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两组墓门雕刻机风格迥然不同。左边刀法稚拙粗放,右边细腻柔美,阳刚与阴柔相得益彰,让人清楚了解左为男主人,右为女主人。左上门楣上刻有汉代常见的吉祥动物龙、虎,左下门楣为二龙穿璧图,寓意子孙繁昌之意,门楣下方的门扉上刻有朱雀、虎,中间门柱上为门阙。右上门楣上为龙、熊、阉牛,右下门楣为斗兽图,门扉上有朱雀、铺首衔环、勇士、羽人、白虎等图像。</p> <p>天象星宿图均雕刻在墓葬顶部,这些图像有些是汉代人对天象观测的真实记录,如南斗北星图、慧星图,有些是据想像力丰富的神话传说雕刻出来的艺术作品,如阳乌、日月合壁图、嫦娥奔月。这些融天文科学与人文幻想为一体的天文图像为研究汉代天文学提供了形象、直观的文物资料。其中,日月合壁图、三足乌、慧星图分别代表了汉代在对日食、太阳黑子、彗星等方面的观测成果。</p><p><br></p> <p>北斗七星画像:斗为古代舀酒器皿,形似勺子。北斗星曲折如斗而得名。北斗星是上古时代人们用作定方向、定季节、定时辰的标尺,古人根据黄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定季节。</p><p>在《冠子·环流篇》中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根据斗柄所指方向来定四季,这块画像石为鲁迅先生收藏。</p> <p>三足乌又称阳乌,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驾驶日车的神鸟名,是古人对太阳黑子一种神话式的描绘。</p><p><br></p><p>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因温度相对较低而显得“黑”的局部区域。在《汉书•五行志》中记载:“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这是公元前28年的一个大黑子,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p><p><br></p><p>这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最早的黑子记录。</p> <p>彗星是太阳系中小天体之一类,由冰冻物质和尘埃组成,当它靠近太阳时即为可见。太阳的热使彗星物质蒸发,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由于太阳风的压力,彗尾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p><p>画像石左边雕刻一阳乌,中有一满月,六星相连的天庙星。右侧的星体上下各有一彗星,彗尾皆指向右方。古代中国人发现一个现象,彗星尾巴常常是背着太阳的,这一规律的发现比欧洲人早了1400年。</p><p>彗星俗称“扫帚星”,出现在墓葬中有除旧布新的寓意。</p> <p>天文星象和神话传说源于中国古代人民对远古星象的自然崇拜。</p><p>嫦娥奔月:左上方雕刻一轮满月,右侧一女子,人身蛇尾,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儒,双手前拱,面向月轮做飞身状,画面间繁星点点,云气缭绕。</p> <p>我国的神话传说起源于人类之初的远古时代,是古人认识自然并且试图解释自然的一种原始的表达方式。</p><p>代羲和女娲: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神,画像中的代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躯,或两尾相交缠,或女娲手持灵芝伏羲手持华盖。相传他们原是兄妹二人,后结为夫妻创造了人类。代羲和女娲画像石大量出现,反映了汉代对始祖神崇拜之盛。</p> <p>东王公、西王母端坐于高足盘形的玄蒲之上,上方有仙人乘鹿、为西王母取食的三青鸟(青鸟)。</p><p>唐•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p><p>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p><p>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p><p>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p><p>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p><p>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相思的千古名篇,青鸟是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使者,后人将它视为传递幸福佳音的使者。</p><p>汉代尊西王母为西方神仙之长,是长生不老的象征。东王公居碧海之上,是东方的神仙之首。</p><p><br></p><p><br></p> <p>后羿射日:民间流传后羿射十日为民除害的故事。图中雕刻一扶桑树,有枝无叶,树上有三只金乌(阳乌),树下雕刻一人,头梳高髻,身着长袍,弯腰仰面拉弓欲射金乌。树上有三只金乌,告诉我们已经射下七只了😄</p> <p>乐舞百戏~许阿瞿观舞赏乐画像石</p><p>画像内容丰富,既有童戏,还有舞乐杂技。画像分上下两格,上格左边,一孩童坐在榻上观看儿童游戏,身后有一仆人持便面,右边三名儿童正在做游戏,前面儿童右臂前伸站立一鸟,中间儿童牵引一鳩车,后面儿童执鞭驱赶鳩车。下格为五人表演乐舞百戏。左→右:扣盘击节,飞剑跳丸,盘鼓舞,鼓瑟,吹排箫。</p><p>盘鼓舞:是汉代常见著名的舞蹈,将盘、鼓置于地上作为舞具,舞人在盘鼓之上或环绕着盘鼓进行表演的舞蹈。以七盘较多,称七盘舞。图中置四盘两鼓,舞女高髻,宽衣长袖束腰,或在覆盘及鼓之上或侧旁踏乐起舞,长袖飞扬,舞姿飘逸。</p><p>左边阴刻六竖行136字隶书铭文,诉说了墓主人许阿翟5岁就于东汉灵帝建宁3年(公元170年)不幸夭折,家人十分悲伤的事情。这是我国目前发现较早的墓志铭。图中儿童玩鳩车,飞剑跳丸的场景在画像石中极为罕见,为研究汉代的童戏和百戏提供了珍贵的直接史料。</p> <p>角抵戏:</p><p>起源于战国,两汉时期角抵之风盛行。分为人与兽斗、人与人搏、兽与兽斗三种形式。画中人物勇猛矫健,动物野性充沛,形态夸张生动,富有感染力,展现了汉代人崇尚武力、勇于挑战的时代风貌。</p><p>二兕相抵图:为彩色拓片。该墓葬出土画像石39块,雕刻画像83幅,其中彩色画像</p><p>36幅。画像石的颜色有朱红、紫红、粉红、土黄、黑色、白色、粉绿等七种之多。</p> <p>人与人搏画像:</p><p>作为汉代军事练武的搏击项目已具有广泛表演功能。图中二人,一人赤手空拳与一执长矛者搏击,手持长矛者作弓步刺向对手,赤手空拳者跨步跃起,沉着应对。人物动作处理准确,再现了搏击中的攻防情景。</p> <p>投壶:缘于射箭,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的礼仪之一就是请人射箭。射箭是贵族必备的六艺之一。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后日趋礼崩乐坏,拉不开弓,投壶逐渐代替了射礼。</p><p>画像中间刻有一细颈鼓腹的壶,壶旁放置一个三足酒尊,尊上置一舀酒的勺子。壶左右各一人,相向席地而坐,各抱数支矢,正全神贯注准备投壶。画面右侧坐的为司射(裁判),左边一位彪形大汉,身体前倾两眼发直醉醺醺瘫坐于地上,身旁一侍者右手搀扶着醉汉的胳膊。此类画像反映了汉代投壶饮酒之风盛行。</p><p><br></p> <p>捧奁侍女:奁是古代女子盛放梳妆用品的镜泊,流行于战国唐宋年间。该女子头梳高髻,腰肢纤细,双手捧奁于胸前,身份应为墓主人的侍女。历史上所谓的环肥燕瘦,指的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因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而得名飞燕,当时女子皆以细腰为美。</p> <p>捕鱼画像石:一条河流从重叠起伏的山峦间流出,河上飞架彩虹双桥,桥上二人执杆垂钓,桥下二人泛舟河面,一人摇桨,一人张网做捞鱼状。左侧山峰重峦叠嶂,山间有猎犬追鹿,还有野猪出没。</p> <p>二桃杀三士:</p><p>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表示用计谋杀人。春秋时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三人比功劳的办法,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自己的功绩,分别拿了一个桃子。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二人;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而死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这三位勇士标榜了杀身成仁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仁义的牺牲品。</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所有图片均来自网上直播截图,作为自己学习资料保存,感谢专家老师的资料图片,如有侵权立马删除👌</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