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长安,寻梦西安

耿瑜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很久以来,妻子就时常跟我说起她曾经游历西安的往事,回忆里满是收获和美丽。这些年我对唐诗和唐史的深入研究,自然而然对古都西安有着无尽的向往,憧憬着能有朝一日到曾经的长安城踏上朱雀大街,体会一下“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辉煌,寻找诗人们留下的印迹。被疫情憋屈了几个月的我们一家终于踏上了去往西安的寻梦之旅。</span></p> <p>生活需要仪式感!每一次的出行都必须精心准备一番🌸</p><p><br></p> <p>走哪儿都不忘看书,好欣慰!👍</p><p><br></p><p><br></p> <p>又被偷拍下温馨的瞬间</p><p><br></p><p><br></p> <p>吸引我们的不是银川的名胜,而是美食。😄</p> <p>还是想念老纳家的味道😋</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br></p><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烟雨蒙蒙中,飞机降落在咸阳机场。乘坐地铁时而在地下穿梭,时而在地上疾驰,妻子不失揶揄地说:咱们跟孙悟空一样厉害,可以上天入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入住民宿放下行李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此行的首要目的地——回民街。穿过一个高大的门楼,进入一条狭长的小巷,两边尽是各种回族特色食品,但因为泥泞的小路和油腻不堪的门面,让人毫无食欲。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西安美食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在失望的时候,忽闻一阵诵经的声音。房东说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汉式清真寺,原来近在咫尺。如果不是进进出出的伊斯兰教徒,很难相信这是一座清真寺。这个典型的汉式古典建筑群处处透出古老的气息:高大的牌楼历经千年的风雨仍能看出当年的雄姿;恢宏的照壁上模糊不清的碑文让人遐想历史的风光;左右厢房门前陈列着的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石刻,在万千游人的顶礼摩挲下煜煜生辉;就连院中高大挺拔的皂荚树也用它宽大的腰围默默地向人们倾诉着历史的沧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悠扬的诵经声结束,一队穆斯林信徒在雨中鱼贯而出。想到千年来历史长河中各种宗教的繁衍、消亡,不禁感叹宗教的神秘和强大的凝聚力。怀着对宗教的敬畏,我们没有进入大殿,远观之后离开了这座清真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绕来绕去,终于走出了这个狭长的小巷。眼前豁然开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这才是真正的回民街。街两边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本土特产与各地风情尽收眼底。不过,我们对这些不感兴趣,热衷于“吃”的我们走走停停,各种特色美食几乎挨个尝了个遍,直到饱嗝声起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span></p> <p>俨然是汉家园林。</p><p><br></p><p><br></p> <p>信徒们祷告的大殿空无一人时显得那么庄严肃穆!</p><p><br></p><p><br></p> <p>小小摄影师!</p><p><br></p><p><br></p> <p>会不会把门楣上的文字当作道士的天书?😜</p><p><br></p><p><br></p><p><br></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怀揣感受王维辋川闲居的欲念,本想一探终南隐居的神秘,无奈终南山路程太远,辋川又交通不便,于是选择了户县太平山前往感受秦岭山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户县古称鄠邑,唐时隶属京兆府,可能由于“鄠”字太生僻,60年代改为户县。地名是老少皆识了,但总感觉少了些历史的厚重感。太平山在鄠邑南,因太平公主而得名。刚到山脚下就看到一条小溪从山谷中奔流而出。缘溪而上,山势越来越陡,水流也越来越急。水声不再潺潺,而是响彻山谷。山上郁郁葱葱,各种不知名的树木层层叠叠,漫山遍野是绿色。不禁想起刘眘虚的“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深羡古代隐士的清修生活。络绎不绝的游人都被这美景所感染,纷纷驻足拍照留念。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山势骤升,有瀑从两块巨石之间飞泻而下。瀑下有潭,飞瀑入潭,激起千层雾、形成万道虹。心想:如能凌于巨石之上,岂不如入仙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保存体力,终于说服妻子乘坐缆车登山。高处远眺别有一番气象。抬头仰望,百丈悬崖如被刀劈斧砍,崖顶隐约似有石室,莫非有高人隐居修道?俯视群山,林壑尤美,只见溪水如一道白练在林中穿梭。缆车只能到半山腰。妻子本就恐高,仰望凿于崖壁上的栈道更是心生怯意,说什么也不肯再往高爬了。看着兴致勃勃的女儿,我也只好硬着头皮陪她继续前行。攀着栈道,抬头高不见顶,低头深不知底,只敢极目远眺。群山已在脚下,白云似乎就在身边,感觉已登极顶。然而转过一道崖,才知山顶还遥不可及。此处是彩虹瀑布,最高处的龙口飞瀑还在高不可攀的高处。瀑布从几十米高的山上飞泻而下,撞击着巨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此情此景不就是李白诗中的“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时间和体力原因,最终放弃了“会当凌绝顶”的壮志,拖着打颤的双腿下山。</span></p> <p>刚入山时感觉到处都很美</p><p><br></p><p><br></p> <p>你不怕掉下去吗?</p><p><br></p><p><br></p> <p>是人映衬了景?还是景凸显了人?</p><p><br></p><p><br></p> <p>越往上越美!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p><p><br></p><p><br></p> <p>旁边就是百丈悬崖</p> <p>美到无法形容</p><p><br></p><p><br></p> <p>何方高人住在上面?</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br></p><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们常说三千年历史看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每一个地方都隐藏着历史的印迹,朱雀门、翠微路、龙首原、乐游原……作为西安的地标,大雁塔不仅是当代西安人心中的瑰宝,也是千年前长安人的胜地。当年玄奘法师历时十九年远赴天竺取回真经,唐高宗为供奉玄奘从天竺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修建此塔,由此成为佛徒圣地。唐朝科举取士,凡中进士者“雁塔题名,曲江赐宴”更让大雁塔成为众多文人神往的地方。白居易曾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名句,历代文人雅士的题记更是数不胜数。我扫描般地审视每一块题名碑,想从碑文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名字,然而遗憾的是仅存的这几块模糊不清的石碑也只是明清时期的,大唐的辉煌似乎只存在于典籍当中。</span></p> <p>感觉像哪个明星?说不上来</p><p><br></p><p><br></p> <p>华灯初上的古城墙</p><p><br></p><p><br></p> <p>颀长的竹子也难掩修长的腿</p><p><br></p><p><br></p> <p>  黄土夯筑的大雁塔历经千年风雨却斜而不倒,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可见一斑!</p> <p>落日,余晖,竹林,美女……我也醉了</p><p><br></p><p><br></p><p><br></p><p><br></p><p><br></p> <p>网红打卡景点——大唐不夜城,除了看灯光就是看人。</p> <p>拍个照还得排队</p> <p>  </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 秦始皇兵马俑是每一位来西安的游客必去的景点。除了想让孩子亲眼目睹千人千面的兵马俑英姿外,更想让妻子再次感受兵马俑的恢宏阵势。</p><p>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步入陈列厅一睹了“世上最贵的车——铜车马”的雄姿。马车不仅表现出当时高超的工艺,也向世人展示了千古一帝的气派。跟着拥挤的人流进入兵马俑1号大厅,我一下子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数千形态各异的兵马俑立于坑道。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完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栩栩如生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绝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整个军阵再现了2000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他们那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构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站在那里,我仿佛就是当年在检阅军队的秦军大将,即将率领三军一统六国,横扫八荒,耳边似乎能听到战马的长嘶声、兵士的呐喊声……鼎沸的游人声把我带回现实,我们被滚滚的人流裹挟出大厅。导游引领参观结束后,余兴未尽的我们稍憩片刻后重新游览了一遍,直到腿脚发酸才恋恋不舍出了博物院。</p> <p>气势宏伟的兵马俑</p><p><br></p><p><br></p> <p>身后是兵马俑修缮工作现场</p><p><br></p><p><br></p> <p>从这些仿制品也可以看出兵马俑高超的制作工艺</p><p><br></p><p><br></p> <p>拼装出这么大的兵马俑得有多多多大的耐心啊😄</p><p><br></p><p><br></p> <p>只有出门在外才会这样无所顾忌地埋头苦吃😄</p><p><br></p><p><br></p> <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 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馆,一个很少为游人所知的地方,坐落于长安南五台山脚下。南五台山,在我听来远不如它的原名太乙山有神韵。王维曾有诗云“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不知千年后的人们为何要改为这么俗气的名字?</p><p> 好在我关心的不是这座山。民俗博物院是王勇超先生个人创办的,旨在抢救保护关中民间艺术。随着讲解员踏上青石铺就的街道,两旁鳞次栉比地排列着数十幢保存完好的富家大院,高高的马头墙隔院相望,院落首尾相连,浑然一体......这里青砖墨瓦,高墙深院,既有明代的宰相,清代的举人,有富商巨贾,也有书生世家。然而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些院落的整体搬迁和建筑艺术风格。这里的民宅都是一些当年关中各地的大户,也是当时典型户型。博物院院长组织人们将其分开拆解并编上号,运到这里再按原型重新组合而成。这样的工作难度真是令人难以想象。</p><p> 这里说是民俗,但是绝大部分的古建筑都是古代达官贵人的府邸,所以比起那些古镇上的民居,这里的建筑更加的精美,磅礴大气。且不说门楼的高大气派,单是院中照壁和防火墙上的砖雕艺术就让人惊叹不已。惟妙惟肖的砖雕、石雕图案每幅都堪称是精妙绝伦的艺术品。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我们终于知道了飞檐上神兽的名字。每家出身不同,所以雕刻图案也有所不同。在西京雄镇城门门洞之上雕刻市井生活图案的砖雕,有肩挑重担的劳力,有占卜测字的卦师,有外出购物的游人,有乘轿骑马的显贵,画面人物栩栩如生,一派繁荣景象。我给它起名为“陕西的清明上河图”。</p><p> 感谢我们得讲解员不辞辛苦地为我们答疑解惑,我们才明白古人是如何的讲究的礼仪和身份。大门旁是门房,这里有招待客人的,其次是厦房,或者书面上叫厢房,再往后是上房(也就是上堂主房),旁边有花园有后厢房等等,谁住哪里都有规定的,不能乱住。上房一般是讲究三开间,有待客的客厅,因为古人认为读书高,所以大多挂有字画……原定90分钟的讲解足足讲了近3个小时,让我们很不好意思。再次谢过讲解员后我们又重新挨着细细地看了个遍。</p><p> 看着妻子满意的神情,庆幸来对了地方。</p><p><br></p><p></p> <p>民国时一位旅长的宅院,门楼好气派!</p><p><br></p><p><br></p> <p>像不像尚书大人家的闺秀😄😄</p><p><br></p><p><br></p> <p>我来做讲解吧</p><p><br></p><p><br></p> <p>终于明白了五脊六兽是怎么回事</p><p><br></p><p><br></p> <p>高大的骑马墙不仅防盗还防火。</p><p><br></p><p><br></p> <p>关中人爱唱戏的特点处处都能体现。</p><p><br></p><p><br></p> <p>宅院主人耿元耀,还是个武举人。既然回了家,咱就得练练。</p><p><br></p><p><br></p> <p>千年古树,虽历经磨难,几多摧残,仍然焕发生机。</p><p><br></p><p><br></p> <p>7级台阶的上房,只有尚书大人才有的荣耀。</p><p><br></p><p><br></p> <p>每一个精美的砖雕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p><p><br></p><p><br></p> <p>走在街上,有种进入古堡的感觉。</p><p><br></p><p><br></p> <p>  </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 今天是西安寻梦的最后一天。既然辉煌的印迹都已经磨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那就只能到博物馆去感受盛世的风光了。然而陕西历史博物馆早在5天前就已经预约满了,只好悻悻离开。原计划先去西安博物馆,晚上再去大唐芙蓉园。既然已经来到跟前,索性先去大唐芙蓉园吧。</p><p> 顺道先去了西安美术馆。这里不仅是美术爱好者的乐园,也让我这个门外汉长久驻足。尤其是中国年展厅,从历史的发展角度向人们展示了关中地区春节的习俗,一件件骨灰级的老物件勾起我儿时的记忆。</p><p><br></p> <p>嗯……会抽到什么签呢?</p><p><br></p><p><br></p> <p>艺术家既视感有木有?</p><p><br></p><p><br></p> <p>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p><p><br></p><p><br></p> <p>单卡录音机、14寸电视、铁皮暖壶……满满的童年记忆</p><p><br></p><p><br></p> <p>关中社火群雕——立体的“关中清明上河图”</p><p><br></p><p><br></p> <p>杀猪喽——似乎闻到了年的气息!</p><p><br></p><p><br></p> <p>陕西面塑,精致到让人不忍下口!</p><p><br></p><p><br></p> <p>见过第一代车票的,你的年龄暴露了哦😊</p><p><br></p><p><br></p> <p>看着这些老物件,想哭😭</p><p><br></p><p><br></p> <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 从美术馆出来,日头已经偏西,看来只能去大唐芙蓉园了。没想到误打误撞,我们在这里找到了盛世的大唐。</p><p> 大唐芙蓉园所在地原本是隋唐时期皇家游览胜地——曲江。唐太宗、高宗等都进行了扩建,唐玄宗对曲江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使其盛况空前绝后,达到了其园林建设的顶点,成为皇族、僧侣、平民汇聚盛游之地。更因曲江流饮、杏园关宴等脍炙人口的文坛佳话均发生在这里,所以成为当时乃至后人心中的胜地。杜甫和李商隐就曾在此留下“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等流传千古的名句。只可惜随着唐末长安城的毁灭,其各种园林建筑也被破坏殆尽,各项文化活动也逐渐沉寂下去。现在的游园是2002年新建的。</p><p> 我对翻新古迹不是很感兴趣,信马由缰地来到紫云楼。历史上的紫云楼,每逢曲江大会,唐明皇必登临此楼,欣赏歌舞、赐宴群臣、与民同乐。据说今天有演出,不知能否带给我重回盛唐的体验?步入紫云楼,唐玄宗塑像面南而坐,前面是一个巨大的长安城沙盘,全景还原了唐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格局。光影演出结合声、光、电等多种渲染效果,让人如临其境。我犹如穿梭于长安城街道,满目亭台楼阁、雕梁画栋;耳畔似乎回响着异域驼铃、胡姬歌声。时空的穿梭中,我感受到了盛唐风韵,感受到了大唐的巍峨、繁盛、大气与恢宏。</p><p> 登上紫云楼,席地而坐,欣赏古老的东仓鼓乐。古老音乐的传承者忘情地演绎着悠久的鼓乐,宏大的演奏对阵,真实再现了大唐典雅恢弘的王朝音乐。妻子感叹道:皇帝真会享受。😀</p><p> 告别了紫云楼,下一场演出时间尚早,遂顺山势漫步而行。近赏绿草青青,鲜花烂漫,远眺湖水清幽,景色精致。穿梭于鲜花翠绿之中,陶醉于景色迷离之间,不知不觉便走进了唐诗峡。</p><p> 唐诗峡本是人工造就的峡谷,却巧夺天工华彩纷呈。谷底溪水潺潺,两侧岩壁上雕刻着众多人像和唐代著名诗人的词句,参差罗列又浑然一体:斗酒呤诗的诗仙李白,神情抑郁的诗圣杜甫,缠绵悱恻的玄宗玉环……精选的《长恨歌》、《春江花月夜》等几十首唐诗篆刻于摩崖,辅之以相关的大唐榜书、中国印、瓦当图等多种文化形式补白,与山势奇峻完美结合,形成精神内涵丰富,人文与自然景观情景交融的独特境地。徘徊于唐诗峡谷,瞻仰巨石上神采各异的诗人雕像,呤诵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唐诗名句,在山水美景里感受着诗情画意,在悠闲自在里怡然于唐风意境。石径上的涓涓细流,有一种梦里曲江流饮的情趣回味。哦,这就是我曾梦里神交日里向往的大唐文豪们么?这就是我从小吟诵至今敬仰的诗魂诗韵么?轻风袭来,秀色拂面。大师的声音似在耳边回响,诗人的容貌如在脑际荡漾。那一个个神情,那一首首美诗,分明是千年的神韵大气磅礴,分明是先唐的激情酣畅放歌!这里才是我梦中的大唐!</p> <p>东仓鼓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p><p><br></p><p><br></p> <p>开元盛世,八方来朝!</p><p><br></p><p><br></p> <p>穿越而来的西方游客</p> <p>这就叫做“枕上诗书闲处好”</p> <p>难得赶上金吾卫士兵巡城,赶紧拍个照</p> <p>唐诗峡,讲述“力士脱靴,贵妃研磨”的典故</p><p><br></p><p><br></p> <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 遥想当年,开元盛世,大唐国力空前强盛,经济繁荣。长安城作为大唐帝国的中心,规划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大气,吸引四方来客不远万里来此一睹大唐的风采。朝鲜留学生、日本僧人、波斯商人、大食使者纷至沓来,各种肤色、不同语言、服装各异的商人穿梭在长安街头,让这座城市有了些许异域风情。唐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p><p> 然而光阴如水,时光无常,当繁华褪去,所有的热闹都归于沉寂。那个遥远的大唐,早已被如水的光阴尘封在古老的岁月里,昔日的辉煌早已随着古城的拆毁烟消云散。</p><p> 而我,一个寻梦之人,在千年之后重启年轮的光圈,踏上新生的古都,用指尖感受大唐的温度,品一首风韵雅致的唐诗,在飘渺迷离的梦境里沉醉了一回。梦境如此,真好!</p>