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草鞋兵80万将士浴血抗战保家卫国

抗日战争史、抗美援朝、对越自反击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贵州人的抗战;</p><p class="ql-block">从19世纪后半叶起,日本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甲午海战、日俄(旅顺)战争、九一八事变、 卢沟桥事变,对中国步步紧逼,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p><p class="ql-block"> 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勇抗击,一扫近代史百年屈辱,第一次赢得反对外来侵略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在抗战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与气节,深深印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十四年抗战,地处西南一隅的贵州,同样为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近一千万贵州人民以大无畏的精神,发出了抗日救亡的呐喊,以实际行动投入到这场民族生存之战中,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战时的贵州民贫地瘠,交通阻塞,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落后于南方各省。国难当头,贵州人民与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竭尽兵、工、钱、粮,投入抗战。</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近代史上各民族、各省份、社会各阶层团结一心,抵御外辱,共救中华,其中著名的有“湖湘不倒、华夏不倾”美誉的湘军,有广西狼兵之称的桂军,还有川军出川、滇军出滇抗日的悲壮,当然也少不了当时作为西南后方的贵州兵。在当时的20万国内远征军中70%是西南各省的兵源,在西南兵源中又有70%是贵州籍。可以说中国在二战当中收复的第一片国土(松山)是贵州兵用自己的鲜血换回来的,正如解放军著名军旅作家、军事抗战史专家余戈老师所说的“著名的松山战役,基本上是中国的贵州人和日本的九洲人的一场生死的较量,最后是贵州人战胜了九洲人”。淞沪会战、台儿庄大捷、南京保卫战、长沙会战等一次次大战,也为贵州兵赢得了“哪里有恶战,哪里就有贵州兵”的美誉。</p><p class="ql-block">抗日战场上的贵州部队,处境艰难,随时面临被其它派系排挤、吞并、肢解的危险,因受中央政府猜忌,只能以师为单位,没有编成军、军团、集团军。孤师奋战,作战时多配属其他部队,只能向前不能后顾,一旦失利,后果难测。1937年至1945年间,贵州以一千万的人口基数,各级地方共征集壮丁六十七万之多,尤以遵义及大定为巨,征兵数占人口比例高列全国各省前矛。加上先期投入的建制部队和其他渠道投身战场者,数在近百万巨。1942年年初,为保卫中国的最后一条外援通道--滇缅公路,远征军主力第五军200师、新编第二十二师、九十六师长期驻训于安顺,第六十六军的新编38师在都匀长期驻训,新编第28师长期驻训于黔东南。大批的贵州子弟或应征或报名请缨从军。1942年至1944年三年间,为组织远征滇缅,在贵州征集的兵员大量就近运往云南或缅甸前线补充,中国驻印军中国远征军中到处是成连成营的贵州兵,滇西反击、缅北荡寇,战死者忠骸无寄,竟成异域孤魂。猎猎战旗,浸透了我贵州儿郎报国的热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据统计,抗战期间,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参加对敌作战的贵州人外,国民政府给贵州下达的征兵指标,为每月6000人,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政策征兵。抗战八年间在贵州征兵计划为583000人,实际征兵675432人,超征92432人。约占当时全省人口的6.5%。据《战时国民政府正规军征兵数》表说明,贵州征兵数58万余人,四川为257.8万,云南为37.5万。贵州征兵数大于云南而少于四川,但从人口数来看,四川是全省人口平均14人中便有一人直接参战,云南是全省人口平均20人有1人参战,贵州是全省人口平均12人中便有1人参战。从出兵人数与全省总人口的比例看,贵州位于各省出兵人数的前列。这些来自贵州大山深处的青年,穿着草鞋,背着简陋装备,奔赴保家卫国的战场,以“坚忍不拔、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屹立不倒”的山石精神,铸就了贵州军人的魂魄,为黔人抗战史上树立了一座巍然丰碑。</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期间贵州参加抗战的黔军各部有第陆军82师、第85师、第102师、第103师、第121师、第140师、新编第8师、新编第11师、新编第28师、预备第2师、第55师和贵州补充师等12个师。从“七七事变”后的忻口会战、“八一三”上海会战,再到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南昌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宜枣会战、鄂西会战,以及1942年和1944年的两次中过远征军作战……几乎正面战场上所有数得着的大战役,全都有整建制的黔军部队参加。据《中国抗日将领牺牲录(1931-1945)》记载,抗日战争中,中国战死沙场的第一位将军,就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滕久寿将军(1932年2月4日在淞沪会战中壮烈殉国)。黔军与全民族抗战;(南口争夺战中的吴绍周将军,淞沪会战中的黔军第102师、独立34旅,忻口战役中的黔军第85师,南京保卫战与黔军第103师,徐州会战中的黔军第140师、102师,黄河花园口决堤与黔军新编第8师,武汉会战与黔军第86军、第102师,南昌会战中的第102师,独立第6旅,随枣会战中的第121师,第一次长沙会战中的黔军第102、82、140师,枣宜会战中的第121师,第二次长沙会战中的第102师、140师,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的第140师,鄂西会战中的第121师,黔军与滇缅会战,湘西会战中的第121师)。</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黔军冲锋陷阵,前赴后继,贵州将领在各个战场表现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他们运筹帷幄,奋勇杀敌。罗启疆率领的82师,陈铁率领的85师,柏辉章率领的102师,何知重率领的103师等等,在各个战场如蛟龙捣海,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淞沪之战、忻口之战、松山之战等战役中,柏辉章、陈铁、何绍周以出色的指挥才能,打出了中国人的士气。尤其是松山之战,拉开了中国大反攻的序幕。</p><p class="ql-block">(“北有卢沟桥,南有深河桥”。1944年黔南事变,侵华日军入黔。当时的独山最高行政长官、黄埔军校四分校中将主任韩汉英下令毁桥阻敌,12月2日,日寇进入独山县城,其先头部队沿公路向北推进,至此桥,因桥断,又因对岸军民的顽强抵抗,日军不得不撤退。此桥后来重新按原样修复。深河桥因此在中国的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贵州兴义人何应钦代表中国战区在南京接受日本侵华总司令冈村宁次呈递的降书。至此,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p><p class="ql-block">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贵州累计近百万优秀儿女驱驰疆场,所谓“黔人肝脑涂平原、膏腴润野草也”。当其时,位于大后方的贵州,不吝于张开她羸弱的胸怀,拥抱西迁、南迁的难民,接纳负担迁入的军队,政府机构、学校、工矿企业。其中高校8所"浙江大学(湄谭),大夏大学、湘雅医学院、之江大学工学院(贵阳),唐山工学院(平越即今福泉),中正医学院(镇宁),广西大学、桂林师范学院(榕江);军校13所:陆军大学、畜医学校、海军学校、通迅兵学校、辎重兵学校、中央陆地测量学校。</p><p class="ql-block"> 八年全民抗战间,贵州共出动七十余万民工,风餐露宿地修筑公路、铁路、机场等工程;</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贵州共征募公债及人民献金共五亿七千八百万元用于抗战;仅1941年至1945年有据可查的五年间,粮食本就不能自给的贵州共征集公粮及人民献粮一千二百四十万石支援抗战。</p><p class="ql-block"> 在暴日以刀兵强加于身之时,我贵州近百万子弟怒踏征程,用鲜血供奉国家;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我贵州人民节衣缩食、忍饥挨饿,竭尽人力物力苦苦支撑炎黄一脉。</p><p class="ql-block"> 在14年抗战中,贵州不仅在物资上有力地支援了全民族的抗战,而且为前线输送了70余万兵员。贵州人民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表现出抗御外侮、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的崇高精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铭记历史,缅怀先烈;</p><p class="ql-block">辛未孟秋,天狼呈現,蚀吾东北,觊覦华鼎,泱泱华夏,厄遭千载未遇之危。卢沟喋血,大刀启八载抗倭之始;松沪鏖战,铁血破三月亡华之梦。地无南北,杀气纵橫九州;同仇敌忾,尽显将士精忠。当此民族危亡之秋,我黔籍数十万健儿,请缨卫国,奔赴沙场,驰驱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壬午初,数万黔籍子弟,草履戎装,随大军远征滇缅,转战千里,浴血三载,讨东洋之倭寇,扬大汉之声威。其间径取胡康,直下孟拱,收复密支那;血战松山,攻克腾冲,收复龙陵。靖烽滇缅,扫杀顽之敌寇;会师芒友,奏胜利之号角。 是役也,我黔籍壮士,为国捐躯者多矣。怒水松山,洒赤子之热血;八关九隘,建救国之殊勋。关山路遥,遗烈骨于远域;异国蛮荒,委忠魂于原野。迄今七十余载,黔乡父老,西南遥望,嘘唏缅怀,乌江呜咽,黔山苍茫。乙为孟秋,黔民草倡义举,慰问团集各界之力,访寻忠魂足迹,勒石为铭。是谓国门丰碑,仰有所膽;酹酒献茶,吊有所奠;忠魂义魄,凭有所依也。</p><p class="ql-block">生者国士,死者国殇。气贯山河,民族脊梁。功昭日月,以垂永长。春秋迭代,世祀馨香。</p> <p>草鞋</p> <p>14年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第一位国军将领是黔籍军官滕久寿将军</p><p>滕久寿(1899—1932.2.4),字祺之,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人,著名抗日英雄。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战术教官,国民革命军吴淞要塞司令部少将参谋长。1932年2月4日在凇沪抗战中壮烈牺牲。</p><p>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p> <p>上高会战中牺牲的最高军籍是贵州余庆人张兴仁中将副军长。</p> <p>位于腾冲市来凤山脚下的“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日殉国将士纪念碑”。</p> <p>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p><p>铭记历史!缅怀无数英雄为国捐躯将士!</p><p>辛未孟秋,天狼呈現,蚀吾东北,觊覦华鼎,泱泱华夏,厄遭千载未遇之危。卢沟喋血,大刀启八载抗倭之始;松沪鏖战,铁血破三月亡华之梦。地无南北,杀气纵橫九州;同仇敌忾,尽显将士精忠。当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p><p>铭记历史!缅怀无数英雄为国捐躯将士!</p><p>辛未孟秋,天狼呈現,蚀吾东北,觊覦华鼎,泱泱华夏,厄遭千载未遇之危。卢沟喋血,大刀启八载抗倭之始;松沪鏖战,铁血破三月亡华之梦。地无南北,杀气纵橫九州;同仇敌忾,尽显将士精忠。当此民族危亡之秋,我黔籍数十万健儿,请缨卫国,奔赴沙场,驰驱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壬午初,数万黔籍子弟,草履戎装,随大军远征滇缅,转战千里,浴血三载,讨东洋之倭寇,扬大汉之声威。其间径取胡康,直下孟拱,收复密支那;血战松山,攻克腾冲,收复龙陵。靖烽滇缅,扫杀顽之敌寇;会师芒友,奏胜利之号角。 是役也,我黔籍壮士,为国捐躯者多矣。怒水松山,洒赤子之热血;八关九隘,建救国之殊勋。关山路遥,遗烈骨于远域;异国蛮荒,委忠魂于原野。迄今七十余载,黔乡父老,西南遥望,嘘唏缅怀,乌江呜咽,黔山苍茫。乙为孟秋,黔民草倡义举,慰问团集各界之力,访寻忠魂足迹,勒石为铭。是谓国门丰碑,仰有所膽;酹酒献茶,吊有所奠;忠魂义魄,凭有所依也。</p><p>生者国士,死者国殇。气贯山河,民族脊梁。功昭日月,以垂永长。春秋迭代,世祀馨香。</p> <p>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陆军黔籍将领;</p> <p>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在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1945年9月9日,何应钦在南京代表中国政府接受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递交的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签署的投降书。</p> <p>王家烈;第二十军团副军团长。</p> <p>谷正伦;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p> <p>第三十集团军副总司令王文彦。</p> <p>陈铁;先后担任过第四、第五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第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p> <p>张卓为;先后担任过第一军军长、第二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p> <p>何绍周;先后担任过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中国远征军第八军军长。</p> <p>何知重;第86军军长</p> <p>第1军军长张卓,第沈久第86军军长何知重,第86军军长吴剑平,第4军副军长柏辉章,新编第6军副军长沈久成,第29军副军长周志群,第14军副军长陈鸿远,第39军副军长蒋在珍,第94军军长牟廷芳,第4军、第78军军长沈久成,第60军副军长郭建臣,第8军副军长吴剑平,第18军副军长戴之奇等等。</p> <p>黔籍抗战老兵</p> <p>送别贵州最长寿的抗战老兵!享年111岁</p><p><br></p><p>2018年9月14日凌晨2点57分,贵州省铜仁市111岁抗战老兵杨昌文在其老家江口县闵孝镇中练村的家中安详去世。杨老生于1907年。</p><p>杨昌文老人戎马一生,参加过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著名的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及晋鄂地区等战役,经历大小战斗30余次,四次身负重伤,在战争中荣立过一等功。</p><p>2015年,杨昌文获得政府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p> <p>黔籍抗战老兵何克孝老人,1909年1月6日生,贵州毕节人,现居住在贵阳小河区,黄埔第11期军政班,1937年10月28日编入军政部特务二团三营九连一排任中尉排长。1938年2月1日起执行广西柳州大塘镇军需库防卫任务。7月8日组织机枪手对空射击前来轰炸的日军飞机,因防卫有功晋升一级。1941年后调长沙参加过第二、第三、第四次长沙会战。1944年11月在贵州独山参加黑石关阻击战。黔籍抗战老兵何克孝老人,1909年1月6日生,贵州毕节人,现居住在贵阳小河区,黄埔第11期军政班,1937年10月28日编入军政部特务二团三营九连一排任中尉排长。1938年2月1日起执行广西柳州大塘镇军需库防卫任务。7月8日组织机枪手对空射击前来轰炸的日军飞机,因防卫有功晋升一级。1941年后调长沙参加过第二、第三、第四次长沙会战。1944年11月在贵州独山参加黑石关阻击战。</p> <p>黔籍抗战老兵孙春富老人,1911年生,贵州金沙县沙浪镇富家寨人,现居住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油松岭乡小新寨生产基地。1935年入伍,第一一八师三五三团七连,后编入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第二军二十六师二十七团第三营,参加过滇西大反攻,龙陵战役、芒市、畹町等战役。因在战斗中负伤,留在当地疗养,后与部队失去联系,为留滇黔籍远征军老兵。黔籍抗战老兵孙春富老人,1911年生,贵州金沙县沙浪镇富家寨人,现居住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油松岭乡小新寨生产基地。1935年入伍,第一一八师三五三团七连,后编入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第二军二十六师二十七团第三营,参加过滇西大反攻,龙陵战役、芒市、畹町等战役。因在战斗中负伤,留在当地疗养,后与部队失去联系,为留滇黔籍远征军老兵。</p> <p>黔籍健在抗战老兵许德胜老人,1912年11月5日出生在湄潭县农村。抗战期间,许德胜考入陆军步兵学校,毕业后分配到13军团部任军需主任。1944年冬,日寇从广西入侵贵州,他随第13军奉命据守贵阳,并参加黔桂之战,在独山、河池南丹一带阻击日军入黔。在战斗中大腿被子弹打穿,右眼被炸弹弹片划伤眼睛致残失明。1949年,他随部队在贵阳起义投诚。解放初期,因历史政治原因,被劳改20年。刑满释放后,在贵阳市花溪区落户,成为普通居民。2015,许老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1枚。</p> <p class="ql-block">黔籍抗战老兵龙昌海,出生日期:1913年</p><p class="ql-block">性&nbsp; &nbsp; 别:男</p><p class="ql-block">民&nbsp; &nbsp; 族:苗</p><p class="ql-block">籍&nbsp; &nbsp; 贯:贵州六盘水</p><p class="ql-block">现居住地:贵州省水城县</p><p class="ql-block">部队编号:第八军一零三师三零八团</p><p class="ql-block">经济状况:老人是在他孙子家住,他自己的房屋很破灿烂,特困。</p><p class="ql-block">抗战经历:16岁被国民党抓丁入伍,部队是第八军一零三师三零八团,军长为何应钦,班长叫文鹏。由于枪法好,人机灵,不久便成为了部队的侦察兵、机枪手。曾参加过武汉保卫战,在湖北宜昌阻击过日军疯狂进攻,后转战江西、湖南、广西等,日军打到贵州独山后,由于部队被打散,找不着主力部队,于是就沿途问路回到家乡。</p><p class="ql-block"><br></p> <p>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战老兵龙胜高,1915年生,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世昌乡地哪村,龙胜高是当地几代人心中的大英雄:23岁参加远征军,8年抗战转战南北,浴血松山……关于他的种种传奇经历,一直在乡邻之间口口相传。</p><p><br></p><p> 老英雄红光满面,声若洪钟。由于历史原因,老人参军期间的物件都在纷飞的战火中遗失了,但68年的漫长岁月并没有让老英雄的记忆褪色。在他一字一句的回忆中,一段段硝烟弥漫的抗日故</p> <p>黔籍健在抗战老兵张其嗣老人,现年;104岁</p><p>出生日期:1916年7月</p><p>性&nbsp; &nbsp; 别:男</p><p>民&nbsp; &nbsp; 族:汉</p><p>籍&nbsp; &nbsp; 贯:贵州安龙</p><p>现居住地:贵州省安龙县</p><p>部队编号:79军82师487团3营2连</p><p><br></p><p>抗战经历:1937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别行动队参加抗日,从贵州安龙参军的青年学生达300多人,在安龙县中山纪念堂开欢送会,经安顺到贵阳往湖南长沙、常德参加训练,三个月后编入79军82师,在江西参加抗战、参加保卫大武汉、武汉会战,打了2年没有下火线,其师长是罗启疆,老人进入部队一开始为二等兵,后历任班长、排长,武汉失守后到长沙参加战役,在湖南平江、高桥防守、长沙会战中被弹片击伤,伤好后重返前线,升任487团3营2连连长,3营在遭黄花岗轰炸之后只剩7人,因电线被日本人剪短,联系不上师部,造成重大损失,通讯员后被枪毙。</p><p>1945年日本投降,老人认为中国人不应该打中国人,写了一张请假条回来后就一直在家务农,后坐了十多年牢。</p><p>老人说,我不要钱,我打日本人只是尽了国民应尽的义务。</p> <p>黔籍抗战老兵陈金刘老人,曾用别名刘国强、刘国民。1917年生,苗族,贵州省惠水县摆金镇甲浪牛角坡村人,1942年初在老家贵州被抓壮丁入伍抗战,补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为第一批中国远征军后期入缅作战。据陈老回忆,部队刚到中缅边境畹町,就与日军发生激烈交战,后因队伍打散。逃到保山隆阳区潞江乡石梯寨靠帮工活下来的他,目睹了日军的种种残暴。老百姓为躲避日军烧杀,流离失所,忍饥受饿,可日军却用傣家谷子垫路。村中一位老人,找日本人要回拉去的骡子,被杀害。两个日本兵要跟民夫刘从兴摔跤,因摔不赢他们就将刘从兴砍死。张久等三人,被日军认定是远征军的探子,逼着自己挖坑,自己跳下去活埋。待土埋到脖子时,鬼子将他们的头一刀砍下。在云南滇西与部队失去联系后,陈金刘后来在保山市潞江坝镇安了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未回过贵州老家。直到2010年被发现是黔籍远征军抗战老兵,第二年2011的国庆节,贵州省红十字会基金会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尉问团再次组团前往云南看望健在黔籍抗战老兵时,带去了陈金刘的侄子刘志富,到了陈金刘的家门,刘志富径直穿过人群走进堂屋,当志愿者跟进去之后,看到已经94岁高龄的陈金刘把头埋在侄子刘志富的胸前,两人手握着手,相拥而泣。</p> <p>抗战老兵舒仕忠老人,1918年生,贵州省遵义县芝麻镇人。</p><p>1937年入伍,加入柏辉章师长的102师参加了上海的淞沪会战,撤退时部队打散,在昆山加入牟廷芳121师362团,在8连3排任排长,后在湖北同日军作战时右腿被子弹打穿负伤,在四川万县的医院养伤。伤愈后到重庆编入重庆军政部第二总队守卫弹药库、军械库,抗战胜利后回到贵州遵义老家。</p> <p><br></p><p>抗战老兵余顺安老人,1918年生,贵州毕节县人,居住在云南盈江县芒璋乡银河村长坡三组。1939年当兵,1942年编入中国远征军第六军工兵营</p><p>“民国三十一年即1942年从畹町进缅甸,到过新加坡、密支那,后参加滇西反攻作战,翻过高黎贡山,参加收复腾冲战斗,攻城文笔坡、大塘子、曲池牺牲了1000多人……”</p> <p>中国远征军留滇黔籍抗战老兵杨才老人,出生于1918年。贵州遵义人,1944年收复龙陵受伤后他流落到中缅边境的临沧市镇康县勐捧镇安了家。70多年来他时时都想回到遵义板桥老家,却从未了却心愿见到家乡亲人。当苦盼70多年的贵州乡亲到来时,老人却提前走了。转眼间,慰问变成吊唁,礼品成了供品,57名志愿者含泪参加了杨老的葬礼并现场捐资4200元现金。杨老兵的儿子告诉志愿者:“我爹生前经常念叨老家遵义板桥的豆腐干,还想吃热糍粑蘸黄豆面。得知你们国庆节要来,他天天盼着家乡的亲人早点到,去世时他喊出的最后一句话是‘遵义板桥,遵义板桥’!”</p> <p>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101岁抗战老兵潘正堂老人在1938年3月曾参加过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指挥的著名的“台儿庄战役”。而电影《台儿庄战役》这部影片成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与大陆走向缓和的桥梁,为改善海峡两岸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无数滞留台湾的老兵在跨越近半个世纪后终于实现了回大陆探亲的愿望,我们家的姑公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踏上了回大陆老家贵州探亲的愿望。</p><p>潘正堂老人生于1919年12月21</p><p>民&nbsp;&nbsp;族:畲</p><p>籍&nbsp;&nbsp;贯:贵州麻江</p><p>现居住地:贵州省麻江县杏山镇</p><p>部队编号:国民革命军92师276旅552团1营1连</p><p>经济状况:家境贫困</p><p>抗战经历:潘正堂家中兄弟三人,幼时曾在麻江碧波又诗小学读过书,并参加当时的童子军。</p><p>1936年被抽兵,穿着童子军服装随队从麻江经炉山、镇远、湖南晃县、辰溪等地历经20多天到达长沙岳麓山六林市,编入国民革命军92师276旅552团1营1连,长官看他穿着童子军服装知道他有文化就安排他在连队任文书。在岳麓山六林市受训二年后,1938年2月,部队乘火车经武汉、徐州到达济南,会同91师打运动战增援台儿庄,途中先后与日军在大王庄、费县交战。到达台儿庄时潘正堂此时任二排中尉排长,配有盒子炮手枪、手榴弹、身背大刀,在攻入台儿庄与日军肉搏战时右手掌被刺穿受伤,先在战地医院简单包扎治疗,后被辗转移送到湖南长沙石毛冲后方144医院住院疗伤。九个月后因右手掌伤残无法再上战场,就离开了抗日前线回到家乡默默无闻务农一生。</p><p>潘正堂老兵在部队时曾得到过两枚勋章,一枚为军人级别证章,一枚为忠勇抗日纪念章。两枚勋章被当时村武装委员拿走到县里去了,是为他家办理免于兵役及税赋所用,现已去向不明。当年潘老兵做过文书且还写日记,记得部队长官姓名:师长黄国梁、旅长陈陈、团长张兴、营长周立余、连长姚坤、医院院长张玉学。</p><p>现老人家儿女孝顺一家四世同堂在农村老家过着宁静和睦的生活。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101岁抗战老兵潘正堂老人在1938年3月曾参加过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指挥的著名的“台儿庄战役”。而电影《台儿庄战役》这部影片成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与大陆走向缓和的桥梁,为改善海峡两岸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无数滞留台湾的老兵在跨越近半个世纪后终于实现了回大陆探亲的愿望,我们家的姑公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踏上了回大陆老家贵州探亲的愿望。</p><p>潘正堂老人生于1919年12月21</p><p><br></p><p>民&nbsp; &nbsp; 族:畲</p><p>籍&nbsp; &nbsp; 贯:贵州麻江</p><p>现居住地:贵州省麻江县杏山镇</p><p>部队编号:国民革命军92师276旅552团1营1连</p><p>经济状况:家境贫困</p><p>抗战经历:潘正堂家中兄弟三人,幼时曾在麻江碧波又诗小学读过书,并参加当时的童子军。</p><p>1936年被抽兵,穿着童子军服装随队从麻江经炉山、镇远、湖南晃县、辰溪等地历经20多天到达长沙岳麓山六林市,编入国民革命军92师276旅552团1营1连,长官看他穿着童子军服装知道他有文化就安排他在连队任文书。在岳麓山六林市受训二年后,1938年2月,部队乘火车经武汉、徐州到达济南,会同91师打运动战增援台儿庄,途中先后与日军在大王庄、费县交战。到达台儿庄时潘正堂此时任二排中尉排长,配有盒子炮手枪、手榴弹、身背大刀,在攻入台儿庄与日军肉搏战时右手掌被刺穿受伤,先在战地医院简单包扎治疗,后被辗转移送到湖南长沙石毛冲后方144医院住院疗伤。九个月后因右手掌伤残无法再上战场,就离开了抗日前线回到家乡默默无闻务农一生。</p><p>潘正堂老兵在部队时曾得到过两枚勋章,一枚为军人级别证章,一枚为忠勇抗日纪念章。两枚勋章被当时村武装委员拿走到县里去了,是为他家办理免于兵役及税赋所用,现已去向不明。当年潘老兵做过文书且还写日记,记得部队长官姓名:师长黄国梁、旅长陈陈、团长张兴、营长周立余、连长姚坤、医院院长张玉学。</p><p>现老人家儿女孝顺一家四世同堂在农村老家过着宁静和睦的生活。</p> <p>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战女兵施仲珍老人,1919年3月生,贵州贵阳云岩区人,居住在贵州普安县城。属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文艺宣传队,师政治部宣传队少尉宣传员。1942初,随中国远征军第200师作为先头部队入缅作战,后因作战失利撤退经过野人山,在野人山原始森林中走了6天6夜,直到第9天,才走到腾冲附近的一个小村落。施仲珍老人是贵州唯一一位翻越过野人山、高黎贡山的贵州籍中国远征军女战士。</p> <p>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战老兵吴建英</p><p>出生日期:1919年9月18日</p><p>性&nbsp; &nbsp; 别:男</p><p>民&nbsp; &nbsp; 族:侗</p><p>籍&nbsp; &nbsp; 贯:贵州剑河</p><p>现居住地:贵州省剑河县南寨</p><p>部队编号:中国远征军202师炮兵营</p><p>抗战经历:</p><p>幼年时进过高小五年级念书。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我曾从军到镇远司管区学兵连学习,受训三个月。训练毕业后,任中士班长,准备到思南县接兵。未接兵前,我们由镇远到三穗运粮,到三穗时,得知家中父亲病重,我就只有暂时回家照顾老人。1942年,抗日战争正在紧张激烈时期,为挽救国家危亡,我又报名参加十万知识青年远征军。12月16日,我们从剑河出发,出发时县城人民群众热烈欢送我们,当天到达剑河岑松镇,次日到达三穗,12月18日到达镇远司管区,19日乘车到马场坪,20日到贵阳,当时雪下很大,于是在贵阳休息三天。23日由贵阳出发到遵义,25日到桐梓县,准备入川,这时雪下得更大,无法开车行行驶,就决定在那里过春节。到次年正月初三,我们离开桐梓到四川綦江,编入远征军202师炮兵营。在炮兵营学习三个月后又调到步兵605团3营8连。学习分三期进行,一期是基本教育,二期是正规教育,三期是军官教育。当时任教官的是上校刘兴平、少将潘华国、孙金铭、中将罗泽闿、白林、上将罗卓英等。学习的主要教材是战略战术,有河川战、山地战、平原战、防御战、爆破测量、野外演习等。1944年9月的一天,罗卓英等到我师进行检阅后,我们的训练就更加紧张严格,各班、排、连、营都分别进行了演习训练。演习时还配备轻重机枪、六0炮、八二迫击炮,一直训练6个月才毕业。当我们正满腔热血准备去打日本鬼子时,日本宣布投降了。当时家中祖父、祖母、母亲、大嫂、弟媳相继去逝,家庭无人照顾,我就回家了。回来后务农到今。</p><p><br></p> <p><br></p><p>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战老兵杨国文老人,1919年12月生,</p><p><br></p><p> 贵州天柱县高酿镇章寨村。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通过考试成为黄埔军校19期学员。黄埔军校校门那幅“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的对联,让他和学员们陡升敬意。</p><p><br></p><p> 在黄埔军校,杨国文被编到一总队步兵二队,三年后他于1941年修完学业,被分配到国民陆军第14军85师253团任中尉排长,带兵36人,后随罗广文军长奔赴抗日战场,先后参加了武汉战役、长沙保卫战。衡阳失守,日军向湖南洞囗、贵州独山进犯。日军第5师12旅团由北部湾登陆占须广西钦州、防城、南宁后又往北推进占领了昆仑关。国军第5军第200师奉命阻击昆仑关日军,杨国文调任598团一营上慰连长。在军长杜聿明的指挥下,战士们顽强奋战了几天几夜拿下高地,全歼日军,收回昆仑关。</p><p><br></p><p> 1941年底,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迅速占领泰国和缅甸,企图沿滇缅公路入侵我国云南。国军第5军、第6军、第66军组成中国远征军队伍,由军长杜聿明、付丽初、张轮带领10万大军作为第一批先锋部队开往缅甸与日军作战,杨国文连是入缅的最先部队。1942年3月初,中国远征军抵达缅甸同古城,展开了举世瞩目的同古城保卫战,反击敌军长达一个多月上千次的骑兵袭击。24日,日军调集军队袭击克容冈机场,工兵团抵挡不住向东撤退,机场只剩下598团一营,杨国文和全营官兵团结一致共同抗敌,一直坚持到第二天下午友军援助,打退了敌人的疯狂进攻。200师奉命进攻棠吉,599团、598团将敌人全部肃清。次日,日军调集大兵重新占领支娜、棠吉,断了远征军后路,国军高级军官罗卓英司令及参谋等连夜乘飞机逃往印度,远征军失去指挥将领各自逃散,同古城失守。200师一路奔波四个月撤退到云南腾冲一带,不少战士途中身亡。杨国文连173人回到云南只剩下63人。1944年,200师在保山接受美国军官训练后全副美国装备再次远征缅甸作战。杨国文所在598团一营主攻篱笆坡,后又追毁双坡、那打、腰子山、冷山等,在友军的联合夹攻下将盘踞在缅的日军全部歼灭。1945年7月,中国远征军完成光荣使命班师回国。</p><p><br></p><p> 从军8年,杨国文在抗日战场的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参加了昆仑关战斗、保卫同古城、睕町战、篱笆战等,先后4次受伤,为保家卫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1946年,蒋介石准备发动内战,杨国文借请假探亲回到高酿老家,为躲避国民党部队追查,他到注溪乡下寨村桶溪组落户居住,这一住就是一个甲子。</p><p><br></p><p> 老人的呢子军装、肩章帽微等已在“文革”中被抄走。他淡定地说:“现在好了,有房住,吃穿不愁,党和政府给了我低保,逢年过节还来看我。虽然老伴过逝儿子病故,我还有儿媳、孙子,身子壮着哩!看到祖国一天天强大,我们上代人的付出很值得,我那些战死沙场的战友也可以安息了。”</p><p><br></p><p> </p> <p>黔籍抗战老兵王启福,1919年生,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官井路</p><p><br></p><p> 据王老讲述,从小父母去世靠大姑妈养活的王启福,在镇远师范上学期间,就从教室里挂的孙中山画像两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条幅里,懂得了读书救国的道理。1938年,他从老家施秉县城出发,到湖南长沙报考湖南大学,孰料国民党将整个长沙城烧毁,被炸塌的湖南大学成了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大学梦破灭的王启福,毅然投笔从戎。先是到51师师部秘书室,几个月后被派到罗卓英19集团军的前敌指挥部第二情报班当情报兵,化名水成章。</p><p><br></p><p> 第一次脱险是1939年4月在江西南昌市的郊区。当时,日军计划从南昌西线进攻,截断粤汉铁路。王启福住在南昌郊区的青山街上,与一名姓夏的交通员一道负责收集日军16师217联队在西山的兵力部署情报,多次被日军追杀。</p><p><br></p><p> “那天从敌营返回青山街时,天已黑下来,我只好到西山脚下的梦山古刹投宿。庙里只有一名和尚,三更时我听到封堵后院的砖头往地下掉的响声,又看到电筒光从外面射进来,知道是日本人来了,我来不及穿鞋打开后门就跑。” 回忆当时的情景,王老记忆犹新,“后山十分陡峭,我拉着荆棘滑到山脚藏进路边的灌木丛里,任蚊子叮咬也不敢动一下。快天亮时,山上的日军发现叫我站住,我不管,只管拼命跑,跑到青山街石板路时,迎面来了一队日本兵。狭路相逢,我急中生智扑进路边水稻田里抓起泥巴就往身上敷,装成当地农民薅秧苗。日军疑惑地看了我几眼扬长而去,我上岸后一摸衣袋,吓出一身冷汗,袋里揣着还没处理的情报。好险,要是被日军搜到,就被活埋了!”</p><p><br></p><p> 第二次脱险是在青岚乡的维持会刘氏宗祠内。第三次脱险是被日军围困在一个村庄里,村民刘德桢家的女儿机智地将他从暗道里带出包围圈……</p><p><br></p><p> 经历了九死一生,王启福的情报工作得到师长王耀武认可,被推荐报考成为黄埔军校2分校18期学员,三年后毕业分配在74军军部情报科,继续深入日本占领区收集情报。</p><p><br></p><p> “我们74军是抗战八年战功最为辉煌的部队,先后取得了德安大捷、上高会战的胜利,顽强抗击了日军陆、空、坦的协同攻击,还参加了湘西会战,消灭了日军三个师团。”老人自豪地说。</p><p><br></p><p> 1946年,王老调到遵义第四军官总队当教官,解放后在遵义市做小生意,后在平坝子弟学校教英语,1983年退休。1995年老人根据自己参加抗战的亲身经历和掌握的资料,编写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纪实》一书。如今,桃李满天下的王老每天晨起练书法,弹钢琴,生活很规律。老人说,庆祝日本投降是他人生中最美的记忆,他特别想得到一枚抗战胜利纪念章。前不久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给他发了一枚抗战胜利纪念章,让他得偿所愿。老人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时,我在电视上看到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讲话中明确表示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内心感到无比高兴。我希望我们的后代时刻牢记历史,团结一致,让中华民族变得更强大。”</p> <p>健在抗战老兵夏禹声(夏子福),现年101岁。一九一九年三月出生,贵州湄潭县人,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0年就读黄埔军校(五分校) 十四期通讯兵科,毕业后任滇军无线电总台副台长、台长。一九四五年赴越南参加受降仪式,一九四六年随部队到东北,任中央陆军第九十三军二十二师通讯连连长,军衔为陆军少校。</p><p>解放后回乡任教(英语教师)至退休。</p> <p>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战老兵杨国文老人</p><p>性别;男 ,民族:汉</p><p>出生年月:1919年12月</p><p>籍贯:贵州黔东南</p><p>居住地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p><p>入伍年月: 1941年</p><p>部队番号:中国远征军第5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598团1营1连</p><p>部队职务: 军官</p><p>从军经历:</p><p>1938年考取黄埔军校19期,1941年编入到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四军85师253团。先后参加武汉战役、长沙保卫战。1942年初,随首批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战场。1942年3月参加同古战役,杨国文所在连退到腾冲时,该连173人只剩下63人。1944年滇西缅北大反攻,杨老又第二次入缅作战。老人在战争中多次受伤,至今仍伤痕累累。</p><p><br></p><p> </p> <p>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战老兵李华生老人,1920年生,贵州省、凤岗县绥阳镇人,很小就替哥哥去当兵,1942初参加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后编入预备第二师,当兵第二年就当了机枪手。1944年6月9日随部队参加攻打北斋公房隘口。7月7日,参加腾冲攻打来凤山的战斗。抗战胜利后在腾冲县清水乡良营村成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因病去世,老伴和儿媳先后去逝。在全国志愿者帮助下,李老住进腾冲县敬老院安度晚年。李老回忆当年战场抗战经历“让子弹飞</p><p>“日本人把机枪架在一棵大树上,什么人也侦查不着。师长就命令我骑上他的马,拼命往前冲------”这是祖籍贵州湄潭县绥阳场(现为凤岗县绥阳镇)抗战老兵李华生口述的精彩故事。</p><p>已经103岁高龄的李华生原名黎华先,自幼丧母,大约十三岁就被征兵,因为目不识丁,部队误把他的名字写成李华生。他后来加入了预备二师,几乎见证了预备二师的整个抗战历史。在著名的昆仑关战役中,他被日寇的子弹打穿面部,伤愈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腾冲攻坚战中,他骑马飞奔,故意吸引敌人暴露火力,敌人的机枪疯狂的向他扫射,我军炮兵一炮命中敌人藏身的大树,机智灵活的他在枪林弹雨中毫发无损的幸存下来。</p><p>李华生战后落籍滇西。因为贫困,慰问团帮助老人入住了当地的养老院。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家,回家去。但因为家乡地名的改变、行政管辖区域的重新划分和老人名字的错乱,志愿者历经三年才为老人找到故乡,并带领老人的侄儿侄女前往滇西看望他,但因为年事已高,老人终其一生,也没有踏上故乡的土地。</p><p>一个找家找了一辈子的人,一个回家的路走了一辈子的人,一个一辈子没有回家的人,于2017年10月10日,在敬老院门牌上写着“民族脊梁”的小房间里面安然辞世。</p> <p>著名军旅作家,军事抗战史专家余戈老师看望李华生老人。</p> <p>黔籍抗战老兵陈自华老人,1920年生,贵州省安顺市人,1939年5月应征入伍,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九十九师二九七团二营五连二排五班,先后参加过广西昆仑关战役、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后随部队在江西、湖北一带与日军进行游击战等。1945年抗战胜利后请假回清镇县条子场。是安顺市汽车冲压件厂退休工人。</p> <p>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战老兵曾庆平老人</p><p>性别:男 民族:汉;出生年月:1920年</p><p>籍贯:贵州</p><p>居住地区: 贵州凤冈县土溪镇</p><p>入伍年月: 1938年9月</p><p>部队番号:中国远征军11集团军第71军88师264团</p><p>部队职务:士兵</p><p>从军及抗战经历;活着的“阵亡”老英雄曾庆平讲述了他的当兵经历:他是1920年冬月初八生,原住凤冈县三区一村(今土溪镇大连村),父亲早逝,与母亲和大哥曾庆太靠帮人做工艰难度日。</p><p><br></p><p>  据曾庆平老人回忆,1938年9月,年仅18岁的他替兄被抓“壮丁”充军。最先编入凤冈师管区保安2团2营4队。1940年,他被编入第8军(军长何绍周,副军长李弥)82师(师长王伯勋),82师大部分是贵州草鞋兵,先后在湘桂一带阻击日军,在此地作战时他因病掉队。</p><p><br></p><p>  1944年,日军从缅甸入侵滇西,5月,他又参加第71军88师264团部队奔赴滇西战场,先后在惠通桥、松山、龙陵县城、芒市、遮放、南天门、黑山门、畹町等地抗击日军。曾庆平曾在与日军的肉搏战中受伤,部队误认为他阵亡而将他除名。</p><p><br></p><p>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曾庆平随71军部队移驻上海,担任南京、上海等城市警卫。</p><p><br></p><p>  1947年6月,曾庆平随71军部队在辽沈战役中投诚,编入华东野战军,后来参加了著名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1950年3月他在广西加入共产党。</p><p><br></p><p>  1951年,他随中国人民志愿军39军115师224团部队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顺川、华川、轮川、开城等地,与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打击以美、英、韩为首的“联合国军”。1953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第二个月,他带着立功勋章随部队凯旋。他先后在沈阳军工厂、遵义制革厂等单位工作,不久,他响应国家企业精简政策,辞职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当民兵连长,参加川黔铁路建设等。</p><p><br></p><p>  2011年以来,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贵州省红十字会、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等省内外有关社团组织都将曾老兵纳入关怀计划,按月或季度为其发放老兵致敬金。</p><p><br></p><p>  2013年3月,曾庆平老兵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p><p><br></p><p>  2014年9月,在凤冈县民政部门及滇黔两地志愿者支持帮助下,曾庆平老兵重返滇西,参加“龙陵纪念滇西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p><p><br></p><p>  他先后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p> <p>健在远征军驻印军黔籍抗战老兵金光忠老人</p><p><br></p><p>出生日期:1921年3月8日</p><p>性&nbsp; &nbsp; 别:男</p><p>民&nbsp; &nbsp; 族:苗</p><p>籍&nbsp; &nbsp; 贯:贵州长顺</p><p>现居住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p><p>部队编号:远远军驻印军新1军50师(师长潘裕昆,副师长杨温、谢树军)148团(团长姓王)3营8连步兵排士兵</p><p><br></p><p>抗战经历:</p><p>1941年农历7月间,被抓壮丁入伍,随部队走路到云南祥云县编入云南驿编入辎重兵团,配合宪兵大队运输军需品到越南。1942年5月,在陆良机场坐飞机到新背洋。编入新1军50师(师长潘裕昆,副师长杨温、谢树军)148团(团长姓王)3营8连步兵排士兵。先后参加缅甸密支那、孟拱、八莫以及越南等国外抗日战场,抗击日寇。1945年4月从八莫坐飞机到陆良,8月,在广西南宁、梧州、贵县一带听到日本宣布投降消息。随后,到广州参加日军投降仪式。先后驻扎广州白河洞、石灰塘和香港九龙等地。 1948年投诚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部队,参加山海关、天津、北平、海南等解放战争,多次立功受奖。195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2月成为第一批入朝作战志愿者军战士,在朝鲜战场艰苦作战。1956年被组织安排在长顺县土产公司工作。1962年自动离职回家务农。</p> <p>黔籍抗战老兵徐忠兴老人,1921年7月18日,贵州赫章县人,1939年7月初八被强征入伍,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一九七师师部直属辎重营运输队,在湖南的4次长沙会战中,为前线送粮草弹药。抗战胜利后和12名士兵一起投奔新四军,后编入陈毅部属的第六师十六团,1951年9月入朝作战。1954年6月退伍回乡务农。</p> <p><br></p><p><br></p><p>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战老兵胡少舟老人</p><p>性别:男 民族:汉</p><p>出生年月: 1922年4月</p><p>籍贯:贵州安顺</p><p>居住地区: 贵州省安顺市镇宁自治县</p><p>入伍年月: 1942年</p><p>部队番号: 远征军驻印军新一军50师148团3营</p><p>部队职务: 火箭炮手</p><p>抗战经历:</p><p>1942年当兵,1942年随中国远征军部队第一次入缅作战,后编入为远征军驻印军新一军50师148团三营火箭炮手,在印度缅甸战场参加抗击日寇,在缅甸战场上打了近三年的仗。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离开部队回乡务农。</p><p> </p> <p><br></p><p><br></p><p>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战老兵刘化平老人</p><p>性别:男 民族:汉</p><p>出生年月: 1922年</p><p>籍贯: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翁安县</p><p>居住地区: 贵州省翁安县</p><p>入伍年月: 1940年从军,当时立下誓言“以身许国,就队作家;日寇不除,誓死不回。”</p><p>部队番号: 编入中国远征军新编第二十八师八十四团一营步兵一连</p><p>部队职务: 火箭炮手</p><p>抗战经历:</p><p>1942年随中国远征军部队第一次入缅作战,1944年参加松山攻坚战。抗战胜利后请假回乡后参加地方部队起义。</p><p> </p> <p>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刘荣光老人,1922年5月14日生,贵州省岑巩县思阳镇桐木村地荫寨,1941年冬季被强征入伍,编入远征军驻印军第二十二师六十五团二营六连,是一位曾经在印度参加过两年的远征军战士,回国后,曾是国民革命军王牌部队新六军一名精兵,他鏖战黑土地,跨过山海关,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参加过中国战场的对日作战,见证了南京国民政府接收日本军队无条件投降的过程。后来,他自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辽沈、平津两大战役,作为志愿军战士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斗……刘荣光走过了一段具有传奇色彩、波澜壮阔的人生道路。</p><p><br></p><p>  时年19岁的刘荣光被抓去当兵,他与十几个老乡被人用箩绳捆着,像穿鱼一样捆成一窜武装押送到镇远师管区,体检后被塞进煤炭车送到贵阳图云关进行军事训练,之后来到昆明进行军事训练。</p><p><br></p><p>  1942年8月,刘荣光从昆明机场坐上飞机,便开始上吐下泻。经过一段时间的煎熬,被通知走出机舱时,才发现来到了印度汀江。走出机舱,刘荣光看到一长溜绿色帐篷,绵延足足有一公里长,这里,就是中国远征军的集训地,按照美军标准进行集中整训。这些刚从中国送来的补充兵被集中起来,换衣,洗澡,理发,清洁卫生,原来的衣服被集中烧毁。穿上美国人提供的军装,刘荣光被编排到远征军第一军22师65团2营6连9班参加训练。每天都是在丛林纵深的原始森里里面训练,吃的食物是由美国人用飞机空投的,有牛奶、面包、饼干、咖啡、罐头、美国太阳烟(20枝火柴20枝烟)。</p><p><br></p><p>  几个月后,刘荣光参加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战斗——白水河战役。</p><p><br></p><p>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勇激战,中国远征军取得了胜利。在随后的日子里面,刘荣光先后参加打瓦洛、孟拱、密支那、卡玛引、伊洛瓦底江、巴莫等九次大战役。刘荣光和战友们一起,大战数十,小战无数,和凶恶的日本鬼子拼杀,把耀武扬威的“皇军”打得鬼哭狼嚎,一败涂地;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堂堂威风,浩然正气。在缅甸战场,日军所谓的装备优势也被强悍的中国打得落花流水,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刘荣光所在的新22师在缅甸血战,打出中国军队的威风,这支部队也获得一个光荣的称号:“中国虎”,威名震天下,成为国民政府王牌中的王牌。</p><p><br></p><p>  1944年12月,刘荣光和战友们一起乘坐飞机回到中国云南沾益,随后转战到湖南芷江战场,在雪峰上与西进的日军决战,把日军西进的兽蹄牢牢定死在雪峰山。</p><p><br></p><p>  1945年8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接收日本军队无条件投降。当时,刘荣光与自己所在的部队在南京担任日军投降时期整个南京城的警戒任务。</p><p><br></p><p>  抗战结束后,刘荣光被送到东北打内战。刘荣光在战斗中两次被俘。1948年2月份,刘荣光自愿成为东北第四野战军四纵队十一师三十三团二营六连九排的战士,加入到解放全中国的战斗行列中。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等著名的解放全国的战役。1949年2月在解放北平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br></p><p>  朝鲜战争爆发后,刘荣光作为志愿军战士进入朝鲜作战。1953年12月,刘荣光回到祖国,之后在中南军区中国人民解放军速成小学进行10个月的文化知识学习。</p><p><br></p><p>  打了无数的大仗,他没负重伤,在缅甸受点轻伤,他伸出脚给记者看,脚上有个伤痕。</p><p><br></p><p>  1956年4月,33岁的刘荣光回到了离别十几年的家乡,由于长时间没有与家里人联系,家里的二哥认为他早已经死在外面,给他烧了很多年的香纸钱。“当时我想,只要没有被打死,我一定要回老家,我怀念农村。”刘荣光告诉记者。</p><p><br></p><p>  同年6月份,刘荣光通过考试如愿以偿进入家乡岑巩县水利局参加工作,由于工作踏实、认真负责,获得广泛好评。直至1979年12月24日,从岑巩水利局副局长的职务上光荣退休,安享晚年。</p> <p>中国远征军驻印军黔籍抗战老兵丁西伍老人,1922年6月生,贵州省水城县发耳乡人,老人17岁入伍,编入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六军二十二师六十六团炮兵连任迫击炮手。在滇缅战场3次负伤。抗战胜利后加入人民解放军,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复员后回乡务农。</p> <p>中国远征军驻印军黔籍抗战老兵王进伍老人,1922年生,贵州省水城县人,老人11942年入伍,编入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六军二十二师六十六团,参加过滇缅战场的一些战役,抗战胜利后回乡务农。</p> <p class="ql-block">姓名:何绍清</p><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1922年</p><p class="ql-block">民族:汉族</p><p class="ql-block">原&nbsp;&nbsp;籍:贵州贵阳</p><p class="ql-block">现居住地:贵阳市</p><p class="ql-block">原所属部队番号及军衔职务:第8军82师246团</p><p class="ql-block">经济收入:有退休工资</p><p class="ql-block">抗战经历:1940年7月在贵阳抓丁到第8军82师246团(师长:吴剑平)当了一名小兵,在长顺扁担山一带缴匪一年多。到了1941年在安顺幺铺私自离开82师,又被抓到昆明进入第五军第49师第147团团长第三营机枪三连(军长邱清泉,师长刘观龙,团长陈云师,第三营营长王科举(元),机枪连长张于行,一排排长夏同元)当了一名重机枪手。</p><p class="ql-block">在昆明、元谋等地驻防了三年左右,后来他们就驻防在保山附近,时刻准备投入到前线,于1944年9月参加腾冲战役的后期战役,何老讲因为陆军第54军第19 8师牺牲太重,他们补充到第198师,在腾冲北门一带打了一个多星期的腾冲战役后,腾冲收复。何老讲战斗经历:他们重机枪手一般在距离敌人1000米(有效射程2500米)左右打击敌人,重机枪手射击分点射、扫射,他们机枪连有8挺机枪,一个班有1挺机枪,二支步枪和手枪,每班有16-20人,他们是敌人炮兵的重点打击对象,经常被炮击,看见我们的步兵在前面攻城时牺牲很惨烈,只要我们的步兵和敌人胶着在一起,重机枪就不能打,只要有机会马上射击。(参加腾冲战役时全连160人,腾冲战役结束时回来只有38人,又在昆明补充兵员到80人)</p><p class="ql-block">(腾冲战役远征军伤亡军官1234员,士兵17075名,可见腾冲战役之艰苦与惨烈,可见远征军将士拼死牺牲的爱国精神。这是我们查看到的资料),主要攻打上东瓜。参加零星的战役有黄土坡、大板桥、保山回栋桥、龙江。(这些地名是老人70年左右的记忆,而且何老讲这些地名,只是当时大家这样叫,可能有误),攻打完腾冲后何老升为中士班长。1945年为防止日军攻打到贵阳,部队开往贵阳时日本投降,听说要打内战就私自离开了部队。</p><p class="ql-block">武器装备:第8军时用的是汉阳式步枪,在第五军第49师机枪营时使用美军装备,用过37节式150法子弹的机枪(连续打3分钟打完)、马克沁250法子弹机枪(枪管重25kg枪身重29kg,射程3500米,有效射程2500米,连续打5分钟打完)。子弹是79式的,步枪和机枪通用,而且子弹多,可以放开打。</p><p class="ql-block"><br></p> <p><br></p><p>黔籍抗战老兵张正益</p><p>民族:汉</p><p>出生年月:1922年8月</p><p>籍贯:贵州六盘水</p><p>居住地区:六盘水市</p><p>入伍年月:1935年</p><p>部队番号:94军121师</p><p>部队职务:士兵</p><p>从军及抗战经历:</p><p>1935年被抓兵,当时不满14岁,老兵记忆衰退,曾说过“在北京城60公里的地方、还在石家庄一带打过”、到过“唐白河桥”,到过湖北、广西和日军打仗。曾多次与日本人血拼。抗战胜利后参加解放军,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后,复员回乡务农至今。</p><p> </p> <p><br></p><p>黔籍抗战老兵吴道华</p><p>性别:男 ,民族:汉</p><p>出生年月: 1922年8月生</p><p>籍贯:贵州省凯里市(原炉山县)舟溪镇</p><p>居住地区: 贵州黔东南凯里市</p><p>入伍年月: 1941年</p><p>部队番号: 76军135师</p><p>部队职务:少尉排长</p><p>从军及抗战经历:</p><p>吴道华老人于1941年就读于黄埔军校,1944年毕业时,被授予“中正剑”一把,后被分至国民革命军第76军135师担任少尉排长、奔赴湖北宜昌一带与日寇作战,直至日本投降。1948年底,吴道华随傅作义部队起义,分配到渤海军区工作。解放后,吴道华回到贵州参加工作,58年被错划为“右派”,79年平反,83年在平坝县退休,后回凯里定居。</p><p> 2005年,吴道华获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颁发“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2015年,获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颁发“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p> <p><br></p><p><br></p><p>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战老兵何乔元老人</p><p>性别:男 民族:汉</p><p>出生年月: 1922年</p><p>籍贯:贵州省盘县人</p><p>居住地区: 贵州盘县坪地乡七官云村</p><p>入伍年月: 1941年从军</p><p>部队番号: 编入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第五十四军第一九八师五九二团炮兵排排长。</p><p>部队职务: 炮兵排长</p><p>抗战经历:</p><p>1944年随中国远征军参加滇西大反攻,参战收复腾冲等地战斗,1949年4月参加解放军,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复员后回乡。</p><p> </p> <p><br></p><p><br></p><p> </p><p><br></p><p>  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战老兵潘发安老人,1922年生,贵州省开阳县人,1942年入伍,编入第一九八师特务连,参加过收复腾冲战役等。抗战胜利后在腾冲安家,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一直以务农为生。</p> <p class="ql-block">姓名:王安明(民)</p><p class="ql-block">出生年月:1922年10月</p><p class="ql-block">入伍时间:1939年</p><p class="ql-block">籍贯:贵州省</p><p class="ql-block">民族:苗族</p><p class="ql-block">现居住地:贵州省台江县台拱镇</p><p class="ql-block">原属部队番号:53军116师347团第3营2连2班(机枪班)上士</p><p class="ql-block">抗战经历:</p><p class="ql-block">生活现状:经济尚可</p><p class="ql-block">今年国庆黄金周,我接到单位同事电话,说来了一位抗战老兵,我急忙赶过去,等老人参观国殇墓园结束后,短暂的采访了他。老人当年随53军血战腾冲,近年也陆续看到关于腾冲国殇墓园的报道,十分怀念这个地方。子女也孝顺,就乘这个假期,陪老人到滇西来走走,了一个心愿。</p><p class="ql-block">以下是根据采访录音整理的梗概,唯一的更改是调整了一下叙述的顺序:</p><p class="ql-block">王安明,原籍贵州籍,家居贵州省台江县台拱镇台拱村村4组,时年89岁(1923年出生)。民国三十二年参军,兄弟四人(明行三),要抽一人参军,弟弟还小,我便主动报名前去,现在四弟兄只剩我一个了。参军后到镇远(属镇独师管区)参加选拔后从贵阳坐车赴昆明,在昆明乘飞机到印度去,我因为生病,不能坐飞机,就留下来,编入五十三军。我们在(巫家坝)飞机场附近训练了三个月后,开到保山。反攻开始,我们从栗柴坝、双虹桥强渡怒江,进攻大塘子,日军节节败退,我们追击进入高黎贡山。我分在53军116师347团第3营2连2班(机枪班)上士,班长王安勤(音)是我们同乡,他像带小孩一样的对我,空闲时他让我保管机枪,敌人有动静,他就从我这拿去(指机枪)扫,班长对我真是好,没有他,我可能命都没有了。</p><p class="ql-block">(从高黎贡山一路)攻到腾冲来,当时(战士)来的多了,班长说,你们每人写一封信回家······后来编队的时候,我调到了团部第二通讯排,班长要到师部去,我让他带我去,他说,你在团部一样的,我们两还是在同一个师。</p><p class="ql-block">你们过江前后的经过时怎样的?</p><p class="ql-block">过江坐的是竹排,还有橡皮船,竹排多数。我过江时,部队已经过去了,前方已经打着了。跑兵正在轰炸的时候,(通讯)断线了,他(可能是班长)说:你这个崽崽,去一趟。我去把线接上了,恢复通讯。以前的炮兵是靠前指挥,打前打后,偏左偏右,都靠前线步兵指挥,不像现在。电话通了后,听到周福成很高兴说:你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叫王安明。你是班长还是啥?我说我是战士。好!我的好战士。于是我就得了个“好战士”的荣誉。电话不通,步兵就没法指挥炮兵。</p><p class="ql-block">渡过怒江后,我们经历了唐习山战斗,进入高黎贡山,因为马面关战役后,日本人的后勤线保不住了,就退到龙川江一带。高黎贡山下雨的时候不行哦,冻死好多人啊······飞机丢下来的米,运到山上就霉完了,还不能淘洗,一淘就没有了,煮熟后,饭不像饭,菜又没有,每人每天三片独山咸菜(下饭)。后来实在太饿了,我们就开始吃高黎贡山上的一种像蒜苗的野菜,口感还好,后来整个团的人都吃,很快连野菜也找不到了。在山里的时候,很多伤兵往后方送,伤兵就用一块油布盖着,两个担架兵抬一个伤兵,泥巴陷到膝盖,伤兵没死,两个担架兵却冻死了······两百多匹骡马死在了高黎贡山上啊,在高黎贡山上,冻死的人比打仗死的人还多。</p><p class="ql-block">从高黎贡山追击到龙川江,第一、第二天都打了胜仗,第三天,日本人让五、六练的壮丁一起来围攻我们116师,那天危险了,我们的第八连全部都牺牲了。一会儿,我们那个邱连长打电话给团长,要求增援。团长说我就在你后面,我也没办法了,你跟师长说。连长报告师长,但电话线断了,幸好天也快黑了,日本人开始撤退,我们也乘机退回到高黎贡山。</p><p class="ql-block">后来,炮也运了过来,我们再次进攻,日本人抵不住了,败退到腾冲城,我们才在龙川江休息了一个星期。</p><p class="ql-block">修整一个星期后,我们过龙川江到腾冲,我们第三营住下绮罗,攻打来凤山,打了二十多天,打不下来,把第三营撤下来,换第一营去打。后来就从倪家堡进攻一、二保街,第三营主要攻南门,死了很多人,后来调来了美援的十二门战防炮,专门打城墙,从南门过来(估计是南门往东)50米左右,打开了一个大缺口,就从那攻进城去。入城后,我们实行轮换制,三天换一拨轮番的攻,但城内都是土墙的房屋,地下还有战壕,根本看不见一个敌人,敌人却看得到你,我们的牺牲特别大。好多地方都还没打开,木梯、铁梯、人梯都用过了,实在没办法,伤兵抬到一、二保街,流血太多了,每一步路都要滑脚的。</p><p class="ql-block">54军主要打北门,我们53军打西门、南门、东门,日本人占的地盘已经不多了,他们的飞机就过来援助,头一次来了三架,美国飞机(飞虎队)击落了两架,另一架负伤,落在哪里不知道了。第二次来了几十架,那时来凤山刚刚攻下来,陈诚恰恰来到来凤山,他们就来轰炸来凤山,但山上的地下工事好,没炸到什么。他们空投粮食等物资到北门(那时日军龟缩到北门顽抗),投到了54军的范围,被54军得到了。</p><p class="ql-block">最后的进攻还得力于喷火器,即使是下雨,也能一下把房屋烧起,日本人终于抵不住了,剩下30多人,往城外逃去,腾冲才收复了。</p><p class="ql-block">腾冲收复后,得了一面锦旗(应该是授给198师的虎旗),53军打东西南三面,倒反而把锦旗给了54军去。</p><p class="ql-block">腾冲战役结束后,我们补充了新兵,调芒市去截断日军的后路。白天我们要过芒市河,过不去,日军的机枪扫的厉害,我们选择黑夜过去,日军已经开始溃退,我们过去后,他们一下就退到畹町去了。至此,我们的任务也就算完成了。</p><p class="ql-block">我们休息了半个月,那时畹町、八莫都还在打,后来新一军从八莫过来,那边的战事都交给新一军了。</p><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撤往保山补充新兵和修整,撤到楚雄的时候,日本人投降了,部队准备开往越南,我们的连长跟我们说,过去我们来当兵是为了我们的父老姐妹而打仗,现在日本人投降了,我是要回去了。于是,我们就跟着一起回家了。</p><p class="ql-block">腾冲城打开后,我们抓到一个鬼鬼祟祟的人,送到营部一审,知道他是一个大汉奸,叫杨吉品。</p> <p><br></p><p>中国远征军黔籍健在抗战老兵刘繁坤老人</p><p>性别:男 民族:汉</p><p>出生年月: 1923年</p><p>籍贯:贵州黔西南州</p><p>居住地区: 六盘水市盘县</p><p><br></p><p>部队番号: 198师594团</p><p>部队职务:上等兵轻机枪手</p><p>从军抗战经历:</p><p>1942年从普安被抓壮丁,1944年5月参加反攻腾冲战役。反攻腾冲时,刘老是54军198师594团3营8连7班上等兵轻机枪手。8月22日,刘繁坤在腾冲一次攻城战斗中负伤,左手腕被日军炮弹打断,9月转设在腾冲的军部野战医院,又转保山陆军医院,后来转至盘县,在盘县老城定居。刘老现靠微薄的城镇低保生活。</p><p> </p><p> </p> <p><br></p><p>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战老兵汪再祥老人</p><p>性别:男 民族:汉</p><p>出生年月: 1922生</p><p>籍贯:贵州遵义县新舟镇人</p><p>居住地区: 贵州贵阳市</p><p>入伍年月: 1942年</p><p>部队番号:中国远征军第二十二师中尉电台台长</p><p>部队职务:中尉电台台长</p><p>从军及抗战经历:</p><p>1942年读县立中学时主动报名参军,编入中国远征军第二十二师任中尉电台台长,在缅甸战场参加过多次战役,在新背洋战役中负重伤。抗战胜利后,1948年参加解放军,在东北军区政治部哈尔滨青年干部教导团学习期间,奉命随部队南下,回到遵义县任武科工作人员。后因旧军人的经历失去工作,1988年落实政策,工龄从1950年8月起连续计算办理退休手续。</p><p> </p> <p>笔者同贵阳志愿者吴玲大姐等看望汪再祥老人。</p> <p>9月3日,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健在中国远征军抗战老兵汪再祥汪老同其他几位抗战老兵一起观看电影《八佰》,再现当年的抗战岁月。</p> <p>2015年,汪老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勋章。</p> <p>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战老兵屈绍理,1923年生,贵州省大方县中菁镇桃园村人,居住地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大龙塘村,15岁时被强征入伍,后编入中国远征军预备第二师,1944年参加龙陵、腾冲战役。经历了九死一生战役的老人,抗战胜利后留在当地做了上门女婿。为留滇黔籍远征军老兵。</p> <p>黔籍健在抗战老兵程玉祥老人,1923年出生在遵义道真,回忆起年轻时代度过的战争年代,老人现感慨万千。程老说,由于无法完成学业,自己15岁便离开父母告别故乡,独自来到遵义县城学习汽车修理。</p><p><br></p><p>程老清楚记得,1940年17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看到有部队的卡车经过城区,自己便“毛遂自荐”询问是否招兵。部队了解到程玉祥掌握汽修技术,于1941年把程玉祥分配到部队,入驻东山炮台保卫贵阳,直至退伍。2015,程老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1枚。i</p> <p><br></p><p><br></p><p><br></p><p> 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战老兵曾庆平老人,1923年生,贵州凤岗县人,部队番号:82师244团7连,级别:一等兵,阵亡地点:(1944年)云南。</p><p><br></p><p> 同样的记载还出现在《凤冈县志》和《凤冈军史志》中。凤冈县人武部有关老人的档案里,也仅有两张登记表和健康证明。</p><p><br></p><p> “死了那么多人,能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我能活着回来就是件好事。”老人这份平静和朴实,激起了我对他“牺牲”70年的执著寻找。</p><p><br></p><p> 1923年11月,曾庆平出生于凤冈县今土溪镇大连村一农民家庭。父亲早逝,他与母亲、大哥窝在半间木房里,靠帮人艰难度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5岁的他被征入伍,经短期训练后编入国军第8军82师,在湘桂一带阻击日军。</p><p><br></p><p> 目睹日军罪行,曾庆平满怀仇恨苦练军事技能。1944年,日军侵占云南怒江以西大片土地,中、日两军形成隔江对峙局面。5月,国军第8军划入十一集团军远征军序列,军长何绍周率兵开赴云南参加滇西大反攻,曾庆平随军赴滇。由于过度疲劳长期缺盐,到云南不久曾庆平全身浮肿,脚肿得连草鞋都穿不上,没法跟上部队。昧良心的连长强行脱掉他的军装,谎报他已战死并以他的番号骗领抚恤金。就这样,曾庆平在国军第8军82师被除名,造成当时凤冈国民政府关于曾庆平“牺牲”的误载。</p><p><br></p><p> 云南多雨路面泥泞,浮肿露宿了三天三夜的曾庆平饥寒交迫,晕死过去几次。幸得两位过路大妈给了他半把盐巴和两个生辣椒,他刨来几根野葱,伴上盐和辣椒痛快地吃上一顿才勉强恢复体力,后被93师负责收容的上士班长发现送到黄草坝陆军医院治疗,总算捡回一条命。</p><p><br></p><p> 身体恢复后,曾庆平被编入国军71军88师264团2营。1944年5月滇西大反攻开始,我远征军由71军88师264团和262团、第2军76师25团等组成加强团,对日军靠近怒江边的桤木林、三村等据点发起攻击。曾庆平与2营战士最先冲入阵地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打退敌人的11次进攻,直到15日拂晓3营赶来支援,日军才溃败逃遁。被日军占领了两年多的桤木林、三村、小寨等据点,终于被我军收复。</p><p><br></p><p> “桤木林一战连打4天,打得苦哟,人死起堆堆,我个子高力气大连捅了3个鬼子,皮都没掉一块。”曾老边说边挥动双手。桤木林之战是中国远征军滇西大反攻的第一仗,71军88师打头阵并大获全胜,得到集团军和长官部的通令嘉奖。</p><p><br></p><p> 1944年6月,收复龙陵战役打响。中国远征军71军88师、第6军39 师、第2军33师、盟军美国14航空队参战。战斗异常激烈,88师伤亡惨重。龙陵先后三战耗时4个月,毙敌13200人,除500余名日军突围溃逃外,其余全部陈尸阵前。龙陵之战是远征军滇西大反攻中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p><p><br></p><p> “龙陵之战我们死了不少人,我几次差点被子弹打中,鼻子受伤继续打,三个多月没洗过一次脸,没有踏踏实实吃过一顿饭。”曾老越说越精神,仿佛又回到战场上,“特别是1945年1月围攻回龙山一战更让人过瘾,当时日军据险顽抗,我88师3天时间就把它攻下了。盟军指挥官大加赞扬,我师名震军中。”</p><p><br></p><p>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1军奉命进无锡接受日军渡边师团投降。受降后曾老随军移驻上海担任警卫任务。国内战争打响后,曾老等10余人投奔解放军阵营编入林彪的东北野战军。1950年3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随彭德怀司令第一批入朝作战,1953年8月回国转业到沈阳军工厂、遵义人造革厂工作。得知母亲想他哭瞎了双眼,他思母心切赶回老家土溪镇,才知慈母已离世多年。这以后曾庆平娶妻生子,安于农耕。</p><p><br></p><p> 被误记于1944年“牺牲”的远征军老兵曾庆平而今还真实地活着,他以一名老党员、一位老兵的情怀埋下了那段历史,连同他那5块锃亮的参战纪念章一起尘封心底。问及晚年有什么心愿,曾老表情凝重地说:“我只想在有生之年去看看怒江和惠通桥。”我明白,那里有他难忘的往事,有他牺牲的战友……</p><p><br></p><p> </p> <p>黔籍抗战老兵王兴邦老人;1923 年生,贵州贵阳人;现年97岁,贵州大学教授,现居住在贵州大学花溪校区。</p><p>1931 年至 1941 年读小学、初中、高中毕业。</p><p>1942 年考入贵州大学化学系</p><p>1943 年转入贵州大学矿冶系</p><p>1944 年至 1945 年在印缅战区中国远征军十二兵团任英文翻译,</p><p>1948 年 7 月贵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任助教。</p><p>1950 年任贵阳一中教师,</p><p>1951 年任贵州省人民政府秘书处研究室科员,</p><p>1952 年至 1971 历任贵阳一中、六中、八中教导主任、贵州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研组组长,贵州函授学院教师。</p><p>1981 年 11 月调贵州大学历史系,任教师,获教授职称,</p><p>1989 年退休。曾任贵州省史学会副秘书。1994 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曾发表《张居正的改革》、《应该严肃地对待革命导师的经典著作》、《论秦汉的吏制》、《吏力制度的产生》、《吏役的来源及代役的产生》等论文,参加编写《中国历史大辞典·魏晋南北朝史卷》。参与省文史馆点校民国《贵州通志·人物志》。 2015年王老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荣誉勋章。黔籍抗战老兵王兴邦老人;1923 年生,贵州贵阳人;现年97岁,贵州大学教授,现居住在贵州大学花溪校区。</p><p>1931 年至 1941 年读小学、初中、高中毕业。</p><p>1942 年考入贵州大学化学系</p><p>1943 年转入贵州大学矿冶系</p><p>1944 年至 1945 年在印缅战区中国远征军十二兵团任英文翻译,</p><p>1948 年 7 月贵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任助教。</p><p>1950 年任贵阳一中教师,</p><p>1951 年任贵州省人民政府秘书处研究室科员,</p><p>1952 年至 1971 历任贵阳一中、六中、八中教导主任、贵州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研组组长,贵州函授学院教师。</p><p>1981 年 11 月调贵州大学历史系,任教师,获教授职称,</p><p>1989 年退休。曾任贵州省史学会副秘书。1994 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曾发表《张居正的改革》、《应该严肃地对待革命导师的经典著作》、《论秦汉的吏制》、《吏力制度的产生》、《吏役的来源及代役的产生》等论文,参加编写《中国历史大辞典·魏晋南北朝史卷》。参与省文史馆点校民国《贵州通志·人物志》。 2015年王老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荣誉勋章。</p> <p>中国远征军驻印军黔籍抗战老兵石克义(原名石磊),男,毛南族,1923年11月7日出生。1939年下半年,高小毕业的石克义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四分校(独山分校)当传令兵3个多月。1941年春,石克义考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与国民政府行政院卫生署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联合招考的“军医速成班”(驻地位于贵阳图云关)。</p><p>1942年下半年,石克义随队从昆明巫家坝机场乘坐飞机,沿着“驼峰航线”,翻越喜马拉雅雪山,飞赴印度蓝姆迦中国驻印军训练基地,中美联合举办军医速成班,担任战时卫生人员训练组助教军医,主要工作是和盟军一起培训从国内四川、贵州等地输送到蓝姆迦驻印军队的学生兵,让他们学习半年至一年的医务知识之后,上战场参加救护工作。</p><p>1945年1月28日,中国驻印军打败日军之后于缅甸芒友与滇西远征军胜利会师,中印公路通车。同年5月,石克义随驻印远征军卫生人员训练组奉命回国,在贵阳休整,晋升为二等兵佐军医(中尉)。此时离家多年的他思乡心切,请假回家探亲。时局动荡,他与原红十字总队失去联系。1946年,他到平塘县政府民政科工作。1947年,他担任平塘县仁化乡(现为卡蒲毛南族乡)乡长8个月。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罗甸、都匀、平塘、独山等地矿山农场从事医务工作。1962年,响应国家企业精简政策回乡务农。1983年8月,他回到平塘县民政局工作,直至1987年退休,享受副主任科员待遇。</p><p>石克义晚年喜欢书画创作,为亲友寨邻义务书写对联;到机关单位、学校义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系平塘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远征军驻印军黔籍抗战老兵石克义(原名石磊),男,毛南族,1923年11月7日出生。1939年下半年,高小毕业的石克义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四分校(独山分校)当传令兵3个多月。1941年春,石克义考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与国民政府行政院卫生署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联合招考的“军医速成班”(驻地位于贵阳图云关)。</p><p><br></p><p>1942年下半年,石克义随队从昆明巫家坝机场乘坐飞机,沿着“驼峰航线”,翻越喜马拉雅雪山,飞赴印度蓝姆迦中国驻印军训练基地,中美联合举办军医速成班,担任战时卫生人员训练组助教军医,主要工作是和盟军一起培训从国内四川、贵州等地输送到蓝姆迦驻印军队的学生兵,让他们学习半年至一年的医务知识之后,上战场参加救护工作。</p><p><br></p><p>1945年1月28日,中国驻印军打败日军之后于缅甸芒友与滇西远征军胜利会师,中印公路通车。同年5月,石克义随驻印远征军卫生人员训练组奉命回国,在贵阳休整,晋升为二等兵佐军医(中尉)。此时离家多年的他思乡心切,请假回家探亲。时局动荡,他与原红十字总队失去联系。1946年,他到平塘县政府民政科工作。1947年,他担任平塘县仁化乡(现为卡蒲毛南族乡)乡长8个月。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罗甸、都匀、平塘、独山等地矿山农场从事医务工作。1962年,响应国家企业精简政策回乡务农。1983年8月,他回到平塘县民政局工作,直至1987年退休,享受副主任科员待遇。</p><p><br></p><p>石克义晚年喜欢书画创作,为亲友寨邻义务书写对联;到机关单位、学校义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系平塘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p> <p>黔籍抗战老兵刘玉清老人,1923年生,贵州盘县人,1938年2月被强征入伍,编入国民革命军第99军辎重补充2团3营3连战士,曾参加第二、第三次长沙会战。1945年3月,在安徽浙江一带对日作战,头部及左肩负刀伤。1947年参加解放军,后参加抗美援朝,复员后回乡务农。</p> <p>黔籍远征军健在老兵张志老人。</p><p>性别:男 民族:汉</p><p>出生年月:1923年9月</p><p>籍贯:贵州省黔西县</p><p>居住地区: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p><p>入伍年月: 1943年</p><p>部队番号: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第五十三军116师346团1营2连1排1班班长</p><p>部队职务: 士兵</p><p>从军及抗战经历:</p><p>1943年按照“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兵役政策参军,分在贵阳师管区,在平坝进行过1月多的新兵训练后被送到云南保山,编入远征军第53军116师346团1营2连1排1班,军长:周福成,团长张儒彬,连长:文明恩。1944年夏,张老参加高黎贡山战役,腾冲战役,在腾冲战役中受伤,左股被炮弹片炸伤,右脚膝盖上被子弹打穿。战斗非常的惨烈,他们团上去时有2000多人,下来只剩下153人了。据张老说,在战场上听子弹声音可以用湿毛巾把子弹裹下来。伤好后日本投降了,老人升为班长。53军3个师,再加上荣一师共4个师调往越南接管日军的物资。从河口进入越南,在越南驻扎1年左右,他所在部队接受过胡志明的训话。2015年,张老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p><p> </p> <p><br></p><p><br></p><p>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战老兵刘繁坤老人</p><p>性别:男 民族:汉</p><p>出生年月: 1923年9月</p><p>籍贯:贵州黔西南州</p><p>居住地区: 六盘水市盘县</p><p>入伍年月:1942年被强征入伍</p><p>部队番号: 198师594团3营8连7班</p><p>部队职务:上等兵轻机枪手</p><p>从军及抗战经历:</p><p>1942年从普安被抽丁入伍,1944年5月参加反攻腾冲战役。反攻腾冲时,刘老是54军198师594团3营8连7班上等兵轻机枪手。8月22日,刘繁坤在腾冲一次攻城战斗中负伤,左手腕被日军炮弹打断,9月转设在腾冲的军部野战医院,又转保山陆军医院,后来转至盘县,在盘县老城定居。刘老现靠微薄的城镇低保生活。</p><p> </p> <p>抗战老兵刘繁坤(右)和战友张廷真70年后相逢。</p> <p><br></p><p><br></p><p>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战老兵龙吉昌老人</p><p>民族:苗</p><p>出生年月:1923年8月</p><p>籍贯:贵州晴隆</p><p>居住地区:六盘水市</p><p>入伍年月:1942年</p><p>部队番号:54军198师特务连</p><p>部队职务:士兵</p><p>从军经历:</p><p>1942年被国民党“抓壮丁”编入国民党54军198师特务连一排二班。1944年年底随部队开赴高黎贡山,大胜高黎贡山的日本师团。抗战结束后离开部队回到家中。1947年7月,又被抓去当兵开赴河南,在贵州省兴仁县的巴铃镇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p><p> </p> <p><br></p><p><br></p><p>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战老兵马仲岐老人</p><p>性别:男 民族:汉</p><p>出生年月: 1923年8月1日</p><p>籍贯:贵州遵义市镇常镇人</p><p>居住地区: 云南省瑞丽市</p><p>入伍年月:1938入伍</p><p>部队番号: 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第二军九师二十六团三营七连二排四班。</p><p>部队职务:上等兵</p><p>抗战期间曾转战沙市、宜昌、下关、芒市等地。</p><p> </p> <p>七十年后再见的两战友,同生共死的战友,一生一世的兄弟</p><p>1944年,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走进了最艰难的岁月,大半河山沦陷,沿海港口国际通道阻绝,随着第一次远征的失败,缅甸、滇西落入敌手,最后一条外援通道一一滇缅公路被日本掐断。</p><p>中国象一个喘不过气的庞然大物,严重依赖的外援已枯竭,状如扼喉!与日寇相持的两湖战场上,经常出现弹尽粮绝,全体官兵肉搏殉国的惨烈场景,而沦陷的大好河山,人力物力不仅不能支撑国家,反而为日寇所用,达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四万万五千万的国度,竟然无兵源可用!中华民族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同胞们!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我们绝不能再退后,绝不能再退后!用我们的血肉,换取敌人的头颅!”</p><p>中国的知识青年,是最具有民族自尊、最具有家国情怀、最具有为国献身血性的一个群体!吴庆玺老人和谢惠庆老人正是他们中的两员。吴庆玺,贵州凯里人,1944年春刚好从当年的福泉联立师范毕业,正在实习; 谢惠庆,四川省成都华阳县人,当时正在成都新华中学读高中。一样的家国,一样的热血,吴庆玺、谢惠庆这两个当年的学子,决意效法班超,投笔从戎,上阵杀敌,誓以一腔热血救国难,要象马援一样:大丈夫当为国拼死疆场,马革裹尸还葬!</p><p>两个素不相识的青年,被编入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一军新三十师75毫米口径山炮营,从此生死相依,炮火相从,跟随新一军这支英雄部队对盘据缅甸的日寇实施反击!首战密支那,血热刀锋钝,骨硬敌胆丧;再下八莫、腊戌、南坎,枪林弹雨、血雨腥风,一路征战,九死一生。最后与从国内反击的远征军胜利会师,打通滇缅公路。</p><p>抗战胜利后,谢惠庆因入伍前属在读的青年学生,1947年重新回归校园,就读于贵州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分配在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吴庆玺因内战有违自己当年投笔从戎报国的初衷,也在1948年坚决退伍,离开东北内战前线,回到故乡凯里。从此后,两位同生共死的战友,劳燕分飞,各奔前程。</p><p>沧海桑田,风云变幻。由于历史的原因, 吴庆玺被两度投入大牢,直到1980年才出狱,却已是年近花甲,青春年华付之流水。谢惠庆被下放到偏远的织金县,直到1980年拨乱反正,百废待兴,才奉调贵州大学重建法律系,执教至退休。</p><p>政治挂帅、风雨如晦的岁月,是非颠倒、忠奸易位。昔日卫国的勇士竟至朝不保夕、战战兢兢,对金戈铁马的光荣经历讳莫如深,同生共死的兄弟,也不敢寻找、联系。</p><p>经过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的不懈努力,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到这两位老兵,各自在回忆中提及对方,怀念、牵挂之情溢于言表。耄耋之年,一提到当年征战印、缅,快意国仇,将日军王牌,被称为“丛林之王”的十八师团埋葬在缅北丛林中时,同样的慷慨激昂,为国家民族勇于赴死的豪情满怀!</p><p>七十年后的再聚首,诉不尽的牵挂思念!炮火连天暗,弹雨卷地狂的岁月仿佛还在眼前!才叫一声兄弟,曾经性命相托的战友,就止不住的老泪纵横!</p><p>老兵,老兵!岁月苍老了你的容颜,却从末更改过你们尽忠报国的丹心。你们早已佝偻了的身躯,曾经挺直过这个民族的脊梁!山川无言,却聍听过你们冲锋陷阵的拼死呐喊;日月不语,却见证过你们为国效命疆场的忠贞!</p><p>老兵,老兵!你是我们的骄傲,你是后辈的模范! 道一声珍重,再见!深深的祝愿两位抗日老英雄健康长寿、颐养天年!七十年后再见的两战友,同生共死的战友,一生一世的兄弟</p><p> 1944年,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走进了最艰难的岁月,大半河山沦陷,沿海港口国际通道阻绝,随着第一次远征的失败,缅甸、滇西落入敌手,最后一条外援通道一一滇缅公路被日本掐断。</p><p> 中国象一个喘不过气的庞然大物,严重依赖的外援已枯竭,状如扼喉!与日寇相持的两湖战场上,经常出现弹尽粮绝,全体官兵肉搏殉国的惨烈场景,而沦陷的大好河山,人力物力不仅不能支撑国家,反而为日寇所用,达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四万万五千万的国度,竟然无兵源可用!中华民族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同胞们!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我们绝不能再退后,绝不能再退后!用我们的血肉,换取敌人的头颅!”</p><p> </p><p> </p> <p><br></p><p><br></p><p>中国远征军驻印军黔籍抗战老兵刘启明老人</p><p>性别:男 民族:汉</p><p>出生年月: 1924生</p><p>籍贯:贵州独立县人</p><p>居住地区: 贵州独山</p><p>入伍年月:1943年入伍</p><p>部队番号: 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编第一军第三十八师教导大队</p><p>部队职务:上等兵</p><p>1944年参加反攻缅北,先后曾参加八莫战役,抗战胜利后,1948年参加解放军。1952年转业回乡,在巴幼小学任教,直到退休。</p><p> </p> <p><br></p><p>中国远征军驻印军陆坚老人</p><p>性别:男 民族:苗</p><p>出生年月: 1924年7月</p><p>籍贯: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p><p>居住地区: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p><p>入伍年月: 1944年</p><p>部队番号:远征军驻印军新一军特务营三连</p><p>部队职务:士兵</p><p>从军及抗战经历:</p><p>1944年参加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参加过密支那和八莫等抗日战役。缅甸森林环境很严酷,夏天只能站在没膝深的水里休息,经常被随时出现的蚂蝗、毒蛇和不知名的毒草伤害。1945年8月,随部队辗转到广州接收日本敌伪政权和日商的企业财产。1946年,他离开部队回到家乡。六十年代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没有工作,现在是低保户,每月120 元,一个人独居。</p><p> </p> <p><br></p><p>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战老兵彭孟先老人</p><p>性别:男 民族:汉</p><p>出生年月: 1924年生</p><p>籍贯:贵州六盘水</p><p>居住地区: 贵州六盘水</p><p>入伍年月: 1938年</p><p>部队番号: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炮兵部队</p><p>部队职务:士兵</p><p>从军及抗战经历:</p><p>1938年入伍,1942年初参加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参加过缅甸许多战役,从野人山撤退回国。1948年参加解放军,为六盘水林业局离休干部。</p><p> </p> <p>抗战老兵陈际祯,现年94岁,现居住地:贵州省镇远县</p><p>部队编号:94军政治部政工队(少尉)</p><p>经济状况:因有家小只有自我安慰忍受下来在家务农,现陈际祯有一男一女(务农)。本人有低保每季度100多元。</p><p>抗战经历:</p><p>国军94军抗战老兵陈际祯</p><p>陈际祯(原名陈桓)1926年1月17日生于镇远县金堡乡贵界村,1945年在贵州省立镇远师范读书,还有一年即将毕业。此时国军94军进驻镇远,准备开赴湖南、广西前线。营地就设在师范学校(现在的镇远一中),陈际祯、沈全智等四十多名进步学生通过考试投笔从戎,陈际祯分在94军政治部政工队(少尉),随部队开赴前线,坐车经天柱、靖县到广西龙胜与日军接上火。94军(国军甲种部队)军长牟廷芳(贵州郎岱人)部下及士兵大部分是贵州人作战勇敢不怕死,全军使用美式装备,陈际祯主要工作是宣传、救护贴标语等,他用的是手提式冲锋枪,一次在前线救护伤员时被日军迫击炮单片伤在右膀上,包扎治疗后部队追赶敌人过柳州光复桂林,当时桂林被烧成一片火海,工兵进城排雷后部队和老百姓才进城。</p><p>此时听到了日本人投降的消息,我军在此待命,.接着倒回柳州航运上海参与接收,在上海庆祝胜利时,活泼好动的沈全智还上台参与了话剧演出。然后部队从上海乘飞机到北平转火车到天津接收。此时陈际祯被提拔为军部汽车连上尉指导员,开车到政治部接他报道的竟是镇远同学何家贵,两人相见分外惊喜。</p><p>1946年陈际祯考入黄埔军校第十五期军官班(相当于同期黄埔21期)就读于北平分校(地点冉檀寺),48年毕业后调入四川省交警第六总队任上尉副中队长(总队长陈肃镇远人黄埔四期曾经在94军当过团长),驻地四川乐山县。</p><p>1949年随总队起义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警卫营,后来陈际祯被调到重庆歌乐山第二野战军西南军区教导总队学习十个月,发有结业证书。1950年10月复原回到镇远老家,因受到家兄陈杰组织反动武装的影响没有得到安排工作,家兄陈杰后被政府正压,村大队长万益胜受驻村干部的指示把陈际祯的证件军装等一切手续收缴,被打成反革命典型分子,历次运动都被捆绑批斗。因有家小只有自我安慰忍受下来在家务农,现陈际祯有一男一女(务农)。抗战老兵陈际祯,现年94岁,现居住地:贵州省镇远县</p><p>部队编号:94军政治部政工队(少尉)</p><p>经济状况:因有家小只有自我安慰忍受下来在家务农,现陈际祯有一男一女(务农)。本人有低保每季度100多元。</p><p>抗战经历:</p><p>国军94军抗战老兵陈际祯</p><p>陈际祯(原名陈桓)1926年1月17日生于镇远县金堡乡贵界村,1945年在贵州省立镇远师范读书,还有一年即将毕业。此时国军94军进驻镇远,准备开赴湖南、广西前线。营地就设在师范学校(现在的镇远一中),陈际祯、沈全智等四十多名进步学生通过考试投笔从戎,陈际祯分在94军政治部政工队(少尉),随部队开赴前线,坐车经天柱、靖县到广西龙胜与日军接上火。94军(国军甲种部队)军长牟廷芳(贵州郎岱人)部下及士兵大部分是贵州人作战勇敢不怕死,全军使用美式装备,陈际祯主要工作是宣传、救护贴标语等,他用的是手提式冲锋枪,一次在前线救护伤员时被日军迫击炮单片伤在右膀上,包扎治疗后部队追赶敌人过柳州光复桂林,当时桂林被烧成一片火海,工兵进城排雷后部队和老百姓才进城。</p><p>此时听到了日本人投降的消息,我军在此待命,.接着倒回柳州航运上海参与接收,在上海庆祝胜利时,活泼好动的沈全智还上台参与了话剧演出。然后部队从上海乘飞机到北平转火车到天津接收。此时陈际祯被提拔为军部汽车连上尉指导员,开车到政治部接他报道的竟是镇远同学何家贵,两人相见分外惊喜。</p><p>1946年陈际祯考入黄埔军校第十五期军官班(相当于同期黄埔21期)就读于北平分校(地点冉檀寺),48年毕业后调入四川省交警第六总队任上尉副中队长(总队长陈肃镇远人黄埔四期曾经在94军当过团长),驻地四川乐山县。</p><p><br></p><p>1949年随总队起义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警卫营,后来陈际祯被调到重庆歌乐山第二野战军西南军区教导总队学习十个月,发有结业证书。1950年10月复原回到镇远老家,因受到家兄陈杰组织反动武装的影响没有得到安排工作,家兄陈杰后被政府正压,村大队长万益胜受驻村干部的指示把陈际祯的证件军装等一切手续收缴,被打成反革命典型分子,历次运动都被捆绑批斗。因有家小只有自我安慰忍受下来在家务农,现陈际祯有一男一女(务农)。</p> <p>黔籍抗战老兵葛世才老人,1924年生,贵州遵义市人,1935年1月红军长征途经遵义,当时年仅11岁的他在遵义城迎红桥头看见了遵义人民喜迎红军的情景,在30米左右的距离他看到红军队伍中骑着马的毛泽东和周恩来。仰慕间他就开始立志干番大事业,1940年他自愿报名参军,加入柏辉章的102师。</p><p><br></p><p>  参军那年,葛世才刚满16岁,到了湘北新墙河前线,柏辉章悯其年龄太小,把他留在师部作勤务。后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也随大军奉命参加了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等著名的抗日战争。</p><p><br></p><p>  战场上,葛世才和战友肩并肩浴血奋战,交战中,他数次和日本鬼子短兵相接,他凭借瘦小个头的机灵和果敢,英勇拼杀。一个个高大威猛的日本鬼子纷纷倒在他面前。</p><p><br></p><p>  抗战结束后,离开部队回乡,靠拉板车为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姓 名:高正常</p><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1924年3月</p><p class="ql-block">性 别:男</p><p class="ql-block">民 族:汉</p><p class="ql-block">籍 贯:贵州黄平</p><p class="ql-block">现居住地: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p><p class="ql-block">部队编号: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部辎重汽车团第一营第四连上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战经历:</p><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曾在滇缅线、滇黔线 驾驶美国道奇卡车运送国际援华战略物资。</p><p class="ql-block"> 寻找到高正常老兵是个意外,2016年6月21日,志愿者去看望到凯里与女儿居住的湖南籍抗战老兵罗利人时,听老兵说到抗战期间曾到过贵阳与日军防空战斗,我就问知道贵阳南厂兵营、图云关国际援华红十字医院及花溪防空学校吗?罗老兵说很多事都记不得了,此时在旁的一老人插话到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我们感到很诧异,马上与老人交淡起来并了解到:老人名高正常,黄平县浪洞乡人,曾在旧州镇国立中正中学读书,1942年18岁时离家到平越县马场坪国军驾驶学校第二营第六连3排当学兵,后学校转到贵阳南厂兵营、花溪李家坟,但都没有车辆实际操作练习。</p><p class="ql-block">后来设在昆明的美军汽车学校到校来挑选学员,学校却尽是挑选敝的学生交差,高正常就与一四川籍学兵偷偷跑去报名得到录取,并来到昆明在小马村学习汽车驾驶,这里条件很好,全美式装备,穿罗斯呢服,四人一车学习(伞兵队也在此附近,我们常去看他们练习跳伞)。</p><p class="ql-block">高正常学成后编入陆军总司令部辎重汽车一团(团长黄中实)一营四连器械室任上士,部队有英国的丁MC、史帝白克、美国的吉姆西、吉普及道奇车。高正常驾驶的是道奇车每车可拉七吨,他们主要任务是从沾益机场拉国际援华战略物资冒着敌机轰炸袭击的危险经睛隆24道拐到安顺和贵阳,每车有一美国人押车,并配有一支枪和一把斧头。高老兵还说到我们曾到巫家坝机场接美国援助的吉普车,8个连队的人去,每连接45辆,吉普车很轻巧一加油就飞奔起来。</p><p class="ql-block"> 滇缅会战胜利结束后,陆军总司令部移师湖南芷江县,半年后高正常脱离部队回到老家,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看到旧州机场非常繁忙,战机起降频繁(应是参与湘西会战作战),战机飞回来时会将未使用完的炸弹在附近山中投掷后才降落。</p><p class="ql-block"> 高正常老兵回乡后一生务农,育有4男3女,老伴不久前去世,子女都很孝顺,在子女家中轮流居住,家庭经济条件尚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黔籍健在远征军老兵杨昌言老人现年97岁,杨老生于1924年,贵州剑河县人。1941年底在剑河初中毕业,有感于日寇狰狞,国将不国,十几个同学相约投笔誓请长缨,从军抗日。坐木炭汽车一路向西,追赶已从安顺开拔的中国远征军第5军,在云南保山追上部队,编入中国远征军第5军戴安澜将军的第200师工兵营,第一次入缅作战,历经同古血战、棠吉反攻战。第一次远征失败,老兵九死一生随200师残部撤回云南,1944年参加滇西反攻战。</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抗战胜利,老兵退伍,1946年入位于贵阳南厂兵营专收退伍青年学官的青年中学,1948年毕业,编入重庆二总队,直属国防部干部局,1949年调任19兵团任少校连长,当年年底跟随兵团司令官王伯勋将军、49军军长王景渊将军起义,1950年,任职瓮安税务局,回剑河探亲时被当地以反革命罪逮捕入狱。1980年特赦,1986年平反时巳是61岁老人,按瓮安国税局退休干部待遇。</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杨老囹圄30载,出狱时妻离子亡,孑然一身,不愿回乡睹物是人非,在服狱的安顺就地安家。</p> <p>抗战老兵李丰世老人</p><p>出生日期:1925年3月26日</p><p>性&nbsp;&nbsp;别:男</p><p>民&nbsp;&nbsp;族:汉</p><p>籍&nbsp;&nbsp;贯:贵州省石阡县</p><p>现居住地:贵州省石阡县</p><p>部队编号:国民革命军13军第54师106团(炮团)任通讯员</p><p>经济状况:1955年专业至家乡务农,1958-1961年修铁路后继续回家务农,有2儿2女,现有幺儿至今未婚,全部在外打工,家里只留下二老,前些年因家中失火,生活清贫,现老人享受国家补贴,一年有7000元的补助。</p><p>抗战经历:1944年(民国33年),在贵州省石阡县甘溪乡地袍村尧上组被抓丁,到国民革命军13军第54师106团(炮团)任通讯员;同年4月随部队开往贵州与广西交界(贵州独山、广西河池一带与日军作战)参加湘西会战和收复桂林之战。</p><p>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到广东省中山市看管仓库,1950年随军至贵州镇远。因生病痢疾住院于50师司令部医院,一个星期后响应毛主席号召留在地方在50师警卫2连工作,参加了在三惠、天柱、玉屏、剑河等地的剿匪,到1955年专业至家乡务农,1958-1961年修铁路后继续回家务农,有2儿2女,现有幺儿至今未婚,全部在外打工,家里只留下二老,前些年因家中失火,生活清贫,现老人享受国家补贴,一年有7000元的补助。</p><p>|适逢端午佳节,我黔籍慰问团赴全省各地慰问已是风烛残年的健在抗老兵。因为我们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是无数将士当年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群抗日战争时期的健在老兵是国家的记忆、是民族的记忆,是历史的记忆!铭记历史!李老兵姓&nbsp; &nbsp; 名:李丰世</p><p>出生日期:1925年3月26日</p><p>性&nbsp; &nbsp; 别:男</p><p>民&nbsp; &nbsp; 族:汉</p><p>籍&nbsp; &nbsp; 贯:贵州省石阡县</p><p>现居住地:贵州省石阡县</p><p>部队编号:国民革命军13军第54师106团(炮团)任通讯员</p><p>经济状况:1955年专业至家乡务农,1958-1961年修铁路后继续回家务农,有2儿2女,现有幺儿至今未婚,全部在外打工,家里只留下二老,前些年因家中失火,生活清贫,现老人享受国家补贴,一年有7000元的补助。</p><p>抗战经历:1944年(民国33年),在贵州省石阡县甘溪乡地袍村尧上组被抓丁,到国民革命军13军第54师106团(炮团)任通讯员;同年4月随部队开往贵州与广西交界(贵州独山、广西河池一带与日军作战)参加湘西会战和收复桂林之战。</p><p>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到广东省中山市看管仓库,1950年随军至贵州镇远。因生病痢疾住院于50师司令部医院,一个星期后响应毛主席号召留在地方在50师警卫2连工作,参加了在三惠、天柱、玉屏、剑河等地的剿匪,到1955年专业至家乡务农,1958-1961年修铁路后继续回家务农,有2儿2女,现有幺儿至今未婚,全部在外打工,家里只留下二老,前些年因家中失火,生活清贫,现老人享受国家补贴,一年有7000元的补助。</p><p><br></p><p>|</p> <p><br></p><p>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战老兵李国清老人</p><p>性别:男 民族:汉</p><p>出生年月: 1925年6月生</p><p>籍贯:贵州六盘水</p><p>居住地区: 贵州六盘水</p><p>入伍年月: 1942年</p><p>部队番号:中国远征军第54军198师592团3营卫生连</p><p>部队职务:士兵</p><p>从军及抗战经历:</p><p>1942年入伍,1944年5月曾参加惠通桥阻击战和攻打腾冲城的战斗。老人还保存有1945年,由198师师长刘金奎签发的“直接参与作战官兵证明书”。1949参加解放军,后参加抗美援朝,1956年复员回乡务农至今。</p><p> </p> <p><br></p><p>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战老兵黄良益老人</p><p>性别:男 民族:汉</p><p>出生年月: 1925年生</p><p>籍贯:贵州普定</p><p>居住地区: 贵州普定补郎乡革基村</p><p>入伍年月: 1944年2</p><p>部队番号:中国远征军第54军198师593团高射机场部队。</p><p>部队职务:士兵</p><p>从军及抗战经历:</p><p>1944年入伍,1944年参加中国远征军滇西大反攻,1944年11月日军进攻独山时,所在部队回独山部防,部队走到兴义马岭河时离队回家,1949年参加解放军,1952年复员回乡务农。</p><p> </p> <p><br></p><p>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战老兵梁廷源老人</p><p>性别:男 民族:汉</p><p>出生年月: 1925年生</p><p>籍贯:贵州平塘县人</p><p>居住地区: 贵州平塘</p><p>入伍年月: 1943年</p><p>部队番号:中国远征军第54军第36师8团3营1连战防排任火箭手</p><p>部队职务:火箭手</p><p>从军及抗战经历:</p><p>1943年入伍,1944年参加中国远征军滇西大反攻,先后参加腾冲战役、龙陵战役、芒市等战斗。</p><p> </p> <p><br></p><p>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战老兵李德明老人</p><p>性别:男 民族:汉</p><p>出生年月: 1925年生</p><p>籍贯:贵州清镇市人</p><p>居住地区: 贵州清镇市</p><p>入伍年月: 1942年</p><p>部队番号:中国远征军防空部队</p><p>部队职务:防空兵</p><p>从军及抗战经历:</p><p>1942年入伍,1944年参加入缅作战,编入防空部队,负责看守仓库。</p><p> </p> <p>中国远征军留滇黔籍抗战老兵张羽富老人</p><p>性别:男 民族:汉</p><p>出生年月: 1925年生</p><p>籍贯:贵州德江县人</p><p>居住地区: 云南省陇川农场。</p><p>入伍年月: 1943年被强征入伍</p><p>部队番号:中国远征军第8军工兵营一连3排7班</p><p>部队职务:工兵</p><p>从军及抗战经历:</p><p>1943年阴历十二月初,时满18岁的张羽富中国远征军留滇黔籍抗战老兵张羽富老人</p><p>性别:男 民族:汉</p><p>出生年月: 1925年生</p><p>籍贯:贵州德江县人</p><p>居住地区: 云南省陇川农场。</p><p>入伍年月: 1943年被强征入伍</p><p>部队番号:中国远征军第8军工兵营一连3排7班</p><p>部队职务:工兵</p><p>从军及抗战经历:</p><p><br></p><p>1943年阴历十二月初,时满18岁的张羽富在家乡以壮丁从军,成为中国远征军第8军工兵营1连3排7班战士。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奉命反攻怒江之边的保山地区龙陵县城及松山、平达等地。由于松山密林遍布,日军堡垒伪装巧妙,神秘莫测,第71军伤亡惨重,将攻克松山的任务转交给了第8军。张羽富所在的工兵营在1944年攻打松山的战斗中立了大功。1944年8月20日后,张羽富所在工兵营奉命参加子高地坑道挖掘作业。抗日战争胜利后</p><p>张羽富随部队转战多地,后来全军在广东三水起义,成为解放军,又参加修建滇藏公路,支援边疆建设等,最终在距缅甸一山之遥的国营陇川农场落户直至退休。</p><p>1965年,张羽富第一次回到老家,见到了阔别22年的老母亲。</p><p>2011年11月11日,张羽富老人因身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1日21时在中缅边城滇西陇川县城去世。</p> <p><br></p><p>中国远征军留滇黔籍抗战老兵李万芳老人</p><p>性别:男 民族:汉</p><p>出生年月: 1925年生</p><p>籍贯:贵州清镇市人</p><p>居住地区: 云南省腾冲县界头乡大塘村。</p><p>入伍年月: 1942年</p><p>部队番号:中国远征军第6军预备第2师5团</p><p>部队职务:战士</p><p>从军及抗战经历:</p><p>1942年入伍,编入中国远征军第6军第2师5团,1944年参加滇西大反攻,参加腾冲游击战和收复腾冲战役。</p><p> </p> <p>图1:健在抗战老兵夏禹声(夏子福),现年101岁。一九一九年三月出生,贵州湄潭县人,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0年就读黄埔军校(五分校) 十四期通讯兵科,毕业后任滇军无线电总台副台长、台长。一九四五年赴越南参加受降仪式,一九四六年随部队到东北,任中央陆军第九十三军二十二师通讯连连长,军衔为陆军少校。</p><p>解放后回乡任教(英语教师)至退休。</p><p>图二:健在抗战老兵李茂德(李文涛),现年99岁。一九二一年十月出生,贵州盘县人,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三就读黄埔军校(五分校)十八期步兵科,毕业后任滇军暂编二十三师排长,一九四五年赴越南参加受降仪式。</p><p>一九四六年随部队到东北任中央陆军第九十三军二十二师炮兵连长,军衔为陆军上尉。解放后回乡任教至退休。</p><p>图三:健在抗战老兵王正吉,现年100岁。一九二0年三月出生,贵州天柱县人,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六就读黄埔军校(五分校)十九期步兵科,毕业后随部队到东北任中央陆军第九十三军十八师十三团排长,辽西师管会分队长,军衔为陆军中尉。</p><p>三位百岁老人同一军校毕业,同一个部队,一个战壕里的老战友!向你们致敬,敬礼!!!!图1:健在抗战老兵夏禹声(夏子福),现年101岁。一九一九年三月出生,贵州湄潭县人,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0年就读黄埔军校(五分校) 十四期通讯兵科,毕业后任滇军无线电总台副台长、台长。一九四五年赴越南参加受降仪式,一九四六年随部队到东北,任中央陆军第九十三军二十二师通讯连连长,军衔为陆军少校。</p><p>解放后回乡任教(英语教师)至退休。</p><p><br></p><p>图二:健在抗战老兵李茂德(李文涛),现年99岁。一九二一年十月出生,贵州盘县人,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三就读黄埔军校(五分校)十八期步兵科,毕业后任滇军暂编二十三师排长,一九四五年赴越南参加受降仪式。</p><p>一九四六年随部队到东北任中央陆军第九十三军二十二师炮兵连长,军衔为陆军上尉。解放后回乡任教至退休。</p><p><br></p><p>图三:健在抗战老兵王正吉,现年100岁。一九二0年三月出生,贵州天柱县人,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六就读黄埔军校(五分校)十九期步兵科,毕业后随部队到东北任中央陆军第九十三军十八师十三团排长,辽西师管会分队长,军衔为陆军中尉。</p><p><br></p><p>三位百岁老人同一军校毕业,同一个部队,一个战壕里的老战友!向你们致敬,敬礼!!!!</p> <p>健在抗战老兵杨杰斋、现年94岁。</p><p>出生日期:1926年11月26日</p><p>性&nbsp;&nbsp;别:男</p><p>民&nbsp;&nbsp;族:侗族</p><p>籍&nbsp;&nbsp;贯:贵州省天柱县凤城镇乐寨四甲村</p><p>现居住地:贵州省凯里市</p><p>部队编号:国民革命军鄂湘川黔独立第一旅</p><p>经济状况:好</p><p>抗战经历:杨杰斋有三兄弟排行老二小学毕业后在家务农,&nbsp;&nbsp;1942年杨杰斋已到抽丁的年龄,因特别害怕被抓进师管区(听说里边的人很凶),因有一老乡在独立第一旅当兵,在42年11月就主动跟随他到鄂湘川黔独立第一旅编入一团一营一连当兵,部队驻防在湖南芷江、晃县、凤凰、永顺、贵州铜仁、松桃、江口一线,主要任务守护芷江机场阻止日军进入贵州。</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43年部队由铜仁经由四川秀山、黔江步行20多天换防到四川万县守卫梁山机场,这是一个抗战时期非常重要的大型军用机场,频繁起降的轰炸机、战斗机担负着保卫陪都重庆和攻击湖南、湖北日军等重要作战任务。</p><p>&nbsp;&nbsp;&nbsp;&nbsp;&nbsp;抗战胜利后,杨杰斋随所属部队在巴东接受日军投降,投降的日军士兵居然和我方士兵同围吃饭,1946年又随部队到武汉整编到国军七十五军六师参与了内战,并于1948年6月转投解放军冀鲁豫军区独立一旅一团成为一名解放军军事教员,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革命工作于1985年离休。健在抗战老兵杨杰斋、现年94岁。</p><p>出生日期:1926年11月26日</p><p>性&nbsp; &nbsp; 别:男</p><p>民&nbsp; &nbsp; 族:侗族</p><p>籍&nbsp; &nbsp; 贯:贵州省天柱县凤城镇乐寨四甲村</p><p>现居住地:贵州省凯里市</p><p>部队编号:国民革命军鄂湘川黔独立第一旅</p><p>经济状况:好</p><p>抗战经历:杨杰斋有三兄弟排行老二小学毕业后在家务农,&nbsp;&nbsp;1942年杨杰斋已到抽丁的年龄,因特别害怕被抓进师管区(听说里边的人很凶),因有一老乡在独立第一旅当兵,在42年11月就主动跟随他到鄂湘川黔独立第一旅编入一团一营一连当兵,部队驻防在湖南芷江、晃县、凤凰、永顺、贵州铜仁、松桃、江口一线,主要任务守护芷江机场阻止日军进入贵州。</p><p>&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1943年部队由铜仁经由四川秀山、黔江步行20多天换防到四川万县守卫梁山机场,这是一个抗战时期非常重要的大型军用机场,频繁起降的轰炸机、战斗机担负着保卫陪都重庆和攻击湖南、湖北日军等重要作战任务。</p><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 抗战胜利后,杨杰斋随所属部队在巴东接受日军投降,投降的日军士兵居然和我方士兵同围吃饭,1946年又随部队到武汉整编到国军七十五军六师参与了内战,并于1948年6月转投解放军冀鲁豫军区独立一旅一团成为一名解放军军事教员,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革命工作于1985年离休。</p> <p><br></p><p>中国远征军驻印军黔籍抗战老兵吴学忠老人</p><p>性别:男 民族:汉</p><p>出生年月: 1926年生</p><p>籍贯:贵州毕节人</p><p>居住地区: 贵州毕节市</p><p>入伍年月: 1942年</p><p>部队番号: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6军22师</p><p>部队职务:战士</p><p>从军及抗战经历:</p><p>1942年读县立中学时自愿入伍,编入中国远征军驻印军6军22师,1944年参加缅北大反攻,在缅北参加过八莫等战役。后随部队到贵阳,准备参加都匀保卫战。日军撤退后,吴老就离队回家。继续在县立中学读书。</p><p> </p> <p>黔籍抗战老兵顾华江老人</p><p>性别:男 民族:汉</p><p>出生年月: 1926年生</p><p>籍贯:贵州凯里人</p><p>居住地区: 贵州凯里</p><p>入伍年月: 1942年</p><p>部队番号:虎贲部队第74军57师170团</p><p>部队职务:战士</p><p>从军及抗战经历:</p><p>1942年入伍,编入有虎贲之称的第74军57师170团,1943年11月18日参加常德会战</p><p>虎贲部队保常德,官兵视死皆等闲,八千勇士血流尽,一寸土地一寸血。”这是亲历黔籍抗战老兵顾华江老人</p><p>性别:男 民族:汉</p><p>出生年月: 1926年生</p><p>籍贯:贵州凯里人</p><p>居住地区: 贵州凯里</p><p>入伍年月: 1942年</p><p>部队番号:虎贲部队第74军57师170团</p><p>部队职务:战士</p><p>从军及抗战经历:</p><p>1942年入伍,编入有虎贲之称的第74军57师170团,1943年11月18日参加常德会战</p><p> </p><p>虎贲部队保常德,官兵视死皆等闲,八千勇士血流尽,一寸土地一寸血。”这是亲历常德会战的老战士顾华江发出的感慨。</p><p><br></p><p>  專程從貴州趕回常德的顧老是原74軍57師師部的衛生兵,今年已近八旬。顧老回憶當時的情景說,1943年11月18日晨,河灘打響常德會戰第一槍。戰鬥至28日,日寇向北门阵地集中火力扫荡,还发射两枚窒息性毒气弹,我方防守该地的两个排的官兵窒息而死,日寇乘机从东门冲入,从此巷战开始。</p><p><br></p><p>  战斗之惨烈让老人至今难以忘怀:“有个呆在坑里的兄弟受了伤,手上只有两枚手榴弹,等一伙敌人冲上来离我们还有20米左右远的时候,他拉断两根导火线,冲了上去……当敌人再次一群群冲上来时,又有人这样冲了上去!”在近身肉博大刀战中,我方将士奋勇当先,有些胆小的鬼子吓得腿都发抖。</p><p><br></p><p>  新婚团长血洒沙场</p><p><br></p><p>  中日常德会战打响后,吴云凯的任务就是在169团团部负责接听电话,收集各战斗连队的战报、战况,传达团长柴志新的各项战斗命令。</p><p><br></p><p>  1943年12月3日凌晨,57师师长余程万冒着生命危险来到169团团部——常德城西南角笔架城旁一民房内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意突围,与从德山方向赶来增援的援军会合。柴志新在会议上主动请缨留守。12月9日,当吴云凯随援军进入常德城后,在清理战友遗体时发现了身中4弹的柴志新,他全身军服已被鲜血浸透。“柴团长是南充人,殉国时刚30出头,结婚才7个多月啊。”</p><p><br></p><p>  </p><p><br></p><p>  </p> <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姓&nbsp;&nbsp;名:吴学芳</p><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1926年10月17日</p><p class="ql-block">性&nbsp;&nbsp;别:男</p><p class="ql-block">民&nbsp;&nbsp;族:汉</p><p class="ql-block">籍&nbsp;&nbsp;贯:贵州凯里</p><p class="ql-block">现居住地:贵州省凯里市炉山镇</p><p class="ql-block">部队编号:国民革命军94军121师</p><p class="ql-block">经济状况:老人一生务农与儿子一家生活在宁静美丽的伟勇山村老家。</p><p class="ql-block">抗战经历:自述民国33年被抽兵,先送到炉山县后又送到镇远县(期间还学习兵役法让他们知道有服兵役义务不要逃跑)编入国民革命军94军121师362团1营1连机炮班任预备炮手,行军时负责背零件包。</p><p class="ql-block">老人没文化虽然是个小兵但知道军长贵州人牟庭芳、朱敬民、师长韩迪(镇宁人,老人说是毕节人很凶)、团长黄及本来(平坝人)、营长顾赖武(上海人)、连长黄祖世(平坝人)。</p><p class="ql-block">湘西会战时在洞口县桃花江一长峡谷地带伏击日本人,当日本人进入伏击圈后被我军手榴弹、机枪、滚大石头等打得无处逃窜死伤惨重,为这次大胜仗们编了一首歌唱到:日本人呀真可怜、、、</p><p class="ql-block">当日本人从广西进犯独山时,他们部队又在麻尾、墨冲一带挖战壕布置兵力阻击日军,但守了10多天日本人却撒退了。</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他随部队从长沙乘火车到武汉,改乘船到上海坐上美军军舰到东北开始了内战,后在北平和平解放时得到回乡路条路费辗转回到炉山伟勇家乡。</p><p class="ql-block">在老家当年炉山县兵役科干事告诉他说,当年保长收入一有钱人家400块大洋,分了200块大洋给兵役科把有钱人家儿子名字改成他吴学芳的,才使他被顶替抽了兵。</p><p class="ql-block">老人一生务农与儿子一家生活在宁静美丽的伟勇山村老家。</p><p class="ql-block"><br></p> <p>现居住青海省西宁市102岁黔籍抗战老兵周兴、贵州遵义人。</p><p>老人1919年出生在遵义老城、1937年考入黄埔军校南京本部十四期一总队步科二队、1938年毕业分配到四川潼南师管区、1939年5月赴河南南阳与日军作战、第四师,参加鄂北随枣会战。</p><p>1949年任275师1团少校团副,同年6月在贵阳起义。</p><p>解放后、老人在遵义工作。</p><p>1953年调青海省工作、1985年离休后、一直生活在西宁市。</p><p>青海地处大西北高原、102岁老人罕见、老人是青海省最后一名黄埔老兵、由于当地志愿者少、贵州志愿者不知道老人。</p><p>近日我们联系到了老兵家人、民革遵义市委,遵义团队将前去看望老人!</p><p>遥远的故乡遥远的梦!</p><p>祝周老健康长寿!青海省西宁市102岁抗战老兵周兴、贵州遵义人。</p><p>老人1919年出生在遵义老城、1937年考入黄埔军校南京本部十四期一总队步科二队、1938年毕业分配到四川潼南师管区、1939年5月赴河南南阳与日军作战、第四师,参加鄂北随枣会战。</p><p>1949年任275师1团少校团副,同年6月在贵阳起义。</p><p>解放后、老人在遵义工作。</p><p>1953年调青海省工作、1985年离休后、一直生活在西宁市。</p><p>青海地处大西北高原、102岁老人罕见、老人是青海省最后一名黄埔老兵、由于当地志愿者少、贵州志愿者不知道老人。</p><p>近日我们联系到了老兵家人、民革遵义市委,遵义团队将前去看望老人!</p><p>遥远的故乡遥远的梦!</p><p><br></p><p>祝周老健康长寿!</p> <p>中国最后一位水族入缅抗战老兵韦易章因病,于2020年1月17日23时,在三都水族自治县恒丰乡拉威水寨辞世,享年93岁。🙏🙏🙏</p><p>韦老兵是1942年2月被抓壮丁充军编入中国远征军新编28师入缅抗日负伤回家默默务农70多年,极少吹虚和炫耀自己的入缅抗战经历。1979年又将其儿子送到部队,进入中越边境战场。父子先后亲历枪林弹雨,至今仍是普通农民生活。通过我多方宣传,引起社会关注,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贵州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广东梅州关爱抗战老兵协会、中国远征军新编三十八师暨黔南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等公益机构关注,每月发放“致敬礼金”及慰问物品,让韦老兵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传承抗战精神。中国最后一位水族入缅抗战老兵韦易章因病,于2020年1月17日23时,在三都水族自治县恒丰乡拉威水寨辞世,享年93岁。🙏🙏🙏</p><p>韦老兵是1942年2月被抓壮丁充军编入中国远征军新编28师入缅抗日负伤回家默默务农70多年,极少吹虚和炫耀自己的入缅抗战经历。1979年又将其儿子送到部队,进入中越边境战场。父子先后亲历枪林弹雨,至今仍是普通农民生活。通过我多方宣传,引起社会关注,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贵州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广东梅州关爱抗战老兵协会、中国远征军新编三十八师暨黔南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等公益机构关注,每月发放“致敬礼金”及慰问物品,让韦老兵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传承抗战精神。</p> <p>图为慰问团志愿者吴玲大姐与赵老</p> <p>志愿者与赵老</p> <p>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战老兵李文德老人</p><p>民族:汉</p><p>出生年月:1927</p><p>籍贯:贵州遵义</p><p>居住地区:云南龙陵县镇安镇</p><p>入伍年月:1943年</p><p>部队番号:中国远征军第8军103师309团</p><p>部队职务:敢死队成员</p><p>从军及抗战经历:</p><p><br></p><p> 2019年2月下旬,笔者有幸在滇西龙陵拜望到中国远征军第8军103师309团卫生兵、敢死队成员李文德爷爷,李文德老人是滇西最后一名贵州籍远征军健在老兵,每一位出征的士兵,都有一位等他回家的母亲,可是,中国远征军老兵李文德的母亲却再也没有等到他的归来,1943年秋,年仅16岁的李文德从军踏上了抗击日寇的滇缅战场,这一别就是70多年,母子再未相见。据李老回忆, 在攻打松山的时候,他有1个月没有洗过脸,没有换过衣裳,每天都是抬伤员,拖阵亡战友的遗体,看到战友伤亡时的惨烈场景也顾不上多想一刻,饭都顾不上吃,两只衣袖全是血块。李老说;在攻克松山子高地时对于牺牲将士的尸体,就拿一根铁丝套在那脖子、从坡上往下拖,边拖边淌眼泪,有些伤势较重的将士全身都是留下残缺不全的身躯,眼睛在不停的打转,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求生的欲望是多么的强烈。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他甚至顾不上抬伤亡的战友,拿起他们身上的枪和手榴弹就往前冲。李老回忆说;在攻打松山的最后阶段,老兵李文德所在的103师309团只剩下450人。为尽快攻克日军最后重要据点(3号高地),团长陈永思在组建敢死队时问;愿意当敢死队的举手?当时有150人举手,年仅17岁的李文德也成为150敢死队员中的其中一员,团长下令将这150人敢死队分成三组,由团长,副团长和一个营长各带一个组,其余的跟在敢死队员后面冲锋。 9月2日,309团奉命攻打3号高地,第二天清晨309团团长陈永思带领敢死队员隐蔽潜入了3号高地,在日军还未察觉的时候,他们出敌不意一举突入阵地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冲上去的人手榴弹,机枪,冲锋枪及步枪子弹差不多打光了,这时老兵李文德看见几名日本兵抬着上刺刀子的枪出来,他立即用背着的3个手榴弹把几名日军炸死,并用手使劲掐死了一名日本兵(李老说;这名日本兵临死的那一幕成为了他一生中无法抹去的阴影)。309团通过奇袭击再次占领了3号高地。但战斗并没有因此结束,当晚日军又向3号高地发起了反攻,他们能用于作战的兵力几乎倾巢而出了,309团当即与日军展开激战,这场阵地争夺战持续了一整夜,次日拂晓,日军最后的反扑被徹底击溃了,此时硝烟弥漫的阵地上已是横尸遍野,投入战场仅12天的309团只剩下20余名官兵了。 1944年9月6日,309团以几乎全团的牺牲攻克了日军最后的顽固阵地(3号高地),使松山战场出现了胜利的曙光。李老的一生战斗在松山,留在了松山,守望着松山,1944年9月松山战役结束后,老兵李文德因脚受伤掉队,在松山对面的竹菁河村安了家,并将家中堂屋建在正对松山主峰的方向,70多年来,李老时常都会站在家门口眺望松山,怀念战友,望着曾经浴血奋战过的松山,想起当年的硝烟战火,人马厮杀的惨烈搏杀场景和死去的战友,时刻都会浮现在李老的脑海中。逢年过节,李老都会在家人的陪同下带上纸钱到松山拜祭阵亡的战友,每天都会在家门口眺望着松山,为他们守望了整整75年,直至2019年3月12日92岁高龄仙逝。2019年3月12日17时16分,滇西最后一名贵州籍抗日远征军老兵李文德老人,在云南保山龙陵县仙逝,享年92岁。</p> <p class="ql-block">笔者在龙陵看望李老</p> <p><br></p><p>中国远征军驻印军黔籍抗战老兵史顺森老人</p><p>性别:男 民族:汉</p><p>出生年月: 1927年元月生</p><p>籍贯:贵州独山人</p><p>居住地区: 贵州独山县人</p><p>入伍年月: 1943年</p><p>部队番号: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6军政工队</p><p>部队职务:战士</p><p>从军及抗战经历:</p><p>1943年读县立中学时自愿入伍,编入中国远征军驻印军6军政工队,1944年参加缅北大反攻,1945年春随军转至湘西作战。抗战胜利后,脱离队伍,在独山木材转运战工作至退休。</p><p> </p> <p>史顺森老人(左)</p> <p><br></p><p>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战老兵肖光明</p><p>出生年月: 1927年10月</p><p>籍贯:贵州织金县</p><p>居住地区: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城关镇平寨村</p><p>入伍年月: 1944年</p><p>部队番号:新6军的补充团(新兵团)3营15连</p><p>部队职务: 士兵</p><p>从军经历:</p><p>1944年,抗战的形势紧迫,前方需要大量的兵力。端阳节那天,肖光明代替二哥被抓“壮丁”,送到了毕节“师管区”,后来又送到云南楚雄,分到了新六军的补充团(又叫新兵团)三营15连,后感染病重,经救治痊愈后,他被路过那里的新五军要去了。第一次参加战斗就是在松山战场上。松山攻坚结束时打扫战场的战斗。在松山战场曾和负伤未死的日本兵进行殊死搏斗。</p><p> </p> <p>健在抗战老兵王泽礼老人,贵州惠水县好花红镇,1927生,布依族,今年已93岁高龄、居住在惠水县好花红镇,系中国青年远征军205师605团2营5连一名机枪手,1945年6月,曾在台湾接受日本投降仪式。2015年9月,王老荣获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是党和国家对民族英雄最高的荣誉。1946年,国共战事爆发后王老随部队调往华北,在平津战役中编入傅作义将军部队,之后傅作义将军及部队接受和平改编、王老也因此成为一名解放军。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在此向无数英雄烈士致敬!去年回乡有幸拜望到家乡惠水县目前唯一的一位健在抗战老兵王泽礼爷爷,王老也属于布依族,今年已93岁高龄、居住在惠水县好花红镇,系中国青年远征军205师605团2营5连一名机枪手,1945年6月,曾在台湾接受日本投降仪式。2015年9月,王老荣获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是党和国家对民族英雄最高的荣誉。1946年,国共战事爆发后王老随部队调往华北,在平津战役中编入傅作义将军部队,之后傅作义将军及部队接受和平改编、王老也因此成为一名解放军。</p> <p>中国远征军13岁娃娃兵陈友礼,贵州毕节赫章县坪山乡人,1931年农历4月初4生。国民革命军新五军200师600团3营8连勤务兵,11岁当兵,参加过龙陵战役,13岁在滇西龙陵战斗间隙时美国随军记者为其所在部队士兵拍照,近70年后,这张照片及其他照片被民间抗战史研究者章东磐等人在美国国家图书馆发现,编入《国家记忆》第一集,流传甚广。老人看到照片后说“这是我嘛”有志者委托专业人员分析结论为“高度相似”,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等媒体曾对陈老进行了采访。</p> <p class="ql-block">铭记历史,缅怀先烈;</p><p class="ql-block">辛未孟秋,天狼呈現,蚀吾东北,觊覦华鼎,泱泱华夏,厄遭千载未遇之危。卢沟喋血,大刀启八载抗倭之始;松沪鏖战,铁血破三月亡华之梦。地无南北,杀气纵橫九州;同仇敌忾,尽显将士精忠。当此民族危亡之秋,我黔籍数十万健儿,请缨卫国,奔赴沙场,驰驱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壬午初,数万黔籍子弟,草履戎装,随大军远征滇缅,转战千里,浴血三载,讨东洋之倭寇,扬大汉之声威。其间径取胡康,直下孟拱,收复密支那;血战松山,攻克腾冲,收复龙陵。靖烽滇缅,扫杀顽之敌寇;会师芒友,奏胜利之号角。 是役也,我黔籍壮士,为国捐躯者多矣。怒水松山,洒赤子之热血;八关九隘,建救国之殊勋。关山路遥,遗烈骨于远域;异国蛮荒,委忠魂于原野。迄今七十余载,黔乡父老,西南遥望,嘘唏缅怀,乌江呜咽,黔山苍茫。乙为孟秋,黔民草倡义举,慰问团集各界之力,访寻忠魂足迹,勒石为铭。是谓国门丰碑,仰有所膽;酹酒献茶,吊有所奠;忠魂义魄,凭有所依也。</p><p class="ql-block">生者国士,死者国殇。气贯山河,民族脊梁。功昭日月,以垂永长。春秋迭代,世祀馨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