美好的一世情缘。</p><p>敬爱的父亲,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愿您寿比南山不老松。</p><p><br></p><p><br></p><p><b>后记</b>;我们这代人的父辈大都经历了新中国的解放与建设事业,见证了“文革”与改革开放,饱受艰辛又充满值得回首的岁月,但他们的沉默与不轻易流露让子女知之甚少,极易造成这段宝贵历史的流失。因此收集、整理并真实记录父辈的往事,既是儿女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父辈留下他们曾为革命事业打拼难忘岁月的美好的回忆,同时这笔精神财富更能使儿女们珍惜与孝顺,否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终有一天我会追悔莫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